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品格

  个人的天赋高低不同,未必每个书法家都能够拥有所有风格的美;况且功力深浅不一,又怎么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呢?所以书法因人而异,成就各不相同,就书法等级而言,大概可分成五个等级:一是正宗,二是大家,三是名家,四是正源,五是傍流。只要把它们并列起来精细地品鉴,优劣就能确定了。

  夫质分高下,未必群妙攸归;功有浅深,讵能美善咸尽。因人而各造其成,就书而分论其等,擅长殊技,略有五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并列精鉴,优劣定矣。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鲜。此谓大成已集,妙入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篆隶章草,种种皆知,执、使、转、用,优优合度,数点众画,形质顿殊,各字终篇,势态迥别,脱胎易骨,变相改观。犹之世禄巨室,万宝盈藏,时出具陈,焕惊神目,二之大家也。真行诸体,彼劣此优,速劲迟工,清秀丰丽,或鼓骨格,或炫标姿,意气不同,性真悉露。譬之医卜相术,声誉广驰,本色偏工,艺成独步,三之名家也。温而未厉,恭而少安,威而寡夷,清而歉润,屈伸背向,俨具仪刑,挥洒弛张,恪遵典则。犹之清白旧家,循良子弟,未弘新业,不坠先声,四之正源也。纵放悍怒,贾巧露锋,标置狂颠,恣来肆往,引伦蛇挂,顿拟蟆蹲,或枯瘦而巉岩,或秾肥而泛滥。譬之异卉奇珍,惊时骇俗,山雉片翰如凤,海鲸一鬛似龙也,斯谓傍流,其居五焉。夫正宗尚矣,大家其博,名家其专乎,正源其谨,傍流其肆乎?欲其博也先专,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忘,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注释】

  [1]质:中国哲学认为人秉承先天的理都是一样的,只是感染了不同的气质,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性格气度、体格智慧。这里的“质”就是指后天之气。

  [2]攸归:所归。

  [3]讵能:如何能够。

  [4]殊技:不同的技艺,这里指的是书法的不同成就。

  [5]谙练:精通,熟练。

  [6]众体兼能:指擅长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7]奕矣奇鲜:神采奕奕,时出新意。

  [8]时中:随时代精神流变,在变化中把握最高的美学精神。

  [9]模轨:模范榜样。

  [10]章草:章草和草书。

  █ 〔明〕文征明《新燕篇卷》

  此行书卷学黄庭坚,笔画伸展夸张,章法富有创造性。

  [11]执、使、转、用:几种笔法,孙过庭《书谱》记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12]数点众画:多种点法和众多的笔画。孙过庭《书谱》:“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13]形质顿殊:形态和气质变化多端。

  [14]各字终篇:每一个字的原则都要贯穿整篇的始终。孙过庭《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15]脱胎易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这里指的是书法脱去往日的习惯和世俗的气质,达到仙风道骨的风范。

  [16]变相改观:气质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相貌和外观。

  [17]世禄:世代享受朝廷俸禄的仕宦家族。

  [18]万宝盈藏:金银财宝充满仓库。

  [19]焕惊:光彩闪耀,惊人眼目。

  [20]速劲迟工:迅速而劲健,迟缓而工稳。孙过庭《书谱》:“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21]鼓骨格:振作骨气。孙过庭《书谱》:“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22]炫标姿:姿态优美、炫耀人心。

  [23]本色:本来面目,这里指的是在书法某方面的特长。

  [24]温而未厉:虽然温文尔雅,但缺少严正刚毅。《论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25]恭而少安:恭顺但不够淡定安详。出处同上。

  [26]威而寡夷:威严但缺少平和亲切。出处同上。

  [27]清而歉润:格调清奇但缺少水墨滋润。

  [28]俨具仪刑:俨然具备典范的风度。《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29]挥洒弛张:或潇洒或紧凑地挥洒笔墨。

  [30]循良:善良。唐代李邕《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出膺贤守,则郡国循良。”

  [31]先声:先辈的好名声,昔日的声望。宋代苏轼《送穆越州》诗:“旧政犹传蜀父老,先声已振越溪山。” 宋代苏辙《送李诚之知瀛州》诗:“春风吹旌旆,先声遍城堡。”

  [32]蛇挂:苏东坡说黄庭坚:“你怎么运笔?写的字如枯树挂死蛇!”

  [33]顿拟蟆蹲:黄庭坚说苏东坡:“你写的字像石头压蛤蟆。”

  [34]片翰:一片羽毛。

  [35]鬛(liè):是指兽类颈上的长毛。

  [36]心手无厌:心手相应。

  [37]端越:名副其实。

  【译文】

  个人的天赋高低不同,未必每个书法家都能够拥有所有风格的美;况且功力深浅不一,又怎么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书法因人而异,成就各不相同,就书法等级而言,大概可分成五个等级:一是正宗,二是大家,三是名家,四是正源,五是傍流。只要把它们并列起来精细地品鉴,优劣就确定了。

  █ 〔明〕文征明旧作二首扇面

  已经掌握了古人的精髓之后,又能在当代进行转换递进,不激不厉,熟练掌握了技法规矩,骨态清和,真草隶篆皆擅长,流露出一派天然之气,巍巍然端庄娴雅,光彩夺目。这种水平的书家就是大成已就,达到中和的神妙之境,继往开来,留下模板让人学习品鉴,这就是一等的正宗。真草隶篆都基本掌握和了解,执、使、转、用等技法精熟,且雍容合度;多个重复出现的点画处理,都能变化多端,生动活泼;每个字造型各异,但其风格都能和整篇和谐一体;已经脱去了俗态和平日的习气,整个书法的气质得到了质的改观。就好像世家大族,财宝充满仓库,时不时地拿出些物件,都让人目眩神移。这就是第二等的大家。真书和行书等诸多字体,有的精通,有的不擅长,迅捷而有力,迟缓而功力深厚,清秀丰美;或振作骨气,或姿态新奇;用意和气质不同,但真性情则显露无遗。这就好像是名医或者相术高人,声誉传播久远,发挥自己特长,有独到技艺,这就是三等名家。温文尔雅,但缺少决断的气魄,恭敬谨慎但不能坦然安定,威严有余而平实亲切不够,清奇超群但欠缺滋润绵厚,倚仰相背,严格遵守法度,挥洒张弛,也尽力以经典为模板。就好像清白人家,善良子弟,虽不能开拓更大的家业,但可以做到保存和延续家族的荣耀,这就是四等的正源。纵横放肆,强悍愠怒,偷巧耍滑,锋芒毕露,自我标榜,或狂傲癫疯,恣意随心往来,或如枯树挂死蛇,或如敦实的蛤蟆,或枯寂似陡峭的山岩,或者是过于繁盛肥硕。这就好像奇花异宝,惊世骇俗,好比山鸡只有一片羽毛像是凤凰身上的,海里的鲸鱼只有一根鬛毛像是龙的了。这就是傍流,列为第五等了。

  正宗是大家都想达到的,大家博学多能,名家是专业精神,正源谨慎,傍流就比较恣肆率意。想要达到博学多能就要先专精。与其恣肆随意不如安宁谨慎。由谨慎进入专精,有专精而博学,规矩通晓熟练,心气平和,寝食不忘,心手相合,虽然不能精妙入微达到正宗的境界,但超越名家的行列还是毋庸置疑的。

  █ 〔晋〕王 《伯远帖》

  《伯远帖》上存录有王 书信中的47个字。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帖后还有明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亦为乾隆帝所珍视。

  █ 〔明〕王宠《李白古风诗卷》

  【延伸阅读】

  南朝梁代文学家庾肩吾,梁简文帝萧纲时号为“高斋学士”,后封武康县侯,著有《书品》,将历代书法家分为三品九级。其中上之上为张芝伯英、钟繇元常、王羲之逸少;上之中为崔瑗子玉、杜度伯度、师宜官、张昶文舒、王献之子敬五人;上之下为索靖幼安、梁鹄孟皇、韦诞仲将、皇象休明、胡昭孔明、钟会士季、卫伯玉、荀舆长胤、阮研文机。此九人允为上之下。

  中之上为张超子并、郭伯道、刘德升君嗣、崔实子真、卫夫人、李式景则、庾翼稚恭、郗愔方囬、谢安安石、季琰、桓玄敬道、羊欣敬元、王僧虔、孔琳之彦琳、殷钧季和,共十五人,允为中之上。中之中为魏武帝曹操孟德、吴主元宗孙皓、卫觊伯儒、左子邑伯字卫恒、巨山、元凯、王异世将、张彭祖、任靖、文休、王修敬仁、范怀约、张永景初、吴休尚、施方泰。中之下为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刘与、张昭、陆机士衡、朱诞、王导茂弘、庾亮元规、王洽、郗超敬舆、张翼、宋文帝刘义隆、康昕、徐希秀、谢玄晖、刘绘、陶隐居弘景、王崇素。此十八人,允为中之下。

  下之上姜诩、梁宣、韦秀、钟舆、向泰、羊忱、晋元帝、景文识道人、范晔蔚宗、宗炳、王荟、谢灵运、萧思话、薄绍之、齐高帝、庾黔娄、费元瑶、孙奉伯、羊祜叔子。并擅毫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允为下之上。下之中为阳经诸葛融、杨潭、张炳、岑渊、张舆、王济、李夫人、刘穆之、朱龄石、庾景休、张融思光、褚元明、孔敬通、王籍、文海。此十五人,虽未穷字奥书尚文情,披其丛薄,非无香草,视其涯岸,皆有润珠,故遗斯纸,以为世玩,允为下之中。下之下为卫宣、李韫、陈基、傅庭坚、张绍、阴光、韦熊、张䙗、曹任、宋嘉、裴邈、羊固、谢晦、傅夫人、辟闾训、徐羡之、孔闾、颜宝光、周仁皓、张欣泰、张炽、僧岳道人。此二十二人允为下之下。书品后序:

  █ 〔明〕沈度《七律诗页》

  █ 〔晋〕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今以九例,该此众贤,犹如玄圃积玉,炎洲聚桂,其中实相推谢,故有兹多品,然终能振此鳞翼,俱上龙门,倘后之学者,更随点曝云尔。

  庾肩吾《书品》之后,有唐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李嗣真在此基础上扩充,著《书后品》一卷,选载秦、汉至初唐书法家八十二人,分为十等。他提出逸品为最高的一等,然后依次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三等九品。每品列书法家姓名,论述书艺的源流、作家的特色以及优劣。此书将逸品列在上上品之前,这是以往的著作所没有的,他认为逸品是“琼绝终古,无复继作”的最高品级。至此后,多依此来评论书画作品的优劣。

  张怀瓘,书画理论家。活动于唐代开元时,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曾官鄂州司马,开元中任翰林院供奉。工书,擅长真、行、小篆、八分。著《书断》,上卷叙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概况,比较系统地论述字体的发展变化历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外,得十二人),妙品九十八人(除各体重复外,得三十九人),能品一百零七人 (除各体重复外,得三十五人)。全书最后有《总评》一篇,前列姓名,后附传记,传中附录十八人,所记周详,评论亦公,使人们能知人论世,明其品第,了解其特征和源流。

  ①神品二十五人

  大篆史籀、籀文史籀。小篆李斯。八分蔡邕。隶书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行书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章草张芝、杜度、崔瑗、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皇象。飞白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②妙品九十八人

  古文杜林、卫宏、邯郸淳、卫恒。大篆李斯、赵高、蔡邕、邯郸淳。小篆曹喜、蔡邕、邯郸淳、崔瑗、卫瓘。八分张昶、皇象、邯郸淳、韦诞、钟繇、师宜官、梁鹄、索靖、王羲之。隶书张芝、钟会、蔡邕、邯郸淳、卫瓘、韦诞、荀舆、谢安、羊欣、王洽、王珉、薄绍之、萧子云、宋文帝、卫夫人、胡昭、曹喜、谢灵运、王僧虔、孔琳之、陆柬之、褚遂良、虞世南、释智永、欧阳询。行书刘德升、卫瓘、王珉、谢安、王僧虔、胡昭、钟会、孔琳之、虞世南、阮研、王洽、羊欣、薄绍之、欧阳询、陆柬之、褚遂良。章草张昶、钟会、韦诞、卫恒、郗愔、张华、魏武帝、释智永。飞白萧子云、张弘、韦诞、欧阳询、王廙。草书二十二人:索靖、卫瓘、嵇康、张昶、钟繇、羊欣、薄绍之、钟会、卫恒、荀舆、桓玄、谢安、孔琳之、王珉、王洽、谢灵运、张融、阮研、王僧虔、欧阳询、虞世南、释智永。

  █ 〔晋〕谢安《中郎帖》

  《中郎帖》又称《八月五日帖》。此帖有“德寿”玺印,为南宋高宗之印,另据此帖纸、墨等判断,可确认它为南宋绍兴御书院中人所临摹的古帖,虽然不是谢安的真迹,依然宝贵。此帖行笔圆转流畅,笔法纯熟,具有典雅丰腴、气度雍容的特点。

  ③能品一百零七人

  古文四人:张敞、卫觊、卫瓘、韦昶;大篆五人:胡昭、严延年、韦昶、班固、欧阳询;小篆十二人:卫觊、班固、皇象、张弘、许慎、韦诞、傅玄、萧子云、刘绍、张弘、范晔、欧阳询;八分三人:毛弘、左伯、王献之;隶书二十三人:卫恒、张昶、王廙、庾翼、郗愔、王蒙、卫觊、张彭祖、阮研、陶弘景、王修、王褒、王恬、李式、傅玄、杨肇、王承烈、庾肩吾、薛稷、孙过庭、高正臣、释智果、卢藏用;行书十八人:宋文帝、司马攸、释智永、萧子云、萧思话、齐高帝、陶弘景、汉王元昌、王导、王承烈、孙过庭、高正臣、裴行俭、王智敬、王修、卢藏用、薛稷、释智果;章草十五人:罗晖、赵袭、徐干、庾翼、张超、王蒙、卫觊、崔寔、萧子云、杜预、陆柬之、欧阳询、王承烈、王知敬、裴行俭。飞白一人:刘邵;草书二十五人:王导、何曾、杨肇、郗愔、庾翼、司马攸、李式、宋文帝、萧子云、陆柬之、宋令文、齐高帝、谢朓、庾肩吾、萧思话、范晔、孙过庭、梁武帝、王知敬、裴行俭、释智果、卢藏用、高正臣、王廙、王愔。

  朱长文(1039—1098年),宋代书法家。字伯原,自号灊溪隐夫。吴县(今属江苏)人,著书不仕,名动京师。元祐中召为太学博士。《续书断》是他继唐代张怀瓘《书断》之后,仿其体例,继续把唐宋时期的书家,按上、中、下(神、妙、能)三品,一一评论,以补《书断》之缺。

  █ 〔元〕王蒙《爱厚帖》

  《爱厚帖》是王蒙存世的唯一一通尺牍,弥足珍贵。此书学赵孟 ,不仅点画转折具赵书规模,结体也仿学极似,且笔墨圆润流畅,风格清劲飘逸。

  书中说:“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夫书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者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若夫尺牍叙情,碑板述事,惟其笔妙则可以珍藏,可以垂后,与文俱传;或其缪恶,则旋即弃掷,漫不顾省,与文俱废,如之何不以为意也。予虽不能,每怅然为之叹息,于是集古今字法书论之类为《墨池编》。其善品藻者得三家焉: 曰庾肩吾、曰李嗣真、曰张怀瓘,而怀瓘者为备。然自开元以来,未有纪录,而唐初诸公,或虽有其传而事迹缺略,或未尝立传,于此编为缺。于是用怀瓘品例,缀所闻见,断自唐兴以来,以至于本朝熙宁之间,作《续书断》,庶近时抱艺君子于此具见,而不学者观之亦思勉焉,其所缺漏,当嗣而益诸。熙宁七年八月六日灊溪隐夫序。”

  【名家杂论】

  书法品评在中国书法史上由来已久,这种品评角度各异,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都体现了中国审美思想的特点,即它总是将艺术的审美源头或终极标准定位于天地宇宙的本体。所以在具体的评鉴过程中,总是把艺术与人的体貌、品格以及自然的风雨阴晴等现象进行对比和解说。项穆在此的等级分类不同于以往论者,后者往往拟定一个等级框架,然后分别将古今书法家按照成就依次排列,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么来定,即使有也比较笼统。而项穆在这里的评判标准是回到了书法本体,分别从境界(中和)、书体(众体兼能)、气质(端雅)诸方面综合考查,从书法本体的具体侧面来论述,从而把握书法的成就等级。也可以说项穆更注重从具体的技法、修养、学识、气度等方面来对书法进行考评。比如关于境界问题,项穆分别以不激不厉、清和或者是脱胎换骨、清秀丰丽、温而未厉、恭而少安、纵放悍怒来描述,关于书家的能力分别用众体兼能、种种皆知、彼劣此优,来做区别。这种五个等级的分类方法可能是借助于中国哲学中五行的概念。这样做,优点是分类等级少,各等级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紧密,这就有利于人们对书法等级进行整体把握,不为枝节问题所困扰。缺点是不够精密,不容易做到对评判的客体客观公正,感性把握多于理性分析。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