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亲射猛虎看苏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亲射猛虎看苏朗

  江城子 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①。左牵黄②,右擎苍③。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⑤。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轼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对《诗》《书》《礼》《乐》是行家里手,诗词歌赋是家常便饭,绝不会把他和“弯弓射大雕”的壮士联系起来。这一次,是苏轼自己给自己塑造了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

  而且,这看起来并非文人的英雄梦,而是确有发生的真事。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当时,密州大旱,苏轼率众前往附近的常山祈雨,后果得雨,于是又一次去常山祭谢。归程途中,他们绕道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习射会猎,参与这次狩猎的还有同官梅户曹。这次打猎所获甚多,苏轼十分振奋喜悦。

  兴奋之余的苏轼不光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史上第一首”豪放词,还作了一首诗——《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将一词和一诗结合来读,我们能看到更完整的盛况。事实上苏轼是先写的诗,觉得意犹未尽,然后才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但后人广为传颂的却是这首词。诗词的命运像诗人的命运一样难测。

  自称“老夫”的苏轼在这一年刚满四十岁。要知道,中国古代读书人中进士的平均年龄都有三十五六岁,四十岁的官员正值年富力强之时。苏轼却自称“老夫”,或许隐含有宦海浮沉身心疲惫之意。

  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浩浩荡荡,大队人马开向狩猎场所——黄茅冈下。打猎总要有装备,黄者为犬,苍者为鹰。司马迁曾记载,秦朝丞相李斯在被腰斩之前,最想做的事就是“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可惜最终未得到满足。

  在苏轼的笔下,打猎的队伍颇为壮观。千骑呼啸,席卷平冈。只见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紧张而热烈。健马奔跑,如龙一般,带着阵阵疾风。苍鹰为了追逐狡兔,掠地低飞,几乎擦到了草尖。

  城中百姓听闻太守田猎的壮举,于是倾城而出,蜂拥至黄茅冈前。正在兴头上的太守,看着密密麻麻的围观者,豪情更增,心中暗暗下劲,一定不要负满城父老的信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只猛虎向苏轼的坐骑扑过来。苏轼拈弓搭箭,瞄准那大虫的前额,只听,嗖——

  对历史典籍熟稔在心的苏轼想,自己此时的风采定然不输三国的孙权。孙权曾被他的敌人曹操赞赏——“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某次征战归来途中,在庱亭这个地方,孙权乘马射杀一只猛虎。不过如果看史书的详细记载,故事没有那么干脆利落。孙权射虎之后,受伤的老虎把孙权乘坐的马伤了,跌落地上的孙权将“双戟”向虎投去,老虎倒退,然后在一位随从的协助下,把这只老虎俘获了。

  但苏轼在黄茅冈打猎时是不是真的射杀过老虎,就不好说了。也许他只是射了几只鹿,但为了用典,顾不上真实性,我们也没必要较真。

  意气风发的猎手很自然地想到:吾有此本事,应当去战场杀敌,报效国家。此时,堂堂大宋正在被西夏这个蕞尔小国欺侮。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熙宁四年(1071年)占抚宁诸城。

  谁说文人不能征战?在“五胡乱华”的南北朝乱世,西凉主簿谢艾就曾“白马轺车破麻胡”,打破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谬见。谢艾本是一名儒生,西凉又国小兵寡,但谢艾如韩信再生,曾三次大败胡族大军。谢艾临阵时“乘轺车,戴白窥”,一副儒生打扮,但并不妨碍他屡建奇功。

  “乌台诗案”记载了苏轼自己对“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两句的解释:“意取西凉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轼为将,亦不减谢艾也。”苏轼的确是想着去西北战场杀敌报国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苏轼是以无辜被贬的魏尚自比,隐晦地表达朝廷对自己的忽视和不公。他盼着“冯唐”持节来密州,带来让他再书“谢艾”传奇的机会。

  此时的苏轼是英姿飒爽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不过煞风景地实证一下:“天狼星”现在一般称为“大犬座α星”,在此处喻指西夏无疑。它的运行轨迹始终在南天下部,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向西北方向望去,都不可能看到。

  苏轼对这首词很是惜重,他致书友人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词风之外别立格局。

  苏轼之前的词都是婉约词,但没有“婉约”之称,因为人们觉得词本来就是花间月下、倚红偎翠。直到苏轼开创出豪放词,之前的词才被称为“婉约词”。可以说,词至苏轼,其体始尊。

  词本来就是和歌而唱的。李清照曾批评苏轼词是“句读不萁之诗”,“往往不协音律”,意思是不符合词的本色。《后山诗话》的作者陈师道也讥笑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可是苏轼词当真不能歌吗?当然不是,苏轼词亦可歌,只是换了一种格调。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作出之后,苏轼招来多名山东大汉,让他们“扺掌顿足而歌之”,与世俗常见的十七八女孩手中的红牙板不同,苏轼选用的伴奏是“吹笛击鼓”,其效果是“颇壮观也”。壮观之歌不是歌?

  注释

  ①聊:姑且。

  ②左牵黄:左手牵着黄狗。

  ③右擎苍:右臂擎着苍鹰。

  ④孙郎:孙权,这里是词人自指。

  ⑤天狼:星名,一称犬星,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