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章
大自然的治愈力
◣走出去,接接地气,让大地母亲给我们做一下身体和心理上的按摩。
◣在大自然中恢复幼童般明亮的眼神和精神,寻觅一份“童心、童真、童趣”。只论快乐,不谈世情,不谈牺牲。
◣在大自然的怀里,我们和孩子同是自然之子,我们的心和孩子的心一起跳动。
◣大自然教我们珍爱自我,拒绝虚弱的父母之爱。
◣大自然教会我们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父母。
◣大自然教会我们平淡恬静,过度的刺激反而找不到“我”,过度的“善”会变成“恶”,不要爱孩子爱到身心麻木。
◣以自然为导,以天地为师。
让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吧。
——梭罗
大自然的治愈力
走出去,接地气
很多很多年以前,人类就在自然的怀抱里。出门听见鸟鸣,抬头看见蓝天,低头看见蚂蚁搬家,还有小昆虫在雨后一蹦一跳……那时,没有汽车尾气、钢筋水泥大楼和日益浮躁的人群。
只要有时间,你也可以走出钢筋水泥的世界,去户外转转、走走、看看。别说工作太忙没时间,找宅男宅女之类的托词,这是和工作同样重要的事情。
因为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从大自然的造化中吸收养分和力量。
在催眠治疗时,我们经常会让人想象自己身处自然之中,如草地或者山林这样的地方。深呼吸来放松自己,或者通过想象接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充实自己。
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我们尚可想象着和大自然去做交流,用潜意识来获取能量。当我们走到真正的大自然里,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受自然的力量呢?
布朗把孩子领到园林里问道:“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说:“看到了太阳、树林、松鼠,还有绿草……”
布朗提议:“那么,让我们闭上眼睛,看看能听到什么?”
孩子闭上眼睛努力地听,过了一会儿说:“我听到了风声、树枝和树叶发出的响声,松鼠在树上的跳跃声,鸟叫声,远处依稀的人声和车声……”
“还有吗?”布朗继续问。
孩子想了半天,怎么也回答不上来了。
布朗揭晓了谜底:“你仔细听听,难道没有听见‘时间的声音吗’?时间的印记刻在人的脸上、身体上、花草树木上、大地山峦上、日月星辰上……仔细倾听,你可以从世间万物中,听到时间在流逝和走路的声音呢!”
古人常说小孩子要“接地气”才能长得结实。孩子一般不爱穿鞋,脱了鞋袜在沙滩上玩会让他们特别高兴。甚至你给宠物穿上鞋,它都死活不愿意。难道这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吗?其实。这是生物的天性,也就是接地气。
当我们光脚走路或躺在草地上时,会感觉身心愉悦放松。这是因为得到了“地气”的调节。不过赤足行走也要做好一些安全准备,以免受伤。另外,人类在原始生活中都居住在低处的洞穴,对高处有一种本能的原始恐惧,所以现代人总选择生活或工作在高楼上,但即便是一览众山小的优越感,依然比不了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心理疗法中有种沙盘疗法,其中主要的媒介就是沙。沙是儿童最经常玩的玩具之一,几乎每个人都有玩沙的童年经历。通过触摸沙,人可以回归到孩提时代。我们可以在沙中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心中的城堡和山川,从而整合自己的身心,恢复一些感觉机能,感受到安全和温馨。
这种疗法的治愈功能不仅运用了心理学的理论,还借助了沙这种媒介所带来的自然神秘的治愈力。
不要小看我们脚下这片广阔的土地,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我们有着天然联系的厚土。你看不见,却能感觉到与土地的羁绊。所以自古民间出外远行的人,据说都会带上一包家乡土。在异乡水土不服时沉淀取清服下,居然很有效。
“接地气”的说法不仅符合我国古代养生哲理,也能为当代科学所证实。由于人的身体是一个导体,所以,它常有机会吸收静电。当人体静电积存过多,又没有地方可“放电”时,静电就会在人体内作怪,影响人体内分泌的平衡,从而干扰人的情绪,造成人的失眠、烦恼。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黄帝内经·素问》
大地母亲的按摩
阳光明媚的夏日里,孩子不妨光着脚满地撒欢儿,让大地母亲给他做按摩,让阳光土地和他尽情亲近。
成堆的钙片可能比不上遍野的阳光。昂贵的消毒机不如紫外线杀毒来得彻底。进口的电子玩具车如何比得上鸡飞狗跳的生动。
在城市生活时间长的人总以为农村脏,地上都是泥污,一不小心会踩上鸟粪狗屎。
其实这不脏,这是原生态。自然来又自然去,土里出又回土里。所谓“没有大粪臭,哪得稻谷香”。
真正脏的是有农药的菜、有瘦肉精的肉、有毒的奶粉、名目繁多的食品添加剂、不能消解的塑料污染、无良商家防不胜防的陷阱。
玩土是孩子天性,农村的孩子天天在地上玩,长大后大多比城里孩子抗病能力强。1~3岁是儿童免疫系统逐渐形成的阶段。想要离打针输液远点,就离大自然近些,因为在地上玩有助于免疫系统的完善。
3~6岁更是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育,手脚与身体的灵活性同时加强。而玩高科技玩具长大的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就差多了。尤其是孩子和电子玩具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后,与大自然的感情就越来越远了。
就像现在很多网瘾少年,他们在自然生活里体会不到快乐,就拼命在那一尺屏幕里找乐趣,依赖机器给他带来的快乐。这些孩子不能发现快乐和感知快乐,可想而知他们的性情有多么乏味和空洞。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始教各种文化知识,如英语、珠算、拼音。“小学化”的幼儿园总让孩子学习一些无法即时即用又晦涩难懂的东西,让孩子以为提前学习就会更具竞争力。实际上这种模式不仅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还会造成精力浪费。如果仅仅为了让孩子认识几个复杂的字,而使他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兴趣,简直得不偿失。
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通过玩耍来锻炼身体,同时认知和感受周围世界,在孩子心里产生这样一个概念:这个世界充满乐趣,生动无比,我很好奇,学习好快乐,我好幸福!
体验纯粹的快乐
请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伟大的父母,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才拼命挤出时间去郊游。这听起来像是在恩赐孩子,实际只会影响你欣赏风景的心情。
你的确为了孩子在努力,但其实也可以让自己想想放松,如果一边想着平时上班努力工作,另一边想着假期还要为家庭付出,这样便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增加了负担。
如果总是摆出“我为了孩子做什么,怎么样……”的一副牺牲的姿态,希望获得孩子更多的理解,事实往往会让你失望。比如说,孩子在游玩时调皮不听话甚至闯祸了,你会觉得因为自己做了牺牲,做出“我挤出时间带你出来玩,你还这么不听话!”的反应,心情随之大受影响。轻则摆脸色给孩子,重则揍两下。
这样的结果就违背了走入大自然的初衷,须知,风景再美,心情不美也是枉然。何必大老远地跑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来生气呢?
那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孩子走进大自然呢?
答案是:共同体验,共同成长,和孩子一起去玩,而不是带他去玩。
体验什么?去体验自然的颜色,呼吸新鲜空气——那是最起码的。更重要的是去体验自己的心,听听自己的心跳……是否已经麻木和僵硬?自己是否已经对人间美景视而不见,对天籁之声充耳不闻?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回归孩童时的好奇与纯真,像幼儿一样精神焕发、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更多的发现,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更多神奇与美丽,从而让快乐翻番!
不用怀疑,不管你多大年纪、多么深沉、多么睿智,骨子里总还会存有一份“童心、童真、童趣”,即便它们因为生活压力蒙上了世俗的灰尘。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物价飞涨,房价高昂,股市低迷,就连上下班路上都狂堵车,工作方面眼看到手的升职机会泡了汤,孩子偶尔的发烧感冒还揪着你的心,好不容易闲下来猛地又被毒奶粉、地沟油弄得心惊肉跳,谁还能有心思去听鸟叫虫鸣,看花开花落?
其实,越是这样努力生活的都市人,才越需要去培养一些闲情逸致,让自己活得没那么累。
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够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
我们和孩子同是自然之子
我们都知道成年人只有藏起“天真”,才会成为一个精明强干的职场人,才会有当爹当妈的样子,才会像个撑起一家老幼的顶梁柱。
可是在蓝天白云下,不妨摘下职场的面具,做一个简单快乐的自由人,做一个平易近人的父亲母亲。不必担心种种艰难,无论生活多么费劲,天也不会塌下来;如果一直绷着劲,反而有可能天塌地陷。这时,没有人会笑话你幼稚,不食人间烟火。
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我们一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所以,在蓝天旷野我们不如尽情地敞开心扉去寻欢作乐。我们和孩子也同是自然之子,缘于此,家长和孩子的身份弱化,都变成调皮玩耍的孩子,反而让孩子和我们的距离一点点拉近。
你和孩子的心越近,越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如收听收音机不把频率调到电台波段,就怎么也接收不到信息。因为传播双方不在同一波段。人际交流也是如此,要畅通无阻地交流,我们的心就得在同一波段跳动。一脸严肃地说教,只会让彼此远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孩子对爸妈而言,心里有话愿意说,有困难渴望寻求帮助,高兴了乐于共享,成绩考砸了愿意共同探讨问题出在哪儿,被误会了有信心和耐心去向你说明,自己做错了能够真诚认错而不是口服心不服。
很多父母经常说:“以前这孩子挺好的呀,没什么问题,不知道现在怎么变成这样?”那说明父母早期没觉察出隐患。没有哪个孩子会突变,一个和家长情感很深的孩子,即使叛逆也会有底线,也许父母会因此倍感困扰,但不会到焦头烂额的地步。
孩子年幼时可能会对父母指令无奈服从,家庭里也总有种虚假的太平,你还自以为父子之间已经捋得很顺,“老子的江山坐得很稳”。
其实你可能有点过分乐观,真正的考验往往从青春期开始,那会儿“儿子听老子”的,才叫天下太平。
孩子通常在青春期有可能会把心门关上甚至锁上。
别等到那时候,你才像个急呼呼气呼呼到处都找不到打开孩子心门的那把钥匙的父母。所以父母不要忽略了早期和孩子的感情培养。应该怎么培养,怎样才能达成真实的感情?请参阅第一章和第二章。 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