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第三部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从家长开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第三部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从家长开始!

  尊敬的家长,当您为孩子注意力问题而不断责怪孩子或焦虑不安时,是否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过反思和调整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朝夕相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更多的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养成。自2005年至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更应从家长开始。

  一、家长,您关注孩子的注意力了吗?

  说起注意力,很多家长只会想到听课走神、做事不专心等,而且会错误地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现象,不需太介意,从而忽视了它潜在的危害性。曾经有记者在北京某小学门口对一些来接孩子的家长进行了随机提问:“平时,您关注过孩子的注意力吗?”得到的答案90%是否定的。相对应的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首次公布的《2006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6.1%的人表示曾从学校、家长或社会机构得到过关于提高注意力的帮助,52.7%的人认为家长、学校并不关心自己的注意力问题。与学校、家长的重视不够相比,学生对自己的注意力却非常重视,92.8%的人认为提高注意力很重要,49%的学生会通过“睡一会儿”提高注意力,34.6%的人甚至会采取“头部按摩”的方式主动调适。值得注意的是,这主要是来自大学生、中学生注意力调查的情况反馈,而对于广大的小学生、幼儿园孩子来说,他们对注意力的自觉关注度是非常有限的,迫切需要家长的重视和参与。

  实际上,有的家长虽然也关注了,却是被动地关注,或关注滞后: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总是被老师批评时才去关注。笔者接触了很多带孩子来咨询和训练的家长,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小学三、四年级到初二年级(四岁多的幼儿也有一部分,但是不多),有的孩子是每星期被老师告状一次或多次,有的是作业做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甚至有家长不得不辞去了自己的工作给孩子做陪读。大多数家长都缺乏一种从小关注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注意力的理念,总是到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时才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些家长往往是无奈的、不知所措的,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要么采用被动督促的方法,要么习惯性地以无效的批评指责代替有效的纠正方法。还有的家长认为注意力不集中是暂时性问题,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会改变的。事实上,注意力长期不集中,不是暂时性问题,而是与学习力紧密相关的问题,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再伴有多动、冲动,那么,孩子还可能患有一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心理疾病,这绝不是贪玩和淘气的天性所致,所以家长更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注意力小贴士:您知道我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吗?

  注意力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国青少年注意力的实际状况又如何呢?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首次公布的《2006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达半数以上,而睡不够、疲劳、环境干扰等是主因。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注意力调查,此次调查覆盖北京、上海、南京、沈阳、西安、成都、武汉和广州8个城市的2000多名大中学生,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形式。结果显示:仅58.8%的青少年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39.7%的人能坚持听课30分钟以上。即使是自习课,也只有48.6%的人能集中注意力,超过20%的人“经常走神”。而据笔者对上海不同区县的1000多名中小学生家长的抽样调查,48.53%的家长反映孩子具有学习、做事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现象。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高达87%以上!这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上课分神,小动作不断;做作业速度过慢;不愿意动脑筋,遇到难题容易半途而废;思维不敏捷、书写速度慢等。专家呼吁:我国青少年注意力现状令人担忧,应该重视青少年注意力培养。

  二、关注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从何时开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影响其学业成绩的高低,还会影响到将来的工作与前途。注意力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家长应当坚持“注意力的培养从幼儿抓起”的理念,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法,随时随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1.注意力应该与智力同步发展。从智力发展的情况看,正常儿童在出生半年后就有智力活动,此时的智力是伴随着婴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出现而出现的,在性质上与成年时期的不同,属于感知运动性智力。到1岁半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加速,到4岁时智力水平可以达到成年期最高智力的一半,10岁以后智力缓慢发展,23~25岁左右发展更慢,智力达到一生的最高水平。从实际情况看,作为智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注意力,如果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再去关注和开发,就会错过最佳时期。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如果能够从小开始训练,矫正会相对容易,矫正之后巩固也容易,不容易反弹。

  2.注意力是智商的重要指标。说到智商,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力、记忆力、思维力、描述力等指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孩子算得快、记得牢、小脑瓜转得快、小嘴能说会道,于是把上述指标的高低当作评判孩子聪明程度的根本指标,偏偏忽视了“注意力”这项万万不可忽视的指标。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保证,是细致观察、良好记忆、想象创造、正确思维的重要条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也是评定一个孩子智商高低的重要指标(参照本书第一部分中的“专注,为孩子的智力发展锦上添花”这一节)。

  3.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专注是极其重要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从小培养,而且需要一生的修炼。很多过来人,都会有这方面的深切体会和感受:那些自小在家长眼中一向聪明伶俐的孩子,学习成绩却总也上不去,究其原因,十有八九是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下课不专心做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严重不足的孩子,无论他的其他智商指标值有多高,观察力、描述力、计算力、记忆力、思维力有多强,他的学习成绩是很难有突破的。所以,让孩子静下心来,养成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在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中,不重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培养,结果造成学习力短板,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孩子入学后的正常学习。

  聪明的孩子首先要坐得住!聪明的家长,请从小开始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把注意力训练作为重要的教育投资之一。

  三、家长,请了解哪些事物最能激发孩子的注意力

  在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家长应该了解哪些事物最能激发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有意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激发物,使孩子处在愉悦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中,在转移孩子注意力时则要有意识地弱化这些激发物的影响。

  1.孩子本来就很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直接兴趣,比如男孩喜欢足球,足球比赛总是很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女孩喜欢漂亮的服饰,走在大街上或商场里,自然对那些漂亮的服饰流连忘返。一位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从小喜欢画画。浓浓的兴趣,让我觉得一天不画画就感觉少了什么,我会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画画。寒暑假是我挥毫泼墨的好时光,课间休息是我画连环画的好机会,黑板报更是锻炼我书画的好地方。这不,我的书画作品像小鸟展翅飞到了教室的墙上,于是树木成林,鸟儿成群……我突发奇想:新概念画画不是很好吗?我用棉花做白云,用火柴棒搭房子,用橡皮泥做小鸟、苹果树。一幅立体感强、色彩鲜艳、新颖有趣的创作画完成啦!”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动画片,如果没有大人干涉,他们完全可以废寝忘食。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发现,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注意力都很集中,包括那些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的孩子。有一位极度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的男孩,对蛇等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蛇的知识知道得很多,说起蛇来,绘声绘色,涉及的数字也很精确,他会把你带进一个略带恐怖色彩却又奇异的世界。这时候,他的注意力非常好,俨然一个小小的动物学家在给你上精彩的生物课。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我们也根据这一点打开突破口:在训练期间,每次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担当“生物老师”角色,先写好讲课提纲,然后给“学生”(由老师扮演)讲课。不仅如此,还引导他采取“兴趣迁移”、“类比”的方法来学习其他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比如在学习数学时,用“蛇”代替原文中的主角;看到数字时,可以想象为蛇的长度、体重等;学习语文或外语时,可以用蛇来取代原有的故事等。经过几次训练后,他的学习兴趣、在学校听课时注意力的集中度、自信心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和孩子也感到由衷的欣慰。总之,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关键是找到兴趣点,并有目的、经常性地发现和保持他们的兴趣,保持较高的注意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厌学的情绪,所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目标和难点,可以给孩子这样的心理暗示:“要让作业喜欢我,我首先要喜欢作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变成感兴趣的事情,本身就了不起”,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2.比较新颖奇异的事物。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尤其是对那些新颖奇异的事物,很容易引起注意并且保持比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对“心理两可图”产生强烈的兴趣,比如“少女与老妇人”、“你看到了什么”等;他们同样对电脑游戏中的一些智力题目也很感兴趣,比如青蛙对调位置(用鼠标点击青蛙,它就会跳,两排的青蛙最终位置互换),和尚和怪兽一起过河(三个和尚和三个怪兽过河:任何一方不能出现怪兽比和尚多的状况,否则怪兽会把人数少的和尚吃掉)等,这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有一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对魔术很感兴趣,我们在训练时就使用魔术。对有些孩子,我们选择编广告语、让孩子当老师等活动,也起到很好的注意力训练效果。此外,那些能够满足孩子探索未知世界欲望的事物也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力,比如“神秘箱游戏活动”。而对那些不喜欢作文,一到写作文时注意力就无法集中的孩子,可以选择写小作文“五年或十年后的我”的方法,由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兴趣会被很快激发。兴趣被激发后,注意力也得到了提高。下面就是一位孩子的文章《十年后的我》:

  “那时候我已经23岁了,我看到自己身穿笔挺的深蓝色西装,系着蓝色领带,坐在希望太空城青少年俱乐部总经理的位子上,腰里还挂了两部微型高智能电脑,旁边有两个机器人秘书,一个为我倒咖啡,另一个为我开太空船。我们俱乐部每个月就能收入几百亿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环保的太空城,房顶有一根彩绳垂下来。我按照机器人服务员的吩咐,把彩绳系在自己的腰间,因为失重,我一下子飘到房子中央,这样水平悬空中睡觉的感觉真奇妙,不管怎样翻身打滚都不用担心掉下去。所以在太空睡觉,体力比在地球上快几倍呢。”

  自从完成了这篇作文后,他对写作的兴趣和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对于作文兴趣低的孩子,我们还常用“词语搭桥”、“趣味扩句”方法,既提高了兴趣又提升了注意力。再比如,孩子对画画并不陌生,但是对“心理画外音”就不了解了。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画“房树人”(包括自画像)等各种形式的心理绘画方法,分析心理人格,这种方法独特有趣、专业实用,运用恰当可以一举多得:既能够让孩子在绘画创作中锻炼注意力,又能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审美力与创造力,也帮助我们找到孩子和家庭(或父母)的“心理画外音”,即在孩子的涂鸦作品中,寻找有着深刻意义的心理学信息,分析孩子的心理动机,解读出在其他行为中不易觉察的心理密码。这方面的生动例子有很多。

  3.形象生动的事物。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容易注意具体事物的特点,这与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有关,特别是那些变化明显的、动感度比较强的对象,能够让孩子保持注意力集中。这为我们选择有效的注意力训练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比如猜牌游戏、给特色书签排序(按照书签上的微型故事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听指令夹弹珠游戏、编儿歌游戏、趣味绕口令、各种创意绘画、手工活动等方法,都因为所用的材料、内容具体形象生动而深受孩子的欢迎。

  4.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事物或人物。在学习的内容和自己日常生活有关联的情况下,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明显提高。有一位注意力差的孩子,数学学习有明显困难,我们在给他做训练时,有针对性地把数字和生活化的事物联系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巧妙利用时间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一天按照小时计算是24小时,按照分钟计算是1440分钟,按照秒计算是86400秒。和孩子一起分析其中的记忆规律,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5.能够引起愉悦轻松的心理体验和情感的事物。孩子的注意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有一位孩子,特别偏好紫色,在给她做注意力训练时,我们选择了不少带紫色的辅助工具,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另一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们让他妈妈把他过去(小学阶段)获得的各种奖状和荣誉证书集中在一起,然后一起回忆过去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专注的神情,也从他的脸上看到了青春的笑容,而之前他的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忧郁。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如果选择一些轻松的儿歌加以辅助,也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快乐成长记录(快乐日记或随笔)、智力足球游戏、注意力联想、故事接龙、“答非所问”游戏、画字或画数游戏、猜字游戏等,都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注意力。

  6.有创意的事物。比如闭着眼睛写字或绘画,双手同时写同样的字或画同样的主题画,各种形式的创意手工等。

  7.感动心灵的事物。感动心灵的事物,其实有很多,尤其是我们喜欢的、引发我们美好情感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通过不同的实物、情境甚至想象,以不同的方式与形象生动地呈现,比如自然风景、电影、故事、诗文、音乐、画作、书信、图片等等。在教育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也常常借助它们,与孩子们、家长们一起体验、一起交流与分享,效果极好。在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例1,用眼睛和心灵写生,欣赏自然风景时。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也最适宜户外活动。在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我们在公园精心组织了亲子团训活动。你看,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绽放,高高矮矮的树木显示着扎根大地、向上生长的力量,形状各异的叶子在春风中轻轻摇荡。再看,在沉静的荷花池中,几尾小鱼游来游去,轻盈的白云在空中悠悠漫步……自然之景,各有特色,各见其美,和谐共存于天地间!在活动中,老师适当引领、点拨,让学员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用摄影、绘画、手工等方式,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看着大家沉浸在喜爱的活动中,欣赏着一幅幅主题新颖、充满童趣童乐的作品,欣赏着师生共同作品“寄往春天的明信片”时,我们由衷相信:相约春天,用眼睛和心灵写生,因美好而感动,因感动而更专注!

  例2,以电影为主题交流分享时。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带给人的感染力也是巨大的。《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伴你高飞》、《头脑特工队》、《E.T.外星人》等经典影片,很适合孩子与家长一起观看。看过电影后,孩子与家长都说,影片感人至深,时隔多日后还记忆犹新。因为画面感人,加上动人的音乐,无论对视觉注意力还是听觉注意力,都是一种极佳的引力和享受。当他们回忆起影片中一个个生动的情节时,兴趣盎然,神态十分专注,仿佛又一次回放电影呢。

  例3,在书信交流分享时。在亲子关系重建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我一般都布置这份家庭作业: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一封信。请爸爸妈妈花上一段时间,好好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用爱心与诚心给孩子写一封信。在信中多写写孩子小时候那些可爱的、有趣的、开心的往事,在信中,也表达爸爸妈妈对孩子、对全家的美好期待;在信中,配上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可爱照片,包括孩子单人照、全家合影照。书信写好以后,选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比如孩子生日或爸爸妈妈结婚纪念日),连同另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一起送给孩子。之后,每当我请孩子再次朗诵读爸爸妈妈写给自己的信时,我就会看见他们的眼睛是那么的专注而闪亮!我也相信,他们的心被爸爸妈妈爱的书信深深感动了!

  例4,在诗文阅读分享时。充满真情实感、极具童心童趣的小文,也总是赢得孩子们的欢喜与专心聆听。这里也分享两段。

  给节日中的孩子们

  孩子,我坚信,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艺术体。

  如果可以,我愿意邀来月亮船,让它带你去遨游美丽海;

  如果可以,我愿意摘下一颗星,让它闪烁在你的小窗前;

  如果可以,我愿意剪下一片云,为你做一件最美的衣裳。

  孩子,祈愿你每天都比儿童节快乐!

  这是我最想给你的祝福。

  (节选自心雅的《送给儿童节的礼物》)

  月亮与花儿

  中秋节到了,月亮越来越圆了,像一个大玉盘挂在高高的天空中,发出柔和的光芒,把大地映衬得更加美丽了。有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名叫月月。她牵着妈妈的手,快乐地走在自家的小花园里。花园里有各种颜色的鲜花,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粉色的、白色的……在月光下,花儿静悄悄地开放着。漫步小园中,能够闻到淡淡的花香。月月对着天上的月亮说:“月亮姐姐,您好!我是月月。我和妈妈都祝您节日快乐!”月亮姐姐高兴地笑了,花儿也高兴地笑了。

  (作者:小学三年级女生嘉嘉;指导老师:心雅)

  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不仅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保持专注,而且对不感兴趣的事物也能够根据要求保持相当的关注度。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更多的是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不集中,在游戏时,他们注意力方面的不足表现得并不明显,和注意力较集中的孩子差别不大,都能够兴奋而且投入。只有在面对枯燥的学习任务时,两者之间的差距才是一目了然的。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总能够按照要求和指令完成作业,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则缺乏自控力,拖拖拉拉,效率低下。所以,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提高注意力的重要目标。

  四、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影响注意力集中的17个因素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病理性的先天因素,主要是注意力障碍(ADHD),但更多的是后天习惯和环境所造成的。本书主要针对孩子的非病理性注意力不集中。在非病理性的因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专注做事的习惯,是最重要因素,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注意分散”的毛病。注意分散,从现象上看,与注意转移都是注意对象的转换,但性质不同。注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的情况下,而使注意离开了原来对象,失去了对应该指向和集中的注意对象的稳定性,造成“注意分散”。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学生的主观因素。相对而言,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又不易控制,经常会分心。二是来自外部的刺激、教师教学能力低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这里将重点分析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因素,旨在引导家长以开放的心态,及时调整、改变影响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

  1.家庭对子女呵护、顺从过度。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事情父母都帮孩子代劳,比如帮孩子穿衣服、理书包、收拾书桌,不少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帮孩子逐一检查作业对错,否则一百个不放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逐渐变为一个“懒惰”的人,他们也在家长的好心好意中被剥夺了体验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懒惰而被呵护过分的孩子缺乏意志力,也就难以培养出持久的注意力。笔者所接触的注意力不集中的个案中,那些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孩子,因为被老人家过度宠爱和顺从,比较任性,过度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缺乏意志力,也无法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被批评就抵触或生气,更为严重者把自己的父母关在门外。也有不少家长,因为包办事情过度,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很多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2.看电视尤其是动画片过多。孩子适当地、有选择地观看一些有趣的动画片,对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放松身心、丰富学习生活是必要的。然而,对于学习注意力和自控能力明显不足的孩子来说,电视又是极具冲击力的无形杀手。有的孩子一看动画片就入迷,不可自拔,耽误了功课。孩子看多了电视节目中生动活泼的画面,习惯了热闹的气氛和场景,到了课堂就不习惯安静地听老师讲课。有的孩子在看书、写作业时也念念不忘电视里的故事情节,这种分神是非常突出的。

  3.给了孩子过多的玩具和书籍,房间布置过于花哨。很多家长都以为玩具多、书籍多,孩子会很开心,会增长很多知识。客观地说,如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水平,精选一些能够启迪和开发智力、潜能的玩具和书籍,并且有家长在一起陪伴和指导,的确会有一定的收获。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如果认为多多益善,不加选择,只是把玩具和书扔给孩子,就很容易使孩子养成浮躁和注意力涣散的毛病。对于很多孩子而言,无论玩具多好多新奇,他们也会很快感到厌倦,或者不断地更换玩具,或者一本本书乱翻。久而久之,注意力容易转移的习惯就形成了。有的家庭装潢豪华,家长把孩子的房间布置得很花哨,写字桌上的东西摆放得过多,孩子的眼睛很容易被它们所吸引,容易分心也在所难免了。孩子的房间应该以安全、简洁、清爽风格为主,颜色以淡雅宁悦为主。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应该对房间的布置、装饰做些调整,可以征询一下咨询师的意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迷恋电脑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的孩子,他(她)的房间无论如何是不好直接摆放电脑的,更不要把电脑直接摆放在写字台的中间,因为这样的诱惑太近、太大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导致学习注意力分散的诱惑源移开或尽可能使之距离孩子远一些。

  4.从小忽视体育运动和精细动作的训练。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最有利于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的。运动好要求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好。而精细动作,比如折纸,孩子的眼睛和手都要配合起来才能做好。这就叫“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协调的人,大脑的指挥能力很强,这样的孩子不论在运动时,还是在长时间静止时,都会有极强的自控力。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他的大脑的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就很差。除了做事和运动时显得笨手笨脚外,就是在坐着时,也难以长时间地坚持。闭目单脚直立游戏、脚尖对脚跟走直线游戏、穿珠子游戏、夹珠子游戏等,对锻炼精细动作很有益,对于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有很好的效果。

  5.家长认识偏差,忽视对幼儿“静”的训练。古人云“读书人贵在心静”,“静心”是专注的最佳伙伴。与适当安排动作训练相对应的是,家长还应注意对孩子进行“静”的训练,动静结合、动静相宜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喜欢热闹的气氛,于是就尽量让家里热闹,经常利用周末或其他空余时间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聚会或一起到娱乐场所搞活动,一搞就是两天,认为这样做孩子就会快乐。其实,家长要把握好尺度和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宜经常让孩子置身于过于热闹、兴奋的环境,权衡利弊和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从小给孩子一个安静祥和的家庭氛围更重要,让孩子在该静的时候能够静得下来。当然,具体做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做一些互补性的调节。如果是性格外向型的孩子,需要的是“静”的引导;而性格过于内向的孩子,可以适当引导他多参加一些人际交往,使他感到欢乐。

  6.盲目进行智力投资,给孩子报了过多的训练班。有一则《小学生三叹》写道“一叹父母心太急,望子成龙争朝夕。正课副课辅导课,大雨倾盆向儿袭,脑子乱成一团泥”,道出了家长热切的盲目和孩子无奈的沉重。现在孩子们参加的课外训练班过多过杂,其实多数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也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适合不适合,时间、精力是否充足,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压力过重、怨声载道,无形中也加剧了注意力的不集中。孩子的天性都爱玩,他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你把他课余的时间都占满,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他怎么办?只好在课堂上自己想办法玩了。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也就形成了。过度疲劳是导致很多孩子注意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主要责任在于家长的盲目。有一位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给他进行多项目的智力投资,包括学钢琴、学外语等,加上要求也高,结果孩子对钢琴学习很抵触,根本就没有兴趣,每次练琴时就盼着时间快结束,压根就不愿意多弹,或者索性坐在钢琴边对着乐谱发呆;后来还波及到学习其他知识时,出现厌学、强迫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家长又悔又急,最后只好给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和训练。

  咨询回放:懂得孩子,您是否感受到孩子的累与烦躁?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咨询中的若干画面:

  其一:一位小学一年级的男孩,曾经对我说:“心雅老师,我都累得快瘫掉了。”说完,闭着眼睛把脑袋耷拉下来,呈现极度疲倦的样子。我让男孩稍作休息后,耐心倾听他的诉说。仔细了解以后知道,孩子除了学校的功课,父母还为他在外面报了书法、围棋、数学、英语等六门各种学科及兴趣班的课程,小小年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每天、每周要应付繁多的学习内容,怎能不累“瘫”?我从家长那里也证实了的确有这么多课程,家长还埋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一刻,我只感觉很心疼孩子……

  其二:一位就读于某重点中学的女孩,刚来咨询时,我让她说说自己的开心事与不开心事。说到不开心处时,她先是声音哽咽,紧接着泪流满面。我递上纸巾:“这里是安全的。你让自己先缓缓,等感觉好点了,再慢慢说。我陪着你。”几分钟以后,女孩情绪渐渐恢复稳定,继续和我说心里话:“心雅老师,说真的,我真心觉得我妈妈不需要给我额外报那么多的课,尤其是外语课,我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一点都没有了。我和妈妈说,我英语一直都挺好也挺稳定的,不需要补这么多。这既让我疲于奔命,又浪费钱……可妈妈说这都是为了我好,好上加好。我宁愿不要这种折腾不堪的“好”。老师,请您和我妈妈好好说说。”后来,我让女孩罗列一份一周的课业学习清单。清单显示,一周的时间表中,周一至周五放学后每天都有妈妈要求的课外补课,时间1~2小时不等;周六、周日,就更不用说了,女孩的时间被补课挤压得更厉害了。那一刻,我在心底深深地叹息:望女成凤而盲目的妈妈啊,女儿的泪水,您是否读懂了呢?

  其三:在咨询中,我请孩子们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每天面对校内外繁重的课业任务时疲惫和累的状态、身体和心理的感觉。且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像沿着那高耸而漫长的石级不断地往上爬;像不停飞翔在空中的小鸟;像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跑啊跑啊;像陀螺不停地飞转;还像司机在马路上不停地开车、开车;像吃草,特别苦;像一台作业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远转……此时的感觉又是如何呢?孩子们说:很烦躁,很想发火;很想把作业本、卷子撕了;生气时猛敲桌子;头疼,每天都有黑眼圈,很想趴下,就想能够多睡觉、多玩一会;我每天都被作业绑架了,活动锻炼的时间也少得可怜,也容易生病;作业为什么这么多?很想让作业顿时在眼前消失,可又不得不完成,怕爸爸妈妈生气;唉!每天作业这么多,放学到家后直到睡觉前,时间都花在作业上了,根本没有时间复习,更不用说预习和看我喜欢的课外书了,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也没有办法去补救了……

  其实孩子们说得一点都不夸张,我让孩子与家长把每天都要做的作业,包括各科练习册、练习卷子摆在一起,同时统计、拍照。那种触动可谓是不小的震撼,在震撼中又倍感心疼:心疼孩子们每天背负着如此多而沉重的作业,心疼孩子知道无奈可还是尽力去完成而不让家长生气,心疼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不足,娱乐游戏时间、锻炼身体时间、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让家长们深入觉察和体会孩子的累与烦躁、无奈的疲惫,在咨询过程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时间管理专题,家长与孩子一起画“时间饼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简洁易懂且令人印象深刻。

  2.让家长把孩子日常林林总总的作业集中在一起:统计数据(比如每天的作业科目与所需时间、每周的作业量与所需时间);把小山般的练习册、卷子拍成照片,凝视这些作业,体会自己的感觉。

  3.把孩子对累与烦躁的描述、感觉,反馈给家长。

  4.闭上眼睛,在放松后通过意象方法,去看看那个疲惫不堪的孩子。

  5.让家长结合自己的觉察与体验,以“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里摘录部分与大家分享:

  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谅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相信他的行为是情绪的外化表现,我愿意接纳这些情绪的表达和释放;

  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我自己的心态会更平静,我愿平静地陪伴孩子,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

  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会缩小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让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顺畅;

  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我会理解孩子承受了我们小时候从未遇到过的信息量与压力,我更愿接受他在压力下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会让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更能从孩子的角度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我能更加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他能够处理好自己碰到的困难,并给予坚定的支持;

  懂得孩子的累与烦躁,我会主动提醒孩子要注意休息和放松,不再给他加大压力了。

  当看到、感觉到家长真的觉察到孩子的累和烦躁时,我的心也释怀了很多,同时也把这段话(在咨询中不止一次地对家长们说过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我心疼孩子的累与无奈,也理解家长的初衷与无奈,可我还想说:孩子的学校作业已经很多了,就不要再额外给孩子增加大量的课外负担吧!好好呵护孩子学习的胃吧,撑坏了就难以修复了。在关注学习、作业的数量的同时更应重视质量。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身心健康与良性成长更重要,不要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作为发展的沉重代价——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7.家长方法不当,经常有意无意地强化孩子的弱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家长便逢人就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在家里,也经常责备孩子“你学习怎么老是开小差呢?你就不能专心一些吗?”因为家长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一弱点不断重复、强化,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的认同心理:我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这样更加难以改变。其实家长真正该做的是:尽量弱化孩子的这些特点,引导孩子慢慢纠正,同时多捕捉孩子专注的时刻并及时肯定,还可以拍照片或小视频。而不是一味地在重复刺激中强化孩子的缺点。

  8.睡眠时间不足或过长;睡眠质量差。根据2006年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21.4%的人认为注意力不集中是睡眠不足导致的。研究显示,睡眠与学习成果的巩固、能量的补充等有紧密关系,睡眠越充足、精神状态越好,大脑前额叶和顶叶的活性越高,注意力越集中。睡眠对注意力的影响,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有体会。睡眠不足时,人就会无精打采,无法专心学习和做事。对于大部分中小学生来说,睡眠不足是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曾主持“2006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冯伯麟教授将青少年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原因分为:内因——睡眠不足、疲劳;外因——课堂趣味性差和环境干扰。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尤其是高三学生,近60%每天学习9小时以上;58.8%的初中生每天课后还要学习3小时。以高中生为例,仅有7.9%的人每天能睡够8小时,17.5%的人每天睡不够6小时。即使是初中生和大学生,也分别只有30%和23.5%的人能睡足8小时。学习时间长、休息不够,随之而来的是注意力不断退步,以至于有学生反映“想集中注意力都不行了”。来参加注意力训练的孩子中,有不少孩子,每天6点多起床,晚上11点多才做完作业,到了白天,一上课就打瞌睡。

  那么,是不是睡眠时间越长越好呢?当然不是。有的孩子平时特别能睡,睡眠时间很长,还是觉得昏昏沉沉,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注意力也无法很好地集中。这是“睡过了”。一般认为,新生儿每日睡眠时间需22小时;3岁儿童每日需要14小时;7岁儿童每日需要11小时;10岁儿童需要10小时;到了12岁就可以与成年人基本持平,即平均每日9~10小时。

  睡眠质量差主要包括入睡慢、入睡难、睡得不安稳、容易做恶梦或惊醒等。

  9.饮食习惯方面的忽视和偏差。美国杜克大学的柯纳斯博士曾经发表了一个实验报告。根据他的研究,经过一连串的测试后,证明吃早餐的孩子比不吃早餐的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根据瑞典专家的调查,早餐摄入热量400卡路里以上的孩子和摄入卡路里较低的孩子相比,前者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此外,吃早餐的孩子比不吃早餐的孩子学业成绩佳,上课态度也认真,这些都经过实验得到证明。而根据学校老师观察,不吃早餐的孩子上课时无法面向黑板坐好,更容易和邻座窃窃私语。早餐时常不吃的孩子,往往课听到一半,就开始说话,注意力分散。吃糖过多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摄入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食物也会妨碍注意力集中。所以,提醒那些疏忽的家长,请从关注孩子早餐与饮食平衡开始吧!有的家长早上习惯批评孩子,孩子情绪波澜起伏也影响早餐质量,也要引以为戒。

  10.性格、气质、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性格是指比较稳定的,并且有持续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倾向。气质是指个人行为活动的外部能量、活动方向和时间节奏方面的特征。不同性格、气质对学习及注意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理智、独立、自信、认真型性格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强,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学习相对自觉,能够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而“社交型”、“神经质型”、“情绪不稳定型”、“自卑型”、“依赖型”性格的孩子相对来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为什么呢?“社交型”孩子喜欢人多,喜欢热闹,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一个招呼就能轻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难以继续安静地看书或完成学习任务。“神经质型”孩子的特点是易变,决定了的事情也经常变动,比较敏感,常为小事闷闷不乐,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旦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情绪就会波动,不停地想着这件事情而无法安心学习。“情绪不稳定型”孩子的特点是沉不住气,听课时容易想别的事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只要别人稍微对自己不利,马上就会发火;喜欢什么也会很兴奋,不能专注于某一事物,学习时无法安心。“自卑型”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聪明,什么都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担心考试考砸,害怕失败,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就更加自卑以至于一蹶不振。虽然他们也在认真学习,但是由于过度自卑而无法调动自己的激情,所以无法挖掘出最佳的学习潜力。“依赖型”孩子的特点是什么事情都依赖他人,自己不爱动脑筋,事无大小都喜欢求助别人麻烦别人,学习过程中总是需要别人的反复督促,自觉性差。

  在不同的气质类型中,一般认为黏液质的孩子安静、沉稳,反应缓慢,情绪不容易外露;抑郁质的孩子也比较安静、孤僻,具有很高的感受性,这两种气质都具有内向性,注意力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喜欢和人交往,兴趣和爱好容易转移,注意力也容易转移并且具有外向性。胆汁质的孩子精力充沛,脾气急躁,容易兴奋、冲动,心境变化大,具有外向性,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情绪是指影响心理的正面情绪,消极情绪是指影响心理的负面情绪。不同的情绪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时,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也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尤其是当孩子处于积极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他深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激情,他的注意力和思维力都会达到极佳状态,所以,为孩子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十分重要。气质是先天的,相对固定;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情绪是可以调节的,所以,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优化孩子的性格和情绪成为重中之重。

  11.网络依赖造成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网络依赖造成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实际上是网络依赖者对网络的着迷程度大大地超过了对学习的注意力程度。一个患上网络依赖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初三学生,记得刚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候,只是出于好奇心的触动。当我第一次接触一个网络游戏时,屏幕里的一切感觉真的是十分真实。同样的集市,其他玩家的叫卖声、聊天声、背景声让我觉得这是个与现实一样的世界。在我还是个新人时和其他新人一样,一起组队去迷宫探险,边打怪练级边聊天谈心,也越来越无法从电脑中自拔,每天上网玩游戏时间多达3个小时。学习时注意力分散了,忘记交作业,忘记嘱咐的次数多了,安逸的网络生活使我淡忘了现实中的自己。拒绝同学邀请去玩的次数多了,睡觉少的次数多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网络依赖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据调查,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依赖症的易患人群,其中网络游戏成瘾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网络依赖的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长时间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患者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出现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情况更严重的,还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一旦停止上网会出现坐卧不安、失眠焦躁、易发脾气、学习时注意力严重不集中、不愿上学等状况,损害了身心健康,荒废了学业并形成恶性循环。而一旦网络成瘾,要纠正过来,难度非常之大!这个问题值得敲警钟,希望大家能引起足够重视,尽可能防患于未然。

  12.人际关系不协调影响注意力集中。亲子关系不协调的家庭,孩子和父母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负面情绪大,从而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尤其是处在逆反期阶段的孩子。面临这种状况的家长往往很难意识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真正原因,只会单方面地指责孩子“不争气”、“不用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有一位孩子,因为班上的一位老师经常用不当、难听的话语随意辱骂学生,所以对这位老师很反感,一上他的课就觉得厌烦,情绪很受波动,注意力也就分散了。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往,没有好朋友,孤独无助,这种处境也会影响学习的注意力。而孤独的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向父母倾诉,只是默默地将事情埋在心底,闷闷不乐,所以容易被家长忽略。

  13.厌学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严重厌学的心理。“我家儿子做什么都没有意见,就是不愿意读书,我整天跟在他后面盯着,作业也要陪着做,不然就少做或不做,真累啊!我真拿他没有办法。”一位家长带孩子来做咨询前如此说。而这位学生来了以后对老师说:“老师,我实在不喜欢读书,一点都不喜欢!只要上学,一想到写作业,我就心烦,就头疼,注意力就集中不起来,上课就想打瞌睡。我真的不想上学了。你就让我妈妈和学校老师说让我休学一年吧,实在不行,你让我妈妈和老师商量,同意我不用写作业。好吗?我妈妈会听从你的建议的。”这是笔者所接触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很典型的厌学个案,而类似的情况远不止这一例。孩子这种厌学倾向让家长们费尽心力。有的孩子对多门学科不感兴趣,大部分学习时间分神;有的孩子只对某门学科厌学,一接触它,就心烦意燥或神游他方。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心理动力,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和厌烦心理,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严重的可以发展为厌学症。那么厌学的孩子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早上不愿意上学。家长叫起床就很不高兴,想方设法拖时间,磨蹭半天也不愿意出门,在家长不停地催促下才无奈地背起书包。因为这事也很容易和家长产生冲突,闹得很不愉快。迟到发生率也比较高。

  第二,上课很容易走神或不停地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厌学的孩子上课时难以愉悦地听老师讲课,难以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想容易开小差,比如玩笔、偷偷地看课外书,或者不停地打瞌睡,老师说到哪里、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厌学的孩子把听课看作是煎熬,只盼着下课铃快些响起。

  第三,极不愿意做作业。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要么不做,要么缺做。家长不盯着、不催着、不陪着,就一个劲地往后拖,常常弄到很晚还没有完成。即使做了,质量也不高,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缺。家长为之大伤脑筋,也最容易因此而发火。

  第四,讨厌考试。厌学的孩子因为平时就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做作业,到了考试就难免遇到很大的麻烦:常常考个不及格或者勉强及格。几次三番后,他们对考试就更厌烦,并想方设法逃避考试。

  第五,逃避上学。有的厌学孩子千方百计找借口,瞒着老师或家长不上学,在外面游荡。逃学的青少年当中,几乎都有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我的孩子厌学吗?请家长首先问一问,测一测。对于有厌学倾向的孩子,在进行注意力训练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首先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来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对不少孩子来说,厌学才是注意力分散的根本原因,注意力训练要首先找到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14.青春期的早恋问题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根据某所中学对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学生的情况调查及分析发现:早恋而不能妥善处理是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早恋是指在青春期或在此之前还不到恋爱年龄的少男少女出现了过早的恋情。中学阶段,少男少女之间那种朦朦胧胧的感情不断升温,不少初中生也被丘比特之箭射中,这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如果家长在孩子身上发现早恋信号,一定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并加以正确引导:首先,引导孩子坦然接纳它的发生,不要视为大逆不道或洪水猛兽;其次,引导孩子学会恰当处理自己心中这股感情的冲动。比如尝试着把异性的吸引变成对他(她)的欣赏,把关注他(她)的一举一动转向关注他的学习状态或他的某些优点,努力在这些方面赶上对方或超越对方,让情窦初开的美好感情转化为有益于自己成长和提高自己学习兴趣的动力。用正确的方法主动引导感情的释放,可以减少因压抑青春期感情带来的心理矛盾和痛苦,也就减少了内心的情愫对情绪的干扰和对学习状态的影响。有不少孩子早恋了,因为害怕被责骂所以瞒着老师和家长,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开始也许会带来兴奋和甜蜜,但最终的后果往往是苦涩的。处在早恋中的少男少女,他们脑海里总想着怎样和对方呆在一起,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学习时也常常分心,而一旦失恋了,就会感觉很失败,被沮丧、自卑和挫败感所困扰,如果无法调整好,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会非常大。所以,“早恋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既是青春期的一个敏感问题,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难题,不能疏忽或粗暴处理。

  15.过敏性体质等身体方面的不适影响注意力集中。孩子若身体不适、精力不济、知觉发展不良、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过敏性体质,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造成的身体不适,最容易让孩子分心,无法专心学习。所以,加强体质锻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16.学习压力过大而影响注意力。考试焦虑所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最为明显。在一个关于“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中,有78%的学生写的是“害怕考试”。有的同学写道:“我在学习时,最头痛的是怕考试,怕考不出好分数”、“一想到考试就头痛”。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以下是笔者接触过的两个典型考试焦虑的个案。小欣焦虑地对咨询师说:“自从进入初三年级,我对考试感到莫名的紧张、担心、害怕。有时候,老师刚宣布下周要进行单元测验,自己就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复习时也不能专心,脑海里就想着考不好怎么办。还梦见自己在考场里怎么也做不出题目,别人都交卷了自己还是一片空白。醒来时,总是担心睡梦中的情景会变成真实。考试时,心跳加速,写字的手也会发抖。好不容易交了卷,另外一种担心又开始了:我做得对吗?会及格吗?考试结束后,我忍不住和其他同学对答案,答案不一样,我就更加担心,这样又影响到下一门的考试。有时候,我一想到要考试,真不想上学。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啊!”另一位高中学生小军前来咨询时也说道:“我每次考试前就生病,一到考试就全身冒汗不止,我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不起来。不仅对学习没有自信,对所有事情都没有信心,总是担心失败。”

  小欣和小军在应对考试问题上,压力过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考试焦虑测评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对学生来说,考试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严重的考试焦虑情绪不仅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还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相比较而言,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人群中,初中、高中的二、三年级比例较其他年级高,尤其是初三和高三年级。对于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首先要进行减压训练,把焦虑缓解下来。

  17.家庭不和谐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家庭不和,比如夫妻对孩子的教育无法达成一致,缺乏默契,一方过于严厉,一方又过于溺爱,孩子或者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听谁的,或者在父母中间钻空子,父母的教育效果也相互抵消。夫妻之间整天吵架或者将怒火转嫁到孩子身上,家庭缺乏一种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在终日吵闹的环境中,即使想集中注意力也做不到。夫妻长时间的冷战,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冰冷的空气让人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的情绪变化无常,一定会在孩子心灵中投下阴影,孩子缺乏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甚至担心父母是否会离婚不要自己了,怎能安心学习呢?家庭不和谐会对孩子的注意力造成难以衡量的情感冲击力和杀伤力,请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我们常用的建议是:用家长的宁静影响孩子的安静。

  五、在注意力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家长可以做什么?

  1.了解孩子注意发展的特点,自觉创设能够引起孩子注意的环境。孩子3岁以后,注意范围扩大,注意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比较自觉地注意一些事物,但是注意力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足,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无意注意仍然占主导地位,加上强烈的、新奇的、活动的物体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在家中可以有意识地放置一些鲜艳的、活动的玩具,如彩色气球、不倒翁、会跳舞的娃娃、打鼓小熊等,以便引起孩子的注意;还可准备一些新奇的、安全的可供孩子操作并且能够探索其奥秘的物品,如天平、小电动机、多棱镜、磁铁等,这些物品也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

  2.从实际出发,客观对待孩子,切莫处处苛求完美。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必须在良好的身心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过度要求孩子、苛刻、挑剔,动不动就批评指责,经常否定和打击孩子,会让孩子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中,心理压力大,甚至很自卑,缺乏成功的体验与感觉。如果家长非常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很少拥有宽松的心理空间和自由弹性,容易形成逆反心理,注意力本能地集中到如何去抵抗父母上,而对学习的关注度反而降低了。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允许孩子有缺点,帮助孩子从小进步走向大进步,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在沟通中,家长可以学习着如何去鼓励孩子,那些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否定话语要少说或尽量不说,多说肯定和激励的话,比如:“我相信你能行,你大胆地去试一试。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做得不好,我们都不会责怪你的。”“孩子,你在进步,真为你感到高兴。相信你还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继续加油哦。”“这次考试不理想,没关系。好好总结经验教训,用行动来争取下次考好。”

  3.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减少随意性,切忌啰嗦。孩子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自己的言行却又很随意,比如孩子正在专心地写作业或看书,突然叫孩子做别的事情,或者一会问这一会问那,随意打扰孩子。如果经常这样,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又如何得以保证呢?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看书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到跟前来。有的家长不放心,喜欢陪着孩子写作业,一会说你这题做错了,一会说你书写不认真。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或学习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孩子专心学习或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唠唠叨叨。还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反反复复地说同样的一件事情,说同样的要求,使孩子处在一种烦躁的心情之中,很难进入专心致志的学习状态。家长对自己的言行要有基本的约束,尤其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尽量不要随意说话或发指令,如果要说,言语尽可能简洁不重复,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怡然的家庭环境。

  4.留些闲暇时间和自由,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过满。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有的家长给孩子报读各种才艺学习班、学科辅导班,几乎把孩子的周末时间完全剥夺了。孩子在学校学习已经很累很辛苦,好不容易到了周末,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众多作业以外,还要像赶场子一样穿梭于各种学习班,过度的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换来的可能就是孩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注意力集中也就很难了。一个孩子无奈地说:“我都累得快要疯掉了。”所以,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在选择各种课外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少而精”,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要走极端。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让孩子有时间仰望天上的星光,欣赏公园的花草,或者和伙伴们出游玩耍……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精力充足、注意力集中。

  5.克制情绪,注意言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休。拥有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正面思维的重要前提。事实证明,那些性格急躁、粗暴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分神,很难安心读书。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休,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注意力又如何能够集中得起来呢?笔者曾随上海《家庭教育时报》的记者到一个家庭进行现场咨询,孩子的父母经常争吵和打架,孩子多次在半夜里被惊醒,白天上学,在课堂上也常常想到父母不和的场面,因为害怕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更糟糕的是,家长的这种恶劣情绪和行为也会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情绪不稳,甚至也变得粗暴起来。

  6.以身作则,加强时间观念,今日事今日做。人的惰性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喜欢把事情往后拖,拖到没有退路了才去完成。而时间就在“明日复明日”中悄悄地溜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做事情三心二意,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注意力的速度、灵敏度明显不够。如果家长自己也喜欢做事拖拉,又怎么期待让孩子去改变这种坏习惯呢?家长是孩子的镜子与榜样,自己首先要加强时间观念,做事高度专注,能够今天完成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家长也要懂得,专注就是在某一段时间里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情,包括三方面:一是专心致志做,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二是好好规划和安排好时间。在一天中,总有一些时间段里我们精神抖擞,思维清晰灵活,而在某些时候感觉疲惫,思维模糊迟钝。通常情况下,在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应该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一些简单、琐碎的事情尽可能安排在一些零星的时间段里完成。三是巧妙运用期限约定,也就是说,完成某个任务,尤其是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事先约定最后期限,这对于提高专心度和效率很有帮助。

  7.把注意力的培养当作一个过程,并渗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时,不仅要教孩子认字识数、讲故事、唱歌、背诗等,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培养注意力的过程,并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专心吃饭,专心睡觉,专心穿衣服……

  8.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与需要。兴趣与需要是孩子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情感系统。只有内在兴趣与外在条件契合,才能达到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采用启发、互动鼓励的方式,就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注意力自然更集中。为保持孩子对某一学习或活动的持续兴趣,父母应当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如果活动内容与孩子的先前经验无关,孩子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能够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没有一点挑战性,孩子的兴趣不浓,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趣味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互动,一起欢笑,一起放松,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兴趣,还能够融洽亲子关系。开启孩子乐学的心门,也多了一把开启注意力的钥匙。

  9.尽可能明确训练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任务越明确,目标越清晰,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孩子的注意持久,成人不必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和内驱力。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种一颗豆子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孩子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如果家长能在种豆之前对孩子说:“这颗豆子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妈妈。”这样就交给了孩子一个任务,为了完成妈妈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

  家长向孩子提要求时,尽可能具体而简洁,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笼统模糊的要求对于孩子维持注意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因为孩子并不明白应当如何去关注,什么时候去关注以及去关注什么。如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家长仅仅说“你要注意豆子的变化”,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对观察的兴趣,不能持久注意。这时就要求家长能明确地提出具体要求,将孩子的注意指向具体的某物。所以,如果家长能说出“有没有长出绿色的叶子”,或“看一看它的叶子有什么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

  10.奖惩方法要适合孩子的特点。在培养和训练注意力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定个奖赏,注意力集中程度或进步程度达到一定的目标就给予奖励,达不到就适当地处罚。处罚的方式要慎重,也要符合孩子的特点,比如延时满足方式,暂停或暂缓某些喜欢的活动。切忌粗暴打骂、体罚伤害。

  六、对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教育,家长容易走入哪些误区?

  1.批评指责。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批评已经很多,事实上这些批评对于他们的作用几乎等于零,如果家长在家里也是不停地批评指责,收效也几乎等于零。

  2.隔离、孤立。家长错误地认为,通过隔离、孤立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注意力集中,所以反对孩子和别的孩子交往,不让孩子出去玩,逼孩子呆在家里。事实上这种隔离、孤立的方法使孩子人际交往缺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可取的。

  3.粗暴打骂。粗暴打骂的方法永远解决不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那些脾气粗暴的家长对待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粗暴打骂。家长知道这种方法无效却往往克制不了。

  4.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年龄小的缘故,长大了就会集中的,所以放任自流。这种态度导致孩子更加没有约束,自控能力更差。

  七、在训练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什么样的心态?

  注意力训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孩子的意志力、训练人员的素质与技术、家长的心态及配合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心态至关重要,因为心态影响事态,所以这里重点谈谈家长应有的心态,可以概括为“爱心”、“信心”、“专心”、“耐心”、“静心”、“恒心”、“慧心”。对孩子注意力的训练,是对家长极大的挑战。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首先是家长的心态调整、心灵成长和自我超越。

  爱心 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爱是和煦的春风,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发自内心爱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虽然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依然不改父母对孩子深情的爱,并把这份深情化为一起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完善心智的动力,爱可以创造奇迹!

  信心 对孩子要始终保持信心,这也是家长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我们觉得信心激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和策略。家长也要相信孩子可以改变,并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记得更牢,可以更专心地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学校受批评的机会比其他孩子多一些,家长也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因此,家长首先要重新树立对孩子的信心,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可以采用“优点最大化”的原则,用填写“优点自测表”、写“表扬单”、制作“优点卡”、“进步卡”的方式挖掘和发扬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可以回忆孩子过去的可爱表现,激发孩子的喜悦;可以和孩子一起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激发孩子的自信。通过学习辅导的家长,在这一点上有令人欣喜的成果和经验。

  在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切忌说这样的话:

  “你真是不可救药!”

  “我对你真失望!”

  “我对你失去信心了,随便你怎样吧!”

  “你真是笨极了!”

  “人家的孩子怎么就不像你呢?真气死我了!”

  “你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

  “真是白教育你了!”

  孩子是敏感的,心灵是稚嫩的,来自父母有意无意的否定、指责,会像刀子一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刻上伤痕,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也许他们从此就更加退步、更加让家长失望。所以,家长千万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专心 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尤显重要。家长也要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特别是在家里要保持专心看书、学习或做事的习惯。家长在聆听孩子讲话时要专心听讲全然投入,听全、听清、听懂,不要随意打断,不要随意给孩子下结论,让孩子在点点滴滴中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与孩子比赛,以促进专注力提升的智力活动、角色互换、游戏活动为主,形式多样化。

  耐心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指心里不急躁,不厌烦。二指不急躁、不厌烦的性格。耐心是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与意志品质相关联。耐心的人,往往更细心、更能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也不轻易放弃;耐心的人,往往态度温和,不会动不动就生气或愤怒;耐心的人,既注重努力的过程,也懂得必要的等待,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会急功近利。耐心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养花、绘画、书法、练琴、篆刻、绣花、教育孩子等等,都需要耐心。“达芬奇画鸡蛋”“王羲之练书法”“齐白石学篆刻”,都是令人感动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耐心与意志力都有着生动的体现,建议家长们也认真读一读,并自问几个问题:在与孩子沟通时,我是否做到耐心聆听呢?在教育孩子碰到困难时,我是否变得急躁与不耐烦呢?在孩子做作业时,我是否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快点”呢?在与孩子相处时,还有哪些细节我特别缺乏耐心呢?耐心也是一种修炼,我可以通过哪些事情来提升自己的耐心品质呢?

  静心 孔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读书人贵在心静,静心才能安心。静心如月光,如湖水,家长要以坦然的心情,去影响孩子,如果家长心浮气躁,孩子又如何能够静心、专心呢?有的孩子,注意力不足,情绪急躁,家长自己更需有安静的心境,怀着一颗平常心与孩子相处,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家长自己很容易发火,更要给自己定一个约束,比如“生气不能超过半分钟”。有的时候,家长还要善于运用“波澜不惊,无声胜有声”的技巧,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份温馨的礼物,也许能收到更好的感染效果呢。这里摘录周国平先生在《心静是一种境界》中的一段话,与家长共勉: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齐运动,我只是静观其往复,如此便能成为万物运动的主人。这叫“静为躁君”。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

  恒心 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家长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切忌半途而废。须知,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才能取得成效。笔者在注意力训练实践中发现:取得比较大进步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很有恒心。有一位家长,不畏路远,每次都带着孩子准时或提前从上海市郊赶来,令咨询师非常感动!孩子也从妈妈身上受到很大的感染和激励,训练效果特别的好。在训练的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也会出现一些波动或反复,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更加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跨越了这个坎,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上一个台阶。

  慧心 智慧之心更难得,更需要修炼。智慧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再创造。面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除了要有信心以外,还要学会以独特的视角或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也都是独特的,不妨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更为特别一些的孩子。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偏差,不要惊慌失措,要相信一把钥匙能够开一把锁,只要充分运用教育智慧,就一定能够让孩子在注意力等方面取得进步。让孩子懂得,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种进步和成功,就像一首小诗中所写的那样:

  如果不能成为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一颗最闪亮的星星;

  如果不能成为大海,就做一条小溪,一条最清澈的小溪;

  如果不能成为大树,就做一棵小树,一棵最葱绿的小树。

  总之,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家长永远要牢记“我的坚持和良好心态是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八、在训练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如果家长感到无能为力该怎么办?

  最好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因为他们具有以下优势:

  (1)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技能,能够更好地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使训练科学、规范化。

  (2)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与孩子、与家长)面谈、观察其行为表现等各种途径,全面了解孩子注意力以及与注意力相关的实际状况,取得最原始的真实数据,为下一步的训练提供扎实的基础。

  (3)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孩子、家长的愿望,根据注意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个性化的咨询—训练方案,配备疗程与周期、每次咨询—训练的内容、主要技术、心理作业、游戏活动、家长辅导计划、专业咨询师或教师等等。方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咨询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根据咨询—训练计划逐步实施,注意做好训练反馈,并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训练方案与策略,做到以变应变。

  (5)根据整个咨询—训练过程,做好注意力训练心理档案工作,以记录整个训练过程的轨迹,为咨询训练结束后的跟踪服务提供有效的依据。

  (6)咨询—训练结束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包括电话回访、E-mail联系、适当的沙龙活动、赠送注意力专题的相关资料,使训练效果得以巩固与可持续发展。

  九、孩子总是坐不住怎么办?(综合问答)

  心雅老师:

  您好!我是在《家庭教育时报》知道您的。我家小孩今年读小学四年级,成绩不好,现在出现了很多问题。上课讲话、做作业动作很慢,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我们家长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效果,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您帮助我。

  着急而迷茫的妈妈

  心雅老师:

  您好!我的儿子今年10岁,他的注意力一直不是很集中。比如我带他去参加书法班的课时,写字期间,如果课堂上有些什么响动或某位同学说了句什么,他马上就会去响应,而不像别的孩子专注地写字,心无旁骛。在家写作业时,也是拖拖拉拉,很少的作业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为此,我常常失去耐心,对他说教甚至打骂,但都无效。为此,请教心雅老师,怎么才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不容易受到旁边的事物干扰,专心致志地学习?

  谢谢!祝工作顺利!

  期待得到帮助的学生家长

  自2005年至今,我常常收到类似的求教求助信、电话,而前来悟诚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和训练的孩子中,95%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及相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在静静聆听和共情里,我深切感受到很多家长对孩子注意力状态的关注,也深切感受到家长们着急、焦虑、无奈而迫切期待改变的心情。

  注意力集中,也就是专心,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情。注意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基础。聪明的孩子之所以聪明,除了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聪明的孩子坐得住,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高度而持久的专注力与自控力。专注品质与能力,不仅影响到孩子当下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如何提高和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努力?

  1.首先要了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对孩子注意力及相关状况,首先要对原因“把好脉”:

  是病理性的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还是非病理性的注意力欠缺?

  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还是没有养成专注的品质和习惯?

  是听觉注意力薄弱还是视觉注意力薄弱?

  是注意力的速度还是注意力的持续性有问题?

  是缺乏自控能力、意志力还是缺乏时间观念?

  主要是孩子自身的不足,还是家长的盲目性或疏忽加剧了注意力的分散(可参阅本书第三部分第四章节: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的17个因素)?

  可能是某方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家长可以初步做出分析,必要时请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给予综合评估。

  2.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孩子专注力的关键所在。孩子对学习越不感兴趣、厌学,越容易开小差。而学习兴趣越浓,专注力越高。一位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我从小喜欢画画。浓浓的兴趣,让我觉得一天不画画就感觉到少了什么似的,我会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画画。寒暑假是我挥毫泼墨的好时光,课间休息是我画连环画的好机会,黑板报更是锻炼我书画的好地方。这不,我的书画作品像小鸟展翅飞到了教室的墙上,于是树木成林,鸟儿成群……我突发奇想:新概念画画不是很好吗?我用棉花做白云,用火柴棒搭房子,用橡皮泥做小鸟、苹果树。一幅立体感强、色彩鲜艳、新颖有趣的创作画成功啦!”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动画片,如果没有大人干涉,他们完全可以废寝忘食。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发现,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注意力都很集中,包括那些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的孩子。

  3.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要树立自信心。比如:“我可以我能够做到更好,我可 以我能够记得更牢,我可以我能够听得更专心”“把一件简单的时间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

  4.经常做一些注意力训练趣味游戏。比如乒乓球静止训练、闭目单脚直立、快速数数、快速查找数字、趣味绕口令、穿珠子、注意力联想、后背写字猜字、拷贝不走样、信号拦截、心理绘画、心理DIY、创意手工等等,详细参看本书第二部分。

  5.加强时间管理。针对做作业、做事拖拉的情况,加强计划性的同时,实行定任务、定时间的方式。当然,所定时间要相对合理,且给出一些弹性、灵活的时间。

  6.在学习、做事过程中,尽量创设安静的环境,减少干扰因素。书桌尽可能的清爽、简洁;电脑、电视机尽量远离书桌;孩子写作业或正在看书时,大人不宜随s意走来走去、唠叨不停、责备不停,切忌在孩子面前经常争吵不休。

  7.保证睡眠,多运动、多锻炼,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把因睡眠不足或身体病弱而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到最低程度。

  具体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过程,只要方法恰当、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就一定会有进步。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