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爱到死
很奇怪,这段时间看的爱情电影居然都是悲剧。并非刻意选择,但一路看下来,都是出人命的。
天太热了,需要打打寒战?
爱情这东西其实历来就是危险的。在爱情中的人,从生理上讲,由于体内激素的原因,都是处于非正常的状态,有着非正常的体验和表达。人类社会暴力事件中,以情感纠葛为起因的,恐怕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我最近看的三部电影,法国的《罗曼司》、韩国的《韩国情人》和《快乐到死》,结局都是情杀。这三部电影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狂热的难以自拔的对性的依赖。性成为爱情的最终表达,也成为死亡的最初动因。
在《罗曼司》里,女人因男人对自己的冷淡而用乱交的方式来发泄,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释放。在女人怀孕期间,男人继续心不在焉和不负责任,终使女人痛下杀手。女人在杀了男人之后,上医院生下了孩子,然后抱着孩子参加了男人凄凉的葬礼。这部电影因为观念上的混乱和模糊,成为当下欧洲文化界备受非议的作品。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性欲望给以无限的赞美和拔高,同时,充斥了女性对男性的仇恨和绝望,并在这种名义下,让杀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这种极端的作品,很让人不快和不安。这部电影让人议论纷纷的原因还在于它对性的表现尺度。欧洲电影对情色的表现方式历来大胆,出现性器官是常见的事情。相比之下,美国电影因为早年的清教徒传统的影响和较为严格的电影审查分级制度,比如海斯法则,对情色的表现倒要含蓄得多。《罗曼司》像很多欧洲电影一样大胆,但是,它的一些畸恋场面和性幻想场面,却是罕见的淫邪。
这几年韩国电影让人惊讶,它们在国际影展上频频亮相,引人注目。韩国电影的突起方式之一是,其作品的切入点是复杂晦暗的人性,用的是东方式的剖析方式和表达方式,有一种清冷和隐讳的特点。《韩国情人》和《快乐到死》是这段时间韩国电影的佼佼者。
《韩国情人》和《快乐到死》都算室内剧,人物少,空间逼仄,心灵紧迫不安。前者是一对体健貌端的青年男女,能充分享受性的欢愉。但是,女人另有所爱,男人在辗转反侧的焦虑之中,杀死了他的情敌来固定女人的爱情。女人在获悉自己爱的人死亡消息之后,心如死灰;男人惊怒交加,绝望中掐死了女人,并投海自尽。后者,《快乐到死》,讲一个女人毁灭的过程。女人为人妻并为人母,丈夫内向无能,生活平淡劳顿。女人在遇到老情人之后,两人重燃旧情难舍难分。丈夫发现了这一切,在羞辱和愤怒中精心策划,杀死了妻子并成功地嫁祸于妻子的老情人。
这真不是什么让人愉快的故事。再热的天,看这些电影都真的要打寒战。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罗曼司》《韩国情人》和《快乐到死》都符合这一标准。那里面的女人和她们的情人都很年轻漂亮,性爱场面相当悦目(《韩国情人》和《快乐到死》尤其如此;《罗曼司》中的属于正常范围的性爱场面是美好的)。杀机从何而起?如果说,《快乐到死》中心理阴暗的丈夫是当然的毁灭者的话,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罗曼司》里女人的残忍和《韩国情人》中男人的疯狂,他们的心灵分泌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毒液,让他们成了魔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媒体上报道的将领死罪的犯人中,要是有一个容貌俊美的人,我们的心都会猛地一沉,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虽说我们完全明白“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
也许,在爱情这种非正常的状态里,死亡有一种特别的诱惑,它在一种纯粹的欲望里面,是妖冶动人的。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爱本身,是一种苦痛;性之后,是更大的空虚。爱情电影要具有一种起码的深度,大凡都是从这一点入手的。情杀过于极端,极端的东西总是极少数的;更多的作品将终点落到厌倦上。从这个角度讲,厌倦是一种温柔的甚至是圆满的归宿。如果在爱情中的人离开爱情的时候,是因为厌倦,那么,这样的故事会让我们伤感,但是安心。
厌倦之后可以怀念,可以在日后因为那片泛黄的旧情而让自己的心恍惚、潮湿和温暖。怕的是没有厌倦,而是仇恨。
爱得太深太重太狠,你能保证你不杀人?
我知道,很多男女在爱情中有一句话是要对情人说的,前面的假设都是一样的,“要是哪天你不爱我了”,后面的话是,一个版本:“我就死给你看”,另一个版本:“我就杀了你”。一般情况下,这种话叫作“海誓山盟”。
当然,太多情侣最后是遇到了“你不爱我了”或者是“我不爱你了”的结局,但是结果是谁也没丢命。
丢了命的,都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里、生活杂志的悲情故事里、小说里、电视剧里以及像《罗曼司》《韩国情人》《快乐到死》这种电影里了。
我们打寒战的原因终于搞清楚了。对于上一次爱情来说,我们是幸存者;而对于下一次爱情来说,我们可能是遇难者。
2001年7月18日
《漂流欲室》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