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用[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器用[1]
纸张如果不够光洁细腻,好像是勇猛善战的将士,跨着骏马奔驰,却奔驰在荆棘丛生、泥泞崎岖的道路上,纵横驰骋就不可能了。毛笔不够颖锐有弹性,就好像奋力战斗的壮士,手上持着缺刃生锈、钝笨不利的兵器,斩砍刺打就不能有很好的效果。
《笔阵图》曰: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砚者,城池也。孙过庭云:“疑是右军所制,尚可启发童蒙。常俗所传,不藉编录。”又云:“《笔势论》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予观其论,固难尽宗,摘其数言,不无合旨,孙子外之,斯语苛矣。第《阵图》以墨拟之鍪甲,以砚譬之城池,喻失其理,恐亦非右军也。予试论之,以俟君子。夫身者,元帅也;心者,军师也;手者,副将也;指者,士卒也;纸者,地形也;笔者,戈戟也;墨者,粮草也;砚者,囊橐也。纸不光细,譬之骁将骏马,行于荆棘泥泞之场,驰骤当先弗能也。笔不颖健,譬之志奋力壮,手持折缺朽钝之兵,斩斫击刺弗能也。墨不精玄,譬之养将练兵,粮草不敷,将有饥色,何以作气?砚不硎蓄,譬之师旅方兴,命在糇粮,馈饷之绝,何以壮威?四者不可废一,纸笔尤乃居先。俗语云能书不择笔。断无是理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石金玉之工,刀锯 锉之属,苟不精利,虽有雕镂切磋之技,离娄、公输之能,将安施其巧哉!俗有署书,以鬃以帚,间或可用。若卷箬抟素,描丝露骨,以示老健之形,风神之态,至于画尘影火,聚米注沙,颓骳无致,俗浊无蕴,借令逸少家奴有灵,宁不抚掌于泉下哉!
【注释】
[1]器用:指器皿用具。这里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
[2]《笔阵图》:《笔阵图》为卫夫人撰,是论述笔法以及纸笔选择的著作,列举七种基本笔画的要点。这几句话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写。
[3]常俗:平时常见的。
[4]不藉:不靠,不依赖。
[5]文鄙理疏:文辞粗鄙,思路混乱疏漏。
[6]意乖言拙:意思相互矛盾,语言笨拙模糊。
[7]尽宗:完全赞成和信奉。
[8]合旨:合乎心意。
[9]外之:认为他在书法正道之外。
[10]光细:光洁细腻。
[11]精玄:墨色黑而有光泽。
[12]不敷:不够。
[13]硎蓄:砚台能发墨和蓄墨。硎,磨刀石,这里指与墨锭之间摩擦力较大,能发墨。
[14]糇粮:干粮,食粮。《晋书·李寿载记》:“寿大悦,乃大修船舰,严兵缮甲,吏卒皆备糇粮。”《新唐书·循吏传·陈君宾》:“去年关内六州谷不登,糇粮少,令析民房逐食。”三国魏曹植《应诏》诗:“虽有糇粮,饥不遑食。”
[15]能书不择笔:典故,出自宋代陈师道《后山谈丛》:“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 西汉扶风纸
[16] 锉:两种磋磨骨、角、铜、铁等使之光滑的工具。
[17]离娄:相传是黄帝时目力极强的人。
[18]公输:名班,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巧匠。《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9]署书:亦称“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
[20]鬃:马、猪等畜类颈上的长毛。
[21]卷箬(ruò):卷竹叶。箬,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粽子。
[22]抟素:抟揉纯色的绫或绢。
[23]描丝露骨:榜书的飞白效果,笔毫清晰可见,笔法运行的轨迹显露无遗。
[24]老健:老到而强健。
[25]画尘影火:画上蒙尘,火中取影,比喻笔力不到,模糊不清。
[26]聚米注沙:米中掺入了沙子,比喻书艺不纯净,粗糙不精致。
[27]颓骳无致:颓丧歪曲,没有韵致。
█ 汪节庵名花十友墨
█ 红漆描金夔凤纹管兼毫笔
[28]借令:假使,如果。
[29]宁不:怎么会不。
【译文】
卫铄《笔阵图》中说:“纸是阵地,笔是兵刃,墨是盔甲,砚是城池。”孙过庭说:“不能确定《笔阵图》是否为王羲之所作,虽然它能启迪初学者,但既然是浅俗对人传承的,就不再著述中采纳了。”又说:“《笔势论》十二章,文辞粗鄙,道理浅陋、见解荒谬,语言笨拙,考察它的主旨,认为一定不是王羲之所写。”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固然是难以全部让人信服,但这里摘录的几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孙过庭批评他,有点儿太过苛刻了。《笔阵图》用盔甲来比喻墨,用城池来比喻砚,这种比喻没有道理,恐怕不是王羲之所说。这里我也来谈谈,放在这里等以后高明的人来指正。如果以军事与人体对应来比喻,人的身体是元帅;心灵是军师;手脚是副将;手指是士兵;纸张是地形;毛笔是兵器;墨是粮草;砚是布袋。纸张如果不光洁细腻,好像是勇猛善战的将士,跨着骏马奔驰,却奔驰在荆棘丛生、泥泞崎岖的道路上,纵横驰骋就不可能了。毛笔不够锋颖劲健,就好像奋力战斗的壮士,手上持着缺刃生锈、钝笨不利的兵器,斩砍刺打就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墨不够黑中透亮,就好像是供养将帅,操练士兵,而粮草军饷不够支出,将帅饭都吃不饱,哪里还能够激励士气呢?砚台不能很好地发墨和储存墨汁,就好像军队要出发,身家性命系于粮草,如果断粮绝饷,怎么能壮大声势呢?四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纸笔尤其重要。俗话说善书者不择纸笔,绝对没有这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工石匠,加工金银饰品和玉器的工匠,如果用的刀锯 锉之类的工具不够坚硬锋利,就是有了雕刻切磋的技艺,才能达到离娄、公输般的高度,可哪里去施展他们的才能呢?世俗有一种榜书的,用鬃毛甚至用扫帚之类的工具,有时也能奏效。那些用卷起来的竹叶或绫绢当笔,笔画丝丝显露,笔法转折清晰可见,以显示老到遒劲的外形、风神独绝的姿态,也还可观,至于那些如画上蒙尘,火中取影,米中掺沙,颓废歪斜而没有韵致,俗气混浊而没有含蓄的味道的作品,假令王羲之的家奴泉下有灵,难道不会抚掌而笑吗!
█ 明代青玉透雕茶花笔洗
█ 清代簇花玉洗
【延伸阅读】
卫夫人卫铄《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斾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夫欲书者,先干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状如惊龙之透水,激楚浪而成文。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 清代翡翠双桃子母洗
宣纸从用料上,可分为皮料和棉料两类。皮料纸是以青檀树皮做主要原料制造而成的。青檀树在我国分布很广,以皖南山区最为集中,其韧皮正是造纸的好材料。皮料纸光滑细腻、润墨性强、宜书宜画,是安徽宣纸中的精品。棉料纸是以稻秆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皖南所产的砂田稻,秆长、纤维长,也是上乘的造纸原料。稻秆纤维与青檀树皮纤维相比较,稻秆纤维窄且薄、透光性好、结构松散,造出的纸也较皮料纸绵软柔润,不少书画家反映棉料纸用在书法上效果也很好。无论是皮料纸还是棉料纸,用料都不是单一的。皮料中加一定量的稻秆纤维,可改善皮料纸的绵软程度,增加纸的“肉感”。棉料纸原料中加一定量的植皮纤维也可加强棉纸的拉力和韧性,充当棉料纸的“骨骼”。
宣纸从性质上,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半熟三种。生宣润墨性好,对墨的反应速度快,表现力极强,主要用于写意画和行笔速度较快的书法,熟宣目的是控制纸的渗透性。半生半熟纸是介于生、熟宣之间的一种纸,主要用作半工笔半写意画,有的也用作隶、篆、楷等书法书体。
(一)生宣:其中有特净皮单宣、净皮单宣、罗纹宣、龟纹宣、棉料单宣、绵连。
(二)熟宣:包括书画宣、清水书画宣,冰雪宣、云母笺、蝉翼宣。
(三)半生半熟:玉版宣、净皮煮捶宣。
(四)其他地区所产宣纸:迁安宣、夹江宣、毛边纸、元书纸、云南宣、浙江皮纸。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地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砚台上水中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末。唐朝末年,奚超至歙州,见歙地多黄山松,且质优,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又好,故留此重操旧业。其子廷珪,更是有心,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所造之墨被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赐给“国姓”。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第一品”,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因之,李廷珪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名家杂论】
项穆从哲学到方法,从方法到器具,层层接近书法的具体操作层面,从而构成了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这在中国书法理论方面具有很突出的成就,且其文辞华丽、音节铿锵,充满了诗歌、古文的优美韵味。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文、史、哲全面的修养和深厚的学识功底。这要归功于传统的通识教育,这种教育是以通过尽可能宽泛的教育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博识的、优雅的,具备完整人格并能达到更高级人生境界的人为目的。所以他们的思考和理论往往能高屋建瓴,分析丝丝入扣,比喻丰富贴切,读他们的论文,就能够得到理论与文学、智慧与情感的双重享受。
任何一种技艺或艺术,器具的优良与否都至关重要,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墨纸砚不仅是为书法活动提供了一个工具,而且有时就是某种书写风格的决定因素。比如宋代以前的毛笔是有笔芯的,宋代以后的毛笔为散卓笔,就造成了宋代相对应晋唐时代书法风格的巨大变化。又比如王羲之《兰亭序》就是用一种少见的鼠须笔创作完成,这种特殊的毛笔是形成兰亭序独特的书法美学形象的重要原因。又比如生宣纸的运用,在此之前多用不洇墨的熟纸或粉彩笺纸,万网线条爽捷轻利,而生宣的使用直接导致了后期行草书厚重淋漓的风格。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