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问答录(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章
感知未来
一句话问答录(四)
496.问:人对宇宙的看法会改变吗?
答:随着存在理念的变换,人对宇宙的看法会彻底改变。
497.问:宇宙观的改变是科学的突破吗?
答:不是,是观念的变化,观念变化导致科学转向。
498.问:转向研究什么?
答:从感知关系出发,研究人感知的宇宙,研究人与宇宙存在的感知关系。499.问:放弃客观的研究吗?
答:研究感知的客观存在,在感知的前提和因素中重新认识宇宙。
500.问:宇宙观变了,人会改变吗?
答:看法变了,宇宙和人都会改变。
501.问:宇宙变成什么样?
答:变得可感、可知、可用,是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人的本体存在。
502.问:人变成什么样?
答:人完全了解自己,人不再是迷,人从此不再猜疑自己。
503.问:是变得更有限制还是更自由?
答:一切明了以后,人不再挑战限制,而是在限制中实现最大可能的自由。504.问:自由的原则是什么?
答: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明白者自由,不明白者不自由。
505.问:人是明白者吗?
答:不是,人未明白一切,不但一知半解,而且主观片面。
506.问:人有明白者吗?
答:至今没有看到。
507.问:圣者也不明白吗?
答:从无圣者,只是有人明白得多一些。
508.问:以后会有圣者吗?
答:没有,但有明白者,人人都会是明白者。
509.问:明白就是得到了真理吗?
答:明白就是知道本来,本来是唯一正确的存在。
510.问:怎么才能知道本来?
答:放弃一切既有理论,从思考直接回到本来。
511.问:这样的思考容易吗?
答:容易,可谓易如反掌,也不容易,因为你找不到反掌的理由。
512.问:人的迷惑就是因为不会作反掌式的思考吗?
答:是有诸多干扰不让你作反掌思考。
513.问:人人都明白有什么益处?
答:人就不会有分别,也不会再立圣人了。
514.问:人没有分别有什么好?
答:就没有竞争,没有冲突,没有人之间的界限。
515.问:人之间能没有界限吗?
答:共同感知存在就没有界限,人类就是感知共同体。
516.问:感知共同体是什么?
答:是新的人类社会形态。
517.问:感知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答:共同感知,共同存在;互为感知,互为存在。
518.问:感知共同体怎么建立?
答:在认同感知存在理论,遵从感知存在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是无数个感知联盟的最终集合体。
519.问:感知共同体规模有多大?
答:跨地区跨国家跨民族跨种族,直至全人类全世界成为一个共同体。
520.问:感知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有何区别?
答:命运共同体以生存为核心,感知共同体以感知为核心;命运共同体为各自的生存集结,感知共同体为共同及相互的感知集结。
521.问:生存与感知有何区别?
答:生存是个体的生命存在,感知是感知体的共同存在或整体存在。
522.问:人类目前处于何种存在?
答:人类之前是生命性存在,之后将进入感知性存在;生命存在是低级阶段,感知存在是高级阶段。
523.问:是不是感知阶段解决了生命阶段的所有问题?
答:不是解决问题,是所有问题不再存在。
524.问:两个阶段有什么不同?
525.答:存在理念不同、伦理逻辑不同、人及事物的本质不同。
526.问:怎么从生存阶段升级到感知阶段?
答:在感知理论的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自然过渡。
527.问:过渡的标志是什么?
答:人们知道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而且明白放弃是获得的前提。
528.问:人们会放弃什么?
答:人们会放弃固有的生存竞争理念、人们会放弃拥塞的个人拥有物、人们会放弃并重建三观、人们会放弃旧有的存在而开启新的存在。
529.问:新存在的特征是什么?
答:人们为感知而存在,为感知愉悦而生活。
530.问:新存在改变了什么?
答:改变了生存竞争模式,改变了以个人生命为中心的生存形态,改变了数千年人与人的分离关系。
531.问:新存在使人获得什么?
答:获得生命的解放、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纯粹的感知生活、获得幸福愉悦的存在感。
532.问:怎么证明新存在不是一个空想的理念?
答:因为感知是最后的结果,有没有新存在理念人们都在感知,只不过忽略了感知到什么。533.问:感知是新存在的检验标准吗?
答:正是,最终的感知不会欺骗人。
534.问:是放弃一切,只取感知吗?
答:正相反,是整合一切,获得感知。
535.问:感知有没有实在的标准?
答:愉悦的存在就是标准。
536.问:愉悦和快乐有区别吗?
答:有很大的区别:快乐是个体的,愉悦是共同的;快乐是短暂的,愉悦是恒久的;快乐是内在的,愉悦是外在的;快乐是局部的,愉悦是整体的;快乐是单向的,愉悦是相互的;快乐是过程性的,愉悦是存在性的;快乐是现象,愉悦是品质……
537.问:愉悦是对事物的反映吗?
答:不是,愉悦是事物的整体存在状态。
538.问:事物的存在与人的愉悦有关吗?
答:事物的愉悦存在必须在人的感知中完成,是一个运动整体,不可分割。
539.问:愉悦存在有什么涵义?
答:愉悦存在不是指人的精神反映,而是指事物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在人的感知中反映为愉悦。
540.问: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
答:之前是利用关系,之后是存在关系,利用是单向的,存在是双向的。
541.问:双向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互相存在,不可能单独存在。
542.问:人依赖世界存在,难道世界也依赖人存在吗?
答:正是,人的世界因为人而存在,鸟的世界因为鸟而存在,这不是唯心主义,这是感知关系形成的事实。
543.问:人作为利用者和作为存在者有什么不同?
答:利用者的世界是外在的,存在者的世界是内在的;利用者利用世界,存在者感知世界。
544.问:人能从利用者变为存在者吗?
答:利用者和存在者有质的不同,从利用者到存在者的身份转换耗去人数千年时间,跨越人类两个纪元年。
545.问:这种身份转换的实质是什么?
答:不再对抗和折腾世界,不再误解和折磨自己。
546.问:利用者和存在者有什么么区别?
答:利用者在世界中寻找自己,存在者从自己发现世界;利用者一直是盲目的,存在者始终是自觉的;利用者取利于世界,存在者就是世界。
547.问:人为什么问“我是谁?”
答:这是作为利用者的身份迷茫。
548.问:人为什么又问“什么是我?”
答:这是存在者的觉醒:世界就是我。
549.问:个人等同于全世界吗?
答:个人就是全世界,世界表达的是自己,认识世界就认识了自己。
550.问:个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
答:是整体关系,个人是一个视角,世界才是人存在的内容。
551.问:每个人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答:相同的是方式,不同的是内容。
552.问:有什么样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人吗?
答:恰恰相反,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553.问:是人创造了世界吗?
答:世界是人存在的表达,不是人创造的事实。
554.问:是世界创造了人吗?
答:世界与人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一体对应关系,世界表达了人的存在,人就是世界的存在。
555.问:人作为利用者有什么问题?
答:错置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割裂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取小利的同时放弃了世界,在取小利的同时毁坏了世界,事实结果是:人以无知损害了自己。
556.问:人与世界应该是什么关系?
答:是感知运动中感知与被感知的关系,是由感知运动创造的且不可分割的共存关系,是两者互在关系,即:人存在于世界,世界存在于人。
557.问:作为存在者对人有什么益处?
答:人回归到本来,重回感知世界,重获感知到的一切,意味着重新获得全部世界。
558.问:人怎么才能从利用者转变为存在者?
答:改变认识,放弃固有观念,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
559.问:人可能有这种质的转变吗?
答:无论时间短长,人必须转变,人只能回到本来。
560.问:人类的前景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答:悲观与乐观只是一种态度,无论去向何处,人类只能回到存在本身,感知规则和规律不会让人去得太远。
561.问:人能够凭借科技的高度发达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吗?
答:不能,人并无明确的理想目的,有的只是对现在生存模式的弥补性幻想,而现在生存模式不可延续。
562.问:各取所需、相亲相爱、高度自觉的人类社会难道不理想吗?
答:即使达到这种状态,仍然是生存理念的继续,个体生命之间的利害关系并未消除,任何契约与约束随时可能崩溃,这种幻想的社会不可能持续。
563.问:什么社会才是真正理想的社会?
答:没有生命之间的利害关系、没有财富的分配问题、没有个体意愿的矛盾冲突、没有认识立场的重大分歧……这些是基本的条件。
564.问:理想社会的核心是什么?
答:是共同性、整体性和一致性,共同的目的、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存在。
565.问:大同世界难道不是吗?
答:大同世界构造了社会的外部大同,无法实现人的内在相同,各执个体生命观念,人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同。
566.问:生存观念是大同理想社会迈不过去的坎吗?
答:继续保持生存的核心理念,任何社会形式都不可能走进理想世界。
567.问:不能通过教育和信仰使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吗?
答:生命观念本身没有一致性,任何使其一致的努力和策略都是徒劳的。
568.问:怎能让人心一致?
答:回到存在的共同性、整体性和一致性,放弃主观形成的生存理念。
569.问:人放弃了生存理念,岂不会崩溃吗?
答:恰好相反,人会存在得更好。
570.问:人类文明几千年,都是生存理念惹的祸?
答:是生存理念祸害了人类文明几千年,耽误了人类文明几千年。
571.问:没有生存理念指导,人怎么生存?
答:人以感知理念为核心建立存在,人从生命存在升级到感知存在,人不再是生命体而作为感知体,世界不再是生命的世界而是感知的世界。
572.问:是不是仅仅换个名称而已?
答: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生命是个体的,感知是共同的;生命是内向的,感知是外向的;生命是分离的,感知是整体的;生命是唯一的,感知是普遍的;生命是现象的,感知是本质的;生命是概念的,感知是终极的。
573.问:这两个概念目的相同吗?
答:完全不同,生命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的存在,感知的目的是为了整体的存在。
574.问:两个概念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答:生命存在有竞争、冲突和利益分配问题,生命各自目的不同导致缺乏根本的共同点;而感知存在本身就是缺一不可的整体运动,没有各自的利益与目的,所以感知运动中的各方分裂没有意义。
575.问:同样的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对吗?
答:对,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过程、不同的形态、得出不同的结果。
576.问:用生命来阐释人的存在是个错误吗?
答:生命是个不完全的概念,生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生命是现象而不是根本,所以,从生命生发的目的和意义是残缺的,生命并非圆满的存在。
577.问:人难道是非生命的存在?
答:生命是人的存在过程,生命服务和服从于存在目的,存在目的是感知的愉悦。
578.问:人过度地看重生命的存在地位了吗?
答:对,人看重存在过程,忽略了存在目的。
579.问:人忽略了感知吗?
答:人把感知作为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而把生命存在作为最终的目的。
580.问:生命存在与其他事物的存在有冲突吗?
答:有巨大冲突,所以,人以对于生命有利无利来取舍事物,事物的多面意义被生命剔除了。
581.问:感知存在与事物的存在有冲突吗?
答:任何可感知体都对感知运动有益,所以,感知存在没有任何排斥,一切事物共同组成感知存在本身。
582.问:感知运动和感知关系是事物存在的共同点吗?
答:是的,所有感知体和被感知体都共同存在于感知中。
583.问:人作为感知体吗?
答:相对于其他生物,人是最高级的感知体,在感知关系中,人也同时作为被感知体。
584.问:人既作为感知体又作为被感知体,有矛盾吗?
答:不矛盾,正因为既感知又被感知,所以人不是单向的存在。
585.问:这种双向的感知存在对人有什么意义?
答:这就是人与物、人与人互相存在的意义,生命利用是单向存在,感知是双向的互相存在。
586.问:我感知他人,他人感知我,对吗?
答:对,人互为感知、互为存在,人共享感知,互享感知。
587.问:我是他人的利益,他人是我的利益,对吗?
答:利益没有分别,整体不可分开,这就是感知法则。
588.问:人们会根据感知理论和感知法则建立起一些团体或组织吗?
答:在人类感知共同体完全形成之前,会有一些实践者组织建立一些自由松散的共同感知联盟。
589.问:这些联盟是什么性质的团体?
答:具有沙龙性质的学术性、研究性团体,因为有共同的理念聚集在一起,是人类感知共同体的前身和过渡阶段。
590.问:人类感知共同体是什么?
答:是社会形态,是人类新纪元的标志。
591.问:人类感知共同体有多大的规模?
答:由科学技术建成的智能网络数字系统覆盖到全人类的各个地区及每一个人,人类有共同的感知理念、共同的感知生活以达到共同的感知目的。
592.问:是全世界一体吗?
答:全世界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感知愉悦而存在。
593.问:这不就是大同社会吗?
答:两者完全不同:大同社会以生存理念为基础,强调公有和平等,以求给每个人以同样的境遇,实现个人生命的自由存在;感知共同社会以感知理念为基础,强调共同和整体,人们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实现共同感知存在的愉悦生活。
594.问:大同社会的公有和平等还不够吗?
答:公有和平等并不涉及人的本质,人仍有善恶美丑、爱恨情仇等分别以及不同的生存目的,社会不会大同,或不会大同很久。
595.问:大同社会理想没有人的本质基础吗?
答:不改变人的本质,任何社会都只能是沙堆上的建筑。
596.问:人的本质是存在的关键吗?
答:人的本质,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注定了存在形态,没有这个核心基础,人类大同不可能实现。
597.问:什么思想或什么信仰能改变人的本质?
答:至今尚未出现,所以寄希望于感知理论改变人。
598.问:宗教信仰也不能改变人吗?
答:能约束人或教化人到某种状态,但仍然不能改变人的生命本质。
599.问:感知理论取消了生命观念以及生存理念能起什么作用?
答:能改变人的存在核心,消解一切竞争理由,导致有差别社会转型到共同感知社会,人类改变三观,进入高级的存在形态。
600.问:人的高级存在是什么形态?
答:是理性形态,无私有、无冲突、无分别、无真假、无对错、无善恶、无美丑、无爱恨、无恐惧、无遗憾……是自由解放的存在和有理有序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存在和有意义的存在,是主动的存在和本质的存在。
601.问:高级形态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模样?
答:共同感知社会是人们共同组建的感知联合体,社会规则简单有效,社会管理由智能网络数字系统具体实施,只有个人作为感知者面对社会,除此以外,个人再也没有其他任何身份。
602.问:人组成无身份社会吗?
答:人的身份就是数字化纪录,数据库中保存了人的所有情况、经历以及行为记录,并对所有人公开。
603.问:人没有隐私吗?
答:共同感知生活无需隐私。
604.问:那还有个人性吗?
答:个人性表达为个性、兴趣、特长和爱好,社会鼓励个性表达和创造,个人性不再是私人性。
605.问:没有社会角色和身份的个人怎么生活?
答:个人拥有纯粹的感知生活,一切以感知愉悦为目的,感知他人,为他人所感知,这就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606.问:原有的生存模式及生存体制全部取消了吗?
答:生存模式不复存在,生存体制及人的所有角色无需存在,人只有一个角色:做好自己。607.问:怎么做好自己?
答:做好他人感知中的自己。
608.问:就是让他人从自己感知到愉悦吗?
答:对,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609.问:人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这样做?
答:因为感知是共同的和互相的,你也在从他人感知愉悦。
610.问:是共同愉悦和互相愉悦吗?
答:这就是结果。
611.问:人不会再遭遇各类问题吗?
答:存在模式、规则、形态全部改变,生存模式遭遇的所有问题都不会再发生。
612.问:不会发生新的问题?
答:发生新问题,会在理性与智慧的框架中解决。
613.问:不会发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吗?
答:除了超越理性与智慧的问题,不会再有任何解绝不了的问题。
614.问:是不是由人工智能统治一切?
答:这只是生存逻辑下的推理与想象。
615.问: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吗?
答:它们凭什么威胁人类?人类的生存竞争才是威胁自己的根源。
616.问:人工智能会产生思想智慧吗?
答:会,它们的智能只能以人的存在理念为根据,它们不可能凭空创造出别的存在理念。
617.问:人工智能会产生出自己的目的吗?
答:不会,它只能达到人的目的。
618.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的智能吗?
答:完全可能,它们可能全面超越人类的各项能力。
619.问:它们会失控吗?
答:它们只是人理性的工具,它们不会产生另外的理性系统,但它们会出故障。
620.问:人工智能起什么作用?
答:达到人赋予它的目的。
621.问:人赋予它什么目的?
答:服务于人的目的。
622.问:人有什么目的?
答:人有各种目的,有竞争、胜利或控制一切的目的。
623.问:那人工智能服务于何种目的?
答:谁控制就服务于谁的目的。
624.问:那超能力的人工智能岂能不是祸端?
答:这正是巨大的危险,但危险的根源在人,不在机器。
625.问:为什么在人?
答:因为人要争斗,借助于人工智能的力量。
626.问:怎么才能杜绝人工智能伤害到人?
答:首先杜绝人伤害到人,否则,无法杜绝。
627.问:对人工智能是该兴还是该禁?
答:科学发展不可阻挡,所以,这倒逼人类存在理念的变革。
628.问:用正确的存在理念来确定人工智能的服务功能,对吗?
答:只有在共同的存在理念下,科学技术及人工智能才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人的统一目的,而不是服务于个别人的个别目的。
629.问: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都是危险的工具,是吗?
答:它们可能放大人的意志,夸张人性的弊端,加剧生存的竞争冲突。
630.问:人们怎么控制它们为好?
答:先改变控制它们的人。
631.问:怎么改变?
答:让他们放弃生存竞争逻辑模式,拥有共同感知存在理念,让科学技术及人工智能服务和服从于人感知愉悦的目的。
632.问:科学技术能服务于人的感知生活吗?
答:所有的智慧能力和物质条件都是人类共同感知社会的可用资源。
633.问:人类感知共同体需建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吗?
答:虽然共同感知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人类的文明发达却是实现共同感知社会的必要条件。
634.问:是说共同感知社会必然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吗?
答:对,共同感知社会没有任何人力物力的浪费与损耗,人类文明发达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635.问:浪费与损耗指什么?
答:人与物的冲突,人与人的争斗,人用以分配、管理生产产品及维持财富资源的正常秩序所耗费的人力物力。
636.问:人们用在上述各项行为上的财富资源有多少?
答:至少占人类财富生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637.问:人们浪费了生产总价值的百分之六十吗?
答:正是这样,政府运营、战争消耗、分配管理费用及个人财富闲置浪费,从劳动生产到最终享受的中间,人为损耗几乎无法计算。
638.问:人类的大部分智能不是白白浪费了吗?
答:如没有这些耗费,人类世界早已富足有余。
639.问:照此看来,人不是非常愚蠢吗?
答:人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却缺乏使用财富的能力吗?事实是财富没有达到它们的存在目的。
640.问:财富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答:服务于人的目的。
641.问:人使用财富达到什么目的?
答: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目的。
642.问:这是不是在浪费能量资源吗?
答:正是,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643.问:是没有意识到吗?
答:意识到也无可奈何,因为人的生存规则和生存逻辑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644.问:人们的无奈是因为历史太久远吗?
答:也不是,是因为没有令人信服的改变理由。
645.问:人试图改变这种现象吗?
答:不断在努力,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越加严重。
646.问:用善与爱能消弥人间的分裂吗?
答:事实证明不行,善与爱只是对人的要求,不是人的本质状态,生命的本质是个体的和分离的。
647.问:人的本质关系不是爱吗?
答:不是,是共同的感知。
648.问:共同感知超越了爱吗?
答:爱只是某种行为过程,共同感知是人之间的本质关系。
649.问:爱不是共同点,感知才是共同点?
答:感知是人的共同存在方式,是人永恒的共同点。
650.问:以这个共同点建立的感知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吗?
答:是人类最高级的社会形式,也是终极的社会形式。
651.问:它实现了人类的所有理想吗?
答:它超越了人类的所有理想,此前人类并没有这样理想过。
652.问:此前人们理想的是:无所不能、应有尽有吗?
答:人们想象的是人会得到些什么,几乎不想人应该是什么;得到什么是外在的,成为什么是内在的。
653.问:不是想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长生不老的人吗?
答:成为这样的人目的何在?
654.问:目的不是为了生存吗?
答:生存的目的就是生存,这是人自造的陷阱。
655.问:生存以外还有目的吗?
答:生存是过程,终极才是目的。
656.问: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答:是感知存在,是存在的感知;是愉悦的感知存在,是存在的愉悦感知。
657.问:感知目的是人生活的核心?
答:正是,人以感知为目的,组成共同的感知生活。
658.问:感知不是个体的吗?
答:整体的感知不能分解为个体,个体是一个感知单位,和其他感知单位不发生矛盾。
659.问:比如食物分配,不会有矛盾吗?
答:进食是一个共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其他感知产生,如果弃其他感知于不顾,进食过程不会愉悦,更与目的相违背。
660.问:愉悦是综合的,不是一种单项的享受是吗?
答:正是,愉悦是一种存在状态,单一的食与性的过程并不能获得愉悦。
661.问:愉悦是快乐的高级状态吗?
答:快乐是水滴,愉悦是海洋。
662.问:人们不再寻求快乐了吗?
答:是快乐固化成了愉悦,愉悦成为人的生活的品质。
663.问:人怎么获得愉悦?
答:从共同存在中、从创造活动中、从他人反映中。
664.问:从他人获得愉悦吗?
答:愉悦是互在的,必须从对象获得愉悦,他人是愉悦的主要来源。
665.问:这出于感知的原理吗?
答:人在感知与被感知中转换,人在自己和他人角色中转换,你从他人感知愉悦,他人从你感知愉悦。
666.问:生命就无法转换是吗?
答:正是,生命是独自的,感知是相互的。
667.问:感知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吗?
答:感知原理和感知特性使人与人无法分开。
668.问:这就是人类感知共同体存在的原因吗?
答:正是,感知理论的目的就是建立人类感知共同体。
669.问:在感知共同体中,人与人息息相关吗?
答:人从他人获得存在的感知,他人是你的感知利益所在。
670.问:这个共同体超越天下大同了?
答:算是天下大同的升级版,不但同劳、同产、同享,而且同心、同命、同在。
671.问:同命就是同感知吧?
答:对,感知就是人的生命。
672.问:新纪元到来,没有生命的概念了对吧?
答:是的,感知理念替换了生命理念。
673.问: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关怀中吗?
答:个人生活在感知社会中,接受智能感知数字系统的安排、管理和服务,个人只和三种角色发生关系:自已、社会、他人。
674.问:没有其他关系了吗?
答:因为不必要,所以无需建立其他关系。
675.问:这么简单的生活能让人幸福吗?
答:简单、纯粹、自由是感知生活的个人状态。
676.问:那时社会的财富极大地丰富吗?
答:那时没有财富概念,感知资源极大丰富。
677.问:感知资源是指物质吗?
答:不是,是指用于感知生活的所有材料,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虚拟的。
678.问:这些资源是谁创造好的?
答:当然是人自己创造的,那时生产就是服务社会,生产活动也是感知活动。
679.问:人都自觉接受社会管理和监督吗?
答:社会就是智能网络数字系统,人的一切行为都记录和保持在网络中,没有也无需人为的管理和监督,人机同步运行,个人的生活全面公开,一目了然。
680.问:那时人会犯错吗?
答:会的,犯错会立即反应,并迅速得到纠正。
681.问:谁来维护社会秩序?
答:社会依靠科技能力,按照人们的意愿来管理和维护正常生活秩序。
682.问:没有一个权力机构吗?
答:没有必要设立权力机构。
683.问:出现矛盾纠纷怎么办?
答:没有矛盾纠纷。
684.问:人都是高度自觉的吗?
答: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685.问:人出现异常情况怎么办?
答:这属于事故性质,有专门的应对方案。
686.问:没有劳动及报酬吗?
答:没有,有的是服务和接受服务的记录或者账单,任何人都知道你做了什么和没做什么,人主动衡量和计划自己的生活。
687.问:人机互动是什么涵义?
答:人的日常行为数字化运行,生活系统和数字计算系统并行互动运转,不是人变成机器,更不是机器变成人,人机区别鲜明。
688.问:机器人会取得人的身份吗?
答:不会,机器人不会成为与人相同的感知体,它们只起到被感知的作用,服务于人的感知。
689.问:它们会攻击人类吗?
答:没有人供给它们攻击意识,它们不可能产生另外的行为理念,机械故障除外。
690.问:机器人是不是人类的威胁?
答:在生存理念下是,在感知理念下不是。
691.问:地外文明对人是福是祸?
答:人大多以己之腹,度外星人之心。
692.问:外星人对人类有意义吗?
答:几乎没有意义,人猜测外星人和人一样执行生存理念,实在毫无想象力。
693.问:外星人不像人吗?
答:外星有人无人,只要不与人的生存理念相近似,都是没有意义的,人注定是唯一的存在。
694.问:再无相似或相近的存在?
答:可能性几乎接近于零。
695.问:人是孤独的吗?
答:所以别指望意外,人只能自救。
696.问:人能自救吗?
答:人终将得救。
697.问:这是乐观主义态度吗?
答: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人必然走向存在的本来。
698.问:是指望人的觉悟吗?
答:人终会发现本来,并回归本来。
699.问:是回归还是去创造与开拓?
答:本来不是谁创造的,本来就是存在规则,就是存在目的,就是道。
700.问:本来从何而来?
答:从感知模式而来。
701.问:感知模式从何而来?
答:从感知模式以外而来,且不能用感知方式来回答。
702.问:谁能回答?
答:没谁回答,回答对人没有意义。
703.问:追问到感知方式为止吗?
答:感知以外无感知,无感知无意义。
704.问:从生存理念到感知理念之间是否有很长的过渡时期?
答:这要看人们的意愿,人真正愿过什么样的生活。
705.问:难道谁不愿过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惯性使人麻木,麻木毁灭人的意志。
706.问:人会不会把感知理论当成乌托邦?
答:忽略、否定、误解都是可能的。
707.问:你预测人们对感知理论的出现抱什么态度?
答:从不理解到忽视,从狐疑到震惊,从震惊到莫衷一是。
708.问:不会相遇知音吗?
答:有希望又不抱希望,要得到共鸣太难。
709.问:为什么这么难?
答:因为会颠覆一切,改变一切。
710.问:部分改变不行吗?
答:现在模式无法进行修改,弥补与修正都是无效的。
711.问:已有的思想及信仰都是在修正吗?
答:正是,修正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无济于事,其结果不过是让一些事覆盖另一些事,让一些人取代另一些人。
712.问:那不是聪明与智慧吗?
答:其实正因为人太过于聪明和智慧,才使人看不到本来。
713.问: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可以否定吗?
答:不否定,但是以苦难为代价。
714.问:文明的方向错了?
答:为了证明这样的文明有误,人类用去了几乎全部文明史。
715.问:之后没有文明了吗?
答:是后文明或超文明。
716.问:难道这么大的问题人竞然没有发觉?
答:早就发觉,一直在试图改变。
717.问:为什么一直改变不了?
答:应了爱因斯坦的话:在发现问题的道路上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718.问:是方法用错了?
答:是方向错了,南辕北辙。
719.问: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怎么解决为好?
答:不解决,放弃为好。
720.问:让人们放弃世界?
答:是放弃问题。
721.问:问题可以放弃吗?
答:放弃问题本身,让问题不可能发生。
722.问:可以不发生问题吗?
答:让发生问题的理由不存在。
723.问:怎么能够不存在?
答:改变方向,改变本质。
724.问:有史以来,人类改变过方向和本质吗?
答:从未有过。
725.问:那能改变吗?
答:时间和数量都已经足够,时不我待,是改变的时候了。
726.问:怎么开始改变?
答:从怀疑、反思到觉悟,文明及科学发展倒逼人的觉悟。
727.问:觉悟是指改变认识吗?
答:改变认识,重建精神体系,重构意识形态。
728.问:世界不变,替换软件对吗?
答:在已有文明的基础上,升级改版,更换理念,重建三观。
729.问:这有脱胎换骨的意味吗?
答:换一种存在模式,换一种存在理念。
730.问:人类有可能这样做吗?
答:不这样做,人只能重复苦难的命运,没有出路。
731.问:人们能相信这样做的益处吗?
答:不这样做,得找到拒绝的理由。
732.问:人没有理由拒绝是吗?
答:是的,这是无代价的改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质变。
733.问:做起来很容易吗?
答:不容易,但又易如反掌。
734.问:这不矛盾吗?
答:不容易是既有观念积淀太厚,容易是它们都不堪一击,只要找到理由。
735.问:人们怎么从旧有观念中走出来?
答:觉悟的人会对现有失去兴趣、会放弃执着、会认定一个目的、会不再发生问题、会注重感知体验、会重新认识自己、会重新看待他人……
736.问:这不和信仰宗教的情形相似吗?
答:宗教放弃现实,感知理念重归现实;宗教信奉神灵,感知理念信奉真实的感知;宗教的结果在未来,感知理念的结果在当下;宗教信条约束人,感知理念解放人;宗教理念否定自己的意识,感知理念肯定自己的意识……感知理念与宗教信仰恰恰相反。
737.问:感知理论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建立人类感知共同体,实现共同感知社会。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