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长顺街
长顺街是成都市区一条很长的街道,在清代可是一条极为重要、却又没有名字的街道。
清代在成都市区偏西部修建了满城,中间有一条中轴线式的主要通道,在它的两边再分出许多条胡同。有人把当年满城的街巷分布比作一条蜈蚣,将军衙门就像是蜈蚣的头,这条通道就像蜈蚣的条状身躯,两边的许多条胡同就像蜈蚣的很多条脚。因为满城的每条胡同都是分配给一部分满蒙兵丁及其家属的用房,所以都有名字,唯独中间的这条主要通道是公用的,故而一直没有命名。民国时期满城被拆除,原来的一条条胡同都改名为街或巷,这条主要通道也就给命名了。最初是用了一个表示长久通顺的名字叫作通顺街,可是因为在城北早已有了正通顺街与东通顺街,为了不致重复,又才改名叫长顺街,仍然包含着长久通顺的寓意。
长顺中街 1998年 赖武摄影
长顺街很长,全长约1700米,所以又被从南向北分为长顺上街、长顺中街和长顺下街。这其中的长顺上街有一点很特殊,就是在最南边一分为二,成了“丫”字形东西两条街。这是因为长顺街最南端就是满城的最高军政官署将军衙门,将军衙门的东西两侧当然都有南北方向的通道,这两条通道原来都没有街名,民国初年为长顺街命名时,就把将军衙门的东西两侧的通道都叫长顺上街,而以东边的为主。两条长顺上街向北一直到支机石街口相会,这一格局就被一直保持到今天(严格来说,这种命名是不妥的),在金河路的金河宾馆两侧可以看到两个长顺上街的街口,而且都立有路牌。据笔者的调查,这种情况在成都所有街道中是唯一的一例。
可能是由于满蒙同胞喜欢吃牛肉的习俗浸润,位于满城中心的长顺街上曾经出现了两种成都最著名的牛肉名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两种牛肉名肴都曾经上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宴。
风靡全国的蜀中名菜夫妻肺片,原来是20世纪30年代郭朝华、张田政夫妇在长顺上街街边小摊所卖的麻辣肺片(有老人回忆说在摆摊前还曾经推车沿街叫卖,故而曾有“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之说),因为滋味绝佳,遂被人们称之为“夫妻肺片”,有了名声之后,才发展成为一个小店。正如《锦城旧事竹枝词》中的描绘:“开店渊源卓马风,唱随举案利攸同。君试牛刀妾司味,拌和佳材莫忘葱。”新中国成立以后,夫妻肺片先在半边桥街开小店,后迁到提督街,才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餐馆,更加远近闻名。
夫妻肺片创始人郭朝华(右)、张田政(左)夫妇 20世纪60年代 郭瑞秋提供
初期的夫妻肺片原来还有一个很流行的名字叫“两头望”。这是因为早期的肺片就是从钵钵牛肉演变而来的,原无定称,“肺片”本应写作“废片”,就是牛身上的下脚料牛头皮和牛肚。把这些牛身上的下脚料用五香卤水煮好以后切成大片,拌上麻辣鲜香的调料,装在大号瓦钵钵中,插上几双筷子,摆在街巷边上,供钱包不鼓的好吃客或小孩子一片一片地买来吃,按片算钱,笔者小时就曾是这样的顾客。由于站在街边吃钵钵牛肉的形象颇为不雅,而钵钵牛肉的味道又是那样的诱人,所以那些爱面子的好吃客往往是先向两头望一望,确信没有熟人瞧见后,再下筷子,所以钵钵牛肉就得了一个两头望的俗称,以后才有了夫妻肺片的雅号。对于这一蜀中名菜名字的演变,1943年出版的《新成都》的记载最能说明问题,书中的名称是“牛肉肺片”,括号中的另一名称是“盘盘牛肉”。
原在长顺街与奎星楼街交口附近的治德号由姚树成开创于1934年,主要出售红烧牛肉面与小笼蒸牛肉,而又以小笼蒸牛肉闻名全城。当年的一种主要吃法是用来夹锅盔,有如成都特色的三明治。新中国成立以后,治德号小笼蒸牛肉成了成都名小吃,总店曾经先后在人民西路、银丝街营业,现在开在三洞桥街。
成都的西城有三条南北向的主要大街,从东到西是东城根街、长顺街和同仁路。这三条大街都因为太长而被分为上、中、下三段。需要注意的是,东城根街和长顺街的上、中、下三段的次序是从南往北排的,上、中、下三字是排在街名之后的,如东城根上街和长顺下街。而同仁路的上、中、下三段的次序正好相反,不仅是从北往南排的,而且上、中、下三字是排在街名之前的,即上同仁路、中同仁路、下同仁路。这种情况是历史形成的,并没有什么理由,但是对于不熟悉街道的朋友来说,往往会把上、中、下三段的南北方位加以混淆,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加以提醒。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