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月夜行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父子治水
早先,禹的老爹——鲧在帝尧治下混饭,帝尧似乎对他没什么好印象。当时正值洪水泛滥,百姓处于忧患与困顿之际,帝尧询问臣僚:谁能给咱担当治水的重任?执掌天下福禄休咎的四岳,立刻推荐了禹的老爹:“鲧能当此重任。”帝尧不由分说的大摇其头:这个人“负命毁族,”不可重用。
四岳执意坚持:应该让禹的老爹去试活试活,倘若真的弄不了,那咱们再另选贤能也行嘛!
帝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于是打发禹的老爹去试活着治水了。不想这一试,不仅害了禹的老爹,而且也苦了天下的黎民百姓,还贻误了治水的时日。由此可以看出政治者随心所欲的胡乱决策,或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损失、影响是多么大啊?
据说禹的老爹使用了一种名为“息壤”的膨胀剂,竭力堵塞泛滥的洪水。“息壤”这玩意儿见水则膨胀,真是一种极好的防水堵漏的材料。倘若将这种具有高科技特征、性能的新型防水材料,用于今日之防洪堵漏,那可真是既省力,又没什么麻烦。可是在帝尧治世的那会儿,你别出心裁的擅自使用这势先进,这等神奇的玩意儿,即便把洪水治好了,恐怕也没什么好果子吃。何况你违拗了人们一般认知意义上的治水意愿?
事实上,你把洪水蓄积起来,那要看什么时代?假若现如今,将洪水拦截、聚积起来养鱼、发电、浇地,再搞点旅游观光之类的创收,那功劳可就大了。然而禹的老爹治水那会儿,不兴这些玩意儿,因此忙了九年,也没有完成目标责任。依照当时的评判标准衡定:老人家不仅一事无成,而且适得其反的白白耗费了九年时光,弄得四岳在帝尧跟前很没面子。所以举荐、使用人对政治者极其重要,一旦失察误用,造成的危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禹的老爹处心积虑治了九年洪水,却一事无成,似乎依旧在帝尧的治下混饭。我想:大概因着他们是同宗同祖的关系,抑或鲧禹一族属世袭治水官僚的缘故吧?因此,即使触犯了王法,或有一些无伤大雅的过失,帝尧也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或不想深究。大伙儿嘻嘻哈哈的保持一团和气,到了帝尧八十八岁那一年,虞舜就开始辅政,时势确实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虽说虞舜来自基层,但跟帝尧有着血亲渊源。不过哩?好像还没有沾染官场的恶习,再说做官这等俗事的诀窍,全凭个人秉赋及性情,只要乐于或精于玩弄权术,能够玩转了人就行。
相传虞舜以“温良恭俭让”显世,大概还有点儿争强好斗的特性。当初是否真的六亲不认?还是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总之没过多久,就对一伙不干实事,专事投机钻营、靠耍手腕、凭嘴巴混日子的庸碌之辈进行了惩处。该流放的流放,该迁移的就逐到了山野里……禹的老爹被弄到羽山殛了。至于“殛”是一种什么样的酷刑?咱们就闹不清楚了,其实也没必要弄清楚。
据说禹的老爹——鲧死后变成了一只黄熊,而且跳进羽山下的一个深潭,再也没了踪影。又有人说:我们吃的鳖,就是禹的老爹。哎呀,倘若如此,那可要当心,千万再别打禹的老爹的主意了,提防禹的后辈儿孙找麻烦啊!
虞舜上任伊始,就来了点杀鸡给猴看的除恶务尽。弄完这事之后,才对帝尧治下的那帮老臣说:推举些贤德之人,咱们同心协力把帝尧的美德发扬光大。老臣们纷纷举荐了一伙人才,舜当即分了工,让他们各尽所能的司职去了。
其实虞舜最头疼犯难肠的事儿,依然是泛滥的洪水:眼下当务之急,就是这狗日的洪水。你们想想:谁能当此重任?四岳不假思索的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不知这伙前朝老臣心里憋着气,还是让禹代父受过?总之异口同声的提议应当派禹去治水。
治水这个行当,大约是鲧禹家族的祖传职业。鲧在帝尧治下捣鼓了九年,不要说根除水患了,就连到处漫溢的水也没弄住,一直漫延到了虞舜治世,鲧由此而致祸。怎么又让其子禹继承父业,接着弄那令人犯难而未了的事业呢?
禹无奈承担了重任,想到老爹的下场……他很是小心谨慎,也丝毫不敢懈怠、疏忽,倘若一旦弄不好,无疑会步老爹的后尘。因此日不思味,夜难成寐,成年累月地东奔西忙着察勘地形、水势。禹汲取了老爹的教训,变堵塞为疏导,没敢使用老爹弄来的防水膨胀剂“息壤,”而是大量使用民力开山凿石、掘沟开河,一家伙把满世间的洪水,统统疏引到大海里了。
据悉禹治水的那会儿,跑遍了尧舜治下的整个疆域。最远的地方,大概到了日本诸岛和韩国的釜山,还去过哪儿?那就不知道了。每到一处,禹就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形水势确定具体的疏导措施,并发动当地民众投工投劳,参与治理。现如今的治黄治淮,或修筑县乡公路,以及类似农林水利建设工程,所采用的“以工代赈”方法,是否沿袭了当初禹的做法哩?
每治理好一方的水患,就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植树造林、种草牧畜、种桑养蚕、或在低洼潮湿地里种水稻、或改造盐碱地种五谷杂粮,并且根据土地的肥瘠而定赋税,确实弄得不错。
禹治水的时候,曾经三过家门而不顾。我想:并非不想进去瞅一眼孤守的娇妻,也不是没有空闲同家人寒暄一番,而是觉得责任重大,害怕稍有疏忽与不慎,就步了老爹的后尘。
虞舜有点儿六亲不认,法度也比帝尧严厉。他曾对那伙被举荐而授权,受重用的贤才们说:三年一考绩。禹忧虑此番治水,假若再弄不出名堂,肯定要栽到虞舜的手里,因此三过家门,而不敢进去探视亲人。他很难受也很无奈,其实政治这玩意儿,玩不好就会搭上身家性命的。
据说禹治水的时候,变做一只大熊开山掘石。怕妻子发现就在山下放置了一面鼓,每当她上山送饭时,先击鼓三声,禹就知道要送饭了。随即恢复了原形原貌,一本正经坐在山石上,边吃边讲治水的事儿。妻子静静的倾听着,等吃完了,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嗔笑:这是爷们的事,我不懂。禹目送妻子拎着饭篮儿、汤罐儿拐拐歪歪地下了山,接着又开始忙碌了。
一次,禹正在埋头开山,不慎脚一滑蹬掉了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咕碌碌”的滚下山,恰巧砸响了鼓。妻子误以为他催促快去送饭,于是就拎着饭菜上了山。不想看见丈夫变成一头大熊,正在开山掘石,觉得很羞惭也很没颜面:丈夫竟是一头大熊啊?因此撂下饭篮和汤罐,随即变成了一块巨石。禹到了那块巨石前,刚要使用神力将它弄开,一瞧旁边搁着饭菜,顿时恍悟了:她看见我的熊模样啦?唉——他既愧疚,又无奈的对巨石说:“请开启——”随之巨石裂开,一个小孩“呱呱”哭叫着降生了。禹由此给儿子赋名“启。”历史运行轨迹,由此开始转向了。
三年届满,虞舜考核那伙贤才们的功绩,结果禹的功劳最显赫。后来就把帝位也让给了禹,起初也照例谦虚、客套地请虞舜的儿子--丹朱弄了一阵。没隔多时,听说百姓们不甚情愿,禹就顺理成章、名正言顺、踏踏实实坐上了帝王的宝座。
禹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凭着破釜沉舟、以死相搏的绝决信念与信心;其次靠着谨慎、勤奋、刻苦的做事风格;除此还有最紧要的一点,那就是清明的政治与干事环境。事实上,禹确实也很有才能,不负众望的把天下治理的很像回事儿。现在履行的税收制度,最初就是由禹确立的。假若不信,那就去读《禹贡》吧!
禹对历史文化的贡献很大,不仅根治了水患,而且还积累了诸多至今仍可借鉴、沿用的治水经验。同时确立了税赋制度,确定了度量衡、划定了九州的行政区域等,对后世的政治影响极大。
由鲧禹治水想到了选人用人——历代政治者费尽了心思,采取过诸多方法,然而因着诸般缘由,似乎都没弄出什么像样的定制、规矩?所得的经验、教训的确不少,可惜一旦牵扯到人事就犯难坐蜡了。要么任人唯亲的乱用,要么随心所欲的滥用,结果呢?不过哩?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则为起码的规则。
实际上,用人者无才,有德能容才,也可说得过去;倘若用人者既无才又无德,纵然你是一个旷世奇才,也只有翻着白眼儿嗟叹:妈妈的时运不济哪!除此之外,好像真的别无选择了。
鲧禹父子治水的经历说明:同样的使命,不同的结果。其间,个人禀赋、努力,以及策略、措施和过程固然重要,然而最紧要的莫过于人尽其才的政治、社会环境了。 月夜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