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背一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读一读,背一背!
有时我会不由自主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古代的书生一定比现代的学生记忆力来得好!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喜欢用“计字日诵”的方法来读书。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共计字数为455865字,然后他规定自己每天需熟读300字,用了三年半时间将其全部熟读;每天背诵150字,用了七年时间将其全部背熟。欧阳修曰:“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每日定量计字地阅读背诵,积少成多,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熟记45余万字,这是怎样一种记忆容量?可现在的学生,且不说小学生,即便是大学生,又有多少人还能记起高中时代背诵过的《长恨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在“五要”读书法中也提到读书要“天天读”、“夜夜读”、“抄书读”。古代名人的这些经验之谈,都表明熟读、背诵的重要性。读得多,背得多,人的记忆广度就会越来越宽,记忆容量也就越来越大。就像体弱的人要经常运动、锻炼身体,人的记忆能力也要不断地锻炼才会茁壮成长,而朗读、背诵就是最好的运动方式。
我们曾经在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训练的学生中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喜欢、不愿意朗读文章。这一点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读”更类似于应付交差,朗读时声若蚊蝇,口齿含糊,缺乏感情,态度消极。这种状态怎么可能将文章理解透彻,进而记住它?在注意力、记忆力训练过程中,有个训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大声朗读文章20分钟。朗读内容最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文章,当然功课繁重时就朗读课文,将训练和学校学习结合起来。条件允许时请跟随磁带模仿,模仿时要注意语调、发音、停顿等,越接近原声越好。大声朗读不但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强记忆,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并增强自信心。
小翼,13岁,男孩,小升初。该男孩在校成绩不佳,曾经留级一年。有厌学倾向,缺乏自信,叛逆、幼稚,情绪自控能力差。小翼和老师交谈时喜欢低着头,弓着背,大大的个儿说话声音却不响。在向小翼介绍朗读、背诵这一记忆方法时,我们事先准备好录音笔放在一旁,然后递给他一段文章,告诉他:“今天我们做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剧情由老师提供。这个游戏只有你一个演员,你要扮演两个角色。”
小翼显得不是非常乐意。
“元子老师,这是一年级小孩玩的,太幼稚了。”
“如果你觉得简单那就更好,我们期待着你的好表现。在剧中你同时扮演语文老师和学生。学校里马上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个班级都要推选一个同学参加。为了选出朗诵最好的同学,也为了公平起见,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要朗读一段文章,由老师点评。你扮演的同学朗诵完毕后,就由你扮演的老师进行点评。”
讲解完剧情后,我们将朗读的材料递给小翼。小翼抓抓自己的头发有点难为情。以下内容是小翼扮演场景的回放。
小翼先扮演老师说:“今天,我们要选一个同学参加学校举行的朗诵比赛。为了选出朗诵最好的同学,每个同学都要读一段文章。由你开始。”说完,做了一个往前伸手,叫同学起立的姿势。扮演同学时,小翼站起来换了一个方向再开始朗诵:
“没有任何犹豫,陈静用身体将女儿压在身下,她的脸一头栽到铁轨枕木间的石头上,登时鼻青眼肿,她感觉不到;车厢底部的铁板和每两节车厢间牵引的铁钩从她的背部硬生生地刮了过去,鲜血从单薄的衬衣里大面积渗了出来,她感觉不到;她的右脚仓促间撞到车厢底部,当场骨折,这刺骨的疼痛她感觉不到;她满目满耳满身心全是另一种钻心的痛苦——李纯的生命保住了,然而她来不及缩到车厢底下的右手却被车轮碾过。”
——节选自《0.018秒的母爱》
文章读完了,小翼扮演的老师却没有吱声。等了一会,小翼说:“我不知道怎么点评。”
“没关系,首先得表扬你,演得很认真,还配上了动作。至于点评部分,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完成。”
接下去,我们和小翼就“点评朗读优劣的根据是什么”展开了探讨,并建议小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声音部分。声音是否响亮?吐字是否清晰?朗诵过程中有没有停顿?停顿准不准确?有没有重音部分?句调的升降有没有体现出来?语速把握是否恰当?是否流畅?
2.情感部分。有的人朗诵让听者味同嚼蜡,有的人朗诵则能让听者感同身受,这和朗诵者的情感投入有很大关系。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意义是投入情感的基础。你对这段文字理解了多少?你有把自己替代成文中的主人公吗?
3.肢体语言部分。自信的眼神、丰富的面部表情、恰当的手势都可以为朗诵加分。
讨论完毕后,再将小翼的朗读录音播放给他听,指出不足之处,尤其在语句停顿方面。小翼为什么觉得背诵非常困难?无法快速、有效、正确地把握记忆内容的含义是小翼记忆的一个很大障碍。从小翼在语句停顿方面的表现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下面这句话(用“/”符号隔开就表示小翼此处有停顿):
没/有任何/犹豫,陈静用身/体将女儿压在/身下,她/的脸一头/栽到铁轨/枕木/间的石头上,登时鼻/青眼肿,她感觉/不到。
为了在训练时目标更明确、更有动力,可以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朗读卡”。朗读卡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制作,请参考例表。
表一 今天我大声朗读了吗?
表二 今天我进步了吗?(5分制)
通过这种详细的观察记录,家长还能分析出自己的孩子在哪个时间段进行朗读训练效果会更好,寻找出最佳记忆时间可以提高训练效率。
学生学习知识,有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记忆获得,比如课外读物、课堂笔记、上课板书等都离不开“阅读”这一动作。现在不妨试着回忆一下平日里记忆学习内容的过程,大多都要经历“阅读——记忆——阅读——记忆——熟记”这个基本过程,所以说阅读是记忆的开始,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记忆能力。该如何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一、建立阅读信心
小翼喜欢说“不可能”、“无所谓”,说自己一看书就觉得心情烦躁,要不就想睡觉。马上要小升初考试了,小翼语文不好,妈妈就一直强迫他看那些优秀作文选之类的,这种行为让他感觉很厌烦。不过最近他有点担心自己成绩不及格会上不了初中,却又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静下心看那些书。隐藏在小翼言语之中的自我放弃和自卑感让人不由得为他担忧。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有一句至理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记忆能力方面,往往自信的小孩更占优势,也更具创造性。馨馨是2010年“小精英”夏令营中表现出彩的一个小女孩。她大方、活泼、充满朝气,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思考,凡事都很积极。在记忆力自我挑战比赛中,她的挑战频率是最高的,一次又一次跑到老师跟前要求“再来一次”。自信小孩具有的优秀特质,如乐观、积极、坚毅、自主,在馨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挑战成功后的一句话让老师印象深刻:“妈妈说我是最棒的,要相信自己,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挺不错。”
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成功法则中提道:“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所以在正式开始阅读训练以前,家长不妨先和孩子进行一个庄严的小仪式,名字就叫“埋葬不可能”!
准备好纸、笔、一个小盒子。让孩子将自己觉得所有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主要指和阅读、记忆有关的)写在纸上。比如:
我不可能坚持每天朗读30分钟。
我不可能在半小时内背诵一篇200多字的文章。
我不可能完成那些读后感。
我不可能早上6:30起来晨读。
我不可能做到在看书时不开小差。
我不可能边看边做阅读笔记。
我不可能做到愉悦阅读。
我不可能每天坚持记忆5个单词。
……
将所有的不可能写完后,折叠,放入盒子,然后宣布(越大声越好,这也是一种积极心理暗示):“今天我要将这些阻碍自己进步的‘不可能’全部抛弃、埋葬。从今往后,只有‘我可以,我一定能做到’伴随我!”最后,找个地方将盒子埋葬(若环境不允许,也可以将写着不可能的纸张撕碎代替埋葬)。仪式结束。
在所有训练项目中,家长要始终不忘一件事:积极建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
二、建立阅读目标
日本有个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叫山田本一。他曾两次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获胜的秘诀,山田本一回答道:“智慧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对于这个答案人们并不理解:马拉松比赛主要考验的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何为“智慧战胜对手”呢?后来人们在山田本一的自传中找到了答案。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线仔细地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公寓……这样一直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而轻松地跑完。起初,我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把目标一下子定在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觉得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心理实验更加证实了山田本一经验的科学性。在实验当中,心理学家组织了三队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出发。对于第一组人员,心理学家既不告诉他们村庄的名字,也不告诉路程长短,只要求他们跟着导游走。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开始抱怨,甚至愤怒地坐在路边不愿意走;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第二组人员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累了,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继续向前走。当走完3/4路程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了了,而目标却遥遥无期。这时又有人说:“快到了!”听了这话,大家又打起精神继续前进并加快了行进的步伐。第三组人员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隔一公里便有一块里程碑。人们每经过一个里程碑就会欢呼、庆祝。累了就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很快到达了目的地。这个实验说明: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以及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由此可见,学会制定合理、科学的阅读目标非常重要。目标的制定要立足于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综合考虑孩子的阅读基础、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等。制定目标还要细化,分阶段进行,如本学期阅读目标是什么,本月阅读目标是什么,本周阅读目标是什么,今天阅读目标是什么,让孩子觉得“这个目标我有能力完成”,这点非常重要。在记忆力训练过程中,制作“阅读目标卡”、“阅读回顾卡”带来的效果就很不错。以下是例卡:
本周阅读目标卡(月 日—月 日)
本周阅读回顾卡
三、建立阅读方法
有孩子问:“朗读或默读的时候容易走神怎么办?”有一个小技巧可以解决这种烦恼(默读、阅读时都可以使用)。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听人讲话可能会走神,但在自己讲话给别人听时,就不会出现分心现象,因为我们更重视自己所表达的。这就是这个技巧的原形。
首先在脑海里勾画一幅最能让自己放松、宁静、喜悦的景象,然后想象两个小人(其他形象也可以),其中一个是你自己,另一个是自己喜欢的朋友。你要为这个朋友朗读一个故事或一段文章。在阅读过程中,你要始终给自己一些积极情绪暗示:“我的朋友正在听我朗读,我的表现很重要,我一定要让他清楚明白我在念什么!”或“我的朋友正微笑地看着我,他在夸奖我念得棒!他很注意我念的内容!”,等等。这种阅读技巧,能有效帮孩子集中注意力,“锁定”记忆目标。只要勤加练习,比起一般阅读的效果,这种方法所获信息要更多,记忆效率也更高。
在训练阅读能力时,要注意有的放矢,讲究策略和方法,以快速、准确、有效地记忆。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语文,除了坚持朗读外,还要养成用笔摘录的好习惯,将一些好词句、好段落记录下来,有空就拿出来好好体会,细细琢磨,日积月累,词汇自然变得丰富,作文自然也就不再枯燥无味;阅读英语时,精读背诵很重要,还要勤用工具书;记忆理数化公式原理时,记住后最好马上在实践中验证一下,多做几道习题,直到熟练掌握并能举一反三;历史事件记忆可以多使用泛读,通过泛读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材料……
四、建立阅读兴趣
兴趣是什么?在心理学上,兴趣被认为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训练时,培养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的质量和效果,达到“乐学”目的。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时家长要关注哪几点呢?
1.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阅读?”
小希很脆弱,动不动就掉眼泪,抗挫折能力很差。记忆力比赛时,其他队员都在各自准备,小希却在位置上默默哭泣,抽噎着重复:“我不会,字不认识!”等情绪稳定下来,已经是十几分钟后的事了。后来小希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学习呀?”
想了一想我回答她:“小希就像一个漂亮的玻璃瓶,知识就像不同颜色、不同口味的糖果。玻璃瓶里的糖果越多,瓶子就会变得越美丽、越珍贵,漂亮的糖果会带给你智慧、快乐,让你变得能干,不过这些糖果要经过努力才会跑到你的玻璃瓶里。碰到困难就哭鼻子,它可是要逃跑的!”
小希是个感性、敏感、童话式的小女孩,对现在的她来说,这个答案比“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长大成材”之类的更易理解,更能让她产生憧憬。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学习的认知也会逐步增进,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阅读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它是让孩子感受知识魅力的金钥匙。
2.让孩子模仿:“我也要成为故事中的人!”
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来启发孩子对学习、对阅读的热爱是记忆力训练中常用的手段。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主题或几个关键词(如人名之类),要求孩子先去查找准备,准备好之后就将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在一次团训中,四个小朋友按照我们要求的“讲一个关于古人好学的故事”各自做好了准备。他们分别讲述了《孔子学琴》、《闻鸡起舞》、《凿壁借光》、《悬梁刺股》这四个故事,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像小大人似的说:
“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让我们讲古人好学的故事。”
“为什么?”
“你想让我们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真棒!学习的精神很重要。那你能做到吗?”
“能!”
其他小伙伴一听,也嚷嚷起来,争相表决心。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不妨多花点心思,多为孩子塑造几个能触动孩子心灵的好榜样。
3.让孩子好奇:“为什么会这样?”
浓厚的好奇心是兴趣的开始,有了好奇心才会去研究、去挖掘,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小军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从小就生活在捷克,直到上小学才转回国内的学校。小军的语文成绩一直徘徊在30分上下,妈妈很揪心。小军虽然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却一直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这点从他的语言中就可以发觉,他习惯用“你们中国”“我们捷克”来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作解释。马上要过年了,在一次训练中,小军问:“你们中国为什么要过年?”
小军无法融入新环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新环境主观上的否定和排斥。他不喜欢待在中国,在中国的这段经历让他感觉压抑、不快乐。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老师的批评(考试总不及格),父母不在身边的寂寞(寄养在亲戚家),同学们总在说一些自己听不懂的话(因为语言习惯,他对不少字词句的含义无法理解)……而这一切都是来了中国后发生的。他将这种无法排解的压抑同对中国的印象画上了等号,所以,小军的潜意识是拒绝去接受和了解自己的祖国、新学校、新同学的。听了小军的提问,我们觉得这是个让小军了解自己祖国的好机会。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都非常有意思。比方说过年,‘年’原先并不是指节日。传说在远古时候,‘年’是一种猛兽,头上有角,背上长翅,不仅跑得快还能飞得高,凶猛异常,力大无比。‘年’群居在一起,平时穴居在深山老林,唯独每年腊月三十日晚上,从深山跑出来,跑进村庄见人就吃。‘年’出动的时候,少则几百只,多则上千只。那时人们居住条件简陋,难以防御,因而每年有不少人被‘年’吃掉。当然人类也不会轻易认输。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怕灯火,怕响声,怕红色。从此,每逢腊月三十日晚,人们便挂灯笼,挂红木板,敲敲打打,以避‘年’灾。第二天,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相互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磕头,感谢大人对他们的保护。流传到后来,每年除夕到初一,人们就形成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敲锣打鼓等娱乐性活动。”
在讲解的过程中碰到小军听不懂的地方,我们会耐心向他解释清楚。小军一脸惊奇地听完,问:“我过年的时候也要这样吗?捷克没有这个。”
“很多地方过年的习俗并不完全一样,你可以自己去查查看。过年好玩的事情可多了!”
“好!”
过完年回来,小军将他画的一幅画送给我们。画上两个小孩各拿着一盏灯笼,地上铺满了糖果和玩具;画的一边写着“新年快乐”!
4.让孩子快乐:“我们一起来阅读!”
创造一个轻松、愉悦、安静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条件。
曾经有个孩子这样对老师说:“唉,每个周末我早上要学英语、数学,下午学书法、画画,晚上还要弹1小时的钢琴。真的好累!”孩子稚嫩的脸上挂着成人式苦笑。而家长则是这样抱怨:“为了小孩,我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生活,天天要陪着他做作业。一气之下,我干脆让他把作业搬到客厅里,自己就坐对面盯着他,越看我的火气越往上蹿。”其实,寻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就像一个不堪重负的包袱,何来“乐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次为了表扬一名学生在语言训练上的明显进步,我们邀请该生的家长共同参与训练。但我们奇怪地发现,刚才明明表现得很活跃、很自然的学生,现在却表现得扭扭捏捏、磕磕绊绊的。我们细心观察了一会,发现坐在一旁的妈妈坐姿笔挺、表情严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孩子,嘴唇抿得紧紧的。孩子结巴一下,妈妈就皱一下眉头,而台上的孩子则不断地偷瞄着妈妈,越看越紧张。经过了解,这位妈妈在家里也是这么监督孩子学习的,认为不严厉点,小孩就会趁机偷懒。这位母亲的用意很容易理解: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表现得更好。但从效果来看却是好心办坏事,糟糕透顶。从某种角度来讲,妈妈的心境决定着整个家庭的气氛。在教育分工上,大部分家庭又是由妈妈管孩子的学习。妈妈赞赏的微笑、肯定的眼神、温柔的言语,都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平静和力量。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孩子才更易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我曾经在书上读到这样一段描写,其中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大意是这样的:“夜幕降临,我静静地注视着丈夫和孩子们。柔和的灯光打在他们的身上显得那样温柔,让我的心也变得平静和柔软。是的,又到了每晚的读书时间。每天在这个时候,不管大家在做什么,都必须安静地聚在客厅里一块看一小时的书。这是我们的亲子时间,是我们家的传统。曾经我的妈妈这么要求我,现在我这么要求我的家人。每当此时,即便最调皮的小儿子也显得那样乖巧,安静得像个小天使!这一切让我感觉满足与快乐。我嗅到了幸福的味道!”
分享完阅读对记忆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讲讲背诵在记忆力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背诵是读书的基本功之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综合性训练。背诵本身就蕴含着神奇的力量。反复的背诵可以开启右脑深层记忆回路,还能唤醒人的其他能力,如创造能力、灵感等。现在有很多人将“背诵”等同于“死读书”,恰恰是这种偏见阻碍了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背诵是熟读的结果,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我们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和体会也会逐步加深。理解加深,记忆的速度就会加快。
在记忆力训练时,除了要训练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容量、记忆的速度外,对记忆的精确度也有高要求。记忆精确度指再现记忆对象时的准确程度,要求不能对记忆对象进行歪曲、遗漏或添加。而背诵就是训练我们记忆精确度最有效的办法。
美国演说家卡耐基(D.CARNEGIE)曾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的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记性好,对做学问、创事业有利无害。而背诵能锻炼记忆,又焉能不背诵呢?”背诵也讲究方法,无方法、无目的的死记硬背应该被摒弃。受训学生在进行背诵记忆力强化训练时,可借鉴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 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段落。一开始篇幅不要过长,若碰到长篇幅的记忆材料,则可采用化“长”为“短”的分解方式来背诵记忆。
原则二 通过不断反复的方法,将浅层次的记忆转化为深层次的记忆。
原则三 学会在背诵的过程中活用一切可以帮助记忆的方法。
原则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默写的方式加深对背诵内容的记忆程度。
记忆趣谈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纸条背诵学习法”的忠实执行者。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卧病在床时,曾特意请人朗读小说,其中就有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幼时生活贫困,历尽艰辛,这一切使得他获得了常人没有的胆识与毅力,也为他后来成为一流的作家创造了条件。杰克·伦敦为了学习,半工半读。因为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为了掌握文化知识,实践写作,他争分夺秒地寻找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和学习。他发明了“纸条背诵学习法”,并且严格地执行着。他把生字写在纸片上,插在梳妆台的镜缝里,以便在早晨修脸和穿衣时背诵;他把写着字的纸条用扣针悬在晒衣绳上,以便他向上看或者走过房间时可以看见这些新字;睡觉前,他默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时,他一边穿衣,一边朗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口袋里,他的每个口袋中都装有写着一行行字的纸片,以便他到图书馆或外出访问的途中能够随时随地掏出来加以朗读。他随身携带笔记本,积极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景物的描绘、人物的速写、精彩的语言、谈话的片断、动人的故事……他还对自己读过的书和资料作了卡片索引。日积月累,杰克·伦敦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建立了储存写作素材的“参考阅览室”。他在从事创作的16年中,根据这些材料,总共写出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他所积累的这些材料直到他逝世时都没有用完。
记忆之星小竞赛
1.默读儿童诗《我想》,默读时要想象自己正在对另一人朗读。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反复背诵下面的诗歌,直到能够完整记住为止。逐渐缩短每次背诵所需时间,并将时间记录下来。
春天的踪迹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让我们去迎接春天,
让我们去把它寻找。
我问树上的花苞,
花苞默默无语,
咧着小嘴浅浅的笑。
我问林中的小鸟,
小鸟喳喳地叫,
抖落几片刚换的羽毛。
我问山间的小溪,
小溪缓缓的流,
把两岸的野花映照。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春天就在你身边,
不用你到处寻找。
将每次背诵的时间填入下面表格。 “聪明的孩子与家长”教育心理丛书(套装全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