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主持人如何改变采访对象的心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七、主持人如何改变采访对象的心态
社会心理学把态度改变的过程,视为一种沟通、劝导的过程。主持人有意识地向目标对象传递经过考虑设计的信息,希望借此改变对方的态度。在改变态度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有4个:劝导者——主持人,目标对象——拒绝采访对象,传递的信息——主持人讲出的话,以及拒绝采访对象周围的情境。
从劝导者方面来看,如果主持人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又能以自己的诚恳、自信,巧妙地说服采访对象,使其相信劝导者所说言论的真实可靠,这就有利于改变采访对象的拒绝态度。从目标对象方面来看,与采访对象原有拒绝态度差距小的说服易于改变,差距大的说服不易改变;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前者不易为意义浅显、简单的说明所打动,必须从根本上动摇对方原有的认识;自尊心强的人比自尊心弱的人更难改变已有的态度。从传递的信息内容来看,主持人用以说服的内容是否是对方关心或担心的问题,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否适合对方的心理特点,讲话的语气是否得当,内容的顺序安排及各种问题说出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都会直接影响到说服效果的好坏。从拒绝采访对象的环境条件来看,社会环境对其态度的改变有影响,生活的群体所形成的倾向性意识,也会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用于采访对象的态度改变。
改变采访对象的拒绝态度,是主持人采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主持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此,主持人不但要学会透视人的心理变化,而且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掌握劝说的艺术。
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处于流动的、放射的人际交往之中的,并逐渐确立起自己的适当位置。劝说正是行为主体向外直接施加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发出规定信息,使对方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念,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交际手段。主持人采访新闻事实,要得到采访对象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采访工作的预期效果。而当采访对象拒绝采访时,主持人的劝说艺术就显得十分必要。
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总想处在一个有利主动的位置上、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这就使劝说艺术成为一种人们渴求的交往艺术。掌握了这种交往艺术,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变对峙为统一,扫除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将相互间的拒绝转化为密切合作。这是一种纯熟掌握劝说方法,根据不同对象的心理定势,运用心理学规律去达到劝说目的的交往艺术。主持人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家,掌握劝说艺术,了解说服对象的心理规律与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主持人采访新闻与人交往,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当采访对象拒绝采访,而且固执己见时,千万不可开门见山,更不能以“无冕之王”的身份去“压”对方。主持人首先应该分散其注意力,对事实进行外部的迂回采访,先不要触及问题的敏感点,并将其注意力从这些敏感点上转移开,以避免双方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阻断采访活动。
从心理分析看,人一旦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某种观点后,总会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将自己的尊严、外部形象同这一观点联系起来,去有意贬损劝说者观点的合理性,甚至达到一种非理性的程度,这时要想转变他的态度就十分困难了,他无法摆脱狭隘自尊的控制。说主持人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就是要在“转移”的过程中,使他忘掉那个为他态度定音的“不”字,使他那“收缩”的精神与肌体恢复到松弛状态,在理性的支配下,去客观地理解与评价主持人的劝说信息。成功的采访,特别是逆态采访,主持人都非常注意避其锋镝,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冰冻”住对方的“不”字,因为对于主持人来说,“事实”是他的采访目标与工作目的,为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
主持人在劝说的过程中,要让对方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的观点,合理提出双方的共同语言是一个关键。如果劝说内容确实是为对方着想,使对方感到自己的关切,即使观点有所分歧,也是能够找到共同语言的。如果是在实质性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甚至双方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无法找到共同的语言,主持人可以从一些无法拒绝的客观事实入手,以此作为进一步提出观点的基础,逐步将问题引向深入。对方如果接受主持人的立论基础,也就部分认可了主持人的立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名片效应”。即先以题外话题沟通双方的感情,然后逐步走入实质性问题,即以对方赞同的意见为引荐,作为劝说观点的“名片”,使采访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由拒绝转变为合作。在话题的选择上,主持人一定要抓住劝说对象关心的焦点问题,淡化其担忧,才能对转变对方的态度产生作用。
所谓“态度”,是人对事物产生认识后的变化。态度的形成往往意味着一个完整认识结构的建立。任何观点的形成,无论正确与否,总是按照一定的前提去推导结论的。心理学上将这一模式称为“认知完型”。
认知程度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一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系统。这种“认知完型”一旦形成,思维的模式化产生出判断的倾向性,就会以定向思维的方式去认知、理解和评价客观信息,有选择地接受某些外部信息来进一步充实和巩固原有完型,而将同原有完型异向的信息排除掉。劝说的难度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对方只接受同向信息,排斥异向观点。所谈话题一旦同原有完型产生撞击,对方为维持自己已经构建起来的认知结构,会本能地进行抗拒。主持人要想通过劝说改变对方的态度,就必须设法打破对方原有的“完型”,使他无法找到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来维持已被模式化的观点,迫使其以新信息去重组认知结构,实现态度的转变。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老话并不能用以理解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复杂现象。人的认知完型建立起来以后,是不会见“理”就服的。“以理服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有的完型如同一个坚硬的外壳,要瓦解它,必须先软化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与理的双重刺激容易引发对方的情绪波动,促使对方接受新信息。“说服是通过讲演使听众动感情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或欢乐,爱或恨的波动中作出不同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语)人在情绪发生波动时,是劝说的最佳时刻。主持人要转变拒绝采访对象的态度,就必须创造并抓住这一时刻。
主持人在运用劝说艺术时,切忌使用“高压”手段。劝说的前提是理解,对方为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辩护理由,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否则只能加深双方的对立,甚至导致关系的彻底破裂。主持人可以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理解对方的处境及主观想法,要充分肯定其观点中的合理成分,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通情达理。彼此沟通后,劝说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了。主持人要学会从全局考虑问题,局部的退让往往会换来全局的推进。
主持人不是心理学家,但却是心理学的实践家。所以,主持人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找到与采访对象在感情上缩短距离的钥匙,保证采访活动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采访对象讲出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材料。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