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虞集自小聪敏,战乱流离之际,母杨氏以口授其《论语》《孟子》《左传》。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后又为国子助教,累迁秘书少监。仁宗时,担任太常博士、集贤修撰。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卒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仁寿郡公,谥文靖。虞集工书法,得晋朝人韵味;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曾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尚志斋说
【解题】尚志,见《孟子·尽心上》:“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在此,孟子用“士尚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对士人的要求,由此影响到后世的读书人一直把“尚志”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虞集的名篇《尚志斋说》,将“尚志”的概念从孟子的“使自己志行高尚”转变为“立定志向”,从而阐明学者尚志之重要。如果是单一抽象的说教,往往容易令人生厌。虞集先阐述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以这样的比喻来说明目的和条件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虽讲大道,却通篇巧妙设喻,正说反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虞集长期在国子监为官,自助教始,历博士、教授、司业,以至祭酒和泰定帝、文宗帝的经筵讲官,对治、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论治学之道,他极力要求学生立志且要立大志。他以孔子为例说明为学必须立志,他说:“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日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他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志向,在学习上就会“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行文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
虞集之文最有时誉者,是典册、碑版诸作,但为世传诵者,却是记序杂文。《尚志斋说》作为取譬设喻见长的说理文,就是其中广为称道的名篇,也体现了他一贯提倡和追求的平易澹泊的文风。他的散文接续了欧阳修、曾巩、朱熹等人舂容舒卷、平易雅正的风格,少用僻字、怪字、难字,文脉疏畅。与虞集同时的元明善即谓虞文“无雷霆之震惊,无鬼神之灵变”。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 ,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 ,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乡 ,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 ,慢焉以发,初无定的 ,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 ,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 ,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 ;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 ,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 ,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 ,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