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对孩子说“不”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别怕对孩子说“不”
编辑同志:
您好!我的女儿读小学一年级。平时她要买什么东西,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拼命地哭闹,发展到后来,她开始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直到愿望满足为止。请问,我的孩子是否有自虐倾向?我们该怎么办?
一个万分焦急的父亲
这是上海《家庭教育时报》叶百安老师给我转来的一封信,我的答复如下(本文曾在上海《家庭教育时报》2007年1月22日“亲子热线版·专家连线”上刊登,内容有所改动并加了编者按):
个人的愿望要求、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用拼命哭闹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要挟,以达到目的,是孩子常见的现象之一,也是在家庭教育中令家长紧张无奈的事情。这位家长的女儿先是用哭闹的方式,然后发展到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直到愿望满足为止,就非常典型。
儿童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出现,绝大多数是由于家庭教养、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一般来说,过于溺爱、过于保护型的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合理不合理要求往往无原则地顺从或迁就,最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心理和任性行为。由于对子女溺爱、娇惯,甚至采取有求必应的做法,造成了孩子越来越任性的习惯,一旦不能满足要求,“宠”惯了的孩子就会以撒娇、耍无赖,甚至自残的方式“要挟”父母。这位父亲提到,自己的女儿平时要买什么东西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拼命地哭闹。我们可以不难推测,开始的时候,因为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不断哭闹,就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几次三番以后,孩子也知道了大人的心理弱点,并利用这个弱点不断满足自己的要求,包括不合理的要求。后来发展为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这是家长不断退让、使孩子任性行为不断升级的结果。
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自虐、自残倾向?这里简单谈谈什么是自虐。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两种,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从该孩子的年龄和目前的实际行为看来,不能轻易判断为自虐、自残行为。当然,如果她的这种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随着年龄的增大,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自虐或自残。比如,某市13岁的少年小强(化名)刚上初一,一到暑假就成天想着出去玩。可父母因为他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要求他少出门、多看书。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被父母宠惯的小强却大发雷霆,扔下一句“不让我出去玩我就死给你看”以后,一头就往墙上撞,吓得父母连忙把他送到医院。类似情况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首先想想女儿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应该适当地满足她,但是也必须告诉她:“我们答应你的要求不是因为你哭闹或打自己的脑袋,而是因为你提出的那个要求是合理的,你得答应马上停止拍打脑袋。以后如果再用这种方式,即使合理的要求也不予以满足。”也就是父母必须非常明确告诉孩子她的任性取闹的做法是错的,必须改正。如果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过分的,家长就应该坚决否定,不能够娇惯,同时向她讲明白不可以满足她的原因。当孩子拍打自己脑袋的时候,建议家长还可以采用忽视的方法,暂时离开,什么也不要说,类似于冷处理的方法。如果孩子的拍打行为非常激烈,也不能马上满足她的需要,首先制止她伤害自己的行为,然后提出几个她能够做到的条件,只有做了,才能满足她的最初要求。总而言之,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用过于紧张,要注意策略,不可在跟孩子的心理"对弈"中,首先输了底气。
(特别感谢:心雅在回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教育心理专家贺岭峰教授的指导)
拓展阅读
自由要建立在合情理的约束之内。家长不仅要善于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既要懂得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懂得拒绝孩子的不合理甚至任性的要求。那么如何拒绝孩子呢?
1.态度坚定,语气温和。既表明拒绝的彻底,也不造成亲子关系的僵化紧张。
2.说到做到,前后一致。对于同样的事情,一旦作出拒绝的决定,就不要前后态度自相矛盾,否则家长很难有威信,孩子也容易钻空子。
3.达成共识,行动一致。也就是对于同样的事情,大人要事先达成共识,而且保持行动一致。不能爸爸拒绝,妈妈悄悄答应或正好相反。
4.拒绝事情,明确表达。不仅告诉孩子拒绝的原因,而且还让孩子明白,拒绝他(她)提出的某种不合理要求,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爱孩子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5.合理拒绝与适当满足结合起来。可以把孩子的基本要求做些分类,明确哪些属于合理正当的要求,哪些属于不合理、不正当的。
6.把当下拒绝与平时的规矩规则结合起来。养成自觉遵守约定的好习惯。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