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月夜行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无奈的选择
尧舜的政治时代已经很遥远了。相传那会儿是唯才是举、百姓乐业、诸侯相安、朝野谐和的大同世界,因而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崇与仰慕,并以此作为评判后世政治者贤德、才智的准则。
史料记载:尧舜经国治天下的时候,确实弄得不错。诸如亲九族、封九州岛、抚万国、平蛮夷、徙三苗、惩邪恶、治水患、拓疆域等诸般大事,对后世政治的影响是极大的。然而,当时的民生状况究竟如何?我们却无从窥见、知晓了。
从现有史料推测:尧舜执掌天下权柄的时候,似乎很进步很文明。首先可以确证:当时的政治思想基础,即以“仁孝”为根本的;其次是尧舜的政治,确属于一种德治时代。那会儿好像没什么旷日持久的征伐与战乱。然而类似于家族、邻居间的争执、打斗还是有的,不过那属于圈子里的事,并无碍政治的清明。再次是国家制度和运行机制,似乎也很健全,文明程度极高。另外是疆域面积极广,大约涉及今日之日本诸岛、南韩、越南等国。
我以为:包括现有史料在内的所有说辞,均属于一种想象与臆测,尤其是文人臆造的一种美好政治愿景。那时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社会形态?我们也只能揣测、臆想了。
尧以“仁”闻名天下。《史记·五帝本纪》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既如此,尧的政治必然是广施仁德了。《五帝本纪》又说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其实尧的贡献主要在天文、历法方面,即现行的岁分春、夏、秋、冬;年为三百六十五日及闰月等。类似的历法,早在黄帝时期就已循行了。为了进一步完备,尧派羲、和等天地之官,分赴东南西北四方,经过长期的实地观测、反复验证而确定的。
尧执政七十年,大约在八十八岁时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辅政二十年。尧直到一百零八岁,才正式让位。舜继位执政了八年,尧去世了——传说老人家活了一百一十六岁。实际上,这是一个漫长的抉择与等待的过程,其间也充满了难奈和企盼。
舜以“孝”着称于世。据《五帝本纪》记述:舜的父亲——瞽叟很蠢。因为舜旳母亲早逝,他又弄了一个女人,并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舜的后妈既愚顽又狡诈,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呢?又十分的傲慢无理,好像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
瞽叟疼爱象而怨恨舜,曾经多次伙同现任老婆及象,谋害有爹没妈的舜,但是每次都让舜躲避逃脱了。平素稍有不慎,则受惩罚。舜既失却了母爱,又没有父慈,并且随时都有被谋害的危险相伴。尽管如此,舜仍以孝侍奉愚父、恶母,以及顽弟,并日益谨慎而从不懈怠。
由此断定:喜欢小女人属男人的通病。仅凭这点也不能说明舜的老爹就很愚蠢?老婆遍地是、儿子有定数。不过男人一旦对小女人着迷,恐怕连命也不要了,哪能顾得了儿子啊?我们现在普遍犯这种迷恋小女人的病,究竟是从哪儿学来的哩?
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三十岁辅佐帝尧理政。当时尧听到了他的孝德之举,为了验证,于是就把两个女儿——沩与汭嫁给舜为妻。尧想通过女儿的言行、操持来考察舜的贤能。因为理不好家事的人,又怎能治理好国家呢?这就是家国一理的要旨了。
经过一番考察、验证,尧认为舜确有贤德、才能,因此赐给他絺衣、琴、仓廪、牛羊之类的物什,这也是对他的赏识与肯定吧?然而令人费解是:这时候,瞽叟伙同那个小女人和儿子象,仍在处心积虑的设法谋害声名日隆的舜。一次,瞽叟吩咐舜爬上仓房抹泥。舜上去之后,他和象就在下边放了一把火要把舜烧死。结果舜的妻子,提前为他预备了伞,才滑翔而下脱了险。
还有一次,瞽叟让舜下井去掏泥,舜依照妻子的吩咐,到了井里之后,赶忙从一侧掘洞掩身而逃离。瞽叟和象听见舜在井里干活儿,于是就开始往井里填土,没多时就把井填实了。瞽叟和象终于松了一口气,以为这下就彻底除掉了舜。于是父子俩进屋,一家三口开始瓜分舜的财产。象说我只要沩汭这两个女人和宫室,还有那一把琴,其余的仓廪、牛羊之类的物什全归你们。
这是一个有悖常理的家庭,父母及其弟弟行为,既令人费解又感觉幼稚而愚蠢。我想这是在着意突出舜的孝悌——象和爹妈分完舜的财产,就在舜的宫室里弹起了琴。不想舜在井旁掘了通道,从另一眼井里钻出来,安然无恙地回到家里。正在悠然弹琴的象见状,非常惊异与不快……但是舜不计前嫌,依然如故的孝父爱弟。据说舜继位称帝之后,还封象做了一方土地的诸侯。
舜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贡献可谓大矣。其重要功绩则在确立了国家制度及运行机制。诸如司法制度、尤其是刑法,规定得很具体。此外还有外交、礼仪、音乐、舞蹈、文学、手工业、农林水利、行政区划、移民定边、拓展疆域等等,确实做了许多利于政治的大事,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谈及举贤禅让,并非简单的让位与继位过程,而是关系到政治清明、国家兴衰的大事。尧在选人用人方面似乎很慎重,曾让臣属放齐、欢兜、四岳推举贤能者。放齐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尧说儿子愚蠢而难以胜任;欢兜推举共工,尧说共工巧言善辩、瞒天过海,用了会误国酿祸,因此不可委以重任;当时正值洪水泛滥,民忧其患。尧问臣属谁能担当治水的重任?大家异口同声地推举了鲧,但是尧说鲧不够仁义,认为不可用。然而在四岳的一再强求下,才让鲧负责治水了。可惜鲧忙乎了九年,不但没能根治水患,而且徒费了时日。
尧用鲧去治水是失败的。后来觉得自己年老体衰了,想让位于四岳。但是四岳自愧德能不备,难以胜任。既然在朝臣中选不出贤德、才能兼备的继承者,尧让他们从贵戚、疏远、隐匿者中间推举能当此重任者。四岳因而举荐了以孝着称的舜。
尧让位于舜,曾经历了二十年的考察、验证,其间有意让舜调处了许多大事。似乎还有意设置了诸多艰险,考验他的胆识与毅志,但是都被克服而处理得有条不紊。舜继位执政了八年,尧才去世,服丧三年期满,舜让位于尧的儿子丹朱。天下百姓、诸侯亲近舜而疏远丹朱。舜感叹这是天意,才正二八经继承了帝位。
舜是一位开拓型的政治者。他在摄行尧之政时就流放了办事不利的共工、欢兜、殛了一事无成旳鲧于羽山、平蛮夷、徙三苗,弄了诸多惊世骇俗的事儿。后来正式继位之后又启用了一帮尧的臣子,使其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基本做到了人尽其才、唯才是用,因此经四岳推举,让禹继承父业去治水。
禹唯恐弄不好,像他爹一样丢了性命,因而日夜操劳,三过家门而不顾,终于彻底根治了水患。
论及朝臣的功绩,大家都以为禹的贡献最大。最终,舜让位给禹。诚然,舜也同样面临着由谁继承帝位的难题。舜也征询过臣属的意见,有人曾举荐舜的儿子商均。然而舜认为:儿子商均不肖。后来就让位于禹了。禹称帝,大致弄了十多年,最终也没把帝位让给儿子启,而是让给了益。
益弄了一些时日,感觉操弄政治很麻烦,加之百姓又不甚听活,他就把位子让给了禹的儿子启。没料想,益的一时疏怱与任性随意,或出于某种缘由,让位给了启,结果引起了战乱。
启的继位,不仅开始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而且围饶权位之争的谋权篡位、弑父刺君、你争我夺、骨肉相残、分封称霸、征伐倾轧、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混乱时代,由此开始了……
假设尧的儿子丹朱聪明贤能、舜的儿子商均很争气的话,尧是否会将帝位让给舜呢?既如此,亦不存在舜继位称帝而让位于禹的史实了。说不定舜还在厉山耕种,在渔泽捕鱼,在河滨烧制瓦罐哩!设若当初益继承了帝位以后,能像尧舜禹那样一心想把天下的事儿弄好,那么最终的继位者又是何人呢?中国历史演进、发展的趋向、轨迹会不会就是后来那个样子?
细究尧舜禅让的意义,实际是一种无奈之举。你说八九十岁的人了,还在哪儿坚守。让儿子接着弄吧?儿子又不争气,只好让给自家了。不过尧舜所倡导“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倒是很不错的。尧以仁闻名、舜以孝着称,然而其仁,只是惠于九族;其孝,仅仅施于家人。如果说当时的九族,即为后世所渭的“诛连九族”者,那么尧的仁,似乎仅限于亲情血缘的范围之内,是否广施于众呢?不过尧舜的仁孝思想,确实奠定了中国哲学、文化、思想史的基础。尤其是舜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旳礼仪教化制度,对中国儒学的产生,以及儒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丰富有着直接的影响。
坦白地讲,尧舜治世的那会儿,天下也不甚太平,否则还流放什么共工、欢兜、徙三苗呢?无论怎么说,尧舜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政治时代属华夏文明史的一部分。然而历史自有其运行的轨迹,一般人是无法改变与逆转的,在倡导“以德治国”和“以人为本”的今天,却有诸多益于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继承。 月夜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