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愤怒,放弃对孩子“吼叫”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化解愤怒,放弃对孩子“吼叫”
“这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
——美剧《宋飞正传》台词
有这样一个关于愤怒的小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枚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栅栏上总共钉了37枚钉子。
这样坚持了几个星期,小男孩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越来越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得多。慢慢的,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有一天,他的父亲又对他说:“从今天起,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从栅栏上面拔一枚钉子下来。”小男孩照着父亲的要求做了。
终于,栅栏上面的钉子全部拔完了。父亲拉着小男孩的手来到栅栏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注意到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小孔了吗?这么多的孔,栅栏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了。你在愤怒时对别人说的话、做的事,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对方心中留下疤痕。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些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愤怒是什么?愤怒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它扭曲了你的理智,妨碍着你的判断能力和处事能力,损害了你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家长若仔细回忆,你可能会震惊地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竟时常置身于愤怒的情绪当中。看见孩子不认真做功课,到处走动,就会厉声怒斥;每次孩子犯错,虽然告诉自己态度要好点,可是一面对孩子,就禁不住地板起脸,开始指责数落;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家长大发雷霆……我们常对孩子感到不满意,会生气,究竟是孩子无可救药,还是家长自己的内心需要调整?
你在看着谁?
又是一场声嘶力竭的争吵!夜深了,小芳妈妈独自坐在客厅,靠着沙发默默流泪。晚饭时那场滔天的怒火仿佛掏空了她所有的精气,让她连呼吸都觉得吃力。她懊恼自己的口不择言,但一想起女儿斜视她的目光,怒火又涌上心头。什么时候开始,她和女儿的关系变得这么紧张?好像是女儿上了初中后,变得越来越不服管教。而自己心中始终像燃烧着一把火,一碰到和女儿相关的问题就很容易爆发。明明自己在工作中不是这样的性格。孩子马上要进入关键的初三,小芳妈妈深切地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
有话说!
情绪管理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进行自我探索,寻找情绪的原点”。即找出引发情绪问题的根本原因,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以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引起小芳妈妈容易对小芳发火的“情绪原点”是什么?真的是小芳的不受教吗?在什么情况下,自己最容易被孩子激怒、最容易发脾气?成绩考差?做事拖拉?顶嘴?随着咨询的推进,小芳妈妈对引发自己愤怒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她发现,自己最不喜欢女儿说话时的口气和神情,还有女儿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只要看到这些,她的心情就开始烦躁,就想说女儿。而每次她一纠正,女儿就跳起来和她吵。为什么小芳妈妈这么看不惯女儿说话时的口气和神情?看着女儿她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婆婆。只要一想到婆婆,小芳妈妈心里就堵得慌,负面情绪一涌而出。她的婆婆是一个讲话刻薄、心胸狭小、精于算计的人。结婚后,因为受孕晚,她受尽了婆婆明里暗里的挤兑刺激。而丈夫是个孝顺的人,总是让自己忍耐。生了女儿后,因为实际困难,自己需要工作,孩子不得不交给婆婆带。和婆婆住在一起的日子,对小芳妈妈来说简直是地狱。不但如此,她发现自己年幼的女儿和婆婆越来越像,走路的样子,说话的样子,吃饭喜欢拿筷子搅拌菜的样子,不讲道理的样子……小芳妈妈无法接受这种相似,她想尽一切办法去纠正女儿,压制女儿。孩子小的时候还好,但自从上了初中,小芳母女就过上了舌枪唇战的火爆日子。女儿越是反抗,妈妈越是火大。
经过这番自我探索,小芳妈妈发现自己犯了很大一个错误。原以为自己纠正孩子、教育孩子纯粹是为了孩子好(妈妈认为一个女孩子如果学的和自己婆婆一样,是非常不讨喜的)。实际上,自己的行为更多的是在“迁怒”。把多年来对婆婆的不忿、压抑、不满发泄到了和婆婆有类似点的女儿身上。仿佛压制了女儿,就是战胜了婆婆。意识到这点,小芳妈妈失声大哭,边哭边说“自己对不起孩子”。
“聪明家长”在行动
化解愤怒技巧一:接纳愤怒的情绪
愤怒属于负面情绪,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于负面情绪,多数人的反应就是否定的、拒绝的、不愿接受的。
有些容易发火的家长会在情绪失控后寻找各种理由证明自己的发怒是合理的、情有可原的、迫不得已的。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其实并不认可自己随意发火的行为,甚至极度排斥。因为这种不认可,所以特别希望把愤怒“斩草除根”。然而事与愿违,往往越是想控制,愤怒的反弹就越激烈,一点小事也会引起情绪上的火星四溅。为什么会这样?两个简单的动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它。
举起左手和右手,一手成拳,一手为掌。将拳头握紧,然后用掌心去接触拳头。仔细感受这个动作。30秒后,变换动作,用掌心自然地托住握紧的拳头。静静体会改变后的动作带给你的感受。捕捉到这其中的不同了吗?
做第一个动作时,当手掌接触到拳头时,两手会不自觉的开始用力。持续时间越久,用的力就越大,轻轻碰触变成了用力推挤,拳头也越握越紧。而做第二个动作时,拳头却会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变成虚握。
若将握紧的拳头想象成愤怒的情绪,推代表拒绝,托代表接纳。不难想到,化解愤怒的良方就是接纳愤怒。
愤怒是人的本能,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除非我们身死,否则人生在世,就避免不了遭受愤怒的侵袭。情绪也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当我们选择去对抗、压制愤怒,愤怒的力量会变得非常强大、狂暴。但如果我们选择接纳它,在愤怒来临时,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说一声:“我知道你来了。”不排斥、不批判、平静与之共处。感知它,拥抱它,安抚它。愤怒逐渐变得温顺,最终我们能做到真正地放下它。
接纳是为了和自己达成和解。我们接纳自己做得越成功,就能越多地接受和宽容他人。接纳是改变的前提!值得提醒的是:接纳 ≠ 容忍或压抑!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他人)相处时,会习惯性地讨好、妥协、让步,把愤怒和不满压抑在心里,要求自己容忍。容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犹如吃饭不咀嚼,胃无法消化那些大块食物,最终伤害到身体。一味地容忍、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得不到满足和宣泄,以致积累到了最后,愤怒威力犹如炸弹,一旦炸开就变得不可收拾。
那么接纳愤怒,不再压抑愤怒,是不是就代表着“可以随意发火”了?当然不是。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管理自己的愤怒,学会用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怒火。
化解愤怒技巧二:进行情绪的自我探索,寻找情绪的原点。
在进行情绪的自我探索时,我们可以寻找一件物品,用第一人称来比拟,以此来代表自己的心境、自我形象、情绪状态等。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更直接地感受情绪。比如:某家长拿出一截即将燃尽的蜡烛,说:“这就是我此刻的状态。看着火焰很旺,但实际它即将燃烧到底。对于这种即将到来的结果,我感觉失望、害怕。不知路在何方。”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自问并将答案写在一张纸上:
1.自己此刻的情绪是什么?平时出现最多的是哪一种负面情绪?愤怒、失望、焦虑、担忧……你能找到自己的情绪原点吗?
2.这种负面情绪和自己过去的遭遇有关吗?如果有关,请将当时的事件、你当时的感受和想法尽可能地复原。
3.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你最容易被激怒?和哪一个人相处,最容易发脾气?为什么?
4.你能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非否认或漠视吗?
5.根据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具体可以参考“掌控焦虑,让情绪自由呼吸”篇里的“‘聪明家长’在行动之四:理性认知调节法”),想想看,你此刻的愤怒情绪,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和信念正在遭受挑战?
6.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7.自己想要改变吗?相信改变会对自己有帮助吗?
8.除了动怒,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谁才是真正失控的人?
6岁的睿睿躺在地上又哭又闹,不管妈妈怎么哄都停不下来,饭菜洒了一地,碗筷被扔在桌子的一角。爸爸额头的青筋直冒,把手上的筷子往桌上一砸,一把拎起孩子,怒吼一声:“再哭我打死你!”孩子愣了一下,开始尖叫,对着爸爸拳打脚踢。爸爸感觉自己快要爆炸了,用力推开阳台的门,玻璃都被震得咣当响。他把孩子往地上一扔,气急败坏地对着儿子大吼大叫一番,转身回了客厅,把孩子锁在了阳台。妈妈想要制止,爸爸指着妈妈开始怪她不会教孩子。妈妈委屈哭叫:“你除了打骂还会什么!”一时间,爸爸的怒吼声,妈妈的指责声,孩子的哭叫捶门声交织成一片,彻底打碎了夜晚的平静。
有话说!
在处理教育问题和亲子关系时,情绪化的反应是家长的头号敌人。有些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经常是“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情绪好的时候,孩子干什么都能容忍;情绪不好的时候则对孩子呼来吼去,随意呵斥。所以,家长与其想尽办法去控制孩子,不如专注于真正需要被控制的事情——控制自己的情绪。
愤怒行事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权威,暂时表现出驯服。然而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怎样?孩子是否还愿意信任家长?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是什么?教育的关键不是在孩子身上下功夫,而是父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坦然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且从容地化解这些难题。
“聪明家长”在行动
化解愤怒技巧三:“情绪链”终止法
人类有八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高兴、哀伤、信任、厌恶、好奇和惊讶。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罗伯特·普鲁奇克从这八种情绪中发现了一条惊人的规律:人的八类基本情绪都是按照刺激、情感、想法、行为、效果这5种次序来排列的。
许多事件发生后,按照这个情绪链就会知道人们的内心在想什么。比如:上述个案当中,睿睿爸爸的情绪链就包含了以下5种顺序:
1.刺激:睿睿哭闹不休,还对自己拳打脚踢。
2.基本情感:恼怒、愤怒。
3.想法:你在反抗我、挑衅我。
4.行为:我要惩罚你。(训斥、把孩子关在阳台外)
5.效果:我要压制住你,维护父亲的尊严。
愤怒的时候,如果按照原来的“情绪链”行事,只会回到老路(使用带来负面情绪的行为模式解决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做些其他事情来插入到这个情绪链里面,只要插入成功,这个链条就被破坏了。如果你是容易动怒的家长,要怎样控制对孩子“吼叫”的欲望呢?要怎样打破自己原有的情绪反应习惯呢?家长不妨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读秒法
在意识到自己要生气的时候,马上默数“5、4、3、2、1”,然后再想别的事情,以此打破自己原来的情绪链。
比如,快要控制不住脾气了,马上告诉自己“我需要读秒了”,配合深呼吸,“5、4、3、2、1”。读完后,再告诉自己:“我以前总对孩子发脾气,现在我要改掉这坏习惯。”或“孩子可能心里有话不知怎么表达,才又哭又闹。我不能让自己也陷入情绪里”之类的话。
读秒法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对读秒的信心。相信“读秒再想其他的事”可以让自己的情绪链“刹车”。很多人会在发完脾气后才记起要读秒。没关系,这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反应速度太快,而读秒的意识刚刚建立,反应不够快,所以插入不了。只要不断重复练习,一定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在记起需要读秒后,我们别忘了再加一句“我终于可以读秒了”。
◎终止谈话
在觉察到自己的愤怒后,立刻闭上嘴,不再说话,暂时中断沟通。人的很多情绪都是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引发的。因为无法达成共识,彼此越来越着急,针锋相对,导致情绪一路下滑,从平和转变为愤怒。很多人往往越是愤怒话越多,这时我们不妨试试“反其道而行”。果断终止沟通,反而能让你打破自己的“情绪链”,快速转换情绪。
◎暂离现场
容易动怒的人,在出口或出手前,不妨学会主动“暂离现场”。并且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呢?”“离开”和“读秒”一样,都是打破“情绪链”的一种手段。
打破情绪链,是中断负面情绪继续扩大的一种措施。接下去,我们需要找出其他新的、正向的行为模式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化解愤怒技巧四:反诘问法
有时候孩子挑衅、无理取闹的言行,会让家长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不发火,孩子得寸进尺;发火,回到老路。其实,家长还有第三种解决方法,即运用富有技巧的沟通方式化解双方的对峙局面。其中,反诘问法就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能有效解决挑衅的方法。
美国心理辅导专家大卫·波恩在其著作《感觉很好》中提出了“反诘问法”的使用。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1.马上感谢对方。
2.承认对方所提到的事情很重要。
3.强调除了对方所说的,还有其他重要的观点。
4.邀请挑衅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使用“反诘问法”比较顺利的家长,通常具备足够的自我认同感、比较开明、具有包容性。在被孩子顶撞或挑衅时,他们的第一感觉不是愤怒,而是先“审视自身”。会自问:“我对孩子的批评客观、公平吗?孩子的反驳有没有道理?”等。因为这些想法,家长会更理智、更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造反”。愿意努力和孩子达成共识,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化解愤怒技巧五: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完形疗法”中的一种。“空椅子技术”有三种形式:倾诉宣泄式(把想说而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自我对话式(让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他人对话式(通过扮演他人和自己对话,从而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达到理解他人的目的)。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用于解决冲突(亲子冲突、夫妻冲突等)的他人对话式。
首先准备两把椅子,一把代表家长,一把代表孩子。为方便起见,我们把代表家长的椅子称为A椅,代表孩子的椅子称为B椅。坐A椅时就用家长的身份说话,坐B椅时就用孩子的身份说话。通过换坐转换角色,让A、B双方进行持续的对话。比如:
当我们坐在A椅上时,说:“你每天只知道玩,不做作业不看书,这样学习怎么跟得上?今天,老师又和我告状你作业没有交。”
接着,换坐到B椅,闭眼体会孩子可能会有的心声:“我就是想休息一下。你每天唠叨这些,真的很烦。而且我有做作业,只是忘带了。”
再坐回A椅,想象家长听到这些话的心情和会有的反应:“你以为我喜欢唠叨你吗?你为什么每次都要给自己找借口?你知道为了你,我们花了多少钱?多少心血吗?”
再换坐到B椅,想象孩子听了这些话后的反应:“我知道你们为我付出很多,可你们一直这样说,会给我很大的压力。而且我感觉自己的自尊被你们践踏了。”
……
像这样扮演不同角色互相对话的过程,至少持续30分钟。对于初次使用空椅子技术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对着一张空椅子说话很无聊,甚至很滑稽。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尽可能生动地展开联想。如坐在对面椅子上的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坐姿怎样,脸上是什么表情,眼神如何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想象或语言引导,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顺利代入,真实感受,有话可说。通过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体谅孩子,家长的怒火会因此消减,亲子冲突也有了协调、改善的机会。
在情绪管理方面,不管是愤怒还是焦虑,有很多方法是可以通用的。建议家长在阅读本篇时,联系前文“掌控焦虑,让情绪自由呼吸”中介绍的方法,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地运用这些技巧。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