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中国式家长如何走出困境?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中国式家长如何走出困境?

  中国式家长的现状扫描

  “忙完家务忙孩子”,中国式家长,育儿心切、责任心重、日子忙累,堪称世界之最!在父母的心中、眼中,孩子就是太阳,就是月亮,为之倾注的时间、心力和心血难以言表!而一切都是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主要体现在:

  1.聚焦孩子过于集中。从孩子的起床、穿衣、洗漱、吃饭,到孩子的上学、接送、整理书包、准备学习文具;从每天的听课表现、备忘录的签字过目到每门作业的完成、错题订正;从学科的家庭作业到穿梭于兴趣班、学习班的来去往返……围绕孩子及孩子相关的事情,宏观的、微观的,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一切都在家长的关注中、操心中、牵念中,可谓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过度聚焦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渐渐失去了自己,淡化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忘记了自己的娱乐和休闲,日子也越来越趋于平淡和枯燥。

  2.为孩子耗时过多。从周一到周五,上班前匆匆忙忙为孩子,下班后忙忙碌碌也为孩子……家长就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十几个小时飞快地旋转,给孩子的时间多了,给自己的时间就极为有限。每天下来,家长都精疲力尽、身心疲惫。晚上10点以后,孩子终于睡觉了,才拥有短暂的黄金时间,用于放松娱乐。到了周六、周日,总该可以松口气了吧?才不呢!你看吧,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家庭、学校以外的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继续辛苦地奔波着……孩子和家长的时间就这样被狠心地、无奈地透支了,彼此都累瘫了,甚至出现了身心健康危机,还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3.替孩子包办过多。某女生的哭诉:“妈妈,你只有让我死,我才能解脱。我死了,你们只是痛苦一时,我活着,你们将痛苦一辈子。不要把我死的事告诉爷爷奶奶,他们年龄太大,经不起这个打击。”女生家长的哭答:“听着你的哭诉,妈妈的心都碎了!难道妈妈做得还不够?从饮食起居从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甚至上课的课程表都给抄好压在玻璃板下。你从小到大饮食搭配合理,衣着得体,甚至连发型都给你设计好,为什么你还不满足?为什么不感到幸福愉快而感到异常痛苦甚至想到死?”

  在中国式家长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家长习惯于充当着“全能管家”的角色: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管;孩子的作业要陪、要盯;孩子交朋友、出去玩要审;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压;孩子升学择校、工作择业要卡……这种母鸡孵小鸡式的包办方式,或者说大树遮挡小树的覆盖方式、看似细心全面的爱,不仅让孩子透不过气来,而且剥夺了孩子自主思考、自主管理、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孩子积极创造的热情和动力,更致命的是剥夺了孩子的纯真和快乐。也许孩子只需要一根香蕉,可家长往往给他一筐苹果!虽然是以爱的名义,却恰恰因为盲目的非爱行为带给彼此过多的负累而不自知,这恰恰也是中国式家长的悲哀啊。

  4.为孩子过于焦虑过多。根据悟诚教育心理中心问卷调查以及与前来咨询的家长交流中发现,中国式家长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中、高度焦虑比例高达30%以上。如果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厌学、行为习惯差或有行为问题、情绪障碍、时间管理混乱、亲子沟通不畅等情况,家长的紧张焦虑就更为突出,有的家长忧心忡忡诉说:自己因压力大、焦虑重无法很好地得到调节而几乎接近崩溃,与此同时心身疾病的红灯也频频亮起:失眠、效率低、容易发火、健忘……更令人堪忧的是,家长的焦虑往往又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紧张与恶化,甚至恶性循环。

  5.被孩子埋怨也多。中国式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心血和爱,也希望获得爱的回报。可事实恰恰相反。根据我们调查,70%以上的孩子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和怨声吧:

  学生A:爸妈在我读幼儿园时就为我设计了人生路,让我必须按照他们的“设计”之路走。为我报了各种班:钢琴、绘画、书法、口语、奥数……全然不顾我的时间、感受和承受能力。我的娱乐爱好被剥夺,睡眠不足、经常惊醒……是父母使我的童年生活枯燥无味!

  学生B:每天放学以后,我都迟迟不肯回家,不是我不想,而是害怕、恐惧!在我的脑海里充满着妈妈的唠叨声,爸爸的粗暴责骂声……每天一回家,父母就审问似的问:考试没有?成绩怎么样?久而久之,我产生了畏惧心理,也越来越不想读书了,甚至想去流浪。

  学生C:我父母总喜欢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拿我的缺点和弱项与别人的优点和强项比。比来比去,总显得我一无是处,于是就把我抓得越紧,这样我的逆反情绪也就越来越强。爸爸妈妈,你们这样比较太不公平了!你们严重打击了我的自信,也让我觉得自己真的不如别人,渐渐地自己也放弃了。失去了自信的我,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头!可你们还怪我学习没动力!我的动力已经在你们的一次次否定中麻木了呀。

  孩子的怨声载道还有很多……家长的委屈也很多!

  根据悟诚教育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实践和研究发现,中国式家长的盲目爱、盲目行为,不仅使自己身心疲惫不堪、焦虑不堪,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不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关键:要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家长开始,要改变结果从改变方法开始。

  1.要有静心反思的勇气。中国式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过多、过密,总是担心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少家长责怪孩子不爱学习并为此伤透脑筋!其实,孩子大多是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新东西、探索未知世界的,尤其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孩子对学习、学习活动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孩子的确会变得讨厌读书、讨厌学习,尤其讨厌作业,被动式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焦虑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孩子不喜欢学习,原因有很多,家庭因素影响所致的却占了大多数。家长首先需要静心反思:

  (1)我是不是极少鼓励和称赞孩子?

  (2)我是不是经常唠唠叨叨地催促孩子看书、写作业?

  (3)我是不是每当孩子打开电视机,就问孩子:你作业完成了没有?

  (4)我是不是经常拿孩子的成绩和别人进行比较?

  (5)我是不是总是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排在班级前几名?

  (6)我是不是动不动就发火,甚至打骂孩子?

  (7)我是不是经常给孩子报他不喜欢的课外学习班或额外布置很多家庭作业?

  (8)我是不是经常在孩子做作业时说个不停、表示不满意而让他重新再做?

  (9)我是不是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和另一半吵架?

  (10)我是不是很少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

  如果家长的回答,大多数是“是”,需要改变的就更多了!

  2.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否认,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和打基础,学业成绩虽然很重要,可孩子的健康成长、一生幸福更重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花开,似树长,需要时间,需要适宜的阳光、空气、雨露、养料,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和引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付出很多,要关注、重视和操心的问题很多,比如:孩子的身心健康、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格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情绪的调节、时间的科学管理、学习方法的优化等等。在千头万绪的问题中,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根本、是主线,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和主线,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为代价,就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恶果。所以,家长应从一味聚焦孩子的学习、作业、考分,转移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上来!

  3.家长的学习与自我成长。要给孩子一杯水,家长就要有一桶水或一池水。家长要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自我学习和自身的不断成长,才能成为优秀的家长,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以此为目标,建议家长:每天坚持阅读、学习半小时,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多选择一些与教育、心理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多与一些有经验的家长交流,从他人的分享中启迪和提升自己;坚持写家庭教育随笔,收集自己点滴的成功感悟和经验;与孩子角色互换,创设机会,换位思维,放低姿势,重新体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4.把时间和选择还给孩子。首先,请家长静心想想:哪些时间属于孩子自主支配的,还给孩子吧;哪些时间是家长额外给孩子增加负担所挤占的,把这些额外负担减去吧;哪些决定属于孩子个人的选择,还给孩子吧。其次,建议家长学会科学管理时间,不妨把每天的24小时大体划分为三大部分:三分之一给工作和事业,三分之一给家庭和孩子;三分之一给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而在每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无论做什么,都要100%的专注和投入。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惊喜的变化!当然,在不同阶段,这三个“三分之一”的时间分配可以做一些微调,可以灵活对待。

  5.重视亲子间的有效沟通。这是重中之重。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达成一个共同协议的过程,也是指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融洽亲子关系,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在沟通中,多一些耐心聆听,多一些贴心鼓励,多一些正向肯定,多一些双向互动;少一些主观臆断,少一些生硬命令,少一些负向评价,少一些单向灌输和说教。沟通的方式、表达意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言语、书信、小纸条、电话、网络、短信、游戏、活动、小礼物、沉默……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沟通是纽带,沟通是桥梁,家长要学会有效倾听、感觉和表达,让沟通变成好习惯。

  6.适当减压,降低焦虑度。中国式家长压力大,处在情绪负重状态,需要从紧张、焦虑的心境中解放出来。如何减压?建议如下:首先找出压力源,并按照压力大小进行排序,为减压提供客观依据;其次,以积极心态,正视压力的存在,不逃避,把压力转化为弹力和动力;再次,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减压、降低焦虑的方法,比如:积极心理暗示、深呼吸、深度睡眠、泡热水澡、运动、练瑜伽、阅读、听音乐、摄影、欣赏图片、绘画、书法、看电影电视、聊天、旅游、趣味游戏、幽默笑话、催眠放松等等,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走出身心疲惫的困境,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本文是心雅应《康复·健康家庭》杂志所撰写的特约稿,刊发在2013年第3期“身心场”栏目,原标题为:忙完工作忙孩子,“中国式家长”如何走出困境?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