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陪伴孩子的N种方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父亲陪伴孩子的N种方式
亲爱的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孩子的心灵呼声
有人说,父爱如山;也有人说,父亲是男人最温柔的名字;还有人说,父爱如暖阳……再深厚的父爱,也在陪伴孩子中生动呈现。
在家庭中,父爱与母爱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同等的作用,父母的角色都不可缺位或替代:父爱所给予孩子的独立、有主见、坚强、刚毅、大度、幽默等心理品质的影响,在性别角色的获得、认同以及婚恋情感的模式等方面,父亲的作用都不可忽略。《爸爸去哪儿》亲子真人秀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吸引和触动了不少观众,也促使人们关注和思考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现实情况如何呢?上海悟诚教育心理咨询中心曾针对“家庭中父亲陪伴孩子的状况”进行过调查(包括咨询中分别对父母、孩子的访谈),结果发现:90%的孩子希望父亲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自己;45%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太忙,亲子活动参与得少;24%的父亲则感觉亲子活动太单调,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10%的父亲陪伴方式还经常出错,例如无底线满足孩子的物质愿望、将手机等电子产品长期塞给孩子玩、在陪伴中不断苛责孩子等等。
在教育心理咨询中,也常有家长对我说: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也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可我应该如何陪伴孩子呢?我说:只要真心想陪伴孩子,方式可以有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让爱与陪伴,伴随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陪伴,就是随同作伴之意,也是在一起之意。陪伴是最长情的表达,陪伴主要包括空间陪伴、肢体陪伴和心灵陪伴三大类,三者相对独立也相辅相成。具体方式有很多。父亲陪伴孩子的N种方式,你常用到的有哪些呢?
1.爱妻子,并与她一起陪伴,这样的亲密关系,足以给孩子妥妥的安全感。家庭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一个有爱的家庭,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给家庭最好的礼物。我曾不止一次地与亲友、家长们分享过我的切身感触和欣慰:我的父母,善良勤劳,性情温和,彼此之间特别恩爱,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他们吵过架、发生过哪怕是很小的冲突,让我觉得特别的安心、踏实和幸福。他们相爱相伴,慢慢变老了,彼此依然是对方眼中、心中的宝。在咨询工作内外,我也接触了不少令我担忧的相反的情况:那些夫妻关系出现严重问题的家庭,由于夫妻关系紧张、冲突或冷漠隔阂,陪伴孩子也变得苍白无力或困难重重,因教育孩子造成的纠结就显而易见了。
2.让孩子靠在自己的怀里或肩膀上甜甜入睡,自己也趁机眯一会眼睛。这样的相互陪伴,是不是很贴心、很温馨?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的怀抱就是最可靠的港湾,爸爸的肩膀就是最有力量的依靠。一位男孩这样告诉我:在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和爸爸一起玩,我们无拘无束,尽情地玩耍,玩到累了、困了,爸爸就坐下来,让我躺在他的怀抱里,我靠着他,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有时候,在梦中,我感觉爸爸变成了一个奇妙的大摇篮,我在摇篮中美美地享受着,舒服极了。醒来时,爸爸问我:你刚才笑什么呢?我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他,爸爸也呵呵地大笑起来:好啊,爸爸就是你的大摇篮!温暖舒服的大摇篮!
3.大手牵小手,父子手牵手多走走,或是一起散步,或是一起等待谁,让爱与温暖通过掌心和指间欢快地流动。牵手,看似简单的手部接触,实际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意义。
一位网友在回忆中动情地说:“小时候,妈妈在很远的地方上班,她是高中班主任,常常周末才能回家,偶尔也会周内回来,那时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话,不知道她哪天能回来。有一段时间,每天傍晚,爸爸拉着我的手,走到大十字路口,在路边等妈妈。那时还没有公交,我们会盯着每一辆载客的中巴车,期待车到站,下车的是我的妈妈。后来,我和爸爸会数经过的中巴车,有时候,已经数到很多,我们都知道妈妈今天不会回来了,爸爸说走吧,小小的我心存侥幸地说,数到70我们就回去。第70辆车,妈妈没有出现。那就数到100,妈妈还没下来,就回去。现在眼前总能浮现夕阳下,爸爸和一个孩子蹲在马路上的背影,每次想起都会落泪,又心酸又幸福。”(摘自公众号KnowYourself)
4.小手大手在扳手较劲,不为输赢,只为让爱与力量在自然融合中增长。在孩子的眼中、心中,爸爸往往是力量、勇敢和坚强的代言人。爸爸让孩子与自己扳手劲,既是有趣的健身锻炼,也是让孩子感受力量、呈现力量的途径。不要担心孩子力气小,坚持下去,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5.“爱我你就抱抱我”。简单的陪伴方式,带来的亲情连接,可让孩子笑得像盛开的花朵。孩子越小,渴望大人的怀抱越强烈。这个阶段,可以多抱抱孩子,包括拥抱,都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感。
6.多久没有背过孩子了?那厚实的后背,曾经是孩子快乐的记忆和依恋。一位朋友在回忆中写道:小时候,我就喜欢与父亲一起去看露天电影,电影结束后,我也有些困乏了,父亲就对我说:“儿子,你自己坚持走一段路,余下的一段,我背着你走,一直把你背到家。怎么样?”“好啊,当然很好!”我兴高采烈地说,仿佛一下子有精神了。我跟在父亲身边,一边和父亲说着电影,一边开开心心地往前走,一段路就不知不觉地走过了。父亲说到做到,蹲下身子,让我手扳着他的肩膀,轻轻松松地把我背起来,还打趣地说:“噢,去年5(5岁),今年6(6岁),我家儿子又比去年大一岁啦,呵呵。”我的父亲有趣又有力量,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后来,我自己也当了爸爸,也有了可爱的儿子,虽然露天电影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背着小儿子快乐行走的习惯和故事却延续了下来。
7.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与孩子一起快乐游戏吧,游戏的方式也很多,很多。
游戏,古时称“戏、游嬉”,亦见“嬉或游”之名。《礼记·学记》中写道: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学习时就努力进修,休息时就尽情游乐,将游戏视为学习之余放松、休息的基本方式。而《幼训》则明确指出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对儿童进行教育,宜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游戏则是最主要的手段。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很奇妙的时期,游乐与游戏,是孩子活泼可爱的天性的反映。在我眼中,真心喜欢与孩子在一起的人,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游戏的大人,都有率真的天性。想起《欢乐颂2》中的生动片段:安迪、包奕凡在村子里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扔沙包,奔跑,玩闹……那一刻,他们是那么的无忧无虑,那么活泼开心的笑。
8.一沙一世界,和孩子一起玩沙吧。英国一家报纸曾经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获大奖的四个最佳答案之一是:“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是啊,沙子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在玩沙活动中,感知觉、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手部肌肉、协调性也能得到锻炼,可谓一举多得。与孩子一起去玩泥玩沙吧,不要嫌孩子满手满身的脏兮兮。如果有条件,带孩子一起去海边,海滩上的泥沙子那么多,可以配上其他辅助物,比如树枝、花朵、玩具小动物、管子、瓶子、木块、泡沫板、小旗、易拉罐等等。通过探索和练习,可以提高挖、埋、堆、架空、垒高等动手技能。在玩沙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原则,可以造梦幻城堡、童话公园、日月星辰、山山水水、未来学校、智能化小家,还可以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玩出不同的沙中风景。只要孩子乐意,可以玩个尽兴,玩出创意与无尽的乐趣。
9.教会孩子学骑车,然后与孩子一起骑行吧,这种运动型的陪伴方式,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一位好学善思睿智的父亲,学习了我们的亲子课程后,与孩子扬扬商量,利用周末彼此有空的时间,有计划地开始父子骑行与书香之旅:也就是与儿子一起,骑着自行车,寻找上海有特色的书店。想象着他们一路悠悠地骑着自行车,愉快地寻找,迎着书香而去,那是多么美好而又意义的事情啊!而扬扬的爸爸也满怀喜悦地分享了他们的收获:每个周末,带着孩子一起骑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一起去领略上海的角角落落,去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因为孩子喜欢公园,我们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公园,寻找那城市中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因为孩子喜欢阅读,我们又决定去寻找上海大大小小的书店,寻找那浩瀚书海中的未知。从家附近的长宁书城,到天山图书馆、虹桥镇图书馆,再到福州路大众书局,骑车的路程越来越远,书店的历史也越来越悠久,在福州路大众书局,了解到书局已开业有100多年的历史,孩子和我禁不住啧啧称奇,肃然起敬!这一路骑行,收获的又岂止是这些……
10.与孩子一起看书吧、阅读吧,一起沉醉于书香韵味中。这种方式,永远都不过时。一位父亲联系自己的实际,深有体会地说:“用读书这样一件孩子可以终生受益的活动来构建父亲和孩子的亲情纽带,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积极参与亲子阅读活动,是父亲观察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极佳方式。任何一个父亲,再忙也会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会关心孩子的身高体重或是学校成绩。不要忘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神奇、最有趣的是语言和跟语言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的成长,这些神奇和有趣在跟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最能充分表现出来。”
男孩、女孩喜欢的书籍和阅读方式,往往不一样,而爸爸选择的书籍和阅读方式,和妈妈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父亲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的早期阅读中去,才能对妈妈温和的阅读方式产生互补。
11.讲故事,孩子是听不够的。故事里的世界丰富多彩,让陪伴的意义也丰富起来。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也在故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要以为讲故事只是妈妈的任务,爸爸给孩子讲故事,有着独特的好处呢。有一首好听的歌《爸爸给我讲故事》(林一佳原唱,词曲:张志林),让我们一起欣赏歌词:
爸爸又要出差了吗
这个月已经第5次啦
每次带回的娃娃 都长的差不多
小人书也看厌了啦
不过我和妈妈都会体谅你啦
你是我们的英雄啊
我爱唱歌 跳舞 穿漂亮衣服
生活是你拼出的美丽童话
我爱听爸爸给我讲故事
小叮当骑着白龙马
要我学习聪明的蓝精灵
用功读书像一休哥哥
我爱听爸爸给我讲故事
小丸子追不上豆豆龙
要我学习勇敢的葫芦娃
像麦兜一样坚持梦想
我和妈妈都超爱欺负你啦
你是我们的灰太狼呀
我爱唱歌 跳舞 穿漂亮衣服
生活是你拼出的美丽童话
我爱听爸爸给我讲故事
小叮当骑着白龙马
要我学习聪明的蓝精灵
用功读书像一休哥哥
我爱听爸爸给我讲故事
小丸子追不上豆豆龙
要我学习勇敢的葫芦娃
像麦兜一样坚持梦想
爸爸要多陪佳佳和妈妈
还有很多游乐场我没有去过呢
以后我念书了 就没有时间
听你讲故事啦
12.与孩子一起玩音乐吧,或聆听,或唱歌,或弹奏乐器。在陪伴中,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还可以让音乐愉悦身心、调节情绪、激发灵感与潜力。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写作的专业咨询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音乐,聆听音乐与阅读,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与曼妙的心灵体操,我常常住在音乐里,也常常建议家长们,多走进音乐世界,与孩子一起感受音乐世界的奇妙与神奇。
欣赏音乐,无需太多的言语与分析,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中,更多的是当下的聆听、感觉、想象。随着音乐,或想象着自己到了一个最喜欢的地方:也许在水中游泳或云中飞翔,也许在草地漫步或林中呼吸。随着音乐,想象会呈现不同的意象,清晰的、模糊的,都没有关系,任由音乐引领,任由感觉发生就可以了。
音乐是媒介,让音乐与身心连接,与情绪连接,让身心与音乐共频。当音乐流动时,还可以尝试想象着让音乐扫描自己的身体,可以是全身,也可以聚焦在某个部位,比如头部、肩膀、胸口、腹部、脚底……感受音乐能量的流动、传递、融合。此时,用心感受、觉察情绪的变化,喜悦或伤感,宁静或起伏。时而像花朵在绽放,时而像瀑布在倾泄而下,时而像小鱼在水中畅游。
关于音乐、乐器、个性:人有内倾、外倾、思维、情感、直觉、感觉等个性特点,而乐器以及乐器传递的音乐也一样,有着独特的个性。乐器的个性,就像人的嗓子,有的嗓子清亮激越,有的嗓子浑厚低沉;有的嗓子柔美,有的嗓子粗犷……了解乐器的个性,也就能更懂得音乐,懂得自己在音乐中的情绪。乐器有多种多样,呈现音乐的个性也各有特色,比如,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个性更像水,高端大气,充满灵气,有着灵动的优雅;古琴的个性给人深沉内敛之感;而箫的个性似风,自由、自在而飘逸……而你喜欢什么乐器,也预示着你喜欢、偏爱它所呈现的个性,或者你的个性与它的个性有相通之处。乐器有个性,音乐有情绪性,一般情况下,你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自由选择让自己感到舒服的音乐。
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音乐属于每个人,更属于爱音乐的人。在音乐中,让该发生的自然而然地发生。让音乐与身心连接,感受音乐,也是感觉自己。在音乐中发现一些独特的东西、平时在非音乐状态下无法呈现的东西。在音乐世界里,有着言语所能抵达、所无法抵达的丰富与奇妙。爱音乐吧,让音乐为陪伴添上美妙的翅膀!
13.嗨!与孩子一起画画吧。拿画笔的孩子很神气,爱艺术的爸爸很帅气。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画画,画画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意志力和记忆力。画画时,可以定主题,也可以任由孩子自由发挥。记得我儿子的绘画老师说过:“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在像与不像之间。”所以,也提醒家长一下:在孩子画画时,爸爸不要过多地“指导”,而应怀着好奇与喜悦的心情,去欣赏、去发现画中的世界、画中的奇妙。
14.陪伴孩子一起做玩具吧,锻炼孩子的心灵手巧。一位爸爸分享经验:以前陪伴女儿时,我们一起玩玩具,这些不同的玩具都是从网上或玩具店购买的。我发现,开始时,女儿都很开心很感兴趣,可没过几天,这些玩具就被她丢在一边。后来,我开始琢磨:我是不是可以与女儿一起尝试做玩具呢?女儿听了我的想法,拍手赞同。我们开始行动了:我们买来面粉,用水和好,揉捏成软硬度刚刚好的面团,然后按照女儿喜欢的样子,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可爱的小动物、花朵、小娃娃等,等这些玩具干一些后,我们再根据需要,涂上不同的颜料色彩。看着我们亲手创作的玩具,女儿和我都很有成就感,别提有多开心了!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后来我还尝试制作其他玩具,包括小房子、小花瓶、小礼物,女儿的专注力、动手能力、创造力也提高了,对玩具也更珍惜了。
15.嘿嘿!爸爸与孩子一起运动吧!可以相约一起打球,去跑步,真过瘾!累了,还可以说说悄悄话,大小都俏皮可爱。还可以一起去爬山或游泳,锻炼勇敢与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不过,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陪伴方式,必须注意安全哦。
16.做孩子的好朋友,是不是很哥们?好朋友,当然常在一起啦!与孩子一起聊天,以平等之心,放低姿势,用轻松随意的言语和方式,既可以天马行空、自由畅想,也可以聊聊彼此的欢喜与烦恼;既可以分享各自的所见所闻与乐趣,也可以彼此欣赏对方的优点;既可以说说笑笑风趣幽默,也可以说说彼此心中的小秘密……特别一提的是:分享是很有效的亲子交流方式,爸爸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些童年的经历、工作上的挫折、成就,让孩子更加了解父亲,也可让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挫折、成就。分享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和爸爸的心理距离更近了,关系更和谐了。
17.照片是历史的眼睛,与孩子一起拍照留念吧!曾经看过一个微视频,内容很感人:片中的父亲,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以父女俩每年在某个城市同一个地方留一个合影的方式,见证女儿与岁月一起成长,与亲情一起成长。一直到女儿工作以后,父女俩依然保持了这个温馨而充满爱的习惯。很舒心的画面,让你不知不觉地为之感动!
18.电影里有丰富的人生。佳片有约,与孩子一起观看电影吧!好友橘子曾分享她先生与女儿一起观看影片《摔跤吧!爸爸》后的感想,读来令人感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真的很好,我看了很感动,也很受启发。这部影片首先是关注性別平等的,这一点有国家地区差异,中国要比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醒悟得早。同时,也是关于父爱亲情的,这一点全世界乃至动物界都一样,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相通的,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受到很大心灵震撼。只是上苍没把如何爱孩子的方法直接教给父母,这也许是上苍的一个重要留白,是想让天下父母去经历生活、去体验人生、去用自己爱的源泉滋润幼小的生命,上苍把爱的权利交给你就是让你塑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非常有力量的人间天使!这部电影还是关于教练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练,也是孩子人生的终生教练。教练,不仅仅是教你生活的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和你一起树立和清晰规划你的人生目标,调整你的心态,挖掘你的潜能,影响你如何做人;是让你做到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用心感受、目标明确、坚持去做;是引领你去感受生命是如此的鲜活,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你在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为我女儿感到自豪和幸福,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最好的!谢谢女儿!
19.重视心灵陪伴,与孩子一起成长。心灵陪伴是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可以促进陪伴双方感情的融洽、融合与紧密联结,建立更为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在心灵陪伴中,重视内心真实感受的交流与沟通,始终保持对孩子的兴趣、喜爱、好奇之心,耐心聆听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爱,所喜所忧,觉察与懂得孩子的情绪变化,当父亲像“知心大哥哥”一样及时传递关爱、信任和提供心理支持时,孩子就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陪伴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只要父亲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爱,懂得孩子的需要,注意与孩子沟通,陪伴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互动微问答:
1.忙碌的父亲如何陪伴孩子?
A.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心一意,时间上有限,就在质量上多下功夫。
B.陪伴形式灵活多样,比如不能在身边陪伴时,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让孩子坚信:不管父亲在天涯海角,或是满世界飞时,都在关心自己、陪伴自己。
C.养成与孩子打招呼的好习惯。无论是离开还是从外地回来,无论时间长短,都要提前与孩子打个招呼,让他对你的来去有预期,增强安定感,也弥补“不在”的某些缺失。
D.增加沟通互动,在父亲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也是最放松的时候,孩子容易敞开心扉,父亲正好和孩子进行心灵交流。
E.在缺失父爱的家庭,爷爷、叔叔、舅舅等男性则需要尽量多跟孩子相处,弥补给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
2.父亲陪伴孩子时要避开哪些误区?
A.无原则的溺爱、迁就。不管是否合理、正当,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助长了孩子的骄横与任性。
B.人在心不在。与孩子在一起,自己却一味地玩手机或看电视,孩子的话似听非听,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反应迟钝。如果经常如此,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亲的真心实意,也可能模仿了大人的坏习惯。
C.陪伴孩子的方式过于单一、乏味,要么过于沉默无语,要么经常重复一些大而空泛的说教。久而久之,彼此都缺乏兴趣、耐心与恒心。
D.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或者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进行盲目比较,引起孩子的反感、烦躁与逃避。
E.把陪伴孩子与陪写作业、盯紧管紧孩子完全等同起来,孩子做作业时动不动就打断思路或让孩子重做,让孩子的心情很糟糕。
F.过于武断,对于孩子合理、正当的要求,比如必要的休息、玩耍、买些课外书或玩具,也不予满足,让孩子很生气、产生抵触情绪。
G.趁孩子的妈妈不在跟前,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批评、指责孩子的妈妈,加剧家庭冲突与矛盾。离异家庭的父亲更要注意这一点。
H.陪伴孩子时,喜怒无常,甚至粗暴打骂孩子,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加剧了孩子的反抗与叛逆。
I.只重视外在,忽视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忽视心灵陪伴,造成隐性失陪。
G.认为父亲的角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忽视学习和实践的体验和感悟。
拓展阅读
父亲陪伴孩子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根据网上资料整理的,供参考)
科学研究发现,父亲的陪伴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切实的好处。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可能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从而造成认知、个性、情感、体格方面的障碍与缺陷。大多数流浪和出走儿童几乎都缺少父亲的关爱,多数辍学中学生几乎都来自缺乏父亲陪伴的家庭。
“早期父亲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与情感联系是父子关系的一大基础,这将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及社会关系产生持续影响。”《社会神经科学(Social Neuroscience)》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这样写道。
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于2006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出生开始,父亲陪伴时间更长的孩子情绪更加稳定,能更加自信地探索周围的环境;长大之后,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相处也更加融洽。无论在家、学校还是邻里之间,这些孩子卷入纷争的几率都比较低。得到父亲深切关爱的孩子(如父亲在听到孩子哭泣时尽快回应,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一起玩耍等)与父母间更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美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学者在2008年曾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11000名50岁左右的英国人,结果发现,与父亲共度时光更长的人智商测试得分更高。同时,他们也更擅长与人打交道。“让人惊讶的是这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父亲亲切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在30岁以后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首席研究员丹尼尔·奈特尔博士说,“数据显示,在母亲陪伴的基础上多加父亲的陪伴,孩子的个人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终身受益。”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学者在2012年曾以200个家庭为对象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总体自我价值感更高,因为父亲总是一心一意地照顾他们,远远超出社会既定的期望”。孩子与父亲共度的时光越长,无论是两人相处还是与他人相处,他们都将表现得更为自信。
“父亲会对女儿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儿子更甚。在与父亲相处时,女孩的自尊心会得到提升,将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教授奥比·克莱顿博士说。父亲,是孩子生来遇到的第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男性角色。父亲在孩子面前树立积极的形象,让孩子们知道该如何被男性对待,作为男性该如何对待女性。当然,这对女儿来说尤为重要。
学术期刊《管理学学会展望》(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于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父亲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能从工作中获得更高的满足感。研究报告称,心系家庭的父亲的确不会那么专注于工作,但这并不会妨碍他们的职业发展。
近1000位职场父亲参与了这项网上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公司或许应该为这些父亲提供更好的福利,如育儿假、弹性上班制等,并为他们配备保育设施。“企业要认识到父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如设定弹性上班制度,不质问他们为何在保证工作完成度的情况下迟到早退等。”研究负责人之一、马萨诸塞大学管理系助理教授贝丝·K·赫伯特说。
当然,父亲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和引领者。称职的父亲角色,是在不断学习和育儿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育儿的过程中,不仅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而且孩子的出生、养育和成长也对父亲的“成长”产生影响。当父亲的都希望自己对孩子有影响力,然而许多人却惊讶地发现,其实父亲和孩子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他们通过养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观察,使自己增加了不少对世界和对自身的了解。当父亲是自己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育儿体验刺激着父亲角色的加速确立,而且促进父亲个性的健康完善。在亲子沟通中,父亲的自我克制性、视野开阔性、生存感、责任感也会显著改变。“影响”是互动的,效应是广泛的。父亲角色的获得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值得毕生为之努力的过程。
网络时代带来了教育的新观念,父亲的角色又有了新的内涵。父亲对孩子的爱不仅要有热烈的情感、具体的行动,更要具备爱的艺术。作为父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是父亲的主要职责。与传统的父亲角色比较,“新父亲”不仅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是各种家庭活动的重要支撑。父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不但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有健康的精神世界。
“聪明家长”在行动
鹈鹕爸爸手记:读不懂的小怪兽
陆悠
四岁的女儿有一本叫《小怪兽》的绘本,画的是某天爸爸妈妈收到一只神秘的包裹,里面放了个名叫“小怪兽”的小婴儿。随着小婴儿长大,他不停发生变化,从尖叫的秃鹰变成横冲直撞的小象,又变成野猪、喷火龙、蝙蝠、小野人;最后小怪兽终于长大,变成帅气礼貌的年轻人,也有了爱人,这时候发现爸爸妈妈变成了两只老鹈鹕。
好吧,我承认虽然心灵鸡汤谆谆教诲“爱孩子,更要懂孩子”,虽然爸爸妈妈学了好多心理学育儿知识,可是鹈鹕爸爸仍然读不懂我家的小怪兽。
小怪兽第一天送来时,鹈鹕爸爸捧着这个软软小小的东西着实有点手足无措。妈妈还躺在床上,护士姐姐送来一个小小量杯,里面有半杯奶,据说是小怪兽的口粮,鹈鹕爸爸需要沿着小怪兽的嘴角慢慢灌进去。鹈鹕爸爸后来问护士姐姐多要了两杯,护士姐姐惊讶道:“你喂她那么多干什么?”鹈鹕爸爸没好意思说,有一半喂给了小怪兽的衣服。好在小怪兽还挺宽容,吃饱了就睡,穿着湿衣服也没提意见。
麻烦发生在晚上,小怪兽变身尖叫的秃鹰,哇哇大作,怎么也停不下来,抱也不是,放也不是,直到整个病房的怪物们一起大合唱。护士姐姐循声赶来,奇怪,她一抱就不唱了。护士姐姐教导说:“小怪兽第一天离开妈妈的肚子,有点怕冷,包被裹紧点就好了。”可恶的育儿书,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写!
小怪兽在长大,变成小树懒,鹈鹕爸爸随时得挂在身上。小怪兽在家不睡觉,鹈鹕爸爸挂着去小公园逛一圈才睡,而且回家后得极其稳当地放入小床才行,稍有震动就变身尖叫的秃鹰。根据行为治疗原则,消退是个好办法。鹈鹕爸爸决定有一天趁外公外婆不在家时,执行消退疗法。结果秃鹰尖叫45分钟后,宣告治疗失败。拜托,华生先生,你的理论不怎么样哦!
小怪兽一直是个低体重儿,每次体检,医生都关照“你家孩子要加强喂养”。“加强喂养”说得简单,倒是要喂得进呀!为了让小怪兽多吃两顿,鹈鹕爸爸妈妈半夜里起来,用手指弹小怪兽脚底心,闹醒她以后再喂。小怪兽发脾气,鹈鹕们也疲惫不堪,算了,管她,总会长大的!后来,我们仔细想想,鹈鹕爸爸就是小个子,小怪兽当然也只能是拇指姑娘啦(事实上比拇指要大点),鹈鹕爸爸妈妈真是瞎操心。
弗洛伊德老先生说“消退疗法”和半夜里弹脚底心都是虐待儿童的行为,会造成“童年创伤”,好可怕!鹈鹕爸爸想想也惶恐得很,弗老先生呐,您这分分秒制造爸爸的创伤好嘛?
转眼小怪兽两岁啦!两岁的喷火龙!小怪兽拥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各种新奇的想法,可是她还不怎么会说话呀。要这样不要那样个,要往这里去不要从那边走,“不要、不行、不好”,摇头、摆手、踢腿、哭。鹈鹕爸爸妈妈有时候能猜到小怪兽的心思,有时候怎么也猜不到,真想变成小怪兽肚子里的蛔虫。实在猜不到时,只能抱着小怪兽“你就哭一会吧”。心理学说父母要有同理心,照顾好孩子的情绪最关键。
可是鹈鹕爸爸妈妈偶尔也会烦啊,鹈鹕妈妈安慰爸爸说:“忍忍,忍忍,熬过两岁就好了,书上说现在是trouble two。”时间过得说快不快,说慢不慢,有天鹈鹕爸爸想起来:“妈妈,小怪兽两岁生日都过了三个月了,怎么还在trouble?”妈妈回答道:“哦,我查过了,书上说现在进入terrible three。”哪本书这么写的?给我看看,保证不烧掉它!!!
现在,小怪兽上幼儿园了。小怪兽的幼儿园有一个超级大的操场,还有美丽有爱心的老师们和一群小怪兽伙伴。小怪兽喜欢她的幼儿园,虽然也碰到种种挑战,并不妨碍她享受校园里美好的时光。
只是鹈鹕爸爸妈妈的微信里多了几个热闹的家长群。从此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幼儿思维训练班、学科培训班,小朋友有各种才艺的考级和比赛;有远见的爸爸妈妈们在入院的第一天已经为小怪兽们规划好上高中的路线图;同龄的小怪兽可以认识上千个文字,可以做两位数的加减法。耳闻目睹满大街的牛蛙,鹈鹕爸爸难免心中忐忑。
然而,心理学却说小怪兽们需要快乐的童年、健康的体魄,创造力和求知欲是未来学习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心身发展的关键。哦,卖糕的!受尽心理学创伤的鹈鹕爸爸能不能再相信一次心理学?!
鹈鹕爸爸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爸爸,只希望小怪兽健康、快乐、自信、自强,平实而不平庸。鹈鹕爸爸学了点心理学,育儿路上按图索骥,虽然一再落入坑中,可是依然盲目乐观,自信我的小怪兽经得起考验,毕竟小怪兽是爸爸人生路上第一以及唯一的实验小白鼠呀。亲爱的小怪兽,爸爸不会读心术,做不到完全懂你,然而爸爸愿意倾听你的心声,陪伴你慢慢长大。
《读不懂的小怪兽》,这是一篇关于绘本、育儿、父爱、心理的佳作,视角和表达方式新颖独特,文笔简洁、生动、优美且风趣幽默。鹈鹕爸爸(陆悠)是一个爱阅读、善思考、睿智而谦和的心理咨询师,是我们的同行伙伴,期待他有更多的佳作分享给大家,也深深祝福鹈鹕爸爸妈妈和宝贝女儿:相爱相伴,全家自信、快乐、幸福!同时感谢陆悠的分享!
(心雅微点评)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