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形质
如果有这样一种书法,长短合度,轻重平衡,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就和世间关于判定相貌所认为的不胖不瘦、不高不矮才是端正文雅的美一样,这就是符合中庸达道的书法呀。
穹壤之间,齿角爪翼,物不俱全,气禀使然也。书之体状多端,人之造诣各异,必欲众妙兼备,古今恐无全书矣。然天地之气,雨旸燠寒,风雷霜雪,来备时叙,万物荣滋;极少过多,化工皆覆。故至圣有参赞之功,君相有燮理之任,皆所以节宣阴阳而调和元气也。是以人之所禀,上下不齐,性赋相同,气习多异,不过曰中行、曰狂、曰狷而已。所以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此中行之书也。若专尚清劲,偏乎瘦矣,瘦则骨气易劲,而体态多瘠。独工丰艳,偏乎肥矣,肥则体态常妍,而骨气每弱。犹人之论相者,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使骨气瘦峭,加之以沉密雅润,端庄婉畅,虽瘦而实腴也。体态肥纤,加之以便捷遒劲,流丽峻洁,虽肥而实秀也。瘦而腴者,谓之清妙,不清则不妙也。肥而秀者,谓之丰艳,不丰则不艳也。所以飞燕与王嫱齐美,太真与采苹均丽。譬夫桂之四分,梅之五瓣,兰之孕馥,菊之含丛,芍药之富艳,芙蕖之灿灼,异形同翠,殊质共芳也。临池之士,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乎中和之妙,是犹自狂狷而进中行也,慎毋自暴且弃哉。
█ 〔民国〕齐白石《篆书五言联》
齐白石(1863-1957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年少学木工,善雕花。27岁始学书画、诗文、篆刻。卒年95岁。本幅篆书五言联,联文为:“群持山作寿;常与鹤同侪。”白石篆书吸取周、秦、两汉精华,得力于“三公山碑”及“天发神谶碑”,是幅下笔稳健苍劲,极其老辣,应为晚年之作。
█ 〔清〕刘墉行楷书诗文卷
【注释】
[1]穹壤:天地。
[2]气禀:秉承的天地之气。
[3]雨旸(yáng)燠(yù)寒:晴雨暖寒。旸,晴天。燠,暖,热。
[4]化工:大自然化育万物的功夫。
[5]参赞:语出《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高尚的品德可以参与到天地化生万物的伟大事业之中。
[6]燮(xiè)理:燮,谐和,调和。《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唐代孟浩然《和张丞相春朝对雪诗》:“不睹丰年瑞,安知燮理才。”
[7]节宣:节制和宣导。《隋书·高祖纪下》:“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北周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 宋代王安石 《上郎侍郎启二》:“伏惟顺序节宣,慰人所望。”
[8]曰狂、曰狷:狂狷,过于激进与过于保守的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抱朴子·外篇·逸民》:“昔狂狷华士,义不事上,隐于海隅,而太公诛之。吾子沉遁,不亦危乎?”
[9]端美:端正和谐优美。
[10]瘠:瘦弱。
[11]瘦峭:挺直峭拔。
[12]沉密雅润:沉实厚重,优雅滋润。指的是笔法的厚重和墨法的滋润。
[13]端庄婉畅:端庄委婉流畅。指的是结构的匀称和转折回环的委婉流畅。
[14]便捷遒劲:书法线条的迅捷和力度的遒劲。
[15]流丽峻洁:指的是书法笔画的顾盼含情、秀丽整洁。
[16]飞燕与王嫱:汉代赵飞燕和王昭君。
[17]太真与采苹:唐代的杨玉环和江采萍。江采萍(710—756年),莆田人。自幼聪明过人,九岁能诵读《诗经》。在与贵妃杨玉环争宠中失败。江梅妃才情甚高,是大唐王朝有名的才女妃子。诗作《谢赐珍珠》入《全唐诗》。
█ 〔唐〕杜牧《张好好诗卷》
此行书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
[18]桂之四分:桂花四瓣。
[19]梅之五瓣:梅花五瓣。
[20]兰之孕馥:兰花香气含蓄不张扬。
[21]菊之含丛:白居易诗云:“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22]灿灼:灿烂鲜明。
[23]异形同翠:花的形状不同,但都是一样的葱翠。
█ 〔元〕邓文原《题伯夷颂诗帖》
█ 〔宋〕文天祥《上宏斋帖》
此行书帖书法清疏挺竦,风格秀劲,古雅可爱。札中内容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译文】
天地之间,生物种类繁多,或尖牙巨齿,或角爪锋利,或羽翼高翔,谁都不可能具有所有的优势,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秉承了不同的天地之气。书法风格的变化多端,也是因为每个人的禀赋天分以及艺术追求不同,如果一定要求他们具备所有书法的优点,恐怕古今任何一个人都达不到。然而天地之气是变化的,雨晴寒热,风雷霜雪。如果随着节气的次序更替变化,万物就会生长得繁茂多姿;如果任何一种天气过多或者极少,则大自然化育万物的能力都得全部覆灭了。所以最伟大的圣人有参与到大自然中协助造代的功业,而君臣们有平衡社会利益、调和社会矛盾的责任,这也都是调节宣导阴阳平衡,调和元气啊。所以说人的禀赋高低不等,虽然是来源于同一先天之性,但是感染物质之气不同,受到人文自然环境的影响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按照圣人的原则可以分成三类,一为中庸,二为一味进取,三为拘谨无为。所以不同的人的书法,都各自发之于心,应之于手,千形万状,也不过分成适中、丰肥、枯瘦三类而已。
█ 〔清〕弘历行书麦色诗轴
如果某人的书法,长短合度,轻重平衡,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就好像人间关于相人术所认为的:不肥不瘦,不高不矮,那是端正文雅之美,这就是符合中庸达道的书法呀。如果刻意崇尚清奇瘦劲,字体就偏向了枯瘦的一面,虽然达到了劲健的美,但体态多显得贫瘠。如果刻意追求丰饶妍美,就偏向了肥腻的一面,肥腻虽然也能有艳丽的一面,但往往骨力偏弱。就像相人术所说的: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好;而瘦不露骨,肥不露肉,是好的。如果骨气瘦峭,又沉密雅润,端庄婉畅,虽然外形看似乎很瘦,但实际是丰腴的。体态看起来肥软纤弱,如果能加上迅捷遒劲,流丽峻洁,虽然丰肥,实际上是秀丽俊美。表面瘦实际丰腴的,是清妙,不清新就不美妙了;丰腴却秀美的,是丰艳,不丰盈就不艳丽了。所以赵飞燕与王昭君是同等之美,杨贵妃与江采萍是同样的美丽,只是风格不同罢了;就好像桂花是四瓣,梅花是五瓣,兰花香气馥郁含蓄,菊花只在丛中开放,芍药花富贵美艳,芙蓉花灿烂鲜明,虽然形状不同,但都一样的葱翠,虽气质不同,而芳香馥郁却是一样的。临池学书的人,在肥瘦之间增减取舍,就能够深入到中和之美妙的境界,这就是通过狂狷的过程后逐渐达到中行,慎毋自暴自弃啊。
【延伸阅读】
关于书法,人们的审美习惯是非常奇怪的,有的人喜欢肥,有的人喜欢瘦,有的时候肥是时尚,有的时候瘦是追求,没有固定的模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环肥燕瘦”,都是美的典型。反映到书法上,欧阳询云:“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又云:“不可瘦,瘦则形枯。不可肥,肥则质弱。”黄山谷云:“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可以看出,并非一味肥就好,或者并非一味瘦就好。太瘦不行,太肥也不行。太肥失之臃肿,太瘦失之枯硬。肥也罢,瘦也罢,不肥不瘦也罢,其实都不是主要的,关键要有精神。
█ 〔宋〕黄庭坚《浣花溪引卷》
黄庭坚时年42岁。作品笔法苍老,多骨少肉,具有作者晚年书法的风格特征。此件草书作品虽然残处较多,仍不失为佳作。
█ 〔宋〕陆游《尊眷帖》
此行书帖结体颀长,笔画劲健,转折点画精致爽利,既可见杨凝式、苏轼及黄庭坚书法遗意,又自具面目。
在唐代,书法风格也有一个从瘦到肥,从肥再到瘦的转变过程。武则天统治时期,书法也经历了一次转变。《玉台书史》记载:“开书道之大变者,亦为妇人,则天之前,书道尚瘦劲,则天之后,书道尚肥厚,几乎为书法的分水岭。”指在武则天之后,书法“渐起肥法”,至唐明皇时,“肥法”到达顶峰。到了柳公权书法风格又趋向于瘦硬。
历代书论对肥瘦这一对矛盾的审美范畴多有论述,如晋朝卫烁《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北宋黄庭坚:“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唐代李世民《笔法诀》:“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唐代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仇兆鳌注《晋书·王献之传》:“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 宋代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南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踵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规,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浊俗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名家杂论】
中国书法之审美,代表了东方的审美模式,她总是以人来比喻艺术,使得艺术审美不脱离现实世界,甚至不脱离日常生活之所见所感;她通常没有如西方对于美学的形而上的思辨,更不会去创设一个脱离天地之间,甚至脱离日常生活场景的绝对的美学世界。
宋明理学认为天地诞生之前,天地之理已经存在了,天地之理因为感染了不同的后天气质,产生了不同禀赋的万事万物,也包括秉性万端的人群。天地之气孕育万物,贵在其具备的生生不息的中和品质,任何偏向一边的品质都可能对纷繁多彩的世界造成伤害,所以人类艺术的最高追求或者是最完美的模式也应该是中和的境界。所以项穆说一曰中行,一曰狂,一曰狷。从书法的角度上就是瘦、肥、中和三种状态。书法评论中常说增加一分则肥,减去一分则瘦,以此来评判最理想的艺术境界,就是在提倡或表达一种不激不厉的风度之美。这种审美模式从历史上说是由来已久,最早东晋书法家卫铄即在其《笔阵图》中就有论述,后期各代书法家多次论及,到了唐代更形成了一时肥瘦相互交替繁荣的局面。
█ 〔宋〕苏轼《春中帖》
此行书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醇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