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爱养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爱养 银子 9771 2021-04-06 09:0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章

  不学自然无术

  ◣学习不是为了升官发财,知识也不是商品。脱去庸俗的外衣,努力发现学习的乐趣。

  ◣学习是人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对话。

  ◣如果很多东西没学会,你就无法在社会上自立。

  ◣当你拥有广博的知识,你会更加豁达、智慧。

  ◣艺术、天文、地理、文学、医学、生物方面的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

  ◣爱上学习,挖掘各学科之乐趣。

  ◣我们如果能了解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发现学习之乐。

  我们老得太快,聪明得又太迟,

  难道最后除了一声叹息,就剩不下什么了吗?

  我们根本不用说:“嗐!早知如此……”

  如你所知,时不我待!

  此时,此刻,此地,开始学习吧!

  无数的证据表明,学习是人之天性,是大自然用基因保留在人类细胞中的信息,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已经携带着学习的细胞。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婴儿是非常无能和幼稚的。其实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婴儿究竟有多大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心理研究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许多此前并不了解的婴儿心理能力,一些心理学家在发表他们的发现时惊呼:“我们过去太低估新生儿和婴儿了。”

  3个月的婴儿就出现了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以及掌握了通过感知来学习事物的能力。

  没有学习能力,人不会在一岁左右学会走路。正确地行走需要股二头肌、股四头肌以及腰、腹部肌肉等总共13块大肌肉协调运动。

  没有学习能力,人不会在一岁多的时候开始说话,要想发出悦耳的声音,需要喉腔内外那几十条肌肉与唇齿、鼻腔共同作用。人身上最灵巧的肌肉就是舌肌和喉肌。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物本性和生存之本,人也因此能成为万物的灵长。

  有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学习,这样的说法一点儿也不夸张。

  从基本能力而言,人要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如吃、穿、走路、说话等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成长,我们开始学习生存知识和生活技能,获得一技之长或学问知识来维持生活或提高生活质量;

  从更高的能力要求而言,我们要学会去爱,去和别人分享爱,给予他们爱等等,让自己的灵魂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存在感到骄傲,为自己来一点儿掌声。从小到大我们学会的东西不计其数,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精华。何谓“生存”,即能够让自己生活下来并维存下去这种生命的奇迹,它有赖于我们从婴儿开始就始终抱着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探索着周围的未知世界。

  就像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惊呼:“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这样的态度不算是自高自大,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欢呼和珍爱。

  同样,人不仅生来有“会学”和“学会”的良好天性和能力,而且还能达到“好学”“乐学”的更高层次。

  有人问北京大学冯友兰教授为什么这么用功治学,他只用了两句话来概括自己:“春蚕吐丝,欲罢不能。”钱钟书比喻自己读书和治学是“馋嘴猫吃美食”。林语堂也说过:“我读书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我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学。”

  相关研究

  一岁以内的婴儿有综合感知能力吗?

  研究者同时给4个月大的婴儿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照的是两块石头相碰撞,另一张照片照的是两块海绵相碰撞。在出示两张照片的同时,还模拟声音,但只模拟一种声音,要么是石头碰撞的声音,要么是海绵碰撞的声音。结果,几乎所有听到石头碰撞声音的婴儿,都把目光转向那张石头碰撞的照片,而所有听到海绵碰撞声音的孩子,都把目光对准了那张海绵碰撞的照片。

  研究还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能把成人发音时的口型与发出的不同元音相匹配,而7个月大的婴儿能区分不同的表情——将高兴或生气的说话声音与说话者的面孔相匹配。

  一方面,婴儿的综合知觉是天生的,他们天生就具有把不同的感觉通道同时加以利用的倾向,但并不是说他们对任何不熟悉的事物都能天生地用综合知觉进行感知。

  另一方面,他们能从实际生活中后天性地加以学习来进行判断。婴儿通过感觉和知觉来记忆事物的能力真是太强了,大多数婴儿只要见过一次火车,就能记住火车是怎样飞快地跑、怎样”叫”的。即使他只是个小小婴儿。

  我想他们的话是真正读书人的话,学习在他们的眼中不需“寒窗苦读”,他们是由衷地体会到了读书过程的快乐,体验到了享受学习的美妙滋味和自由境界。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让学习变成了一件苦差事,令人望而生畏?即使我们普通人达不到大家的读书风范,至少也不要心生厌倦。

  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让人享受的痛快事?想要做到享受学习容易吗?学会享受学习绝对不是神话传说。让我们先从这里开始。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要是有人说中国人不重视教育,没有人会同意。“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我们都耳熟能详,但重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孩子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但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吗?

  每个孩子都本能地带着无穷的求知欲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渴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什么许多学生越来越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了呢?

  这和最初我们给他们输入的学习观念有关,它决定了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决定了孩子学习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以及遇见学习困难时是否有想要克服的愿望。

  家长从小告诉孩子要读书的原因。有人可能会这样说(不是明说也是暗指):

  为了出人头地。

  为了升官发财。

  为了考清华、北大。

  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

  为了以后能挣钱,有地位

  现在的社会不读书将来你能干什么?

  我们没读书,就希望你读好书!

  当然也有人会说:“学习是为了让你更快乐!”

  还有最糟糕的一种状况是: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他也从来没有获得相关的提示,只是麻木不仁地想着:“别人去上学,我也去呗!”

  如果你是个天真的孩童,你觉得哪种说法会更容易接受呢?估计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种,谁会听见快乐的事情而躲得远远的呢?

  那些出人头地的想法,先不论对于孩子是否具有吸引力,年幼的他显然听不懂或者即便听懂也是似懂非懂。那些成年后才会逐渐在社会上慢慢习得的功利和虚荣,孩提对此一概不懂。像网络热议的“五道杠少年”那样,一夜红遍网络,引起人们强烈非议的孩子毕竟是极端个案。孩子是无辜的,只是急功近利的父母把自己贪婪的欲望强加在他的身上,再加上并不高明的操作手段才出现了这样的事件。

  如果孩子本来不懂这些功利的含义,父母却这样告知他,那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为了父母而读书的。所以说孩子找不到学习的动力,说到底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所以,良好的学习基础是先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否则父母和老师再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

  学习不是为了功名利禄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学校的起源,本是纯洁的,专为研究学问的。”

  学校本应教书育人,现在却大谈投资和回报,“百年树人”的“低效”又如何跟得上这讲究“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人的节奏呢?

  所以说,父母的功利观念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受大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学习让你快乐且有价值

  既然学习不是一条简单肤浅的富贵之路,不是一个暂时的应试工具,又不能过分地强调其外在的作用和功效,那学习的内在本真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告诉孩子——学习让人快乐。但孩子凭什么轻易相信呢?

  你说知识是有趣的,可孩子怎么才能体会到呢?

  假使我们仅仅停留在言语上,告诉孩子学习会让他更快乐,那他必然无法接受。接下来我们就要采取一些实际行动让孩子切实地体会,引导他们发现知识带来的比巧克力还美妙的滋味。

  “我不会”——“我会了”

  终于有一天,我不用搀扶,自己穿着冰鞋在冰面上自如地滑行,虽然之前摔过很多次,但我还是学会了,这种感觉真好。

  终于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上路了,不会歪歪扭扭地撞上树,好开心。

  终于有一天,我能完整地看完一章童话故事,不会被那么多的生字卡壳,还能清清楚楚地朗读出来,不再需要妈妈读故事给我听。

  终于有一天,我能够在游戏机前闯过一关又一关了,虽然难度挺高,还是冲关到最后,在游戏厅里忍不住高声尖叫,好开心。

  终于有一天,我不用套着游泳圈,就能在水里自由地舒展自己的身体,像鱼一样自在。

  从“不会”到“我会”,从“不知”到“知道”,是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们不断地重复练习,希望获得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看见了自己的成绩,知道自己的努力有了好结果,就像收获了香甜的果实一样开心。

  你最初穿上冰鞋,不就是梦想着滑行的潇洒,甚至可以向同学炫耀吗?

  你听见妈妈讲童话故事,是不是就想象自己能完全看懂童话故事?

  只有学习才能够让我们梦想成真。幸亏存在这种满足的乐趣,人们才做出努力,才有了想知道、想学习的欲望。

  学习永远是一种乐趣,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那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甚至当我们向旁人自豪地炫耀学习结果,那也是一种乐趣。为了向别人炫耀我们所知道的,也会促使我们学习,这样的炫耀比炫耀名牌衣物岂不可爱多了!

  我们所有人都直接品尝过学有所成的甜蜜,可是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潜心思索过——我的快乐是这样得来的:因为学习,因为努力!我能,我可以!

  所以,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这种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比学会滑冰、学会识字、学会某种技能本身更重要。

  懂得更多,自由自在

  如果很多东西你没学会,就会像一个婴儿,需要时时依靠父母才能生存。

  当我们会看地图了,出门再也不怕迷路,带着地图就好了;

  当我们会数数了,不用大人陪着也可以自己去买东西,因为我们知道怎么数钱;

  当我们会做饭了,父母有事出远门也没关系,我们尽可自给自足;

  当我们自己会做针线活儿了,即便爸妈不在身边,我们也能自己缝好衣服上的扣子;

  当我们学会走路了,可以自己走到公园里,不用牵着妈妈的手;

  当我们再厉害点时,可以甩开爸妈的手,自己跑起来,去追可爱的小狗。

  所有的这些事情如果自己不能单独完成,都需要去依赖别人,我们不能随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就会感觉手脚被无形捆绑。从小我们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独立的口号,还是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如果很多东西你没学会,你就感受不到选择的自由和乐趣。因为你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更别说做选择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很多学习兴趣活动,涵盖舞蹈、歌唱、腰鼓、绘画、园艺、动物饲养、武术、天文等等。我没有很主动地选择一个兴趣小组参加。事实上是自己有点蒙,不知如何选择。因为不太了解我的兴趣喜好,老师便随便把我安排在腰鼓队,我勉强敲打着腰鼓直到小学毕业。其实在后来的中学阶段我觉得有些遗憾,为什么自己当初没去选择武术、天文或者园艺呢?这些都会比腰鼓更让我开心。可惜直到后来我才了解到那些园艺、天文、武术等看起来不那么通俗的字眼,到底代表着什么东西。

  虽然对于选择哪个兴趣小组,其中对与错无关紧要,可如果在生活中盲目选择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我们对职业一无所知,怎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呢?

  我们不懂如何去了解对方性格脾性,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呢?

  我们不了解有了孩子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如何选择在何时生儿育女的时机呢?

  如果我们对一些领域缺乏了解,内心怎么会有答案呢?本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都自动放弃了。

  可如果我们不去主动选择,而是被动等待,结果可能更糟糕。不知不觉中梦想就有可能和自己擦肩而过,甚至会给我们留下终生的遗憾。

  知识丰富,超然物外

  上文谈到我们懂得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就越能享受到选择的权利和身体的自由,那心的自由呢?

  一只骆驼不会思考大漠黄沙的尽头是什么!

  一只河马不会仰望牛郎织女星甜蜜的约会!

  一只蟑螂不会骄傲它的祖先有着先于人类存在的神奇生命力!

  它们没有放心去飞的能力和要求,是靠本能维持着自己最基本的生存。

  物质生活同样也只能维持着让我们像动物一样不假思索地活着,供应我们生命,但这对人来说远远不够,我们不甘心自己只是“饮食男女”。我们会思考: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真正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呢?解决这问题还得靠精神食粮的摄入。

  我想,“生活在别处”的境界,就是让我们忘却身边的鸡毛蒜皮,忘却俗事纷扰。

  想要忘却,谈何容易!但别忘了,知识就是一根美丽的“忘忧草”。

  弗洛伊德把艺术称为“白日梦”,认为这样的梦会把我们从日常琐碎的事件中拯救出来。在白日梦的梦幻状态中,艺术会帮我们去调节平息痛苦和焦虑。

  当人们从梦中醒来,心灵就像给洗了个痛快的澡,被生活弄得支离破碎的我们开始重新整合,以一个更加轻松的心态继续去和现实世界打交道。

  我想不仅是艺术,天文、地理、文学、医学、生物等都可以是“白日梦”的素材,可以带我们挣脱凡尘俗事,去寻找内在自我。

  当然,要想有做梦的素材和做梦的能力,就得投入学习。

  在浮躁的社会中,享受寂寞,一个人去知识的海洋遨游吧!

  我们去读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你发现自己多么渺小,只是长河中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这些个小角色的小小喜乐又何足为道?

  我们去看天,在浩瀚的宇宙中,满天繁星像是一个个小句点,可我们的地球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句点而已,而我只是句点中的几十亿分之一,那又是宇宙中的多少分之一呢?只能忽略不计了。

  所以,当你拥有像海洋一样深、像历史一样远、像天空一样广的知识,你会发现更能放得下当下的痛苦或烦恼,用灿烂的才华做一个精神的贵族。

  即使现实有暗黑之夜,但烛光灿然,光照心的一隅;

  即便世事倏然,但登高云行,且让纷繁于外。

  前文对学习意义的追寻,让我们懂得了学习,那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习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呢?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爱上学习,必须有兴趣,必须看见学习之美。 爱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