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有话好好说
前半部分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和孩子交流的一些特点,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地谈谈,一些典型情境下如何“有话好好说”。以下我选择了一些父母最可能经常使用的不当言语,以期说明怎么去和孩子说话。看看下面的语言大观,其中是否有你的影子。
如果有,那就让我们尝试着进行语言转换,请看以下的表2–2十大语言变形计吧!
表2–2 十大语言变形计
即便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和怎么说,但让一个人改变态度并学习新的技巧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我们试着去改变自己,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尊严时,他也会感觉到你和从前的差别。他会试着调整自己,用更为尊重父母的方式来说话。
不过需要明白的是,父母不要期望孩子总是会感激这种新生的交流方式,有时孩子在面对我们的平静和理性时,依然会攻击我们,甚至嘲笑这种交流方式,然后不以为意地说一些这样的话:“这是干什么呀?我不喜欢你的改变。真可笑!”
但这没关系,你不要因为这样就让孩子牵着我们的情绪走,自己又回到从前对待孩子的老路上。我们依然要坚定决心改变,多给双方一些调整和改变的时间,假以时日,孩子会看到你的诚意,继而回报你的努力。
1.啰唆夸张变明确简短
情境:8岁的丁丁没做作业在看电视。
妈妈:“和你说过很多遍了,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做作业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每次都要我提醒,你难道是为我读书吗?啧啧啧,你看看你的房间,还好意思在这看电视,睡觉前你必须要把屋子收拾干净了,总是乱糟糟的。说多少遍都记不住,睡觉前要把屋子弄干净了,玩具图书看完要收起来!我说的话是耳边风吗?”
试试这样说:“关了电视,先去做作业。”
情境:欢欢骑自行车去上学,出门时却没拿车钥匙
妈妈:“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
试试这样说:“这是你的自行车钥匙!”
教养要点:
•让丁丁迅速明白自己该干什么,父母说一大堆话,孩子却抓不住重点,不知是做作业,还是收拾房间,还是做些什么应付在生气的大人。
•说的话越多,越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他只会呆呆听着,左耳进右耳出。
•每次要求孩子执行任务,只说具体的一件事。如上文说的那样,只说做作业,不说收拾屋子。
•言简意赅代替长篇大论,明确简短代替冗长废话。
•如果匆忙中,欢欢忘了拿书本、眼镜、车钥匙、午餐钱等东西,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把东西直接递给孩子,不要增加判断词,如“健忘”“不负责任”之类的。
•把话说得越重,也许最后孩子越容易健忘。
2.长篇大论变真诚共鸣
情境:12岁的兰兰升初中。
兰兰:“听说初中会比小学更有意思呢。”
妈妈:“进入初中,课程更多,学习压力更大了,需要更努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小学生很容易拿高分,从初中开始可不一样了,不能随便浪费时间。而且要注意早恋这样的问题,不仅影响学习成绩,也影响将来恋爱……”
试试这样说:“哦,看起来你很渴望上初中!”
兰兰:“是的。”
教养要点:
•当妈妈说完前面的长篇大论,兰兰从本来心情愉快瞬间索然无味,再也不发一言,开始自顾自想别的事了。也有的孩子在这时会和妈妈陷入长长的毫无结果的辩论,没有结果是因为:妈妈说得对不对不重要,而是不想就这么认同了,对于妈妈在此时发表的长篇大论觉得反感。
•妈妈是想敲警钟,不仅没有起到引导兰兰的作用,反而阻碍了感情交流,实际上兰兰带着新奇和些许喜悦的心情想和妈妈说点心里话。
3.针锋相对变沉默是金
情境:8岁的丁丁一早起来犯懒。
丁丁:“妈,今天身体不舒服,不能上学了。”
妈妈:“你怎么好意思说谎呢?傍晚你还打算去踢球,上午就不能去上课?”
丁丁:“可能……下午会舒服点。”
妈妈沉默……(几分钟时间的沉闷)
丁丁沉不住气:“妈/爸,你认为我该去上学吗?”
妈妈/爸爸:“你自己也觉得有点困惑?”
丁丁边穿衣服边说:“是的”,准备去上学。
教养要点:
当父母用沉默帮助丁丁做了决定,他肯定是意识到了能去踢球就能去上学,但如果父母像个侦探一样锐利地指出来,丁丁可能会替自己争辩两句,双方都不开心,虽然最后丁丁去上学了,但他认为自己只是服从父母的要求,迫于父母的压力才去的,而不是自己做的决定。
4.挖苦讥讽变善意提醒
情境:13岁的欢欢上学快迟到了,但她还在镜子前仔细打量自己。
妈妈:“赶快!照什么照?都几点了!你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吗?”
妈妈:“你聋了吗?要我叫你多少遍?”
试试这样说:“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半。”
教养要点:
•孩子注意自己的外表本身并没有错,尤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格外在意。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应该贬低孩子的形象,不管是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还是在外人面前的形象。
•其实用这种口气说话意味着父母有种内在的担忧:心思都花在打扮上,学习肯定会退步。然而,注意外表和学习成绩之间不是矛盾对立关系。
•带着人身攻击意味的口气催促欢欢,她反而会故意拖拉,以此来反抗父母。甚至有些孩子在成人以后,依然保持这种特点。
•就像有时我们在生活中看见一些脾气很好但喜欢拖延的人,即所谓“无用的好人”这类型。这种特点的人不太习惯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勇气直接和人“主张自我”,便会以“表现无效率”“办事特别拖拉”来作为武器,间接表现一种反抗。
5.怀疑警告变表达关心
情境:9岁的豆豆在上学出门前。
妈妈:“放学了早点回家,不要在外面溜溜达达。”
试试这样说:“你回来晚了,我很担心。”
或这样说:“下午五点我会去接你。”
教养要点:
•我们不能先做负面假设——“豆豆放学后会去闲逛”,即使他有过“前科”。生活中不要做负面假设,尤其不应该先假设“孩子糟糕”,否则你就会暗示自己一直寻找证明他糟糕的证据,来符合你的假设,这是多么可怕的暗示!
•对豆豆不信任的假设,会让孩子对他自己丧失信心。我们应该期望,也认定孩子会守时,正面的预期有时候能提供更多帮助。
6.责怪辱骂变倾听关切
情境:8岁的豆豆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老师把他的父母叫到学校。
妈妈:“你怎么就知道在学校打架、给我惹麻烦呀!”
妈妈:“你不要脸我们还要脸哪!”
试试这样说:“能和我说说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吗?”
教养要点:
•聆听是良好关系的开端,能打开对话之门,保证我们能了解到所有的事实,能让我们听见孩子的感受和体验,不管是让人高兴的,还是让人讨厌的。
•如果我们想从孩子嘴里听见实话,那就从小给他提供一个可信赖的氛围,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让孩子学会撒谎,只去说父母想听到的话。
•即使老师告诉我们事情经过,我们还是要听孩子亲口说出。这不是不相信老师,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有的交流和沟通。
7.消极打击变开心乐观
情境:10岁的小新和父母一同走过一家高级餐馆。
小新:“妈/爸,等我长大挣钱了,经常带你去那家餐馆吃饭。”
妈妈:“像你这样调皮,不好好读书,以后能有什么出息?不知道我是不是命够长,能活到你挣钱那一天。”
试试这样说:“哈哈,妈妈/爸爸等着呐,小新要加油哦!”
教养要点:
•不要否定孩子的愿望,不要怀疑他的未来,更不要随意贬低他的孝心。任何悲观的预言都会破坏我们的生活。
•我们要去相信、去承认,父母只有乐观坚定,才会让孩子自信开朗。
8.东拉西扯变就事论事
情境:军军回家了,身上脏兮兮,脸上全是泥垢,衣服被扯破了,头上有几道血印子。
妈妈:“像你这样子,迟早要去做流氓!你说说你不去做流氓还能干什么?学习不行,还经常打架,交的都是什么烂朋友?你是不是跟他们在一起变坏的?早跟你说了,不要和他们在一起,是不是要一起去坐牢呀……”
试试这样说:“看起来你今天不是很顺利!?身上很疼吗?”
教养要点:
•作为父母总有可能要去应付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实,我们要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
•哪个做父母的遇见这种情况不会生气呢?但是生气只会让事情更糟,还应先稳定自己的情绪。
•军军可能遇到麻烦了,引导军军说出麻烦所在,并且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如果羞辱他,反而会让他拒绝说实话,很多时候孩子只有依靠父母的力量才可能解决麻烦,甚至避免更大的麻烦产生。可我们要让孩子有勇气有信心在遭遇困难的第一时间,愿意求助父母。
•只谈重点,只解决当前问题。翻陈年老账,孩子才不会买账,这些账算完后不仅没利息,还要倒赔。不要把孩子从身边推开,让孩子陷入不良团体。和煦的春风才会让人脱下冬装,凛冽的寒冬只会让人把自己包裹得更紧。
9.严厉专制变弹性灵活
情境:9岁的建建和父母参加团队旅游,他在沙滩上玩得正高兴,不想离开,可旅游车要出发了。
妈妈:“闭上你的嘴巴!跟我走!”
试试这样说:“你是打算跟旅游车现在回宾馆呢,还是再玩10分钟后我们花20分钟走回去呢?”
教养要点:
•首先,我们得承认,建建因为玩得开心所以想多留一会儿的愿望没有什么不对,他还不可能像大人似的把问题考虑周全。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却又不令他们反感。
•如果我们采取更有弹性的处理方式,建建会想:“爸爸考虑了我的愿望,对于我自己的生活,我有说话的权利。”他不会心生抱怨,让开心的旅游变得不开心。
•做了决定后,建建自己要承担决定的后果。也许建建这次选择的是让你疲惫地陪他走回宾馆,但他也明白了任性需要承担的后果,下次的类似情况他会做更多考虑。
•守时的任务留给孩子自己,父母只需要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
•“还有十分钟,我们就要出发离开了!”
•对于幼儿,可以直接牵着他的手或抱起他离开沙滩,行动比言语更直接。父母要帮助孩子果断控制不合适的欲望,因为孩子自己控制不了。
10.空洞过度变具体适度
情境:萌萌数学竞赛获奖了。
妈妈:“太棒了,真了不起,毫无疑问你是个数学天才!”
试试这样说:“看得出来,你为这次的竞赛做了很多准备,看了不少好书,也少看了几场球赛。我们为你高兴,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教养要点:
•鼓励程度:语言应该与孩子所完成的事情基本相称,把孩子捧上天,可能会导致如果未来情况不顺利或成绩不理想,孩子从天上摔下来时会跌得比较惨,孩子会担心父母因此不再爱他。
•鼓励频率:无须对每一件小事都积极表扬,那样反而会降低孩子的成就感。就像菜放多了盐会使品尝的人味觉麻木似的。
•鼓励方式:表扬要具体化,不要大而无当,要赞赏孩子的努力过程,肯定学业努力过程比单纯的表扬要高明得多,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不断进步,而不是天生高人一等。
•不鼓励用“如果……就……”的句式当作奖励的条件。比如“如果你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小汽车”,这样有条件的奖励会让孩子掌握要挟父母的技巧。鼓励不应是事先担保,而是事后惊喜。
以上十大“言语变形计”,是我在临床的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体会,大致能够体现出中国父母存在的一些不当的表达方式。
本章我会用后现代心理疗法中的叙事疗法的观点来收尾。该疗法要求治疗者在和当事人交流时抱着一份天真的精神,或者是“特意的无知”,不藏身在所谓的“真理”背后,自认为知道世界如何运作或人类如何发挥功能似的。没有人是全能的生活专家,个案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针对产生的问题,重新编写故事,就像写电影剧本似的,弱化问题本身对人的打击。比如说:“你怎么又逃学了?”和“逃学这个小恶魔是怎么找上你的?”就是两种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思维方法。
语言创造现实。
这句话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语言不仅仅是指向现实的工具,它本身就创造现实。现实不是一个已然存在的实体,而是等待着语言去描述、表达和创造的非实体。子女不是完全天生天养、由天赋基因和本性本能决定的,也是由环境来塑形和创造的。 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