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境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姨妈的境界
每次许鞍华有新作出品,都挺向往的。这种感觉,首先是来自她本人给我带来的好感,看过她一些访谈,喜欢她的睿智平和,不乏机锋,又时不时夹杂着一些自嘲的东西,让人感觉亲近。这段时间,当然赶紧看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许鞍华给女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姨妈。这不是说她本人跟《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斯琴高娃的那个角色有什么接近之处,而是我觉得她就像一个姨妈,或者说我们都想有这么一个姨妈:上了年纪,个性独立,才智出众,阅人无数,通透温厚,为人平和,善于沟通,跟妈不一样,但有家中女性长辈的亲近感,对于晚辈来说亦师亦友。
像许鞍华这样的艺术家,身上有烟火气和人情味,入世很深,又有浮上来的力量。现在我对这样的艺术家特别有好感,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希望达到的一个状态。
说实话,《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意外的观感。这是许鞍华的一部将其水平稳定发挥的作品,坚持着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表达,这种关注和表达一如既往地温情、善意,从而呈现出来的品质也是厚实暖和的。当然,这部让许鞍华的水平稳定发挥的电影,首先应该归功于编剧李樯。从《孔雀》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作为男性编剧的李樯却很细微动情地呈现了女性的态度和视角,这让人感佩。李樯的细节处理很有想象力,《孔雀》中那顶自制的天蓝色的降落伞以及张静初在街上拉起伞骑车飞跑的情节,很有冲击力。我相信这首先归功于编剧的原创。在《姨妈》中,也有几个很好的细节,给十几只鹦鹉放风,还有就是叶如棠用红毛线织的连体游泳服等,都是神来之笔。
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我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人物设置以及表演上。姨妈叶如棠,这是一个上海女人,有讲究端素的一面(这一面里有助人的善良和公共责任感,这两个特点安置在叶如棠帮助史可扮演的乡下女人金永花和干涉方青卓扮演的乱扔垃圾的女人这两个情节上,加上影片开头部分当英语家教的情节,几个方面呈现了叶如棠大学毕业生的教育背景和个人修为),另一方面又有寒素小气的一面,比如生活中的抠门,与邻居水太太交往中的那股酸劲,还有始终要维护自己所谓清高形象的那股子别扭劲。叶如棠的身上有一些市井气,但更多的她却是一个老文青。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带出了潘知常这个角色,一个有点女气的老男人,衣着光鲜,举止温存,票程派青衣,动不动引用诗词歌赋来悲春伤秋感慨人生,容易激动,还容易流泪(甚至还有敷面膜的习惯,这一点影片中叶如棠可能不知道,只是观众看到的情景),对比一下影片后面叶如棠回到东北鞍山那个家,她的前夫边看电视里的二人转边把漱口水吐在地上,而叶如棠只是默默用拖把拖掉那个小小的细节,完全可以理解她对潘知常的一见钟情,也可以理解她当初为了回上海抛弃东北的丈夫和女儿的缘由,这个缘由中有上海这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从来没有去掉的文艺情结。
对于斯琴高娃的表演,我觉得有点遗憾。看得出她的用力,但最后的效果多少有点用力过猛了。她的表演痕迹太重了。我一向认为斯琴高娃的表演是浓墨重彩的类型,一出场一亮相,就是个角儿的架势。很多时候,她太拿了,就像一个唱歌的人在唱到高音处总忍不住要炫技一样。如果就叶如棠这个角色来说,她应该有更多的上海女知识分子的味道,但这一点,斯琴高娃本人的气质是无法将其渗透出来的(不管怎么说,斯琴高娃的气质是一种北方的气质,甚至还带有草原的气质)。她演出了一个女人的渴望以及最后的放弃,但她没有叶如棠身上应该有的那种植物般的湿润感以及随后的凋落感和虚无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角色不请潘虹来演?她似乎更合适。说来潘虹的表演有的时候也挺拿的,但她的那种拿对于这个角色来说似乎正好合适。而且,这个角色几乎所有的元素:年龄、上海女人、文学中老年、风韵犹存、敏感、清高、善良、做作、凄楚……几乎可以说这个角色就是为潘虹量身定做的。没让潘虹出演真觉得遗憾。
表演最出色当数两个配角,周润发的潘知常和赵薇的刘大凡。这是这部表演任务吃紧的作品中的两个亮点。
周润发驾驭这种老混混的表演能力是在意料之中的,看过他很多“烂片”的人都知道他在许文强、小马哥之外还有很强的搅和能力,他的喜剧感是很突出的。从这一点上说,不得不佩服香港艺员的全能,几乎任何一个著名的香港艺员,忧郁如梁朝伟、优雅如张国荣、俊朗如梁家辉等,当然还包括周润发,都是真正的全面的好演员,他们在深入人心的招牌形象之外,一旦投入喜剧表演中,一个个就能忘我,能彻底地把自己交给角色,令观众开怀。周润发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戏不多,但很提神,演活了一个腻腻歪歪的心术不正但又并不歹毒的老骗子。
看这部电影,我觉得赵薇可能特别适合这种戏少戏精的角色吧。似乎戏一多,她就不行了,气就短了,人也就萎掉了。许鞍华上一部作品《玉观音》,有一半是砸在女主角赵薇身上的。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赵薇雄赳赳地拎着行李上场,一身红衣,一口语速很快的东北腔,“咋的俺不来还不给治啦?!”“叶如棠俺是你闺女刘大凡,十好几年没见了吧?咋老成这样儿了呢?”几个镜头就立住了,好得来甚至让人觉得惊奇。后面还有一段戏让我对赵薇有点惊艳的感觉,那是刘大凡和饭馆里的其他人抽空躲到外面抽烟的那段戏,这段戏没有台词,但赵薇的表演非常精彩,几个眼神、动作、表情,把刘大凡这个人物身上那种既粗野又痛楚的感觉释放出来了。我一向觉得赵薇是那种人可爱但戏不灵的演员,但她这次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可圈可点。
《玉观音》
我一直喜欢许鞍华作品的原因在于她对女性的观看和表达都有一种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平和的、观察式的、避免结论的。这种理解放在许鞍华的作品中就是对女性的个性和命运充分地尽量细节化地呈现。比如在她的上一部普遍认为不成功的电影《玉观音》中,安心这个“不自觉的尤物和祸水”,就角色来说是完全成立的,只是赵薇没能驾驭好这个角色(当然选角失败从根本上讲是导演的错误);再比如前面的一些作品,《半生缘》中梅艳芳饰演的曼璐和吴倩莲饰演的曼桢姐妹俩之间的爱和怨,《客途秋恨》中陆小芬与张曼玉饰演的母女俩之间的复杂微妙,《女人四十》中萧芳芳饰演的阿娥的艰辛和承担,《千言万语》中李丽珍饰演的苏凤娣在几个男人之间的飘荡迷惘,甚至在她从男性视角出发的作品《男人四十》中,梅艳芳饰演的妻子陈文靖和林嘉欣饰演的女学生胡彩蓝的身上,也都贯串了女性的复杂生动但又入情入理的特质。
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就叶如棠和刘大凡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来说,观众可以理解叶如棠抛夫弃女回上海的心境,也能理解刘大凡对母亲的怨恨和粗暴。这个时候,人性这东西就亮了出来,而观众并不需要进入角色的情感之中,观众站开了一步,获得了一种悲天悯人的自豪感,还有一种理解力获得提升的满足感。这几乎是许鞍华作品的一个特点。她似乎有能力让观众恢复一定程度的理性,放弃情绪化的道德判断。
在我多年来对许鞍华的观看中,我觉得她是女艺术家、女导演中的一个例外,她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清明的神经和一种公允平和的判断力,同时她又是多情的人,在她的作品中,她总是要动情,但她没有好些女艺术家、女导演身上那种过于自我的东西,她不自恋,也没有所谓妇人之仁,她没有戾气,也没有怨气,因此她的动情有一种开阔而博大的意味。如果用菩萨心肠来形容许鞍华的话,可能比较贴切吧,那是一种万物慈悲的境界。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许鞍华不是那种才气纵横很刺激很有冲击力的导演,她没有山峰效应,但她的作品连绵在一起,却构成了一片高地。
2007/3/26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