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尽量不让孩子偏科
季羡林说过文理本来相通。
在孩子的早期培养中,要尽量不使孩子偏科。自然科学强调的是“是什么”的客观陈述,而人文学科则注重“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内涵。
你能说这两者哪个不重要吗?为什么很多人对这两类学生有些偏见呢?觉得理科生机械木讷,觉得文科生不切实际呢?这和早期教育中学科没有很好地融合是有一定关系的。
当然,要排除一些极端的个案,比如,一些孩子生来就是为某种学科存在的,比如说陈景润,只为数学而痴迷。但他只代表众多知识分子当中的一种,并且还是不太多的那一种,并不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大部分人还都是中间分子,主要的差别还是在于学习上的引导。
个人成长中我们最好既有自然科学的专业深度,又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怡情养性。努力实现宏观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提升,学会陶冶性情,丰富生活,领悟人生。
比如,目前高校表演类专业对考生文化成绩普遍要求较低,这些想当明星的考生中不乏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但如果他们懂一些历史物理知识,对于发展成一个好演员至少是没有坏处的,而且知识的积累对于艺德修养和表演造诣同样有帮助,因为这些决定了演员对事物理解的深度。
所以,我认为教育应该文理并重,应该倡导文理都学,但是不必强求文理兼优。当然,文理兼优的学生确实是非常全面的人才。
还有一个途径能够帮助我们更多而且更快地了解到知识的贯通性和趣味性,就是“读书破万卷”。
我们自己去做有益的阅读,同时引导孩子走入书香的世界。
常言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但有时更悲惨的就是连“猪跑”也没见过,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猪”这个动物,这样的狭隘短视只能让我们坐井观天,思维能力可怜地局限在井底的那一小块领域。
就像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迦莫夫在他的著作《从一到无穷大》中提到的那个小故事:一些探险家证实,在一些原始部落的文化中,不存在比3大的数。如果数字大于3,人们就数不过来了,只能用许多来代替。如果问他们有几个儿子或杀死过几个敌人,要是这个数字大于3他们就只会回答“许多个”。就计数这项技术来说,这些部族的勇士们可要败在我们幼儿园娃娃们的手下了,因为这些娃娃竟有从1直数到10的本领呢!
跨学科的高人
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又是文学家、地理学家,还是对生物学和医学也有相当造诣的人。
达·芬奇不仅是个艺术家,他也经常观察天体,并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液体压力,提出了连通器设想,还发展了杠杆原理;医学方面,达·芬奇描绘出了有史以来第一幅有关动脉硬化的解剖图;他还设计了飞行机械、直升机、降落伞、机枪、坦克、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纺车、机床、冲床、自行车等等。此外他在数学和水利工程领域等方面也做出过重大贡献。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最优秀的科学家,除翻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科学著作外,还撰写了《测量异同》《勾股义》等。但他一生倾注心血最多的著作还是《农政全书》。这部书共50多万字,分作60卷、12大类,从垦田、种植、农事、水利、农器制造、树艺、牧养,一直讲到除虫、荒政,是农业方面真正的百科全书。
物理学家费曼不仅研究物理学,还研究语言、桑巴鼓、裸体画、玛雅历史、急开锁(对,就是你忘带钥匙时的那种)、收音机等等。费曼和一个艺术家约定“我教你量子力学,你教我绘画”,后来他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如果你看到市面上有个叫“欧飞”的画家的画,那就是费曼画的。
高分子化学家汪德熙教授不仅对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还是一位钢琴家。他有着很高的音乐水平,也会调钢琴。
同济大学的老教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诗写得非常好,他的诗集《帘青集》钱学森十分欣赏,曾反复念诵。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对科学和艺术都有深刻的见解。
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4岁已能登台演出。
牛顿在剑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还懂力学、数学、化学、冶金、光学等。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涉猎的学科范畴有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等40多个领域。他与牛顿同时提出了微积分。此外,他又是一个外交家,还设计了计算器送给康熙皇帝。
物理学家玻尔年轻的时候和丹麦哲学教授赫弗丁一起研究哲学,并且指出了后者著作的若干错误。
这个世界没有大于3的数字吗?显然只是这些原始部落中的人不知道而已。
世间万物五彩缤纷,有些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学会而已。
所以,不学自然无术。 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