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后更名潜,号五柳先生,卒后友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东晋重臣,曾任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旋即辞官。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之幕,桓玄图谋篡晋,陶渊明于隆安五年冬回乡居母丧。不久又先后任镇军将军刘裕、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义熙元年(405)八月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便辞官归隐。据《宋书·隐逸》:“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陇亩的田园生活。出仕与归隐是他胶着于心头的矛盾。陶渊明少年时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然而身处晋、宋政权更替之际,面临出处进退的矛盾,“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在当时的乱世中,他无所作为。加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于是选择归隐田园。“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归隐之后,他找到了真正安息身心灵魂的所在,创作大量田园诗,描写恬美的田园风光、简朴的田园生活,抒写返本归真的喜悦和安贫乐道的志趣,为传统士大夫开辟了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锺嵘《诗品》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苏轼一生喜好陶渊明诗,爱不释手,贬谪海南岛时只带一部《陶渊明诗集》,遍和陶诗。梁昭明太子萧统、北齐阳休之均曾整理编订过陶渊明作品,近现代以来陶澍校注本《靖节先生集》、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较为通行。
闲情赋并序
【解题】《说文解字》云:“闲,阑也,从门中有木。”闲有防、限等义,“闲情”即阑止、防闲情欲。本文撰作前有所承,开篇云“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因而“广其辞义”,在表现形式上更进一筹。首段刻画一位兼具令姿、柔情、美德、雅志的女子,令人神往,欲与之交言,又踌躇不前,意绪彷徨。第二段以“十愿十悲”铺陈展开,假想化为心上人身边之物,此前已有如张衡《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蔡邕《静情赋》“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而不敢聆”、王粲《闲邪赋》“愿为环以约腕”等,本文铺排渲染之余,每一“愿”下随即接以一“悲”,既想亲近结交,又担心被隔绝抛弃,将痴迷热烈的眷恋与焦灼不安的怯意并陈,前人谓之善下转语。最后一节揭示题旨,历经一番内心挣扎,从痴迷而无果的爱恋中解脱,“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去除情欲的累赘,收束放荡的情思,坚强意志,持守诚正之心,“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作赋本意在抑止情欲,但文中对爱恋之情大加渲染,情思摇荡。梁昭明太子萧统嗜爱陶渊明诗文,推崇其人格,曾感慨“白璧微瑕者,唯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苏轼则对萧统的“遗憾”不以为然,讥之“乃小儿强作解事者”(《题文选》)。关于此赋主旨为纯粹言情还是另有寄托,后世存在不同看法。刘光蕡云:“其所赋之词,以为学人之求道也可,以为忠臣之恋主也可,即以为自悲身世以思圣帝明王也亦无不可。”(《陶渊明闲情赋注》)议论通达。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 ,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 。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
夫何瑰逸之令姿 ,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 ,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褰朱帏而正坐 ,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眄 ,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 ,白云依山。仰睇天路 ,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 。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 ,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 ,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 ,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 ,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 ,交欣惧于中襟 。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 ,色凄惨而矜颜 。叶燮燮以去条 ,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 ,恨兹岁之欲殚 。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 ,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 ,北风凄凄。耿耿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 ,繁霜粲于素阶 。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 ,终寥亮而藏摧 。意夫人之在兹 ,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 。徒勤思以自悲 ,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 。尤《蔓草》之为会 ,诵《邵南》之馀歌 。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五柳先生传
【解题】魏晋以后,“杂传”颇为兴盛,出现了大量的《高士传》《名士传》《文士传》之类作品,寄寓着作者的精神风貌和生命情怀。《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一篇著名的“杂传”,短短百余字,简笔勾勒了一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率真自然的隐士形象,将陶潜《与子俨等疏》中“羲皇上人”的人生志趣和精神风采传神地展现出来,成为后代士人企慕向往的理想人格寄托。对于“五柳先生”形象的来源有不同解读。《宋书·隐逸》云:“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萧统《陶靖节传》《晋书》等承其说,均将其视作陶渊明的自传。近人将该文与《汉书·扬雄传》对读,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进而认为“五柳先生”就是指扬雄,是为扬雄作传。汉魏六朝士人尊扬雄为圣人,扬雄在陶渊明心中也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人生的典范。如《饮酒二十首》其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此诗主旨在赞颂扬雄仁者静默,引柳下惠以比扬雄,同时也有作者个人的意趣显现其中。以此反观本篇,“五柳先生”原型或来自作者的理想人格典范扬雄,但显然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志趣。前代就有人将《五柳先生传》与扬雄联系起来,如宋人刘宰:“笑咏《五柳》卑扬雄。”(《喜西岗桥成并书邦美东西桥记后》)扬雄草《玄》的“子云宅”不闻植柳,但后世诗人笔下,柳常为子云宅之一景,如明人朱让栩《水碧蜀山青》“花迷杜甫宅,柳暗子云亭”云云,似乎也隐约意识到此篇与扬雄的联系。
此文在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后继者有王绩《五斗先生传》、白居易《醉吟先生传》、陆龟蒙《甫里先生传》、欧阳修《六一居士传》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靖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