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忠烈祠街附会府街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3976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忠烈祠街附会府街

  忠烈祠街多年来以成都最大的旧货市场“会府”而为老成都人所熟知。

  “会府”的名称来源于明代的“都会府”,所以当时的这条街名叫会府街。都会府是当年全城文武官员用来向皇帝举行朝拜大典的重要场所,清代仍然保留,只是把名字改为万寿宫,里面供有九龙万岁牌,上面刻有“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金色大字。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这两天(这在古代叫作朔日和望日),成都城中的文武百官都必须齐集于此,进行庄严的朝拜仪式。这个朝拜仪式是到场的最高官员向文武百官传达重要政令的场所,也是文武百官交换信息的场所,所以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官场活动。

  20世纪80年代的会府市场 杨显峰提供

  会府市场 2001年 王晓庄摄影

  著名的会府市场在过去的忠烈祠西街南端的白家祠内,是过去成都市首屈一指的旧货市场和死当(即典当行中过期不取的物品)市场,也是做转手买卖(旧时专业名称叫“打过火”)或者以便宜货骗人的地方。民国时期成都的旧货交易分为“估旧”和“荒市”,前者档次较高,铺面经营,主要集中在会府;后者主要是收荒匠贩卖的便宜货,地摊经营,主要集中在皇城坝。有《锦城旧事竹枝词》咏其事:“旧货麇集会府西,出入足踩皆烂泥。转手人呼‘打过火’,莫信甜言误‘老欺’(按:成都方言称便宜货为老欺、欺头)。”这个旧货市场从清代延续到今天仍然存在,只是规模的大小与经营方式不同而已。

  清政权被推翻之后,这个万寿宫被民国政府保留了下来,去除了清代的九龙万岁牌,换成了在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的牌位,同时把原来的万寿宫改称忠烈祠,这条街也就从会府街改成了忠烈祠街。由于四川长期军阀混战,民国时期的忠烈祠建立以后并未受到执政当局应有的重视,祭祀活动也未坚持,所以忠烈祠原址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了军阀的新兵训练处,又短期做过警备司令部,最后成为四川省公路局的办公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交通学校曾经设于此处,后来又成了机关宿舍。

  忠烈祠街原来分为好几条,中部是原来的会府街,也是忠烈祠所在地,因为祠前有一块原来为文武百官停放马、轿的空坝,所以民国以后改名为忠烈祠坝街,人们多简称忠烈祠街。在忠烈祠坝街的四周,是过去的会府东街、会府南街、会府西街和会府北街,也就是民国时期的忠烈祠东街、忠烈祠南街、忠烈祠西街和忠烈祠北街。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城市改造,忠烈祠南街和忠烈祠北街已经并入了扩建之后的太升南路,撤销了忠烈祠坝街,只是以太升路为界,在两侧分别为忠烈祠东街和忠烈祠西街。

  忠烈祠西街 2001年 王晓庄摄影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郫县人吴碧澄(按:也有记载把修建时间定在1906年,并把吴碧澄写作吴弼臣)在忠烈祠北街修建了一座仿江南园林的花园,取名“可园”。其中不仅有楼台亭榭、曲栏回廊,还有柳林、杏林、梅林、紫荆林这“四林”,和桃园、李园、橘园、橙园这“四园”,故而成为清末成都与前卫街宫保府、正通顺街李府、方正街大夫第并列的四大花园。因为吴碧澄曾经随在外地做官的父亲吴作霖在江浙一带生活,所以又仿江浙一带已经较为普遍的习俗,于1906年在可园内修建了戏园,命名“咏霓茶社”,可容纳观众800人,又组织戏班文华班、三庆会、旭春社等在此演出川戏,当年成都的著名川剧艺人杨素兰、康芷林、唐广体等都曾经在此献艺。除川剧外,也曾有燕和京班在此演出京剧,1917年还组织过川陕名角的联袂演出。

  这是成都历史上第一次让戏班有了一个专门演出的室内场所(过去除了官宦人家让戏班到家中唱堂会之外,广大群众看戏都是在庙宇、会馆、祠堂中的露天戏台万年台,或是露天坝中挤堂子、看坝坝戏,戏班则称为“跑码头”、“赶台口”。据改革开放之后的统计,成都市范围内在清代有过很多万年台,有统计数字的如金堂县有65座、新都县有18座、新繁县有10座、崇庆县有67座、蒲江县有30座、彭县有97座、郫县有53座、双流县有37座、大邑县有35座、新津县有50多座、龙泉驿区有10多座),第一次有了被称为戏园的戏剧舞台,所以被当时人称为“开蜀风之先”。1910年,戏园经过扩建,座位增至1020个,还曾经短期开设过女宾专座,但是很快就被官府禁革。一直到1921年才又实施女宾专门从侧门(在忠烈祠东街)入场的白天看戏的女宾专座,晚场不能有女宾入场。可园还曾经在1911年邀请北京的燕和京班来园中演出京剧,这是成都舞台上出现的最早的京剧剧团(同年,悦来茶园也邀请了北京的宝顺和梆子班来成都演出京剧)。可园的戏园经营到1923年,因为多方面原因而关闭。

  1911年7月26日,由川汉铁路公司出资创办的《西顾报》在会府北街22号出报,编辑人屈厚蕃、池梁炬。这张日报是四川保路同志会最重要的宣传阵地之一,日销8000份,最高的一天达到14500份,在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最早的公路管理与运输机构四川公路局于1935年7月从重庆迁到成都,就设在忠烈祠街,当时的营运线路只有成渝一条,以后才逐渐有所增加。

  蔡辑五夫妇精心塑造杜甫像 20世纪50年代 高华敏摄影

  珍珠元子总府街店 20世纪90年代 王文相摄影

  过去成都最有名的泥塑艺人有两家,位居第二的是科甲巷的仰然阁,位居第一的就是忠烈祠南街的寿相阁。民国时期的寿相阁主人名叫蔡辑五,善捏各种题材,特别是为丧家所捏泥人遗像逼真传神,在照相技术还未普及的时代,成为一些人家保存先人遗像的最佳方式,连杜甫草堂中的一些塑像也是请他捏塑的。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驻蓉美军都慕名来到这里请求现场捏塑。当代成都最著名的“蔡泥人”蔡大权就是蔡辑五的传人(就在本书的写作之中,蔡大权于2007年9月19日病逝,其技艺由其子蔡振宇继承)。在当年的寿相阁的对面,是著名作家流沙河的出生地,他在为《老成都》丛书所写的序言一开始就这样写道:“我本成都人,生在城内会府南街姓蔡的塑像店对门的一座小院。”

  忠烈祠西街是清代与民国时期成都经营古玩玉器商家最集中的街道,据清末统计,如果加上忠烈祠东街、南街与北街,一共有23家。民国时期的古玩玉器商家有所减少,又增加了很多估衣店,成为估衣店最多的街道。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消失。

  过去成都第一家制作售卖珍珠元子的商家就开设在忠烈祠西街,店主兼师傅是来自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张合荣。这家最正宗的珍珠元子不仅是皮薄馅多、香软适口,更为特别的是保持了灌县饮食的老传统,以红白茶作为比较甜腻的珍珠元子的伴餐饮料(最讲究的吃法是先用筷子将珍珠元子顶部夹开,用皮蘸着内部的馅吃,同时佐以红白茶),而且是免费自取。《锦城旧事竹枝词》这样记其特色:“馅香皮薄味殊腴,粉团蒸软粒粒珠。茶泡‘红白’君任饮,笼空时有客向隅。”经过煎煮的红白茶醇香而清爽,用于佐餐(特别是在吃油腻食品的时候)非常可口。现在还在民间流传的民谚“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中的“茶”就是指的这种煎煮出来的红白茶。遗憾的是,这一极富特色的餐饮搭配,现在在城乡各处都已少见了。

  忠烈祠南街因为徐姓大院中有两棵大桂花树而又被称为双桂堂街。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有关介绍见“王家坝街”)在成都的主要居宅止园就在这条街上,可惜未能保留下来。

  民国时期的著名餐馆荐芳园位于忠烈祠南街,以蔬菜为制作佳肴的主要原料,而不是以肉类为主要原料,故而以清淡宜人的特色在成都别开生面、风味独具,可以认为是很早就在引领时尚新潮。

  成都最早最有名的西服制作店李记洋服店于20世纪20年代开设于忠烈祠东街。店主李增荣在华西坝向国外技师学得一手制作西服的技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成为全城第一名师,成都有身份者做西服是必到“李记”,很多外国人士要做西服也是首选“李记”。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