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李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秦汉六朝散文

  秦立国短暂,以法家治政,不重视文化,存世的辞章作品无多。以秦相李斯创作成就较高,除被刘勰称为“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的《谏逐客书》,秦始皇巡游各地刻石表功的文字,也多出于李斯之手。文辞简练整饬,辞气遒炼,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称之“政暴而文泽,亦有疏通之美焉”,对后代碑铭撰作产生一定影响。

  汉代文章作品大致包括三类:一类为政论文,西汉如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论贵粟疏》、董仲舒的对策,或总结历史教训,或阐论具体政治问题,多积极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与热切用世的情怀,气势充沛,精神饱满,能做到论理切至而文辞通畅。东汉如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等撰著,多为发愤之作。

  另一类为史传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代表。《史记》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结晶,取得了极高成就,“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同时也带有战国、汉初的思想风气,“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班固编撰《汉书》确立了儒家思想为评判基准,辞气温雅,义理惬当,儒雅彬彬,叙事更为详赡,中古以来尤受推崇,但《汉书》体现的作者个性色彩则远不如《史记》鲜明。

  第三类是辞赋。汉赋受命于《诗经》,拓宇于《楚辞》,是在《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介于韵散之间的文体。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秉承了屈原《离骚》的“骚怨”精神传统,一般称为“骚体赋”。随着汉朝国势的强盛,加以帝王的提倡,出现了枚乘、枚皋、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等辞赋作者,以写作铺采摛文、宏侈巨衍的大赋见长,表现苑囿之广大繁富、京殿之巍峨辉煌、田猎场面之宏壮杂沓。东汉时期,除了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延续体物大赋铺陈之风,描写京都的繁盛壮丽外,也产生了纪行赋、述志赋等题材,前者如班彪《东征赋》、蔡邕《述行赋》,后者如班固《幽通赋》、冯衍《显志赋》。与西汉大赋相比,东汉后期的作品多抒写个人情志,表达文人仕途失意的哀伤怨愤、对现实政治的讥刺不平,篇幅也大为缩减,一般称之为抒情小赋,本书选录了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衍变,一是沿着东汉抒情小赋的方向发展,如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鲍照《芜城赋》等名篇粲溢目前;二是涌现了诸多咏物杂赋,托物寓意,如张华《鹪鹩赋》、鲍照《舞鹤赋》;三是受到同时期散文形式发展影响,辞赋也日趋骈俪化,“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如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均是骈体赋的杰出代表。

  魏晋南北朝的史传叙事文,当以陈寿《三国志》与范晔《后汉书》为翘楚。《三国志》文质兼备,风格明辨博通;范晔撰《后汉书》,自负“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尤用心力于论、赞的写作,萧统《文选》即选入《后汉书》数篇论、赞。《三国志》《后汉书》也与《史记》《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自汉代以降,尺牍书简用于士人的日常交流,形式不拘,撰写自由,散郁陶,托风采,情谊真切。传世六朝名士的尺牍,既是书法神品,也多属文学雅章,从中也可领略魏晋名士的文采风流。

  李斯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初为郡小吏,后弃官,从学于荀子。战国末学成入秦,求为丞相吕不韦门下舍人,后任为郎。因游说秦王嬴政离间六国君臣,招揽各国名士而获重用,任客卿、廷尉。秦统一天下,官至丞相,辅助秦始皇建立帝国秩序,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制度,禁私学,焚毁《诗》《书》等百家之言,巩固秦王朝集权统治。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病卒于巡游途中,李斯与赵高合谋,秘不发丧,矫诏迫使太子扶苏自裁,扶立少子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信用赵高,李斯遭到猜忌,二世二年(前208)被诬以谋反,与其子被腰斩于咸阳。李斯所撰作品除收载于《史记·李斯列传》,尚有多通铭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禅泰山、巡游各地,刻石纪功文辞多出李斯手笔,如泰山、琅琊台、会稽刻石等。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

  谏逐客书

  【解题】策士在诸侯混战、社会秩序重组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奔走于各国之间,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训练言辞辩术,游说大小诸侯而谋为客卿,为人主出谋划策以获取权位,是各诸侯国竞相争取的重要力量。战国中后期,实力不断增强的秦国成为策士投奔的首选地,在李斯之前,已有出身低贱的张仪、范雎因受秦王重用而位至丞相。但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策士“处人骨肉之间”(《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提出变革措施后,难免因触及原有政治集团的利益而遭受排挤。秦王政十年(前237),韩国为削弱秦国实力,派水工郑国入秦,建议嬴政兴修水利工程,以图消耗物力财力。事败之后,秦宗室大臣趁机建议秦王驱逐各国策士。时为客卿的李斯亦在驱逐之列,于是向秦王上书,结合历史与现实条陈“客”对秦国争霸天下所起的重要作用,力陈逐客之失。最终说服秦王罢除逐客令,复其官职。

  《谏逐客书》见载于《史记·李斯列传》,《文选》卷三十九亦收录,题为《上秦始皇书》。全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溯历史,选取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事迹,证明善用策士是秦国由弱渐强、成就帝业的主要原因,以“向使四君却客而弗纳”作反面补充;第二部分以秦王喜好六国物产、玩好、女乐为喻,说明重物轻人非统御天下之道;第三部分紧扣利害关系,论证逐客以资敌国的失策。全篇主旨明确,理盛辞辩,大量运用铺陈排比。刘勰评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文心雕龙·论说》)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予以很高评价:“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 ,废穰侯,逐华阳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弗内 ,疏士而弗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和、随之宝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 ,树灵鱓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而赵卫之女不充后庭 ,骏良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 ,《韶》《虞》《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