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苏轼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旋丁母忧。六年中制科,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熙宁年间,因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触怒新党,自请出京任职。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二年(1079),被诬以诗文讥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团练副使,史称“乌台诗案”。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失势,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还朝,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不久,又因与旧党政见不合,出知杭州、颍州、定州。后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儋州。徽宗时赦还,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南宋高宗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雄浑豪迈,议论风生,畅达不拘,主张“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古文四大家”,宋李涂《文章精义》评曰“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宋四家”。撰有《苏文忠公集》,今人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苏轼文集》较为通行。

  留侯论

  【解题】本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呈进论之一。论说类文体起源于先秦诸子的学术论文,文体学家与古代文章选本一般以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作为现存最早的以“论”名篇的单篇文章。自汉至唐宋,论体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宋时期开始将论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更提高了论的地位,引起世人对论的重视。这一时期的论说文在陆机《文赋》提出“论精微而朗畅”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严密的结构和更细致的笔法。与汉魏长篇论疏所谈事理甚多不同,唐宋论体文往往立意单一、明确,反复议论一事。“三苏”都是作论的高手,苏洵的《六国论》《管仲论》,苏辙的《三国论》等,都是论体文中的名篇。

  苏轼的论体文首贵立意。北宋范温《潜溪诗眼》云:“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本文即是如此。黄石公授书张良一事,自《史记》以来,或传为神话,或引为传奇。苏轼以翻案之笔先驳“其意不在书”,继而别出心裁以“忍”字立论,提出张良“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过人之节为佐汉兴邦的根本原因。对于张良一生功业,撷取博浪沙击秦王、圯上敬履受书、劝谏刘邦封赐韩信三事,展现其最初“不忍忿忿之心”,至折节“能有所忍”,乃至教高祖以忍,紧扣主旨。“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苏轼喜作人物论,常用“冒题”(又称“冒头”)之法,即进入正题之前先发议论,再引入所论之人、之事。如本文开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晁错论》中“天下之患”一番议论,《乐毅论》中“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一段议论,皆可以“虚冒全篇,了无遗漏”(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

  当然,汉兴楚亡的原因绝非仅止于此,此类论说要求题旨鲜明警辟,立论难免有所夸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明人锺惺亦指出:“东坡之文似战国。”(《东坡文选》序)苏轼受《战国策》的影响,文风犀利明快、纵横捭阖。本文即是苏轼论体文的代表。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不可胜数。虽有贲、育 ,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 ,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超然台记

  【解题】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知州之时。此前,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为新党所不容,自请调离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苏辙《超然台赋并叙》)。熙宁七年(1074),苏轼终于得到批准,改任山东密州知州。适逢大旱之后,政事繁冗,生计艰辛,经一年多治理,民生逐渐复苏。政务之暇,苏轼修葺居处北面旧台基址,问名于苏辙。苏辙给此台取名“超然”,作《超然台赋》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安于其所而已,其乐不相及也,而台则尽之。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浮沉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耶?《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苏轼对苏辙所名“超然”二字大为赞赏,遂作《超然台记》。

  “超然”之名,来自于老子“超然物外”的思想。本文中也体现出浓厚的道家思想。首段“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皆可以醉”“皆可以饱”,四个“皆”字,体现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以同等达观态度安然处之的心态。而后文“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显然是庄子“齐物”之论。《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本文思想即与之相近。苏轼自幼深受道家影响,八岁就入天庆观从道士张易简学习。且他从小好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作《超然台记》之时,苏轼正是春秋鼎盛之年。但因与新党政见不合,内心苦闷,遂以老庄思想作为精神寄托。用齐物观点来看,人生的福与祸、得与失都是不值得计较的。看透了这一点,就能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超然的情怀是宋代士人精神的重要内涵。

  在写作风格上,本文随物赋形,自然浑融,也能看出《庄子》奇诡恣肆文风的影响。且本文打破了传统的“记”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议论的格局,横空议论,由理入事,显得率性自然,不拘一格。全文共八个“乐”字,以“乐”字贯穿始终,先发“超然”之意,写超然物外则凡物皆可乐,不能超然物外则必有可悲;后叙眼前之事,从初到胶西之忧,写到随遇而安、游览四方形胜之乐。正反对比,以忧衬乐;由事及景,虚实相生,收放自如。吴楚材《古文观止》评之曰:“俯仰情深,而总归之一乐。”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称这种写法为“一字立骨”。总之,本文很能体现苏文“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风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 ,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后赤壁赋

  【解题】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湖州谢上表》流露出对于新政的不满,被政敌抓住把柄,诬陷其诗文“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本州安置”,不得擅离所在,相当于过上了半监禁的生活。心灰意冷之中,苏轼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诗文名篇,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等。期间苏轼曾多次游览黄州城外赤壁山,元丰五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泛游赤壁,作《赤壁赋》。又于十月十五重游赤壁,作本文。后人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与《前赤壁赋》借主客对答形式表现物我无尽、不以得失为怀的主旨稍别,本篇以记游为主,以白描手法勾勒自然景致,更多流露超脱尘世的思想。登高长啸一段隐含着“登高兴悲”“啸歌伤怀”的文学表达传统。文末排空而至的孤鹤一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梦境中的羽衣道人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慨遥相照应,似实似虚,真幻莫辨,营造出缥缈空灵的意境。本篇也是文赋的代表作品,辞赋在两汉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散文渐相融合,形成韵散交织的自由文体,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流畅,而通过诵读则可体会赋的音节韵律,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中“尺”“出”“识”;“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中“留”“舟”“流”“休”等。

  唐宋古文运动本来是以复兴儒学为目的,儒学和古文一体一用,互为依存。但“文以明道”的“道”不局限于儒学,苏轼更是深受佛老影响,文中多佛老语。《后赤壁赋》即是“神似《南华》”(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的典例。正因苏轼之文神似《庄子》,朱熹才批评为“苏文害正道”(《朱子语类》)。在明清的唐宋派、桐城派主导的正统古文界,苏轼的地位甚至不如曾巩。而明代公安派等提倡“性灵”的文人则极力推崇苏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