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父与子
看了前些年王朔和冯小刚联合导演的《我是你爸爸》,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记得前些年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说,王朔导演,冯小刚主演。现在在影碟的片头字幕上看到是两人联合导演,不过,冯小刚几个字明显是后面加上去的,字的颜色不太一样。想来也是,这样的组合,冯小刚免不了行使导演之职的。
对这片子我一直蛮期待的。拍出来后禁播那么多年,市面上也一直看不到影碟。现在终于有得看了。王朔的原著我是读过的,在京式调侃贫嘴的后面,有一种不动声色的辛酸感叹。改名为《我是你爸爸》的电影,好些地方还是蛮不错的,特别是置景和用光,把北京大杂院那股凄凉又踏实的味道拍了出来。但有些地方消解得实在过分,比如有一段是这样的,马林生带着儿子马车去给亡妻扫墓,马林生流着泪对着妻子的照片忏悔自己打了孩子,没能遵照妻子临终前要求他不动儿子一个手指头的嘱咐。马林生说,可是,他实在是太不听话了啊。镜头转到马车,马车面无表情地端着一台照相机,对父亲说,别动别动,拍了啊,放心,泪珠子都拍进去了。这些个桥段,出人意料,的确很出戏,一方面显出父亲装腔作势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儿子的洞察和不屑,两相映衬,两代人之间的沟壑颇有一种戏剧张力。但这些地方多了,或者说讲述表浅,一味地往噱头上靠,父子俩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隔阂且是冷漠的,还有一种令人厌恶的生硬做作,无法打动人心。所以,最后结尾处弄一个马林生替儿子顶祸被地痞暴打的一段戏,想点出父子情深的意味,那种想把整部戏推上去的企图就显得相当勉强了。
前段时间我和儿子经常翻看埃·奥·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我们哈哈大笑。同样戏谑调侃的手法,同样的噱头不断,但《父与子》给人的感受永远是温暖的,无论哪一代人读它,都会感觉到内心的湿润。《父与子》无论怎么好玩嬉闹,它的内核是庄重的,是对父与子这种亘古不变的人伦关系的深情尊重。我们都知道,呈现在画面上的父与子,背后是埃·奥·卜劳恩与爱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短暂的父子缘分。看过这个真实故事的读者,会更为这部传世漫画凝噎无语。卜劳恩在牢房里自杀前,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为德国而画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哺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很庄重的告别。
在中国式的父子感情中,内敛不露的居多。我记得董桥有一段文字让我很动容。早年董桥租住伦敦的一栋旧楼,他写道:“旧楼初夜,风雨连绵。我一个人打扫房子,累得要命,蒙头就睡。不料半夜梦见先父坐在空空荡荡的客厅里,面露愠色,说是后面卧室连床单都没铺好,叫人怎么睡?我蓦然惊醒,只听得窗外的风声雨声,隐约还听到客厅里有窸窸窣窣的人声。我心中确实有点害怕;后来想到父亲过世后几次给亲友托梦,都说要跟着我‘出外’,我心中一阵悲哀,赶紧披衣,冒着满屋子的寒气走到后面的卧室里给他铺床。雨越下越大!雨点打在玻璃上,像夜归人敲门的声音。”这样的文字也很庄重。不是说所有庄重的东西都可以打动人心,但打动人心所需要的元素中,庄重是不能或缺的。
2005/1/1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