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战国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战国策》

  《战国策》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奔走诸国、为之谋划的政治主张与言行策略,记事起于战国初,讫于秦灭六国,约240余年。汉初,记载纵横家言辞的文献尚多,流传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撰述,作者不详。西汉末刘向去其重复,校其脱误,根据国别整理分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定名为《战国策》。文本此后又有散失,北宋曾巩加以校补,重新整理为今本33篇。今本《战国策》与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述多有重合,一般认为二者均曾参考过前述原始资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件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所记内容有不少与今本《战国策》《史记》近同,也属于类似性质文献。

  战国之际,世风丕变,刘向《战国策叙录》谓之“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与儒家宣扬礼义仁政的传统相背,常受贬抑。《战国策》以刻画奇谋异智、利口言辩为目的,所载也并非全为信史。但其文学成就为世所公认,论辩辞气纵横,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云“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人物各具风神,书中塑造了大量侠士、奇士形象,如荆轲、聂政、豫让等,对史传记人产生重要影响。辅益进言、增加游说效果的诸多寓言也流传甚广,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均出自该书。纵横家铺陈排比的风格对汉代辞赋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战国策》旧有东汉高诱注,今人范祥雍《战国策笺证》、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可参考。

  范雎说秦昭王

  【解题】本篇选自《战国策·秦策三》,篇名为拟题。秦昭王即位近四十年,权力一直掌控在其母宣太后及朝中“四贵”(昭王舅穰侯魏冉、舅华阳君芈戎、昭王同母弟公子芾及公子悝)手中,“私家富重于王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人范雎初至秦,意图向秦昭王推行“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同时力陈“四贵”专权乱政的危害,劝其下决心铲除。此为范雎入秦的首度擘画,事关重大,又涉及显要人物,以疏间亲,成败系于秦王一念之间。结合《史记》叙述,范雎在此次入觐时故意扬言“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以触动秦昭王。面对秦王求询,范雎先有意推辞,试探其诚意。继而借文王、吕尚类比,说明交疏则难以言深,故“三问而不对”;又暗示倘若君臣遇合,用一言足以匡定天下。同时表明自己此番进言已置生死于度外,死不足患、亡不足忧、为厉为狂不足为耻,指出秦王“上畏太后”、“下惑奸臣”、“不离保傅”、“终身暗惑”乃至“宗庙覆灭”、“身以孤危”才是大患所在,自己尽忠王事,“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从而赢得了秦王信赖。说辞洞彻对方心理,婉曲高妙,畅快淋漓。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 :“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 ,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 ,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贤焉而死,乌获之力焉而死,夏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 。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 。终身闇惑,无与照奸 ;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 ,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冯谖客孟尝君

  【解题】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篇名为拟题。叙述孟尝君门客冯谖深谋远虑,为其积蓄政治资本,营就巩固政治地位的“三窟”。战国时期,“士”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会阶层,频繁游走于各国之间,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王公贵臣也广招门客,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史记·春申君列传》)。孟尝君即号称门客三千,借助本文可以了解当时门客的等级设置,以及作为门客的“士”在战国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围绕冯谖自荐入幕、薛地市义、谋就三窟等事件,既表现了冯谖的高瞻远瞩、果决善断,也展现了孟尝君的礼贤下士、用人不疑、知过能改。《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有所不同,可参看。本篇行文波澜迭起,引人入胜,清人浦起龙《古文眉诠》云:“此冯谖传也……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 ,歌曰:“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 ,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冯谖署曰 :“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 ,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正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 ,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燕太子丹质于秦

  【解题】本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篇名为拟题,记述了战国末期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相继吞灭韩、赵等国,危在旦夕的燕国孤注一掷,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政。这一行动虽以失败告终,却留下一段传诵不绝的经典故事,“易水悲歌”也成为慷慨悲壮的历史场景之一。荆轲刺秦一方面体现了先秦士人重然诺、“士为知己者死”的壮烈情怀,另一方面被赋予了反抗暴政、不畏强权的文化意义。秦地处西陲,在时人眼中,是“弃礼义而上首功”的“虎狼之国”(《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故荆轲等人被视作以弱抗强、舍生忘死的精神象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评价此事:“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陶渊明有诗歌咏荆轲:“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对于荆轲刺秦的利弊,后人也提出这是燕国政治上的失策之举。苏洵《六国论》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南宋鲍彪注《战国策》:“太子丹不忍一朝之愤,轻亡其国,其谋悖矣。”朱熹《楚辞集注》谓:“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虽然对这一决策褒贬不一,但莫不承认此文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文叙事跌宕起伏,围绕刺秦一事,用凝练的笔墨塑造出荆轲、太子丹、田光、樊於期、秦武阳、高渐离等群像,每一个人物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千年以来被改编成各种文艺作品,至今仍被不断演绎、传唱不衰。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 ,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 ,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 ,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 ,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 :“诺。”

  偻行见荆轲 ,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 ,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 ,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卿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 ,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掺其室 。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 !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