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泰戈尔精品集.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我们是人,是在群体中出生的人。我们心怀诸多愿望,想以各种方式与别人相处,与别人进行各种必要的愉快的交流。
我们住在社区,心中的愿望,激励我们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法满怀激情地与他人接触。我们与多少人会面、谈笑,应邀参加多少活动,多少日子在一起娱乐,真是一言难尽。
社交中我们如此活跃,如此积极,并非出于人与人的天然的爱。社会成员和恋人,不是一码事——在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与之相反的情形。常常可以看到,某些热衷于社交的人的心里,没有挚爱和仁慈之情。
社会把我们置于忙碌之中,它制造各种社会对话、社会活动、社会娱乐,吸引我们心中的热情。我们不必考虑心中的热情被用于哪件事,怎样让心绪平静下来——它自会在社会习俗的人为的渠道中流淌。
铺张浪费的人,不会慷慨解囊为别人排忧解难,有些人最后穷困潦倒。——他挥霍是因为不能抑制花钱的欲望。他支付各种开销,欲望得以满足,恣意游乐,扬扬自得。
我们的习俗大量消耗社会的能量,并不是出于对社会各界人士特殊的关爱,而是出于消耗自己的欲望。
具体的活动中,这种欲望是怎样无量地扩张的,审视一下欧洲穷奢极欲者的生活,就一清二楚了。那里,从早到晚,忙得没有空闲——让人情绪激动的活动:狩猎、舞会、体育活动、宴会、赛马,一样接着一样,人们处于疯癫状态。他们的生活,不是沿着一条路,朝着某一个目标前进,而是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在疯狂中转圈子。
我们的活力不像他们那么旺盛,所以我们走不了那么远。但我们整天慢吞吞地走在僵化的社会之路上,一味地消耗精力。我们没有办法让心灵自由,让人尽其才。
施舍和花费,有些本质的不同。我们对别人布施,它既是花费,也是善举。可在人群中花钱,它仅是花费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心越来越贫乏,而不能充实。它的活力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疲惫、消沉——为了忘记对自己的贫乏和失意的诅咒,只得不断地制造新的虚伪。一旦停止,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那些苦行者,那些为获得终极真谛而使出全部精力的人,经常远离城镇村寨,隐居在幽静的深山老林,这是为避免大量精力被无谓地浪费。
然而,我们去哪儿找这种幽静的去处和深山的洞穴?那不是总能找到的。况且,离开人群,隐居山林,也不符合人的本性。
其实,这幽静的去处、这深山的洞穴、这绵长的海滩,一直与我们相随——它们就在我们的心田。若不如此,再幽静的去处、再深山的洞穴、再绵长的海滩,我们也不能找到他(指梵天。在印度的古圣梵典中,他是终极真理的化身。)。
我们应当设法了解我们内心世界幽静的修道院。我们非常熟悉外部世界,可几乎不在内心世界里徜徉,为此,我们人生的分量大打折扣。换句话说,在外部世界,我们不停地耗费自己的全部力量,逐渐成了一个空架子。可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也绝非良策。因为它如同叫一个人远离人群,踽踽独行;或如同不顾病情,只强调治疗。万全之策是,在内心世界也有所建树,实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唯其如此,人生才能轻易地摆脱疯狂的挥霍。
我们看到一些沉迷于宗教的人不肯这样做,他们手提着一杆秤,像斤斤计较的吝啬鬼,削减自己的言语、笑声和活力;他们尽量减少自己的付出,认为把自己的人性变得枯瘦、毫无快乐,那才是修成正果的标志。
但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不管怎么说,人应当完全处于正常状态,挥霍无度,不行,过于吝啬,也不行。
站在这两者之间的路上的办法是:住在外面的城镇村寨,也在内心世界的寂园里,做一个卓有成就的人。外界不是我们唯一的世界,应该一次次通过各种交谈、娱乐和劳作,感受内心世界里我们原初的修道院。通往幽寂的内心世界的路,应当畅通无阻,这样即使在繁重而纷乱的事务中,去一趟那儿,也绝不是难事。
我们的内心世界,在人群拥挤、人声鼎沸的工作领域中,时刻保留的一片净土,并不是虚空,而是充满了仁慈、爱情、欢乐和福祉。只有时时感受着这甘露般深邃的净土,世界才不会危机迭出,物质之毒才不会积储,空气才不会被污染,阳光才不会暗淡,心灵才不会焦躁不安。
默默无语,冥想着他(指梵天。)在心殿,
不追随他,难避凡世的劫难。 泰戈尔精品集.散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