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让他哭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西尔斯健康育儿百科:一本关于儿童健康的综合指南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49. 让他哭
“如果我不抱他,孩子就会一直哭。朋友告诉我让他哭个够,可是我觉得不太对头。我应该就让他哭吗?”
你的感觉很正确,而你朋友的建议是错误的。“让孩子哭个够”是最糟糕的建议,它从生物学角度上说是不对的。研究表明,母亲听到孩子哭的时候,流向乳房的血液会增加,激素会刺激她抱起孩子加以照顾(此处的照顾意为安抚,不仅仅是哺乳)。
研究表明,哭闹时能得到自然、合适回应的宝宝,大一些以后会更少哭闹;与此相反,生长环境更为压抑、哭闹得不到理会只能自己入睡、受到严格时间表约束、需求未得到合适满足的宝宝要么完全不再哭闹,要么哭闹得更厉害。我们逐字研究一下“让孩子哭个够”,你就会明白这个建议的不妥之处:
“让孩子……”最有资格决定是否让孩子哭、让孩子哭多久的人,是曾与孩子脐带相连的那个人——母亲(或者照顾孩子最多的人)。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不了解你的孩子、不曾在孩子身上投资过时间精力、凌晨三点孩子大哭时也不在场的人没有资格教育你该对孩子的哭声做何反应。
“哭……”哭是婴儿的语言,它的出现是为了让宝宝幸存,让父母成长。对宝宝哭声的分析显示,哭泣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宝宝嘹亮的哭声表示需要亲密接触,它会诱发母亲敏感的神经—“我需要做出反应”;如果嘹亮的哭声无人理睬,很多宝宝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出更加尖锐扰人的哭声,让妈妈实际产生的感觉是恼怒而非心疼。早点对宝宝的哭声做出反应对亲子双方都好。
“个……”宝宝哭泣不是为了激怒你,他的哭声是为了交流而不是要操纵你。哭是因为宝宝有情感和生理方面的需求,他的哭声实际上是告诉你:“我需要某件东西”或“某件东西不对劲,请调整一下。”
“够……”如果你让宝宝哭个够,那你们亲子关系中的某样东西就会耗尽——信任。让宝宝哭个够会造成双输的局面:宝宝不再相信哭泣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而你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做出适当的回应。
健康小贴士:学习分辨宝宝哭泣前的信号
你和宝宝共同成长,自然能建立起“哭泣-反应”之间的联系,开始分辨宝宝哭泣之前的信号:一些身体语言,例如拼命挥舞胳膊或是做怪相。如果你对这些信号做出反应,宝宝就会知道,不需要升级到哭泣自己的需求也会得到满足。事实上,你教会了孩子更好的交流方式。
站到宝宝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哭泣对他意味着什么。宝宝的哭声是交流的工具,如果无人聆听,他就会有两个选择:要么哭得更大声更用力,发出更为扰人的信号;要么闭上嘴巴,不再哭泣,变成所谓的“乖宝宝”(不打扰别人)。我们注意到,采用“让他哭”这种方式的父母最终会失去对宝宝的敏感性,因为这些父母放弃了对哭泣信号的反应,于是哭声就烦不到他们了,但这会让新手父母陷入麻烦。最终,不敏感的父母和失去信任感的宝宝之间会产生距离。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将学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需求,你对宝宝的哭声反应速度有多快,将决定宝宝哭泣的频率。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你和宝宝“哭泣-反应”的模式会重复演练数百次,宝宝逐渐学会自我安抚的策略,你也将逐渐懂得什么哭声是“红色警报”,需要立即重视,什么哭声不需要这么快的反应。当然,对于8个月大的婴儿,你对哭声的反应不需要在他一周时那么快。
了解更多
要全面讨论婴儿哭泣与母亲反应之间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联系,请阅读我们的作品《西尔斯橙色亲子课》或《宝宝安睡魔法书》。
健康小贴士:站在宝宝的角度思考
西尔斯家族乐于与新手父母分享一条最实用的养育诀窍:任何情况下,如果你希望知道该对宝宝做出什么反应,马上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宝宝,我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反应?”跟着直觉走,你基本上就不会出错。
我们身边两个“哭个够”的故事
有的宝宝哭泣是因为疼痛
一位妈妈带着6个月大的宝宝前来咨询。宝宝出生后不久就老哭,有时候哭得太厉害,妈妈不得不带他去看急诊,因为担心有什么问题。朋友都告诉这位母亲,你把宝宝宠坏啦,就应该让他哭个够,但几位医生也说她反应过度。但这位母亲极富母性,我们谈话时她这样开头:“比尔医生,我知道宝宝有哪儿不对头,我从他的哭声能听出来。”妈妈是对的!经过全面的医学评估,我们发现宝宝有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而他哭泣是因为疼痛。做出诊断时,宝宝的食道内壁已经因为胃酸腐蚀出现了溃疡,需要立即手术矫正(见相关章节:P234, “婴幼儿肠绞痛”; P347, “胃食管反流病”)。
警惕“婴儿训练班”
一对父母带着3个月的宝宝来做常规检查。这个宝宝出生以来一直是我(比尔医生)在照管,以前他们一家子的情况都很棒。然而,我发现了他们变化的第一个线索:以前妈妈一直用背带把宝宝穿在身上,可现在他们却用塑料婴儿篮装着孩子,还把宝宝扑通一下放在几步开外。然后,爸爸骄傲地开口了:“你知道吗,比尔医生,我们家宝宝可乖了,她都不哭。”这是第二条线索!爸爸继续夸耀:“而且一睡就是一整晚!”检查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她很冷漠,不愿意做眼神交流,看起来也不愿意和别人发生联系。我发现第三条线索:她的身高和体重比起上次检查来几乎没有增加。
由于出现了这三条线索,我询问了这对父母最近是否有什么变化。他们表示自己去上了一个宝宝训练班,那里的人教他们:“别让宝宝摆布你”“如果你让宝宝哭个够,她就会学会自我安抚”还有“如果你能够让宝宝遵从规律的作息时间,那你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显然,这对脆弱的新父母落入了婴儿训练班的魔爪,堕入了“让他哭个够”的泥潭,而他们全家都在付出代价:宝宝不再茁壮成长,父母对宝宝的信号也不再敏感。我向他们解释了这是怎么回事,当妈的一下子崩溃了,她本能地说:“我就知道那样不对。”我建议他们先回家去,照以前的老样子照顾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听从别人的什么训练方法。现在,与父母亲密接触的插头被拔掉了,宝宝不再茁壮成长,她需要重新和父母建立联系。
一个月后再来检查的时候,宝宝的发育情况很好,她的成长和发育也回到了正常水平。当爹的幽默地说:“她没有原来那么‘乖’了。”我们都很清楚他的意思:宝宝用哭泣来表达需求,现在这些需求得到了合适的满足。 西尔斯健康育儿百科:一本关于儿童健康的综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