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月夜行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秦驰道
“秦驰道”亦称“秦直道,”俗称“皇上路,”或“圣人条。”据考古资料与史料记载,“秦驰道、长城、兵马俑”并称为秦始皇执政期间弄得三大历史性工程。
秦始皇当政那会儿,究竟弄了多少惊世骇俗的事儿,现在还无法断定,有待考古发掘来证明。就修筑“秦驰道”而言,其艰难程度与耗费的人力、物力,并不次于“万里长城。”虽说长城东至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数千公里。其间有春秋战国时,燕赵等北方各国及汉代与明朝为防御外族入侵而修筑的“边墙。”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及其它少数民族的侵扰,巩固其统治与划定秦国北部疆界而不惜动用民力,将旧日北方各国修筑的“边墙,”进行了一番加固与连接,由此形成了一道坚固绵长的战略防线。所以“万里长城”成为举世闻名的雄伟景观,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提及“秦驰道,”就其工程的浩大与功用,基本等同于长城。只可惜它的知名度,却远不及长城了。
时至今日,一般人似乎不知道秦始皇,还修筑过一条长达千百里的“驰道。”其实是处在深山人未识啊……
据说那会儿有一位术士向始皇奉谶纬图书,并称将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针对北方匈奴对秦国的威胁,因此即命蒙恬征召民力监修了一条几近千里的“驰道。”
“秦驰道”南起云阳林光宫(陕西淳化县北凉武帝村),北至九原郡(内蒙古包头市西),长约700公里。倘若从九原郡传来匈奴闹事的消息,下令派兵征讨的话,大批车骑从咸阳出发,沿驰道而行,三昼夜即可抵达阴山脚下。秦始皇曾经率军北伐匈奴、纵兵驰道,马踏阴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由此可窥见“驰道”的一斑了。
“秦驰道”纵贯陕北黄土高原,沿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东侧而修筑。《汉书·贾山传》曰:“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该道最宽处为60米,一般宽度为20米,并且路面平坦直达。“秦驰道”与“万里长城”形成了“丁”字状的战略防御体系,在当时的意义是何等重要啊?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仅凭人力就修筑了一条如此令人惊叹、感佩的通衢大道,是否属于一种创举?若以现代交通的标志——高速公路做比,那么“秦驰道,”无疑是世界高速公路的先祖了。
秦始皇当年率军从咸阳出发,三昼夜便抵达了七百多公里外的阴山脚下,其速度是何等的快啊?如果使用现代交通工具跑这段路程,大约也需用七八个小时吧?何况该道是沿着蜿蜒曲折的子午岭修筑的。逢山须堑,遇谷要填,并取直线,其工程浩繁、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据悉在甘泉县方家河段有一处,回填夯土竟达三十多米。更令人费解的事,如此艰难的工程,从公元前212年动工兴建,竟在公元前210年便竣工了。其修筑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真令人叹服。
我们现在修筑一条长达700公里的高速路,从计划立项、专家论证、勘测设计、筹措资金、招投标、组织施工、竣工验收、通车剪彩……少说三五载,多则十头八年也说不定。
秦始皇为何修筑“驰道?”据《史记·李斯传》说:“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又据《史记·蒙恬传》称:“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另据《汉书·贾山传》记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
我以为:诸说似乎有点儿牵强附会。倘若秦始皇确实为了游燕齐吴楚、以观沧海而修筑此道,那不是有点儿舍近求远了嘛?倘若果真如此的话,为何不从关中弄一条捷径直接到达呢?又何必由南至北,将此道修筑在崇山峻岭间呢?
依据秦统一六国之初的局势分析,我想当初修筑此道,完全出于军事化与政治目的。按说子午岭林密草深,修这么一条路,即使千军万马驰奔其间,也是及隐蔽的。但是秦始皇还要在道旁“树以青松。”要么说为战略隐蔽,要么说秦始皇极重视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至于“驰道”修成之后,秦始皇自然要乘坐车骑沿道驰奔了,并由此而东游南下,亦在情理之中。单纯为游观而修筑“驰道”不足信。
遥想修筑“秦驰道”的情形,那场面是何等宏大而惨烈?无数壮男莽汉、老幼病弱者赤膊裸肤,面带饥色和愁苦无奈之状,在刀戟威逼下凿石开山,抬土夯筑,或象蚂蚁搬家一样背土填谷……不难想象,“秦驰道”的修筑,自然与万里长城一样,不知埋入了多少尸骨?
其实“秦驰道”完工之后,使用了没几回就完成了使命。秦亡不久,曾经为秦始皇献过谶纬图书,并预测过秦王朝结局的那位术士,似乎又借机验证了他的远见,称“亡秦者胡亥也。”这究竟是天缘巧合?还是是一种附会与自圆其说哩?
“秦驰道”从此便失却其原本意义上的作用,而开始改作别样用途了。据考证:沿途有许多汉代、北魏、西魏及唐、宋、金、元时期开凿的石窟、石雕和遗留的宋代瓷器等文物古迹。由此推断:“秦驰道”曾在一度时期,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支线。清代嘉庆年间有文献记载:“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冠盖驰驱……”借此可以想象当初的商旅车骑往来的繁荣景象。因而亦可推测:“秦驰道”的荒废也是近百年的事了。
对于“秦驰道”的载述、褒贬、颂扬、题记真是不胜枚举。比较著名的是《史记》、《汉书》和贾谊《过秦论》,均有详尽的记述。太史公自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此述虽责斥秦始皇不恤民力,而修筑了长城与驰道。但是“秦驰道,”的确不愧为世界筑路史上的一大奇迹,而且也属于中华民族的又一伟大杰作。
前不久,同一位生长在子午岭山麓的朋友谈及“秦驰道。”说已有两千多年的“驰道,”尽管有些路段瘫塌了,可是有些地段驱车奔跑也没麻达。他曾与同事驾驶吉普车考察了一段,我虽然没有朋友那么幸运,自由地驾车驱使。然而乘车沿子午岭跑了数百公里,沿途饱览了巍峨险峻的山势与葱郁苍翠的原始森林,已经够我回味多时了,更何况亲临“驰道”访古寻幽哩? 月夜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