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境之庭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水境之庭
读过几本铃木大拙。拿起来读的时候似有所悟,放下书后随即淡漠,仿佛了无痕迹。但我相信,这一拿一放之间,总有什么东西是吃进去了的,也总会在某个时间发挥作用。
多年来读书,遗忘得太多,但我始终相信这些吃进去的东西总会起作用。
铃木大拙给我留下的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修禅在日常。我对于禅的一些片段式理解是:理智用于判断和区分,禅是在各种判断和区分之上生成的“某物”;禅很难将自己表现出来;禅是一种暗物质;禅存在于逻辑断裂之间,存在于日常之中,为日常的某一瞬间的无关悲喜的心有所动,即为禅。
铃木大拙说,“禅的方法论不但是由一些似是而非、矛盾、有悖逻辑的概念组成的,而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他还说,“修禅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浑浊的生活。”
铃木大拙论禅让我觉得,不懂,懂,似懂非懂。让人心乱,又让人喜悦,诱发各种思考,但又不成条理。混沌、不清晰,但又心安、宁静。好奇妙的阅读。
铃木大拙馆的门口,一棵巨大的樱花正在全力绽放。绚烂盛大,像扑过来一样。
2017年4月,我和同行友人到了金泽的铃木大拙馆。这个建筑物是谷口吉生的建筑作品。
铃木大拙是金泽人,是金泽的骄傲。铃木大拙馆的建筑设计师是同为金泽人的谷口吉生。
金泽是建筑师谷口太郎和谷口吉生父子的故乡,父子俩还联手设计了金泽的玉川图书馆。我和同行友人在去往铃木大拙馆的路上就经过了玉川图书馆。
2011年7月竣工的铃木大拙馆,现在已经成为建筑名作。这是一栋风格朴拙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一部分钢结构的平房和两层土墙房组成,分为“玄关空间”“展示空间”“思索空间”,三个部分由室内和室外的走廊连通,每个部分都设有庭院,三栋建筑物和三个庭院构成回游式的空间。
从玄关进入,玄关庭院被一个长方形的观景框呈现出来,之后,迎着走廊尽头墙壁上的铃木大拙像,向右进入光线幽暗的展示空间。展示空间里有铃木大拙关于佛学的各语种、各版本的著作。从展示空间转梯而上,进入思索空间。这个区域被称作“水镜之庭”。谷口吉生在此,紧靠小立野山地,以大片斜面的绿色植物为背景进行构建和创作。其中的要素是石墙和水池,其理念都采用的是带有谷口吉生鲜明的个人特点的正方形切割风格,将建筑、水池和石墙放置在一个十分简洁的画面之中。
这个展馆的建筑目的不仅是为了向众人推介大拙先生的思想和遍布全世界的足迹,同时也为来馆参观者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空间,在此与铃木大拙的“平静”之思做一个短暂但切实的交汇。
我在水镜之庭入口处的木质长凳上坐了好一阵,看对面思索空间那个方形小房子、远天的浓云、石墙外的松树,还有眼前的水面。然后,我走进思索空间,坐在长凳上,透过被切割后的方形视野,观望对面的石墙和墙外的绿色植被,还有同样的一块水面。又坐了好一阵。两种观望方式,都必须跟面前的水面发生关系,那片小小水域,确如镜子一般的平整清净,倒映着四周的一切。铃木大拙精神境界的核心是“平静”,在此呈现得非常准确。坐在这个地方,人的思绪似乎逐渐被一种精神上的几何学所归纳并安放,渐渐地投放进水中。
我相信,精神上的洁净感,从视觉效果上讲,一定是跟几何线条相对应的。这个建筑完全采用日式简洁的直线条,想来谷口吉生想借此表达铃木大拙从日本出发的禅学世界。
凝视着这片水面,我想到另外两个我相当尊敬的日本人。
一是冈仓天心。
冈仓天心认为:禅是佛、道两种学说的本质内容。他认为,如果没有儒教的知识则不能理解道教,反之亦然。“道教为亚洲生活所做的贡献在于美学领域。”我深以为是。作为南方中国人,道教天生植根于我的血脉中,因而对所有隐逸、哑光的个人主义色彩的对象特别有好感。在日本,道教的发达,在美学领域臻于完美的境界,于是十分亲近。我热爱的三岛美学和谷崎美学都出自于此。面对铃木大拙馆,这种美学领域的倾慕和享受相当的直观,有一饮而尽的那种舒畅感。
想到的另外一个人是西田几多郎。
这些年的冬天和夏天,我都在京都大学旁边的“哲学之道”上溜达过,这条溪边种满樱花的小路,是因京都大学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经常在此散步而命名的。又是个令人神往的身影。西田几多郎是铃木大拙的好友,从中学时代起,两人就开始了亲密的友情。少年时代的铃木大拙,有着超越同龄人甚远的深邃的思想倾向,关注和思考各种形而上的问题。这一点,西田几多郎也是从少年时代起就给予认同和赞赏。之后,这两个精神取向一致、头脑精致且非凡的男人,各自在佛学和哲学领域建树颇丰,且终生惺惺相惜。
我在水镜之庭入口处的木质长凳上坐了好一阵。
铃木大拙馆的门口,一棵巨大的樱花正在全力绽放。我进门时它在我背后,没怎么太注意。出门时,它在我面前,绚烂盛大,像扑过来一样。
整个参观过程,从玄关进入后,其实是不太被察觉的缓步下行,过了展示区后,上行至思索空间。从思索空间的庭院走出,以为是高一个层面的出口,却不想,出口与入口是平行的。人是平着出去的,跟来时一个平面!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 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