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主持人如何处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八、主持人如何处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
主持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解决矛盾,矛盾的起因是主持人采访的问题难免同采访对象的利益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可能形成有的采访对象从开始就采取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或者接受采访,但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回避,甚至于拒绝回答。这种拒绝采访的心理通常是由于采访对象对主持人采访的问题有顾虑或担忧,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有误解,对某件事情被采访存在戒备或敌视心理。对于主持人来说,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实际的采访活动中,对主持人采取拒绝态度的采访对象大致有3种类型。
首先,他们可以接受一般性采访,但涉及到某些问题时,会有意回避,让主持人碰软钉子。当采访对象已经明确主持人的采访意图,并且对事实本身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采访对象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实,比如时间长了,记不确切具体的细节,或者自己所知道的“事实”并非亲眼所见,而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或者是掂量不出自己所谈事实会引发怎样的后果,都会导致采访对象对主持人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如果是涉及到采访对象个人的事情,情况会更加复杂。
个性的谦虚、新闻媒体报道后会造成自我吹嘘之嫌,而不肯向主持人介绍事实;当采访对象所谈事实为不利于自己的内容时,如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想公开的隐私,一些时间性、时机性的秘密,又比如在市场竞争中,一些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怕过早宣传会造成以后的被动,等等,这些情况也会使采访对象对主持人的采访持有消极态度。
此外,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的,这就存在一个对环境的适应问题,也就是说,采访对象往往会担心将情况说出来以后,会影响自己的上下级关系或与周围的关系,以至于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怕当了典型后,受“环境”的挑剔、挖苦、孤立。
其次,采访对象在被主持人采访的事实中,将可能成为被新闻媒体批评、教育的对象,他们对主持人的采访动机有警觉、有保留、有怀疑。由于关注外部环境的评价,对涉及到自己问题的性质、处理意见以及对主持人的说法、口气都十分敏感,主要是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受到过重的处理或道义上的谴责,因而他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于采访“后果”的忧虑与担心。这类采访对象往往一开始就同主持人在思想上存有一定的距离。
最后,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新闻媒体曝光揭露与重点批评的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是在一种立场敌对、情绪敌对的状况下进行的。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极强,甚至对主持人虎视眈眈,这无疑将极大地增加主持人的采访难度。
从表象上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这之中仍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总结。采访对象的拒绝“动力”首先来源于现场采访时产生的压抑心理。有些采访对象虽然不是事件的中心人物,但因怕沾惹是非,往往把主持人的采访视为危险的信号,首先考虑的不是事实本身的介绍,而是事实介绍后的结果。因而,主持人在采访他们时,其压抑感极强,有些人的压抑感甚至会上升为恐惧心理。有些采访对象在主持人的说服下,发生动机冲突与情感矛盾,激发出一种为自己辩解的心理意识。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访,双方的距离感往往会淡化事实的清晰度。
除了心理距离外,采访对象的拒绝行为还表现为与主持人的对立态度。压抑的氛围一经产生,当采访对象感到自己的利益将受到某种损害或威胁时,就会以一种强硬的拒绝态度来对待主持人,甚至于敌视主持人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主持人的采访活动一开始就会撞到采访对象的“自卫”外壳上,陷于不利境地。
采访对象拒绝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激变为某种抗拒行为,以至于使主持人受到各种伤害。当出现这种局面时,无疑是对主持人个人能力的一次检验,不可能指望这类采访对象会给主持人多少“支持”;相反,他们将为主持人的采访设下重重障碍。
现象的提出是为了寻求事物发展的焦点,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使其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采访对象拒绝采访态度的形成,如果从深层次上进行考察,它同人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的趋向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模塑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但不如说是模塑出不同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在接受社会考察的同时,他也会考察社会。然而,他考虑任何问题总是“片面”的,也就是说,他无法摆脱自身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个体,思考任何问题总是在规定的“惯性”推动下进行的,即他会不由自主地、本能地,以一种已经习惯了的,并渗透着固有经济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铸出的方法,去看待和评价问题。自认为是有价值的,就采取欢迎、支持的态度;自认为是无价值或有负价值的,就采取反对、排斥的态度。
对于采访对象来说,他将自己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怎样看待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与自己有关的新闻事实,都会决定他们被采访时的态度。
通常情况下,采访对象拒绝主持人采访的原因,有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有对社会舆论压力的恐惧,有自己良心的谴责,也有上级的批评以及其他各种与己不利情况的顾虑,等等。这些顾虑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可能很实在,也有的可能是偏见或误解所造成。有些有形的与无形的,外现的与潜在的内外压力,反复作用于采访对象;而采访对象也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产生出对事物的认识,并反映到他们对主持人采访活动的考察中,以便选择出一种“适合”保护自己的态度去对待主持人的采访。
采访对象拒绝采访,主持人坚持采访,在这对矛盾中,要么主持人半途而废,采访失败;要么主持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说服采访对象转变态度,接受采访,采访成功。采访对象作为个体,个性特征的差异、事实中的位置、利害关系的深浅,影响着拒绝心理的强度;主持人自身能力的强弱与外部条件的支持程度,又导致了采访对象态度的转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的采访对象经过耐心说服,可以打消顾虑,由不合作变为合作;有的任凭“风吹浪打”,却始终不为之所动。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主持人秉持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化解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