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中和[1]

  圆转之中又不失方直,方直之中又不失圆转。中正之中交汇而达到中和的境界,这就是最高的标准。“中”就是没有过分与不到位的情况,“和”就是没有乖戾怒张的味道。

  书有性情,即筋力之属也;言乎形质,即标格之类也。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淫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而皦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方圆互成,正奇相济,偏有所着,即非中和。使楷与行真而偏,不拘钝即棱峭矣;行草与草而偏,不寒俗即放诞矣。不知正奇参用,斯可与权,权之谓者,称物平施,即中和也。唐之诸贤,虽各成家,然有一手而独擅一二长者,有多能而反拙一二体者。临学之士,贵择善而从焉。陆柬之得法于世南,晚擅出蓝之誉。予尝见其所书兰亭诗,无一笔不出右军,第少飘逸和畅之妙尔。张伯高世目为颠,然其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知笔意,固非常人也。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规矩,乃伯英之亚,怀素岂能及哉!米芾乃诮其变乱古法,惊诸凡夫,何其苛于责人而昏于自反耶!颜清臣虽以真楷知名,实过厚重。若其行真如《鹿脯帖》,行草如《争坐》《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下追伯施,固出欧、李辈也。独其《自叙》一帖,粗鲁诡异,且过郁浊,酷非平日意态。米芾乃独仿之,亦好奇之病尔。唐书虽有三变,虞、褚之真与行草,陆、李之行真,鲁公之行草,率更之真书,长史之飞草,所谓出类拔萃,固非随波逐流者也。怀素《圣母》《藏真》亦多合作,大字《千文》则秾肆矣,小字《千文》太平淡矣。世传《自叙帖》殊过枯诞,不足法也。主善以为师,宁非步王之阶梯哉!

  【注释】

  [1]中和:中正平和,为儒家思想核心。《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唐〕怀素《自叙帖》

  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2]筋力:筋骨之力。汉代王充《论衡·物势》:“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

  [3]形质:形体与本质,外貌与内涵。《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

  [4]标格:气度、风范。唐代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诗》诗云:“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薛仁贵征辽事略》:“观其标格,非久困之人。”

  [5]端楷:端正规范。

  [6]简纵:简便纵逸。

  [7]礼节:礼仪的节奏。

  [8]乐和:音乐的和鸣。

  [9]礼过于节:礼仪太过以至于失去了节制。

  [10]乐纯乎和:音乐太单纯而没有和鸣。

  [11]乐戒夺伦:当心欢喜之心超过分寸而有害。

  [12]皦如:明晰,分明。《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清代恽敬《答伊扬州书》:“蔼如其言,昱如其光,皦如其音,先生视敬有一焉否也。”

  [13]位育:《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4]偏有所着:因为有所执着而偏激。

  [15]楷与行真而偏:楷书与行楷书偏离中和的方向。

  [16]拘钝:拘束困顿。

  [17]棱峭:尖刻孤僻。

  [18]行草与草而偏:行草与草书偏离正道。

  [19]寒俗:寒酸俗气。

  [20]放诞:放荡怪诞。

  [21]称物平施:根据物品的多少,做到施与均衡。《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22]一手而独擅一二长者:学有专长,有独到的技能,专门擅长某方面的才能。

  [23]多能而反拙一二体者:多才多艺,但总有一两项才能不足。

  [24]第少:就是少了。

  [25]《鹿脯帖》:颜真卿书,拓本。行书,信札。

  [26]舒和遒劲:舒畅平和,遒劲有力。

  [27]丰丽超动:丰富华丽,超越生动。

  [28]伯施: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详见前注。

  [29]欧、李:欧阳询、李邕。

  [30]郁浊:积聚。《管子·中匡》:“郁浊困滞。”

  [31]虞、褚:虞世南、褚遂良。

  [32]陆、李:陆柬之、李邕。

  [33]鲁公:颜真卿。

  [34]率更: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曾任率更令,故称。

  [35]长史:张旭。

  [36]《圣母》《藏真》:《圣母帖》是唐代怀素为东陵圣母所写。写于793年,怀素晚年自家乡湖南出游途经江都宜陵镇(古称东陵)时所作。内容记述的是晋代杜、康二仙女蹑灵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故事。《藏真帖》,行草书作品,6行,51字。怀素在文中叙述北上向名家求教书法,特别是向颜真卿学习书法的经历。《藏真帖》用笔瘦劲而字形圆浑。“颜尚书”三字雄健高标,特立独行。作品后三行快意书写,显露出怀素“若有所得”的喜悦之感。

  █ 〔唐〕怀素《苦笋帖》

  [37]秾肆:繁茂恣肆。

  [38]枯诞:枯寂怪诞。

  [39]主善以为师:把好的作品当作学习师法的对象。《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40]步王之阶梯:上到王羲之的阶梯。

  █ 〔唐〕颜真卿《鹿脯帖》

  【译文】

  书法的性情是很重要的,就是筋骨气力的强健与否;书法的性质,就是书法的气质形象的雅致优美与否。真书以方正为本体,以转圆转奇异为应用;草书以圆转奇异为本体,以方正为应用。真书以端正有法度为根本,书写者不易很快能精通;草书以简洁驰骋居多,欣赏的人很难知道它的微妙。真书草书之间为行书。真书带草书的笔意为行楷书;像草书而间杂有楷书的特点为行草。圆转而不失方直,方直而又圆转,中正之中又有奇异的成分,或者奇异而不失中正,交汇而达到中和的境界,这就是最高的标准。“中”就是没有过分与不到位的情况,“和”就是没有乖戾怒张的味道。就像礼是节制的,音乐是协调的,本来就应该这样。过于节制的礼节流于严苛,一味协调的音乐不免使人沉沦。所以讲求礼仪以从容不迫为原则,音乐要警惕不要超过了伦常而特别鲜明。一旦达到中和的水平,天地便在其位,万物也能茂盛生长的大境界就有希望了,更何况是翰墨之道呢?方圆之间相辅相成,端正和奇异也相互依存,失去偏颇,执着一端,就不是中和的境界了。如果楷书与行楷书偏了,不是拘束愚钝就是唐突尖峭;行草书和草书偏了,不是寒酸卑俗就是狂放怪诞。不知道正与奇的辩证关系,就不能很好地使用平衡的方法。权就是称量物体的权重,保持秤杆的平衡,就是中和的运用。唐代的诸位书法大家,虽然各自都是大家,然而有的只能精通一两种书体的,也有五体皆能,但总有一两种书体不擅长的。临仿学习的有识者,贵在选择他优秀的方面去学习。陆柬之得法于虞世南,晚年享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我曾经见到他书写的《兰亭诗》,无一笔不是出自王羲之,就是少了飘逸和畅的美妙韵味而已。张旭世人都说他癫狂,然而他见担夫争道,听到鼓吹合奏的妙处,观公孙大娘舞剑而领悟到了笔法,当然不是一般人了。他的楷书很有法度,草书奇幻无穷而不失规矩,是仅次于张芝的高手啊,怀素哪里能够赶得上!米芾嘲笑怀素变乱古法,在凡俗的世人面前炫耀,他是多么严于律人而昧于反省自己啊。颜真卿虽然以楷书闻名天下,但其书法实在过于厚重,而其行楷书如《鹿脯帖》、行草如《争座位帖》《祭侄帖》则又是舒展遒劲,丰满华丽,超越凡品,上可比拟王羲之,下可以影响虞世南,固然是超出欧阳询、李邕们。怀素独有《自叙帖》,粗鲁诡异,且过于紧密郁结,特别不符合平时的仪容形态。而米芾最喜爱学习这一帖,也是他爱好奇异怪诞的一个毛病。唐代的书法虽然有三次变化,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与行草,陆柬之、李邕的行楷,颜真卿的行草,欧阳询的楷书,张旭的飞草,都是出类拔萃,绝不是随波逐流的平庸作品。怀素的《圣母帖》《藏真帖》也多见中庸的光芒,他的大字《千字文》繁茂恣肆,而小字《千字文》则平淡乏味。传世作品《自叙帖》又太过枯寂怪诞,不足取法。虽然都是唐代的大家,后人择善而从,难道不就是登上了崇尚王羲之的阶梯吗?

  █ 〔唐〕颜真卿《争座位帖》

  █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氏一门忠烈,精神气节之反映于翰墨,本卷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当是存世颜真卿手书第一墨迹。

  【延伸阅读】

  关于中和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四书中的《中庸》里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事迹见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有诗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颜真卿行书突破了其楷书的格调,开创了二王以后的新局面。他曾师从张旭,远溯二王,“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他的书法大气磅礴、雄强豪放。用笔以篆籀浑厚古朴的圆笔为主,杂以斩钉截铁的方笔;结体一反其楷书大小均等、左右对称、正面取势的方法,因势赋形,参差欹侧。章法上起伏跌宕,掩映顾盼,神机幻化,一气呵成。元代陈深评论其书曰:“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 其行书作品有《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湖州帖》《刘中使帖》《鹿脯前后帖》《祭侄文稿》。而《祭侄文稿》最为著名,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怀素《自叙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缓,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点画分散时,则强调全篇的平衡,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互相呼应,顾盼生辉。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唐代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自叙帖》是怀素的代表作,是进入癫狂状态的创造美、人性美淋漓尽致的表现,昂扬激越,生机勃勃,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唐代任华有诗曰:“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怀素酒酣兴发,进入“忘我”之境,又将“自我”化入笔锋,于潜意识状态下,达到如得“神助”的效果:“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名家杂论】

  本章作者直接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的核心思想来评述书法,这和前面几个章节的论述是一个系统,特别的是本章作者采取的角度是各种书体之间的进行对比,将各种书体本身的固有特点作为评述中庸思想所设置的对立统一的两极特性,如圆转与方正、性情与形质、筋力与标格、正与奇、端楷与简纵等等。由此可见,作为不同书体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并没有艺术的鸿沟,相反是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审美法则和共同的技巧方法,统一在中和的审美框架里面,以符合天地宇宙之大美为总框架。

  本章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待唐代书法的观点,条分缕析了唐代各书法大家的优劣得失,作者没有一味地膜拜唐代大家,同时也给予他们应有的崇高评价。这是作者的态度,也是传统书论的共同特点。

  █ 〔唐〕张旭《古诗四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