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主持人要正确认识受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九、主持人要正确认识受众
目前,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增强节目的收听(视)效果,直播节目和增加现场听(视)众的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甚至在新闻播报节目中,偶尔亦可看(听)到现场邀请嘉宾交流。新的节目形式使得主持人既有面对面的交流对象,又有现场外的受众,形成了一种多向、多元的环形交流模式,即主持人—现场(第一)受众—现场外(第二)受众。
在这种交流模式中,主持人的交流思维线路应该是两条:第一受众是明线,第二受众是暗线。现场外的受众是潜在的受众,是广泛的,尽可能要吸引和增加联络的,是主要的、真正的传达对象。现场内的受众是单个或多个,是整体节目交流的辅助者,和主持人一起共同交流出节目所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因此,主持人承担的交流任务是比较复杂的。
与潜在受众交流的暗线必须始终贯穿并把握住,不能偏离;与第一受众交流的明线必须鲜明、清晰,但要从属于节目,服务于第二受众。第一受众在现场的角色互动感很强,如果给予其松弛、良好的氛围,是容易调动起来,并得到其配合的。但是,主持人不能随其自由发挥,只营造环境,不主动与之交流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兴趣点。相反,主持人在这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主动性最强烈,也最能够张扬出个性魅力和个性特点。
面对面的交流本身就能够激发起人的交流欲望,同时,又有明确的目的——为第二受众服务。所以,主持人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掏”出最激动人心的内容(信息)。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主题、目的明确,了解受众和先期交流到位;二是要背景资料翔实、丰富,分析细致,设计多样化;三是要现场善于捕捉细节,反应灵活、多变。
在现场外的第二受众是实质性的媒体传播受众,尽管是间接与主持人交流,互动性不及第一受众,但是,对于节目的兴趣选择和指向性非常强。所以,主持人必须对电子媒体受众的特点和基本心理特征有所了解。
1.受众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受众有以下一些特点。
(1)众多
电子媒体的受众众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广播电视、互联网跨越时空,同时拥有受众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
(2)混杂
以声、画为传播载体的通俗性、易解性解决了众多社会层面的受众对社会和知识的理解难度,所以,拥有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形形色色的受众。
(3)分散而集中
地域的分隔和覆盖的广阔,造成了受众的分散;而收听(看)又往往是以家庭或个体为单元,相对又比较集中。
(4)流动而固定
居住地域的社会性改变和收看(听)空间的短暂变换,增加了受众的流动性。而在上一次流动到下一次流动之间又存在着固定段。流动性不利于对节目的全面认识。固定,又容易导致受众对于兴趣点刺激过度的麻木。
(5)隐蔽而主动
相对媒体的公众性和公开,受众是在聚光灯外的隐蔽群体,容易产生事不关己的旁观心理。他们可进可退,或者积极参与,或者消极参与,更或根本不参与,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2.受众的心理特征
受众的心理特征,又是主持人创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了解、把握受众的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增强交流的效果;否则,难免无的放矢。
受众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如下表现:
(1)受众的求知心理
求知欲是受众普遍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主持人带来的信息要量大、内容新。并且,不要求主持人通晓但至少应该熟悉,才会表达清晰。
(2)受众的求实心理
真实的信息是人们生活的指南,判断是非的标准。传播真实客观的信息内容,树立权威可信的主持人形象,是赢得受众量的起码条件。
(3)受众的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求变心理,如果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主持人的形象和方法能够不断常变常新,就会打破固步自封的制限,实现自我超越。
(4)受众的好奇心理
主持人应该处理好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和受众达成兴趣上的一致,获得认同感;二是要避免为获取认同感,故意装出与受众一样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违背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5)受众的崇敬心理
主持人作为公众的形象,由于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创作水平,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对于交流往往会产生出一种品牌的光环效应,但同时也潜伏着一种“捧杀”的危险。
(6)受众的显示心理
受众的自我表现倾向总是渴望通过媒介向社会及其他人显示自我。现代开放意识的增强,受众面的结构上的年轻化,使这种显示心理变得更加突出。目前媒体所设计安排的各种竞赛、座谈、征集、点播和有奖问答等等,正是受众显示心理诉诸媒体,促进参与意识的有效传播方式。所以,主持人一定要掌握受众的显示心理,摆正自己的位置,满足受众参与节目的心理欲求。
(7)受众的替代心理
受众由于条件或能力的限制无法达到的欲求,总是企盼通过媒体替代或满足,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替代心理或替代满足。主持人在此应该承担两项工作,一是通过语言创作让受众在节目中满足缺憾和愿望;二是利用创作引导受众的替代心理向适应的方向发展。
(8)受众的攻击心理
受众从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层面上都具有攻击性。因此,主持人往往会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创作方式不得当时,引发受众的对立、攻击的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于主持人和传播目的的实现,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主持人一定要抑制受众的攻击性心理。
受众的心理欲求和心理特点,是主持人不易改变的,因此,主持人的主观创作要实现良好的传达效果,应该以两个方面来努力。
一方面,主持人必须营造出易于受众接受和适应的“交流场”。有声语言、副语言、音响、音乐、画面、灯光、布景道具设置等诸多因素,都必须严格把关,精益求精,让受众在偶然或长期的收看(听)中,在注意和记忆的过程中,有声声入耳、句句入心、过目不忘或一贯良好的感受。
另一方面,重视受众的“最初”和“最终”的印象,选择中间的刺激点加以扩大。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无法自始至终都全神贯注,中途容易倦怠,而“最初”和“最终”这两头的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所以,主持人在开头营造出良好的“交流场”后,便要一鼓作气地利用受众的好奇、疑问心理和“最终”的归纳、揭晓的心理,把重要的、需要突出的内容集中在特殊的两个阶段表达。同时,选择好中间地带的刺激点,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部分,也是使节目内容完整、流畅的关键环节。避免受众的兴趣链、情绪链、交流链的断裂。对于偶然“闯入”节目的受众,又会产生出意想不到一箭中的的效果。
这一切的基础之一,就是主持人对于受众心理特点的了解和把握。有些心理欲求是可以顺其自然的,有的则需要加以疏导,而有些又是难以求同求全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合情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创作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把集中、融汇了集体智慧的传播内容有效地传达出来,送到传达的目的地,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尽管现在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特点的分析还远远没有能够穷尽主持人对此的把握,但是,作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以人为主体的创作者,主持人在研究自身创作,提高自身水平的过程中,应该多分出一些精力来研究自己交流的对象——受众,让互动的交流得到更有效、更圆满的结果。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