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竹溪花浦曾同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竹溪花浦曾同醉

  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苏轼到高邮与秦观相会,秦观一直把他送过淮河才依依作别。秦观有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相见急、别离久,谁又能轻易割舍,等待下一次相会?

  苏轼与秦观,是宗师与门生,是诗友也是知己,秦观还是传说中的苏小妹的情郎。“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得意的便是这位“有屈、宋之才”的秦观。

  秦观乃“古之伤心人”,写的词都像在泪水中浸泡过一样,揪心的愁恨从心底源源不断地流出:“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苏轼或许受其感染,这阕《虞美人》也凄恻婉转得令人心碎。

  苏轼的成名,得助于文坛前辈欧阳修的提携,若无醉翁“让此人一头地”的名人效应,苏轼或许还要多等几年才能被流俗“发现”。自古而今,文脉不绝的秘密就在于薪火相传,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一旦苏轼登上文坛盟主的位子,他便将自己曾得过的礼遇施于后进。

  众星拱月乃天然之理,孔子有七十二贤人,苏轼也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日后都名满天下,黄庭坚还开创了江西诗派,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但他们在人微名贱时,却是苏轼慧眼识英,将他们从无名之辈中拣选出来。苏轼自己说:四学士“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说起苏轼与他们每个人的相遇相知,都是一段佳话。

  晁补之最早拜入苏门。晁补之知苏轼之名,读苏轼之书时,年仅十五。十七岁时,晁补之随父亲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持记述钱塘风物的《七述》一文拜谒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苏轼赞道:“吾可以搁笔矣。”晁补之曾为苏轼“不谐音律”的新词辩护,称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苏轼早在杭州任上时就见过黄庭坚的诗文,并击节赞赏。六年后,黄庭坚投寄书信和赠诗给苏轼。再九年后,两人才终于见到第一面。此前的十五年里,两人相知相慕、心神两契,诗词唱和多达百篇。后人观此方知,以文会友并非虚言。

  张耒因苏辙结识苏轼,拜入师门后终身秉持苏轼的文章之道。苏轼、苏辙兄弟和其他苏门学士相继亡故后,张耒独守师道,惨淡坚持。南宋高宗即位后,给苏轼等人平反,赠张耒集英殿修撰,诰词说:“四人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

  最具传奇色彩的,还是苏轼与秦观的结缘。

  两人未相识时,秦观得知苏轼将经过扬州,于是模仿苏轼的笔迹和文风在一山寺中题诗。苏轼来了之后,大吃一惊,竟然辨不出和自己的“真迹”有何区别。后来见到孙莘老,后者拿出秦观的数十篇诗词向苏轼推荐,苏轼读过之后才恍然大悟,意识到之前那个题字的“多事少年”是秦观。

  秦观少年豪俊,壮志凌云,攻读兵书,一心征战沙场,自信满满地认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一个才致高蹈,一个年少风流,苏、秦交游自然留下不少典故。

  苏轼填词总是暗中与柳永比较高下。一次,秦观入京见苏轼,苏轼批评他:“不意别后,你却学柳永作词。”秦观辩称:“我虽无识,也不至于如此。”苏轼只好念出秦观新词中“销魂当此际”一句,秦观方默然不答。

  后人则附会了更多的典故,如苏小妹的故事。苏轼并无妹妹,冯梦龙却在《三言二拍》中有鼻子有眼地“记载”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说苏小妹“比文招亲”,秦少游①过关斩将……

  然而现实中的世事却是艰难而苦涩的。“竹溪花浦曾同醉”当然是有的,“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却是秦观更深的感触。秦观三十七岁才中进士,四十三岁才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与苏轼的交往并未给秦观带来多少好运,反而被苏轼的厄运连累。苏轼被流放岭南时,秦观即被当作“余官之首”遭受迫害。

  秦观有苏轼的风流,无苏轼的达观,遭贬后满纸都是“乡梦断,旅魂孤”“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绝望消沉之际,他自作挽词,为即将结束的生命提前哀悼。

  苏轼到雷州半岛时,遇到了已先贬至此地的秦观。秦观告诉苏轼其他三位苏门学士的下落:“起初,朝廷起复张耒为黄州判官,今又移知兖州;晁补之本为信州监酒税,今又迁为吏部郎中兼国史院编修;黄庭坚不赴鄂州监税,畅游眉山去了。”昔日的雅集盛会,而今已被雨打风吹散。苏轼感叹:“我今已老矣,不知能否与他们相见。”

  不幸中的万幸,两人在天涯尽头还相见一场。那天晚上,天降滂沱大雨,苏轼作《雨夜宿净行院》诗:“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苏轼得知秦观自作挽词时已有不祥的预感,他却没有料到最后的凄凉竟来得如此急迫。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迁臣多被召回,苏轼和秦观都在列。当年五月,秦观行至滕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而卒。这位命运多舛的才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看破了生死大限。

  苏轼听闻秦观的死讯,“两日为之食不下”,叹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他自会想到“竹溪花浦曾同醉”,也应记起“静无灯火照凄凉”。朋友就像上天随意撒下的礼物,你不知道何时会被派来,也不知道何时会被收去。当朋友到来时,你满心欢喜;当他离去时,你怅然若失;当他一去万里、不复返回时,你无可奈何。

  注释

  ①秦少游:即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