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锺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锺惺

  锺惺(1581-1624),字伯敬,号退公、退谷、退庵,别号晚知居士,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天启三年(1623)因丁父忧而辞官归乡,闭户读书,室名隐秀轩。福建巡抚南居益上书弹劾他“公然弃名教而不顾,甚至承亲讳而冶游”,败坏文人形象。后顾炎武等清初文士在提倡“经世致用”的文风下,强调个人的道德修持,均不满锺惺居丧出游武夷山,违背礼俗。锺惺能诗文,冠绝一时,公推为竟陵派之首,与谭元春合称“锺谭”,其诗文体式被称为“竟陵体”或“锺谭体”。两人合编的《诗归》,在当时影响广泛,时人争相摹写。锺惺提倡“势有穷而必变,物有孤而为奇”,写作别具风格,“求新求奇”,“孤行静寄”。有《隐秀轩集》传世。

  浣花溪记

  【解题】作为竟陵派的代表作家,锺惺的散文考究精致,主张“幽情单绪,孤行静寄”。其小品文常只着眼于湖光、花草及“孤怀”“孤意”等,注重个性化的美感表达,追求超世绝俗的境界。本文属游记小品,展现出锺惺别具一格的美学追求。古人早就有“作文之事,游记最难”之感慨,关于山水名胜,锺惺曾有过一段妙论:“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蜀中名胜记〉序》)在此文中,少陵草堂,为浣花溪之眼;相关少陵之事、之诗、之文,乃本篇之眼,锺惺成功地将山水之精神、古人之精神与作者之精神、读者之精神熔汇一炉,密合无间。

  作者以自己的游踪所至展开描写,由其沿溪而下最后走到杜工部祠,所以文章随着溪流的宛转逶迤,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胜境。结尾处别出手眼,将当时使者游客“冠盖稠浊,磬折喧溢”的前呼后拥、俗吏浊流、招摇过市的种种丑态与自己“是日清晨,偶然独往”对比,流露出对权官俗吏的鄙夷之情,孤傲清高的意境自显。全文文字清幽,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是体现其“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以驱驾古人之上”(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锺提学惺》)艺术风格的代表之作。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 、如规如钩,色如鉴 ,如琅玕 、如绿沉瓜 ,窈然深碧 ,潆回城下者 ,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 。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 ,平望如荠,水木清华 ,神肤洞达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 ,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 ,颇有次第 。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 。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 ,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 ,始为杜工部祠 。像颇清古 ,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 ,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 。碑皆不堪读。

  锺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 ,各不相袭。严公不死 ,浣溪可老 ,患难之于友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 ;胸中暇整 ,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顷之霁 。使客游者 ,多由监司郡邑招饮 ,冠盖稠浊 ,磬折喧溢 ,迫暮趣归 。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锺惺记 。

  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