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今江西省乐安县)人。宋末举进士不第,隐居家乡,潜心著述,人称“草庐先生”。元至大元年(1308)应召,历任国子监丞、翰林学士、经筵讲官。皇庆元年(1312),告病辞归。元统元年卒,朝廷追赠,谥文正。吴澄是元代大儒,以道统承继者自许,折衷融会朱熹、陆九渊学术思想,整理经典,教授诸生,弘扬儒学,对元代儒学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当时另一大儒许衡齐名,并称“北许南吴”。有《吴文正公全集》《五经纂言》等。
送何太虚北游序 注释标题 何太虚:何中(1265-1332),字太虚,一字养正,抚州乐安(今江西省乐安县)人。元初著名诗人、学者,隐居不仕。《元史》有传。
【解题】蒙元入主中原,遭到南方士众的激烈反抗,南北情绪对立。元朝初期采取的各类政策对治下汉民多有歧视压迫,也进一步导致南北情绪对立。世祖至元后期,政策有所调整,开始启用南方士人。“进”还是“退”?出仕还是隐居?这是南方读书人面临的两难选择。江西程钜夫较早以南宋官吏子弟的身份投靠蒙元政权,先后举荐多位士人,本文作者吴澄即为其中之一。至大元年(1308),程钜夫参与修《成宗实录》,借此机会罗致南方文士于门下,召何太虚进京。何太虚是抗元将领的后代,他的父亲何天声、伯父何时都参与了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至此,是继续采取与新政权不合作的态度,穷居乡里,困厄一生,还是抓住机会,出仕新朝,从而施展抱负?这是梗阻在他心头的矛盾。吴澄与何太虚为从祖兄弟,虽也曾在仕与隐之间挣扎,但最终接受了朝廷的征辟,以此为大行吾道的机会。这时吴澄还在江西,就作了这篇赠序,以坚定何太虚北游出仕的志愿。其实吴澄此时也不能预测何太虚应征入朝的结果如何,因此他采用化实为虚的手法,阐论“游”对于增长见识的重要性;辨析“游”之目的有“为道”“为利”之别,称赞何太虚多才苦学,淡泊名利,相信何太虚此番北游一定能广交游,长见识,对圣贤之道有更多的体认。何太虚北游的最终结果是“会诸权臣用事,内外翕翕”(揭傒斯《何先生墓志铭》),两月后就南归了。这大约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而知天下” ,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 ,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 ,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 。夫子而不周 、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 。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人之一身一心,天地万物咸备,彼谓吾求之一身一心有余也,而无事乎他求也,是固老氏之学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 。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 、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 。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 。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 。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乞怜,胁肩取媚 ,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其职哉!苟可以攘其人 ,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则扬扬而去尔 。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 !太虚以颖敏之资,刻苦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士之能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醯瓮之鸡 ,坎井之蛙 ,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以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锺、王,诗必陶、韦,文不韩、柳、班、马不止也 。且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明,识日长而志日超,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是知也,非老氏之知也。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澄所逮事之祖母 ,太虚之从祖姑也 。故谓余兄,余谓之为弟云。
明刻本《草庐吴先生文粹》。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