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无主之地
我在网上看到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电影《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的一段话。他说:“战争画面让我变得冷漠,感到痛苦和无助。这种冲击就是我试图通过电影重新制造的。一边是漫长的夏日中美丽的自然和浓烈的色彩,一边是人性中黑暗的疯狂。而这个炎热漫长的夏日就反映了电影本身的氛围。行动如此沉重,思想难以捕捉,时间缓慢流失,张力潜藏着又始终在场。”
这段话如果作为导演阐述来看的话,可以说,《无主之地》还原了导演的初衷。同时作为这部电影的编剧,塔诺维奇并非望着风和日丽的好莱坞日落大道凭空制造出这个剧本的。是有这样凭空攒出来的剧本并拍成了电影。好莱坞有过同样是波黑战争题材的电影《深入敌后》,比起《无主之地》,这种好莱坞的货色真是可笑。塔诺维奇在剧情片处女作《无主之地》之前,在前线拍摄过三百小时的战争纪录片,在欧洲各大电视台播出后影响甚大。他是一个直接目睹战争的人,是一个亲眼见到子弹如何穿过血肉身躯、炮火如何撕裂青春肉体的人。塔诺维奇比一般的亲历者更痛苦的是,这是发生在他祖国的事情,而且,这战争毫无意义。
在我们的记忆里,南斯拉夫是个非常美好的国家,它是通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临时工》这些电影走近我们的。这个国家后来分裂成一块块碎片,战乱连绵,一直没有消停过。现在,我们通过《无主之地》,也从电影的角度再一次走近这块土地,透过塔诺维奇的眼睛,我们看到对媒体的尖刻讽刺,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质疑,对战争意义的反诘,这里面,没有任何庞大的意义和所谓的历史必然,有的只是盲目的仇恨、短视的政治、民族的灾难以及生命的悲剧。
《无主之地》里面有一段戏,克罗地亚士兵西基跟塞尔维亚士兵尼诺提到曾经喜欢过一个塞尔维亚女孩,说着说着,两人发现这个女孩居然是尼诺的同学,而且从口气上听上去,尼诺也曾喜欢她。这么温情的一段却并没有阻止掉最后这两个人互相残杀。而且,两人之间从头到尾自己也无法解释这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根源在哪里,而自己,为何献身于这场不明究竟的战争?即便是相互残杀,如果作为情敌,也算是有个说法了,而他们却是因为盲目的种族仇恨断送了性命。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无主之地》
塔诺维奇将这部悲惨的电影处理成黑色幽默片。大片大片雪亮炽热的夏日阳光下,一切都显得晕眩、荒诞、滑稽和不真实。但,这才是真的现实。令人惊骇的残酷现实。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如此毫无意义地死去?如果思考这样的问题,就仿佛思考宇宙为什么会是无穷的那样,人会被虚无压垮。
《无主之地》的结尾给人的绝望打击是巨大的。电影经常让我们暂时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去做做美梦。而塔诺维奇又用电影把我们拉回来,告诉我们,这个电影是残酷的,但现实比电影还要残酷。
2002/7/4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