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月夜行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政治者的虚妄
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治王朝,赢政因此成为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秦始皇。”
赢政的一生很忙碌:起先殚心竭虑的忙于征战,后来平定了海内并正二八经做了皇帝,却没能安稳坐在金銮殿的宝座上,品尝做皇帝的滋味,而忙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长城、驰道、阿房宫、陵寝、巡天下、祭泰山、定郡县……的诸般国事。
如此浩繁、杂乱的事儿,几乎同时上马、开工。动用的人力,耗费的资财数量,还有那阵势那情形,无疑可以想见了。
那会儿把四川几座大山里的树木,都砍伐殆尽,搬运到咸阳修了阿房宫,因而弄得民不聊生而怨声载道了。这时候,六国旧贵族可能趁机火上添了点油?关键时刻谁来当大头、做好汉对所谓的政治做评判哩?自然就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了。
导致始皇焚书坑儒的缘由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秦之“残暴。”无论怎么讲,秦统一六国,不仅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封、割剧的混乱时代,并确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统治,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版图、疆域划定的基础。
我以为: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的功绩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确实是不可磨灭的;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功德真是难以估量的。
谈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儿,肇始的缘由非常复杂——秦灭六国初始,尽管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强制措施。诸如将六国旧贵族迁徙、放逐而予以分化瓦解、分散孤立、遇制与打击等。
实际上,个体发生了厮打而遭惨败,亦会耿耿于怀的伺机复仇,何况是政治统治集团间的相互角逐哩?六国旧贵族绝对不会甘于俯首称臣的,由随后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引发的民众起义的史实,以及演绎的全程与导致的结果,即做出了具体的诠释。
秦始皇平定海内伊始,不仅掩蔽与隐蕴着诸多内忧,而且疲于应对异族侵扰的外患。那会儿,朝野内外都为修筑长城、修筑阿房宫、修筑陵寝、推行新政操持……胡人还在北方犯边捣蛋,蒙恬率几十万大军一面镇守,一面监修驰道。
事实上,社会承载域度与民众心理承受力,一旦超越了实际承载能力,极易引发社会及公众对政治的诋毁。史实证明:处于这种状态下,读书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代言人的角色。
细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缘由,主要源于其偏狭、暴戾的性格,以及损毁性的心理特征;同时李斯也不愿将自已多年苦心经营的政洽形态,轻而易举地让同道损毁;除此之外,还有徐市、淳于越、侯生与卢生这伙混虫的戏弄、欺骗,一家伙惹怒了老人家。因此,导致先后大约三批近千名儒士赴难殒命。
最为悲惨、悲壮的,大致就是那次在咸阳城外挖了一个大坑,活活把四百六十名由嘴胡说的儒生埋掉了。试想:当初那场面那情景有多么凄苦、惨烈、哀恸啊?
公元前213年的某月的某一天,秦始皇在宫中大排宴席,以庆贺其胜过了三皇五帝的功绩。当时具有真格博士职称的社会精英,就有七十位前往祝贺。席间,仆射周青臣趋前称颂:昔日秦地不过千余里,现在靠您的圣明平定了海内、迁徙、放逐了蛮夷,大凡日月能照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以诸侯为郡县、黎民安乐,如今没了战乱忧患。悉数古往今来的帝王,哪位能比得上您的功德啊?微臣提议应该把吾皇的丰功伟绩传之万世。秦始皇听了自然很是高兴了。
喜欢听好话、奉承话确是人的通病。特别是政治者,即使妇孺皆知的弄错了,那也不能公然指正。尤其在灌了烧酒的时候,千万不可随意说那些不相干、不顺耳的闲话。普通百姓为此打架闹事者屡见不鲜,何况躇踌满志而正喝得酣畅的秦始皇呢?
恰在这时,心直口快而不识时务的山东大汉——博士淳于越对周青臣的阿谀奉承之辞很是不以为然,并发了一番宏论:殷、周称王统治了近千年,分封子弟功臣。现如今秦拥有了天下,然子弟却为匹夫,这怎么行哩?“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再说周青臣刚才说得那番话,其实对吾皇并没什么好处,只能使您造成过失。依微臣之陋见薄识:这不是忠臣良相之所为。
为政者最忌惮在大庭广众指涉同僚,或直言不讳的辩驳与责难。这样极易结怨,或者树立政敌,然而坦诚、正直的人,往往忽略了言说方式而不计较后果。虽说政治者,一般都倡导诤言直谏,倘若不知就里的直抒胸臆,那就等着扫地出门吧——
秦始皇听完淳于越的此番宏论,无疑也很不是味儿。为了掩饰这种尴尬与难堪,随即让臣属们就此议一议。从此举判断,赢政有时候也挺讲求民主的。那七十多位饱学的博士,可能趁机抒发起了诸般感概,并对现行制度进行了攻击性的非议。否则,时仼丞相的李斯是不会提出“焚书”的。原因主要是牵涉到恢复古制与毁损了他的政治作为。
走仕途端了政治饭碗的知识分子,同一般入仕未入仕的读书人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即使是同朝为官的读书人,也是不相能的,时而闹些意气纠纷,抑或相互挤兑、诋毁、整治……
李斯属于秦代唯一的文学家。他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令》,还有陪同赢政巡游天下时所做的刻石碑记,则成了秦代文学的代表作。他提出“焚书”的建议里有两点应当引起我们注意:一是废私学;好像私学这种“传道、授业”的场所,当时亦为人们聚集而议论朝政、评论是非的地方;二是除了博士官职之外,一般儒生是不可私藏诗、书、礼、乐与各国史籍的。害怕他们藉此喻古讽今、谤议政治、混淆视听,其实没必要以此堵塞读书人进仕的通道。只要你“欲学法令,以吏为师,”看来那会儿确实推行着一套极其法制化的政治模式。
据说“焚书”令颁布三十天之内,各地上缴的私藏典籍,统统运到了咸阳城里,然后一把火点燃,整整燃烧了三个月。历代史论家与文人学士都认为:秦始皇“焚书”灭绝了文化传承。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即使当初焚毁、灭绝了私藏的典籍,但还有明令规定允许“博士官之职”保留的那一部分啊?这些幸存的典籍哪儿去啦?我想大概与项羽焚烧阿房宫有着直接责任。
秦始皇焚烧了许多典籍,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影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与承传,然而却以别样的形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即万里长城、秦驰道、兵马俑……否则我们能有幸到八达岭登长城远眺,去临潼观瞻令世人震惊的兵马俑嘛?
因着“焚书”而引发读书人对朝政的不满、议论,以及诽谤和诋毁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没记性、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撞南墙不回头,则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致命弱点。尽管如此,也不至于导致随之“坑儒”的悲剧。此前有一位姓徐的儒生,竭力的投其所好,说在东海边上,看见大海中间有三座神仙居住的岛屿。
其实功成名就的人,也依然会滋生诸般虚妄之幻想——渴求长命百岁、永享福禄,恐怕是最紧要的。秦始皇当初的梦想就是得道成仙,经姓徐的这么一煽惑,顿时觉得升天的途径就在眼前,于是就拨专款、浱专人下东海寻找仙岛了。这位姓徐的山东人胡日鬼了一通,无果而返吧?又怕获罪掉了脑袋。于是又编了一则看似荒诞,实为自救、谋利的真实谎言:即需精选三千童男童女入海,否则神仙不愿接纳。
倘若用所谓的“利令智昏”形容求仙心切的秦始皇,似乎很是贴近。他依照要求精选了三千童男童女,并且预备了许多物资,派山东徐再次踏上了求仙的征途——据悉秦始皇还在现今“秦皇岛”的海边,亲自为浩浩荡荡的寻仙船队践了行。
秦始皇当时站在海边,遥望着渐去渐远的庞大船队,漂浮在浩淼无尽大海里的心境,无疑是难以言表的。想想还是留下点印迹吧!是就命李斯弄了一些赞颂之辞,镌刻在山石上以资纪念。然后才排驾回到咸阳城,坐在皇宫里静候佳音,不想那个姓徐的山东人率领精心挑选的三千童男童女,从此杳无音讯了。
凑巧就在秦始皇渴盼山东徐入海寻仙消息的时候,侯生跟卢生这俩个混虫也借机投其所好。谎称他们在东海遇着了安期生和彭老祖,并信誓旦旦的宣称能讨来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秦始皇给了许多金钱,打发俩个混虫去找安期生和彭老祖讨要仙药了。候生与卢生来回奔忙了几趟,日混了许多钱财,最后一次揣了金钱,便在咸阳城里当众大骂了一通嬴政,随即仓惶逃跑了。
秦始皇由此震怒了:姓徐的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去寻仙岛,妈妈的连个鬼影都不见了;侯生跟卢生这两个杀才,日混了老子的多少金钱?还敢当众辱骂爷们——你们把这两个狗日的抓来,拉到街上把那吃饭的家什砍了。由此认定:大凡读了书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并着手演绎惨无人道的“坑儒”悲剧了。
那是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或寒冬凛冽、北风呼嗥,抑或寒风裹挟雪花,飘飘洒洒的落满了整个凄苦的世间;也许是红日高悬、风和日丽、山色明丽的大地漾溢着盎然生机的时节,咸阳城里万巷皆空,城外则人山人海、观者如潮——人们饶有兴趣围堵在一个刚刚挖好的大坑四周,观看掩埋活人的动人场景。
四百六十位饱读诗书的儒生被押解到土坑前,大致是衣衫破敝、披头散发、满面污垢……他们本该倚坐案前读潜心苦读,或把酒临风的吟颂,没想到眼下立在坑前,或仰天浩叹、低头沉思?或遥望着漠漠原野、无尽的苍穹?或垂头丧气的什么也没想……他们即将被推进坑里的一刹那,监斩官或别的什么人,似乎在这伙人的头顶,以征服者与胜利者的口气,质问即将毙命的读书人: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忽然呼天喊地、哭爹叫娘的;骂天怨地、抨击苛政的;据理力争、宣扬思想的;借古喻今、嘲讽政治的……
最令人震憾而敬佩的是:那些长着铮诤硬骨的读书人,泥土己经埋到了脖颈,却依然声斯力竭的呼喊:“土可杀不可辱——”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哈哈哈哈——哈哈——哈——呃呃——时隔不久,一切挣扎呼叫的声都消失了。春光依然明媚、夏草萋萋、秋实累累、冬雪飘飘,世间万物仍在依序消长……
这些蒙难被“坑”者,均为公开谤议时政的儒生,其中不乏侯生与卢生诸般的混虫,也有一些像邹衍那等游说之徒。随后,秦始皇又在骊山行宫,诱捕惨杀了一批违规、犯禁的儒生。秦之焚书坑儒,无疑开了历代统治者镇压、惨害读书人的先河。
再说中国历代的读书人,自从秉承了至圣先师的学说之后,不知怎么连老人家的周游列国,弘扬其政治理想的做浱也继承了。说实话,政治这玩意儿,看似温文尔雅的非常诱人,实质是很残酷也很危险的。读书人学“优”了,则想方设法走仕途、介入政治。即使一介缺吃少穿的书生,也爱热衷于政治、关注民生,并且喜欢抒发一点感概、议论。结果弄得政冶者很头疼很难受、也很无奈,遇着茬儿屠戮一批,藉此杀杀书生的锐气,或者素性罗织罪名迁徙、流放,戕害肢体,让你永生背负着屈辱……
事实上,读书人对政治都有一种虚妄的想法。其实并不奇怪,这等虚妄,主要缘于其“达则事君”与“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倘若帝王与那般臣属们一旦虚妄起来,黎民百姓遭殃不说,恐怕有些虚妄的读书人就要掉脑袋了。其实读书人的虚妄倒不甚可怕,仅为空谈而已;假若政治者虚妄了,那就要动真格的了。
尽管如此,历代政治者依然离不了读书人。读书人哩?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没汲取什么教训,而是一如既往的承担和履行着真格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月夜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