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与孩子成功对话的秘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与孩子成功对话的秘密

  早晨的肯德基店里,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身上,感觉真舒适!这时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推门走了进来。爸爸去点餐,妈妈带着孩子来到座位旁。妈妈对孩子说:“坐好。”开始埋头整理她的包。孩子听话地爬上凳子,背对妈妈,面朝爸爸的方向坐好。妈妈理好包,抬头看到孩子的样子,声音立马抬高又说了句:“快坐好!”孩子听到了,挪了挪屁股,挺了挺背,表示坐好了。妈妈见了脸色一沉,大声说:“让你坐好听到没?”孩子再次挪了挪屁股,挺了挺背,这回还把小手放到膝盖上,回答道:“坐好了。”眼睛依旧紧盯着爸爸的方向。这时妈妈突然站起,抬手在孩子头上重重一拍,大声呵斥道:“让你坐好,你听不懂是不是?”扯着孩子要把孩子转过身来。孩子不情愿地挣扎着叫:“不要!不要!我已经坐好了!”“好,你这么不听话,不要想吃鸡腿了!”听到妈妈的威胁,孩子“哇”的一声开始大哭。孩子的哭声和妈妈的怒吼声彻底打破了这个早晨的宁静。

  在一边旁观了全程的我心里感觉闷闷的,真心替这个小男孩感到委屈。小男孩的妈妈忽略了两点。一是没有体会孩子迫切想吃鸡腿的心情(这种心情让他选择面朝爸爸,背对妈妈),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指令的不清晰(妈妈希望孩子面朝自己坐好,但她对孩子说的话里却没有将这层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这位妈妈能意识到这两点,今早这场冲突也就能化解于无形之中了。

  与人说话很简单,嘴巴一张随口就能来。与人说话又很难,因为说话是一门艺术。古人有言“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富有美感,使听者感到舒适,并且能从中受到启发。话说得不好,说了不该说的话,不合适的话,就会成为伤害听者的一把刀,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和孩子说话。家长不当的言语,如训斥、嘲讽、挖苦等,不管家长最初的目的是多么地为孩子好,结果只会将孩子从你的身边推开。那些“恶语”更像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罚,摧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家长,你懂得如何和孩子说话吗?你是善于讲良言呢?还是习惯于讲恶语?你的话孩子愿意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和孩子说话的技巧吧。

  一、要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语言简洁、具体、不抽象

  不要以为你讲的话孩子一定能听懂。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的理解能力。以孩子无视危险爬到高处为例。下面这三种表达方式,你觉得哪种说法更有效?

  A.家长(语气果断坚定):“快点下来!”

  B.家长(慌张大叫):“哎呦,小心危险!”

  C.家长(愤怒大吼):“你找死啊!爬这么高!”

  显然,A家长的表达方式是最有效的。他用语言告诉孩子“此刻你需要做什么”,又用镇定的态度、坚定的语气传递给孩子“你必须下来,但不要紧张害怕的信号”。而B和C两位家长的反应(惊慌和愤怒)则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慌和惊吓,慌乱的情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引发本可避免的意外。

  所以和孩子讲话一定要直接、具体,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同时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气、声音、情绪、语速等非语言信息,加深孩子对你意思的理解。

  二、减少话语,用心倾听,拒绝啰唆

  很多家长习惯对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话。讲各种大道理,讲父母的苦心,讲家长认为对的话。要不就是指责、抱怨和批评。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的就是家长这种无休无止的唠叨与啰唆。其实,话不在于说得多,不在于是否能言善辩,也不在于嗓门大,权威足,而是在于你讲的话是否能走进孩子的心。甚至能在必要的时候将话语权让给孩子,家长只要认真倾听就可以了。这才是一个智慧的家长应该做的。

  三、就事论事,少翻旧账。不要孩子一犯错就开始细数孩子的“犯错史”

  孔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成定局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已经做了的事情,也没必要去劝了。过去的事情,就别再去怪罪,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这种宽容的处事态度,既能让犯错的人愧疚知错,又不至于让人过分难堪不安。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种教育智慧。

  四、学会“先肯定孩子优点,再指出孩子不足”的说话方式。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孩子的成长,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犯的错

  当一张白纸上出现一个黑点,人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转向那个黑点,而忽略了大片的白色。若将白色比作孩子的优点,黑色比作他的缺点,家长你的目光会落脚在何处?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日本著名作家乙武洋匡的故事。《五体不满足》的作者乙武洋匡是一个天生的重度残障者。在他刚出生时,大家担心他的母亲伤心过度,所以一直用“黄疸严重,不能相见”作为理由阻止他们母子相见。当事实再也无法拖延隐瞒,大家做了最坏的打算将这位母亲带到她的儿子面前。然而预想中母亲崩溃哭喊的场景却并没有出现。在终于见到了她那没有双臂也没有双腿的孩子时,这位母亲居然笑着说:“好可爱的孩子!”

  相比其他残疾者,乙武洋匡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他有一对伟大而智慧的父母。对于这个注定与众不同的新生命,他的父母首先想到的不是痛苦和绝望,而是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他们能够越过他的残缺,转而欣赏他拥有的可爱!面对残缺,他们会告诉孩子:“先天无四肢的残疾是你身体的特征。虽然很多健全人能够做到的事你无法去做。但是同样,你可以做到的很多事,他们也做不到。”所以,乙武洋匡成功了。在他的书上,他引用了美国残疾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名言:“残疾只是不方便,而非不幸。”这话,同样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所以家长,努力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吧!你的一句诚挚、恰当好处的赞美会让孩子满心喜悦,充满自信!你真心的认可会是孩子进步的最大动力!

  五、和孩子说话,多用“要……”“可以……”等正面引导的词语,少用“不要”“不许”“不准”等否定的词语

  心理学上有种心理效应叫作“反弹效应”。大意就是当人越要抑制某些想法时,它便会以更加猛烈的形态出现。我们可以试试下面这个试验。轻轻闭上眼睛,然后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一只小白狗。别去想它浑身雪白的毛发,别去想它黑溜溜的眼睛,别去想它湿漉漉的鼻子,别去想它耷拉的双耳,别去想它围着主人乱串的活泼模样”。说完这些话,此刻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不是别的,正是那只你极力让自己别想的小白狗。

  和孩子讲话也是同一个道理。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让孩子不要做什么时,他偏偏和你对着干。这未尝不是“反弹效应”在作怪。家长越是喋喋不休地叮咛孩子千万不要做某事,结果反而把这件事深深地烙印在了孩子心里,让孩子想不做都难。所以若不想让孩子做某事,只要告诉他应该做哪件事就行了。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家长说“讲话轻一点”就比“不要吵”来得效果好。

  六、和孩子说话,别急着开口,给自己预留“一分钟的沉默时间”

  学校老师告状,爸爸火冒三丈,抓过孩子不问缘由一顿打,责骂孩子:“你除了闯祸还会干什么?”孩子兴奋地告诉妈妈自己跑步得了第一名,妈妈却语气冷淡地回答:“跑步第一算什么,有本事考试第一。”孩子失败了,家长站在一边居高临下地说:“让你不听大人的话,现在知道后果了吧?”……多么让听者心寒的一些话语呀!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对孩子实施着语言上的冷暴力,依旧随心所欲地对着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关心的好话也变成了孩子耳中的坏话。想让孩子听自己讲话,家长不妨在开口之前,先给自己预留出“一分钟的沉默时间”。

  这一分钟家长用来干什么?可以用来做个深呼吸,让自己愤怒的情绪平静下来,暗示自己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可以用来观察周围环境,判断现在是否是谈话的好时机;可以用来感受孩子此时此刻的真实情绪,然后对孩子说一句最贴心的话;可以用来思考话怎么讲教育效果会更好;这一分钟的沉默还可以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我在认真听你讲话,也在认真思考你讲的话!

  七、请用客观、准确的言语来评价孩子和孩子的行为

  准确恰当地评价孩子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一个恰到好处的评价除了是对孩子之前行为的一个总结,还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引导、激励他之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家长在进行评价时应当细思量、多谨慎。但现实却是很多家长滥用或错误使用了“评价”。家长评价孩子的言语更像是家长处理自己情绪的工具,高兴了就夸,生气了就骂。生活中,常能听到家长批评孩子或表扬孩子的某些话。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笨死了!”“英语考了100分,太聪明了!”之类的。“笨”“聪明”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简单、随意、片面、粗暴的评价习惯带给孩子的危害是无穷的。孩子犯错了或是遇到困难,家长愤怒之下说出口的“笨蛋”“蠢货”“没出息”等负面评价,就像一盆盆冷水,最终使孩子逐渐丧失自信,形成对自己错误的认知——我不行,我很差!

  正确的评价方式应该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孩子的能力水平只有及格线左右,那么家长就不能用满分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做错事,家长只针对这次错事进行评价,可以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怎样做会更好。但不能因为孩子做错而否定他的价值或伤害他的自尊),不能以偏概全(有些家长习惯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不要乱贴“标签”(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家长老骂孩子笨傻。给孩子贴标签的后果,就是孩子越来越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多着眼于孩子的进步和优点,以此激励孩子成长。

  八、请对孩子多微笑

  家长听说过“微笑教育”吗?微笑,只需将嘴角轻轻上扬。但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满心欢喜!微笑,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动作,是家长对孩子最直接、最生动的爱的语言。父母的微笑让孩子充满自信与安全感。孩子可以从父母充满笑意的眼角眉梢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信任、理解、关爱和欣赏!同时,微笑还能带给父母自己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我很开心,我感觉很好!当然,这种微笑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而非装出来的无奈之笑。

  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时,父母包容理解的微笑带来的教育效果往往胜于严厉的训斥。在父母的微笑中,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逆反心理也随之淡去,自觉理亏的孩子也就乖乖记住了父母的教诲之言。在父母微笑中成长的孩子,大多性格阳光、快乐、自信又坚强。同时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也会学着用微笑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和各种事。微笑,不但能让孩子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给孩子带去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九、从现在开始,改变说话方式,把所学运用到生活当中。学以致用,不要害怕出错

  家长要比孩子先行一步,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改变。若孩子讲话习惯抱怨指责,那么家长就先做到宽容原谅;若孩子脾气暴躁爱发火,那么家长就先学会冷静平和;若孩子讲话不算话,那么家长就先做到言出必行;若孩子不爱学习,那么家长就先行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和进步……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听再好的教育理念,看再多的教育书籍,也敌不过“言传身教”这四个字带来的教育效果。

  当家长改变了方法,孩子却依旧故我,那又该怎么办?

  “这世上真正能成功的人,不见得是最聪明的,也不见得是学历最高的,而是最能面对问题、锲而不舍的人。记住,当你跟别人说话时,一定要看着他,把话说清楚,说到他听见了,也要说到他的心坎上。当事情不成的时候,你可以再试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是著名作家刘墉对他女儿说的一番话。家长可以借此话自勉,不要着急,也不要气馁,错是走向对的第一站,就让我们再试一次!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