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孩子梦的天堂!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故事,孩子梦的天堂!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陶行知喂鸡”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陶先生又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了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从字面看,就能发现“教”排在“育”之前。如果家长能多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少些强迫,多些主动;少些训斥,多些温情;少些抵触,多些理解,那么孩子的成长相信一定会更加茁壮、健康。如何让孩子这只“小公鸡”主动去吃米?坚持给孩子念故事书,坚持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有数据调查,家长,尤其是妈妈,若能每天读书学习半小时,孩子多半也是热爱学习的。
渗透:不是道理,胜似道理!
为什么要和孩子讲道理?因为讲道理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大人所教的东西。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为什么我们要体谅他人?为什么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为什么朋友之间要分享?为什么每天要上学?……无数的为什么,孩子懵懵懂懂,家长要如何让他们更清晰地明白这些道理?当家长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用心良苦地对孩子说完一番道理,面对的却是孩子或迷茫或不耐或无视的态度,家长除了生气,是否也会感到不知所措?
或许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说道理的天分,但每个家长只要用心都能做到这件事——为孩子念故事书。借助故事情节,有些难以解释的道理,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活灵活现,简单易懂。家长无需再成天念叨那些干涩的大道理,故事书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让孩子懂得是非对错,帮助孩子习得很多好习惯,形成很多好品格。
故事的世界是广袤的。有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如《哈利的花毛衣》;有引导孩子体会爱心和幸福的,如《大熊抱抱》;告诉孩子和别人分享是快乐的,如《手套》;鼓励孩子自信,如《嘉贝拉的歌》;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富有同理心很重要,如《是蜗牛开始的!》;引发孩子无边想象的,如《变形记》;让孩子了解自己从何而来的,如《小威向前冲》;训练孩子逻辑推理能力的,如《蛇偷吃了我的蛋》;提升孩子适应能力的,如《聪明的小乌龟》;充分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如《小小牛顿幼儿百科馆》……这些充满正向引导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一遍又一遍,就算再小的孩子也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哪些可以仿效,哪些需要杜绝。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训斥孩子:“你都这么大了,还看什么故事书!”这是多么愚蠢的一个行为!家长放弃了一种最有效、最简单的教育途径——讲故事,不是道理,胜似道理!
相依:字里行间,我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儿子糖果18个月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给他念故事书。从一开始听而不闻或者把书丢开,到不时地跑到我身边坐下好奇地听几句再跑开,再到如今会自己拖着绘本和我要求“讲故事”。不知不觉,他的日常事务里自动添加了听故事这一项。注视着他纯真的笑颜,倾听着他的童言稚语,内心再次感叹生命的神奇!
什么时候他能这么清晰地分辨大小了呢?是听了《好饿的毛毛虫》的缘故吧。他开口说的第一个长词语就是“大毛毛虫、小毛毛虫”;托了《我去刷牙》里三只小动物的福,儿子刷牙都不用我太费力气;他喜欢攀着我的背或者跟在我后面走,边走边笑嘻嘻地说:“做妈妈的小尾巴!”嗯,是《米米鼠是条小尾巴》里的对话;大人怎么劝都不愿去游泳,可是只要一听《我喜欢游泳》,就会说“宝宝也要去游泳”;早晨醒来会揉着眼睛道早安:“早上好,妈妈!”这是在模仿《开心忙碌的一天》里的小开心打招呼;《草莓点心》告诉了他绿色的是草地,广阔的是天空,白色的是云朵,甜蜜的是点心;知道《法国女孩玛德琳》里那个总是喜欢搞恶作剧的男孩名叫派皮淘,不过只要改掉缺点,他还是大家心目中最棒的男孩……
故事是个好东西,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思维和眼界。为孩子念书更是一件好事情,以书为媒,以声音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分享一个共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可以共同体验喜悦、悲伤、感动、乐趣、智慧、勇气、热情等。通过念故事书,家长和孩子可以拥有更多的亲子时间和沟通机会。对孩子来说,最美的声音来自父母。在父母或温柔或有力的念书声中,孩子会感应到父母最深切的爱意和付出。若家长还在烦恼不知道和孩子说些什么或怎么沟通,那么每天为他们念个故事吧。它能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孩子更愿意倾听家长,和家长交流!
糖果喜欢坐在我的腿窝或者靠着我的手臂听我念故事。每天晚上的故事时间是他最安静的时刻,也是我最享受的时刻。有一天听完《大卫,不可以》里大卫妈妈对大卫说:“大卫乖,我爱你!”小糖果突然用他还不甚清晰的口齿对我说:“妈妈,宝宝爱你!”昏黄的灯光映着他小小的身躯,在床上快乐地滚来滚去,大大的眼睛盛满了笑意。我的思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泪花瞬间潮湿了我的眼睛,心顷刻间变得柔软无比!或许他还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这一刻已经成为我这辈子最要珍藏的宝贵回忆。回过神,轻轻吻上他的前额,回道:“宝贝,妈妈爱你!”心想:“只要你愿意,我会一直为你念故事!将幸福的时光尽可能地延续再延续……”
愿望:我想住在故事里!
每当和孩子们宣布“开始讲故事啦”!他们总是显得那么的雀跃和放松。其中有个名叫天天的小女孩,大家喜欢叫她“小书虫”,因为她走到哪都喜欢带着一本书。她偷偷地告诉我,她有个大大的心愿,希望自己能住在故事里,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天天是个很让家长省心的孩子,她的妈妈分享教育经验时曾说:“我养天天,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从她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坚持给她念故事了吧。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念故事会有什么效果,只是我自己喜欢看书,所以也就每天念书给她听。一天天过去,我不再去思考讲故事会带给孩子什么好处。在我们家看书如同吃饭,一天不看饿得慌。”很显然,天天妈妈的坚持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她说,天天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由原来的只看插图进步为主动阅读文字,还时不时跑来问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语什么意思。天天的爸爸在她生日的时候送了她一本厚厚的汉语词典,从此这本词典就成了她的心头爱。学校老师每学期的期末点评都是“富有爱心、友爱同学、遵守纪律、独立性强、学习主动、上课专心”等积极评价。好孩子不会从天而降,那么他们从何而来,因何而起?答案我也不确定。但有一点我却敢肯定,孩子和父母,如同花与根。孩子是花,父母是根。花是否开得娇艳美丽,主要看根是否健壮,看根向花输送了什么养分。
和天天聊天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她丰富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天马行空的想象,爽朗自信的笑容,以及不时爆出的惊人之语,时常会让人惊叹:“这真的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吗!”说起故事来天天头头是道:“我喜欢看书听故事,我想住到书里看看。我想和《淘气包埃米尔》里的埃米尔做朋友。虽然他很淘气,但是他很有趣,又有爱心和正义感;我想试试《雨滴项链》里那条可以带人经历神奇的项链。不怕淋雨,拍手就能让雨停,太神奇了;《全不知游月球》里那些只有黄瓜一般高的月球小矮子也很有意思;《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狗发脾气会咆哮、摇尾巴,而猫咆哮和摇尾巴却是因为高兴,真想亲眼看看啊;我还喜欢看侦探小说,《大侦探小卡莱》真是太帅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曾回忆说:“我从小就非常迷恋、崇拜讲故事的人。在寒冬腊月的集市上、农户的牛棚马棚里,听说书人讲述古今中外的故事,回到家就给父母兄弟讲述。”看,说不定这也是一个希望住在故事里的人呢!
洗涤:让躁动的心回归平静!
每天给孩子念故事书,听起来很简单,真正做到却非常不容易。当家长很累,尤其是妈妈。在中国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要更重一点。从早晨起床起,就仿佛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做饭、做家务、接送孩子上下学、督促孩子做作业、接老师的告状电话、应付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职业妈妈还要上班。到了晚上,疲惫的只想摊开四肢好好睡一觉。给孩子念故事?没精力、没时间、没心情、没耐心。每天能控制自己不发火已经自觉了不起!生活就像上了发条的钟,只会不断地往前走,却少有能伫立停留的时候。试问:如果家长自己都是麻木的,怎能要求孩子灵动?自己都是躁动的,怎能要求孩子专注?自己都是放之任之的,怎能要求孩子积极向上……简而言之,家长自己都没学习没阅读的习惯,怎能要求孩子爱学习爱看书?
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家长是否能坚持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内外兼修这件事,应该是妈妈一生的追求。台湾作家刘墉曾言:“思想一杂乱,心情一紧张,感性就变得迟钝。”而妈妈们,有多久没能好好打扮自己了?有多久没能执一本书,泡一壶茶静静地享受宁静了?又有多久没能独自在阳光下寻一角落,闭上眼,只为感受风拂发梢的温柔,季节变换的美丽?
故事能改变的不止是孩子,还有家长。为儿子糖果念故事书已经持续半年之久。期间感触颇多!受益颇多!在一天天、一遍遍地念故事书的过程中,我曾被绘本中小男孩儒慕的眼神击中心灵;也曾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勾起无数童年的回忆;看到滑稽处,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曾被遗忘的好奇心再次归位,有时竟会比孩子还想知道后面发生的故事,虽然这只是幼儿绘本……这些故事虽然简单,却饱含生活的正向能量!有一天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因为疲惫而躁动不安的心竟再次感受到了宁静和祥和!那些生活中被忽视的细微之美又一次映入了眼帘!
或许有家长想问:“那要给孩子念多久的故事才能见效果呢?”想用台湾作家汪培珽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父母是因为爱,所以帮孩子念故事书,好品格只是附带而来的;父母是希望阅读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兴趣,所以帮孩子念故事书,好习惯只是潜移默化而来的。”我想,只有当父母摒除了“有用论”的翳障,给予孩子“耐心、耐心、再耐心”,相信终有一天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改变:做个快乐读书人!
新家装修的时候,孩子的活动室如何布置让我犹豫很久。储物柜和展示架装在墙壁上方,美观别致又节省空间。若安装在下方,活动空间就会一下子缩小很多。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将柜子装在下方。因为布置这间活动室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自己整理玩具,管理这方空间。在这个空间内的东西应该都是他一伸手就能够拿到的,想拿什么或想放什么都无需大人帮忙。展示架是专门用来放书的,也在他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现在儿子听故事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他喜欢将架子上的书都扒拉到地上,然后蹲在那找自己想要的。这个过程耗时长,但我基本不会去阻止,只在事后要求他一起整理。我认为能在一大堆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也是让孩子认识书的一个办法。同时,我还会在床边、沙发边、游戏垫上几个他时常活动的区域放上几本书,想看伸手即可拿到。努力让书成为他生活、游戏的一部分,而不是高置架上只供观摩的“神圣之物”。这是我想让孩子爱上书所做的第一步——打造到处是书的生活环境。
我想让孩子爱上书做的第二步——办图书借阅卡。散步时,发现离家不远处有一家“童书借阅馆”,馆内还有专供幼儿阅读的亲子阅读室。室内布置整洁温馨又充满童趣。矮矮的卡通书架上分门别类置放着5岁之前的热门幼儿绘本读物。根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还会定时更换新书。我高兴地想,“这真是瞌睡送枕头——正是时候”,立即办了一张借阅卡。然后按照每周1次~2次的频率带孩子去阅读室。我带孩子去阅读室不是为了让他看多少书,而是想让他在不同的环境下感受看书的气氛。现在去阅读室,他已经知道那是个“不能大声讲话,不能乱跑,要安静看书”的地方。
让孩子爱上书的第三步——多逛书店。第一次带孩子进书店简直是一场灾难!既要看住他不乱跑,又要防止他捣蛋弄坏书。新鲜感过后,他皱着眉说:“不好玩,想去玩具店。”显然,他对玩具店和游戏场的热爱超过了书店。每次碰到这种情况,我就会说:“妈妈觉得书店真好玩,里面有好多有意思的故事、漂亮的画。我想再看看,你陪陪我。等我看好了,我再陪你去玩游戏。”还会装作或神秘或惊喜地和他分享我看到的精美图画,想方设法吊起他的兴趣。
现在网购盛行,家长习惯在网上购书,既方便又便宜。但是还是要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去逛逛书店。书店绝对是值得每个人多去的地方。在那里,体验书香,打开通往阅读的大门。
让孩子爱上书的第四步——家长自己多看书。言传不如身教,想要孩子爱看书,家长首先自己做个快乐读书人。台湾作家刘墉说:“读书可以为了学习,为了知识,也可以是为了消遣,为了消磨时光。但只要坚持读书,今天的你,便和昨天的你不同。书籍如朋友,相伴永不离。行有余力时,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家长不妨自问:“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吗?我呈现给孩子的形象是个热衷于学习的妈妈/爸爸吗?”闲暇之余,家长喜欢做什么?看书?看手机?看电视?打游戏?睡觉……有家长会反驳:“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就够自己忙的了,哪有空闲再看书?”其实,与其在一旁死盯着孩子作业,让孩子感觉紧张或厌烦。不如拿本书坐下,你看你的书,孩子做孩子的作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能力,又能让自己休息片刻。而家长专注认真看书的神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学习的态度。
为孩子念故事书,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为孩子念得书越多、时间越久,孩子发现读书乐趣,喜爱上阅读的机率就越高。家长的坚持、主动、信念、热忱、耐心是造就孩子爱读书的基石。让孩子爱上阅读,会是家长今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个礼物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