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畏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泰戈尔精品集.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无所畏惧
死亡像一块坚硬硕大的黑色试金石,在上面擦一下,世界的真金全能检验出来。
你是否真爱国,最终的考察,看你能否为国捐躯。你是否真爱自己,最终的考察,看你能否为建功立业献出生命。
这种妇孺皆知的恐惧,如果不悬垂在世界的头颅之上,那么就没法把真、假和渺小、伟大、中庸检验出来,展示出来,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在这死亡之秤上称过的一个个民族,得到了及格分数。他们已经证明,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做任何事都没有犹豫的理由了。他们的生命经受了死亡考验。富人的真正考验是施舍财物,有骨气的人的真正考验是慷慨献身。没有骨气的人,特别怕死。
敢于牺牲的人,拥有快乐的权利。生活中两手抓住享乐和奢侈的人,幸福不会对他的奴仆打开它宝库的大门,只把一些残羹剩饭扔在大门口。听到死亡的呼唤立刻响应的人,绝不回头看一眼世代人们追求的幸福,可幸福认识他们,眷顾他们。捐赠大方的人,也纵情享受。不懂得献身的人的马车和徽章,难以掩盖他们奢华中的精神贫乏、精神孱弱和卑劣低下。摈弃享受、受苦牺牲中蕴含的钢铁意志,我们如果能够继承,就不会感到愧疚了。
人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刹帝利的路,另一条是婆罗门的路。鄙夷“怕死的言行”的人,拥有人世幸福的财富。能够拒绝人生享乐的人,拥有解脱的欢乐。这两者均有铮铮骨气。
说“我要献身”这句话是很难的,而说“我不要享乐”这句话也不比说前一句话容易。活在世上,如果我们弘扬人性的光荣,昂首前行,那么但愿我们能说其中的一句话。或者勇敢地说“我要”,或者勇敢地说“不要”。说着“我要”光流泪,可没有接受的能力,说着“我不要”躺在地上,两者都没有实际行动——受到这样的嘲讽仍然苟活着的人,阎王大发慈悲,不带走他们的话,他们就要求死无门了。
孟加拉人进入了人类社会,不幸的是,还没有获得通过死亡之狱的通行证。所以,不管说多少大话,也不能向任何人提出受尊重的要求。他矫揉造作的空话,听起来是那么古怪,令人生疑。不真死的话,这毛病恐怕是改不掉了。
这是我们对祖父一代人最大的不满。如今他们不在了,可当年在或好或坏的情形下,他们为何不死得其所呢?他们要是那样死了,作为后人,我们对死得其所就有足够信心了。他们忍饥挨饿,为子孙们留下了购粮的财力,可就是没有留下从容赴死的正气。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幸、更大的缺憾吗?
英国人叫来印度的一些斗士,对他们说:“你们战斗了,不怕献出生命。你们加入从不战斗、只会说空话的那些人的行列,参与国大党的活动吧!”
如何答复,可以进行争论。可争论消除不了愧怍。艺术之神不是雄辩家,为此,在凡世每前进一步都可以看见咄咄怪事。所以,那些怕死的人,不光在战时,在和平时期,也不能凝成一个团结的群体。在逻辑学中,这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但在现实世界确实存在着。
所以,当我们背靠着安乐椅,在政治美梦中想象着“整个印度团结一致”时,脑子里浮现出一丝忧虑:锡克人凭什么要像对待亲兄弟那样和孟加拉人团结一致?难道是因为孟加拉人有了学士和硕士文凭吗?但一旦遇到更严峻的考验,哪里还弄得到及格证书?有时候光说空话也能办成事。但大家知道,做奶油饼的时候,空话代替不了牛奶。同样,需要洒热血的地方,正确的言辞也不能弥补热血的欠缺。
然而当想起我们祖母那一代女人为亡夫焚身殉节时,我们看到了希望——死亡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当然,她们并非全是自愿殉节的。但外国人也可以做证,许多女人是心甘情愿地死的。
在任何国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容献身的。只有极少数人慷慨赴死,其余的人中间,有的和许多人一起死,有的羞愧而死,有的在陋习的逼迫下麻木地死去。
恐惧不会在心里自行消失。但胆小怕事,在自己心里和在别人面前应感到惭愧。从儿时起,就应对孩子们进行这样的教育,从而使他们不再随随便便承认自己胆小害怕。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人们有了廉耻感,就会勇敢起来。如果不得不假充好汉,那么嘴上说“我胆大”,是最可原谅的。因为,精神贫乏也罢,无知也罢,愚昧也罢,人性中像恐惧这种成分是最渺小的了。有人嘴上说不怕,装得很勇敢,至少说明他有廉耻感这样的优点。
没有大无畏精神的地方,培养廉耻感,也是有用的。廉耻感和勇敢一样,给人力量。有了在人前的廉耻感,献出生命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应当承认,我们祖母那一代女人中间,有的是因廉耻感而奉献生命的。她们有献身的决心,不管是因为廉耻感还是因为爱情,抑或是因为宗教狂热,她们献出了生命,这一点,我们应该记住。
事实上,集体死亡相对说来是容易的。一个女人纵身跳进火堆的英雄行为,在战场上也极为罕见。
此刻,谨向为孟加拉献身的祖母致敬!她升入天堂,愿她不忘记她哺育的民族!啊,雅利安女性,让你的儿女摆脱人世最大的恐惧吧!你做梦也不曾想到,你遗忘了的英雄气概,使当今世上的英雄好汉也感到愧疚。如同傍晚做完家务活儿,悄悄地爬上夫君的卧床,在夫妻生活中止的那天,你告别家庭的活动领地,坦然穿上衣裙,在分发线上抹上吉祥朱砂,跳进焚烧丈夫遗体的火堆。你美好了死亡,高尚了死亡,神圣了死亡!你使焚尸火堆变得像洞房花榻那样喜气,那样吉利!你生命的圣洁祭火,为孟加拉留下了火种——从今往后,我们要牢记在心。我们的历史默不作声,但我们家家户户的火焰传承着你的心声。我们每日向象征着你永不衰朽的纪念堂的火焰,向临终的婚礼上你那条闪闪发光的永新的绸纱丽顶礼膜拜!让那火焰像你高举的双臂为我们每个人祝福吧!啊,天国里永远沉默的女人,让火焰从你那儿把“死亡多么容易、多么灿亮、多么高尚”这个信息,带到我们的庭院,弘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吧! 泰戈尔精品集.散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