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李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李贽

  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嘉靖三十年(1551)中举人,授河南共城县教谕,擢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补北京礼部司务,后任云南姚安府知府,三年后弃官,故人称“李姚安”。万历十六年(1588),剃发为僧,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诵经祈祷。后被理学迫害,入狱后自刎。死后被泉州民众奉之为神,称“温陵先师”。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以“异端”自居,鼓倡狂禅最激烈。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乃是“古今至文”。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解题】芝佛院是位于湖北麻城龙潭湖北岸的一座寺院,原名芝佛寺。明万历十六年(1588)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贽在此著书讲学。明清两朝,作为儒学发展的所谓新阶段的程朱理学,完全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和学术,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有力工具;名教之外的其他思想、学术一律被视为“异端”,遭到残酷无情的讨伐。明清道学家们的穷经立说,借道学这块敲门砖谋取官位利禄,曲学阿世,臆度欺世,李贽揭露道学家曾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三教归儒说》)他当时以异端自居,不但大胆放言被称为圣人的孔子和凡人没有两样,而且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当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疏劾李贽,就曾说他“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然与此同时,李贽继承了孔子的精神,虽然遁入佛门却依然高供孔子像。这看似矛盾的言行实则并不矛盾,正如李贽所说“夫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虽公亦必以为真可笑矣。夫惟孔子未尝以孔子教人学,故其得志也,必不以身为教于天下”(《答耿中丞》)。李贽所攻击的孔子的圣人形象,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而是并不真懂圣人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或臆度进行了加工、塑造的孔子。更让人深思的是,儒生们阐释和宣教的,其实并非孔子之言的原意。在这篇短文中,李贽追根究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批判的锋芒既直指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也是对孔子绝对权威的挑战。而他的目的,不过是要还孔子和儒学以本来面目,要还历史以其应有的真实。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 ,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 ;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 ,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 ,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 ,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 ;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 ,而曰“知之为知之” 。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 ,亦从众而事之 ,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李贽《焚书 续焚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