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持人要明了广播主持人和电视主持人的区别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主持人要明了广播主持人和电视主持人的区别
作为主持人,自有广播主持与电视主持人之别。
1.广播主持人
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其采访形式同一般记者的区别在于话筒对于现场的规定性。主持人是借助于话筒进行采访的,即通过话筒和现代录音设备,在事实现场,一边采录现场音响,同事实的当事人或见证人交谈,一边口述现场的情景与现场的采访活动,这是按照广播这一现代传播媒介的特殊规律,采录“带响”的新闻报道。
这种采访,既可以是现场直播,也可以是现场采录下来以后,经过剪辑以后再播出,即现场报道。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宣传的准确性,后一种形式采用的比较多。
用话筒作为采访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每一位广播主持人必须明确的,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采播的同步性
用话筒去采访,就是要把广播的时效性同主持人的语言优势结合在一起。主持人到达现场后,一边采录,一边对现场情况进行播报,使主持人的采录过程、播报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达到“同步”进行。采录的过程,又是播报的过程,如果是现场直播,采录播报过程就是节目的制作过程。
(2)报道的现场性
对于每一位受众来说,广播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传播。主持人利用话筒进行现场采访,能够使广播的这一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3)情感的深刻性
广播传播信息的符号是声音。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声音是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媒介,其特性之一就是具有心理性。也就是说,声音能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感受,它对于听众能够产生出相应的感染力。
2.电视主持人
电视主持人就是通过镜头去采访和报道事实。镜头前的采访是电视采访与文字采访、广播采访的最大区别,也是最能够体现并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采访形式,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也必须由此去建立自己的屏幕形象。
所谓镜头前的采访,就是主持人亲自赶赴新闻事件的现场,手持话筒(或无线话筒),指示摄像机,将新闻事件和整个采访过程直接展示给观众的现场采访活动。作为播出形式,可以是录播,也可以是现场直播。
镜头前采访报道的必须是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是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情景。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特性,同时也是电视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报道是“正在进行时”,如果是预发性事件,主持人必须要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到达现场,以便能够报道事件的全过程;如果是突发性事件,则要闻风而动,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和“正在进行时”相对应的是“过去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因为对已经过去的事件的留恋,而去补拍或补报。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难以重现的新闻是没有机会第二次拍摄的”。也不能因为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事件的向往,而去加速它的出现。任何“导演”或“补拍”,都会严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是被国际电视界所摒弃的。
电视新闻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它的纪实性,是事实现场的“真实记录”。这就决定了主持人应该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去采访报道具体事件。主持人应该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力争在事发之前赶到现场,为此,主持人甚至要有一种献身精神(这种精神过去是对记者提出来的)。
作为定义,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于“真实”二字的认识却又各不相同。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就有人认为:只要在真实的前提下,又具备条件,就可以补拍。这是电视新闻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态度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补拍”作为一种假定性,只能做到“逼真”,而“逼真”与“真实”确属两种不同的概念。这就像有些演员在舞台上唱歌时,放录音、对口型一样,观众是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戏弄的。所以,提倡主持人到现场采访,本质上是在提倡真实性原则。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主持人不但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现实,还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补拍”的“真实”只能是“导演”出来的,你也许能够创造出环境的真实,但采访对象的“警觉”心理,已经彻底打破了“真实”的自然状态,而开始在镜头前“演戏”了。这种非自然状态是骗不了观众的。至于通过各种剪辑手段虚构新闻事实的做法,更是新闻报道所不允许的。
对于主持人来说,“真”的另一层含义是贴近栏目,要和栏目融为一体,如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的“金龟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持人,为了和栏目融为一体,主持人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于这一主持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