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存竞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三章 生存竞争
鸟儿歌唱的背后,隐藏着丧命、失子、毁巢等危机;两只狗,为了生存而相互撕咬;槲寄生,一方面要依靠树枝而生存,一方面又与寄主争夺有限的养料;强壮的幼鹰,会把弟弟或妹妹啄死……
自然界里,斗争无处不在。理论上,一对大象只需750年时间,就会有1900万头后代;一株一年生的植物,如果每年只结两粒籽,只要20年就会增长到100万株……然而它们并没有布满全球。英格兰的猫,能间接决定三色堇的数量;巴拉圭的蝇,与牛、鸟、寄生昆虫形成奇妙的链;蝗虫和野羊,等级相去甚远却因草而“结怨”。虎的爪强而有力是为了捕杀猎物,虱子的毛腿便于攀附,蒲公英的羽毛有利于传送种子,生物的独特结构都为生存而服务。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其结果就是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争 斗 摄影
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异常灵敏,动作灵活,善于攀树和跳跃,胆量很大,敢于和虎栖于同一个领域,能攻击大型动物,如雄鹿、野猪等。画面反映的是两只雄豹为争夺交配权而发生斗争的情形。
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有
关
在进入本章的主题之前,我必须提醒几句,以说明“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之间的关系。我已经在第二章中论述过,在自然状态下,生物存在着某种个体上的变异。对于这一点,我实在不知道还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就我们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将一群可疑类型称为物种或亚种或变种,是无关紧要的。比如,只要承认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变种,那么无论把不列颠植物中的200到300种可疑类型归为哪一级都不会有问题。但是,虽然作为本书的基础而言,仅仅知道个体变异和某些少数显著变种是必要的,但却几乎不能帮助我们去理解物种在自然状态下是如何产生的。身体构造的这一部分对于另一部分及对于生存条件的一切巧妙适应,以及这一生物对于另一生物的一切巧妙适应,这些都是如何完成的呢?对于啄木鸟和槲寄生,我们能很明显地发现这种美妙的相互适应,对于附着在兽毛或鸟羽之上的最下等寄生物,对于潜水甲虫的构造,对于在微风中飘荡着的具有冠毛的种子,我们却只能模糊地看到这种适应。简而言之,无论在任何地方,在生物界的任何部分,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美妙的适应。
鱼 鹰 奥杜邦 水彩画 19世纪
鱼鹰为鸟科,鹰属部分种类的通称。它们经常栖息在湖泊、水库、池塘、河口与海湾,以鱼为主食。由于长期在水中捕鱼,鱼鹰的翅膀进化得窄而长,便于在水下活动。
另外,有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我称为初期物种的变种,是如何最终成为良好、明确的物种的呢?显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物种之间的差异比同种变种间的差异要多得多。那些构成不同属的种群之间的差异比同属物种间的差异要大得多,而这些种群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所有这些结果,都是从生存竞争中得到的,我将在下一章中更加充分地进行讲解。不管这种竞争是多么微不足道,也不管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变异的产生,只要某一物种的一些个体能从其他生物那里,以及它们生活的物理条件的无限复杂关系中得到好处,那么这些个体就会将这样的变异保持下去,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它们还会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它们的后代,它们的后代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由于任何物种都能按时产生许多个体,而且只有其中的少数能够生存,因此我将那种把每一个有用的细微变异都保存下来的原理称为“自然选择”,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它和人工选择的关系。但是,斯潘塞先生却经常使用“最适者生存”这一术语,这一术语更加确切,而且有时也同样方便。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人类利用选择产生了一些伟大的结果,并通过累积“自然”所给予的细微且有用的变异,使生物变得更加适合于自己的用途。但是,我们以后将看到,“自然选择”是一种不断活动的力量,与微弱的人力相比,它有着极其显著的优越性,其差别正如“自然”的工作和“人工”的工作一样。
草原杀手——斑鬣狗 摄影
自然界中的生物并不是平等的,人们常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概括这种残酷的生存状况。无论是高等动物还是低等动物,都脱离不了这一自然法则。为了生存,彼此猎杀已见惯不惊,如狮子捕杀河马、水牛、羚羊,豹子捕杀牛羚,在草原上是很常见的。
现在,我们将对生存竞争进行详细的讨论。在我将来要出版的另一部著作里,还要着重讨论这一问题,因为它有这样的价值。知识渊博且富有哲理的老得康多尔和莱尔已经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即一切生物都暴露在剧烈的竞争之中。
对于植物,曼彻斯特区教长赫伯特以无与伦比的气魄和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显然,这是由于他具有渊博的园艺学知识的缘故。在我看来,至少没有什么比在口头上承认普遍的生存竞争这一真理更容易的了,但同时,也没有什么比在思想上永远牢记这一结论更困难的了。然而,如果在思想里没有彻底体会这一点,我们就会对包含着分布、稀少、繁盛、绝灭以及变异等万般事实的整个自然组成,产生认识上的模糊或产生误解。我们看到,自然界的外貌焕发着喜悦的光辉,我们常常看见过剩的食物;但我们却看不到或者忘记了那些在我们周围安闲地唱歌的鸟,多数是以昆虫或种子为生的,因此它们常常毁灭生命;或者我们忘记了这些唱歌的鸟或它们的蛋,或它们哺育的小鸟被其他的食肉动物所毁灭;我们并不能经常记得,虽然食物在现在是过剩的,但并不是每年的所有季节都会出现食物过剩。
作为广义术语的“生存竞争”
首先,我应该说清楚,我是用广义和比喻的意义来使用这一术语的。该术语的含义有某一生物对另一生物的依存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包含着个体生命的保持,以及它们能否成功地遗留后代。两只狗类动物在饥饿时可以相互抓咬,更确切地说,它们是为了获得食物和生存而互相竞争。生长在沙漠边缘的一株植物为了生存而抵抗干燥,但更确切地说,它是依存于湿度的。一株植物每年可以产生一千粒种子,可是其中只有一粒种子能够开花结果;但更确切地说,它是在和已经覆盖在地面上的同类和异类植物进行竞争。槲寄生依存于苹果树和少数其他的树,如果非要说它是在和这些树相竞争,也是可以的,因为,如果一株树的寄生物过多,那么这株树就会因衰弱而死去。但是如果几株槲寄生的幼苗密集地寄生在同一枝条上,那么就可以更确切地说,这些幼苗是在互相竞争,因为槲寄生的种子是由鸟类散布的,所以它的生存便决定于鸟类。这可以比喻地说,在引诱鸟来吃它的果实借以散布它的种子这一点上,它是在和其他的果实植物相竞争。在这几种彼此相通的意义中,我为了方便,因此采用了一般术语——“生存竞争”。
游 隼 水彩画
游隼,为鸟纲,隼科。隼科动物的翅膀比较狭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以便于快速飞行。游隼是隼科中飞行最快的鸟类,它们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河谷、山地、草原等地,捕食野鸭、鸥等中小型鸟类。
以几何级数增加的数量
由于一切生物都存在着高速增长的倾向,因此它们彼此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终其一生都会产下一些卵或种子,但它会在其生命中的某个时期、某个季节或者某一年遭到毁灭,否则要是按这样的几何比率增长下去的话,它的数目就会变得非常多,以至于再也没有能容纳它们的地方。由于产下的个体比可能生存下来的个体要多,因此,在各种情况下,生物之间一定会出现生存竞争,这些竞争中既有同种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还有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以及自然的生存条件的竞争。这是以数倍的力量将马尔萨斯学说应用在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人为地增加食物,也无法谨慎地限制交配的。虽然现在的某些物种可以迅速地增加数目,但并不是所有的物种都能这样,因为世界无法容纳它们。
鼠 佚名 水粉画 当代
地球上比人类数量更多的动物是鼠,它分布于全世界,适应多种生活方式。这个族群包括老鼠和松鼠,它们都有黑色的圆眼睛、又长又细的尾巴和凿子似的门牙。门牙非常锐利,用来啃咬果仁和浆果。牙齿虽然会因不断啃咬食物而磨损,但在一生中会不断地生长。
各种生物都高速地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是那么自然,以至于如果不毁灭它们,一对生物的后代就能迅速充满地球,这是一条没有例外的规律。即使生殖缓慢如人类,也能在25年之内增加一倍,按这种速度来计算,不到1000年,人类的后代就快没有立足之地了。林纳曾作过这样一个计算,如果一株一年生的植物只产生两粒种子,它们的幼株在第二年又产生两粒种子,如此下去,20年后就会出现100万株这种植物。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如此低生殖力的植物。大象是所有已知动物中繁殖最慢的动物,我曾尽力去计算它在自然增长上的最小可能速度。我可以稳妥地假设,大象在30岁时开始生育,一直生育到90岁,其间共生6只小象,并且它能活到100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经过了740到750年以后,地球上就应该存在将近1900万只由第一对大象传下来的大象。
除了理论计算外,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还有更好的证明。无数的事例表明,自然状态下的许多动物,如果连续两三季都遇到适宜它们的环境,它们就会出现迅速的增长。还有一个更值得人们关注的证据,这一证据来自许多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已经回归野生状态的家养动物。繁殖缓慢的牛和马在南美洲和澳洲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记载,如果不是有真实的证据,这一定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植物也是这样,以外地移入的植物为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它们就会遍布全岛,从而成为普通植物。有几种植物,如拉普拉塔的刺叶蓟和高蓟,它们本来原产于欧洲,而如今却在拉普拉塔的广大平原上成为了最普通的植物,它们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数平方英里的地面上,这里几乎没有其他植物。另外,我听福尔克纳博士说,在欧洲人发现了美洲之后,人们从那里移栽了一些植物到印度,这些植物已经从科摩林角分布到了喜马拉雅山地区。在这些事例中,以及在还可以举出的无数其他例子中,没有人能假设动物或植物的能育性以人们能够觉察的程度突然地增加了。显然,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由于那里的生活条件高度适宜,使得年老的和年幼的生物都很难被毁灭,而且几乎所有的幼小生物都能长大且繁殖。它们按几何级数增长着——其结果永远是可惊的,这简单地说明了它们为什么能在新的家园中迅速地增长并广泛地分布开来的原因。
大 象 摄影 当代
大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其最主要的体形特征表现为拥有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大象是群居性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组成一个群体,群体的首领通常为雌象,雄象承担保卫家族安全的责任。
在自然状态下,每一株发育完全的植株几乎每年都能结出种子;同时,就动物来说,几乎每年都要交配。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一切植物和动物都具有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倾向,凡是在那些适合生存的地方,它们都能迅速地布满每一处,而且这种倾向会因为生命中某一时期的毁灭而遭到抑制。对于那些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型家养动物,我认为,这会把我们引向歧途,我们没有看到它们被大量地毁灭,但我们却忘记了每年有成千上万只动物被屠杀以供食用。同时我们还忘记了,在自然状态下,有相等数目的生物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处理掉。
有的生物每年产下数以千计的卵或种子,而有的生物则只产下极少数的卵或种子,它们二者之间只存在一个区别,即如果在一个范围很大的地区而且条件也很合适的话,繁殖缓慢的生物要布满整个地区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一只南美秃鹰能产下两个卵,一只鸵鸟能产下20个卵,但在同一个地区,南美秃鹰的数目可能会超过鸵鸟。一只管鼻鹱一次只产一个卵,可是人们却相信它是世界上数目最多的鸟。一只家蝇一次产数百个卵,而其他的蝇,如虱蝇一次只产一个卵,但卵的多少并不能决定这两个物种在一个地区内所能存活下来的个体数目。对那些因食物数量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的物种,其卵的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充足时,它们的数量可以迅速增加。而产下大量的卵或种子的真正意义却是补偿生命中某一时期的严重毁灭。在一般情况下,这一时期是生命的早期。如果一个动物能够用任何方法来保护它们的卵或后代,那么少量繁殖仍能够充分保持它的平均数量。如果大多数的卵或后代遭到了毁灭,那么它们就必须大量生产,否则物种就有绝灭的危险。如果有一种树,其平均寿命为1000年,而在这1000年中只结出一粒种子,假设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毁灭这粒种子,而这粒种子又恰好在适合的地方萌芽,那么这种树就能充分保持其数目了。所以在所有情况下,无论哪种动物或植物,其平均数只是间接地依赖于卵或种子的数目。
在我们观察大自然的时候,应一直牢记上述论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千万不能忘记每种生物都在非常努力地增加自己的数目;千万不能忘记,每种生物都在生命的某一时期,通过竞争而存活了下来;千万不能忘记,在每一代里或在间隔周期中,年幼的或年老的生物会遭受灭顶之灾,但只要减轻一些抑制作用,缓和一些毁灭作用,这种物种的数目必然会立刻增长起来。
青 蛙 丹利尔 摄影
青蛙又名田鸡,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通常一只青蛙一年可产卵4000~5000粒。然而,每一只青蛙从出生到成年,都会经历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能存活下来的大约只有15%。用生物学来解释,这是大自然的平衡法则起了作用。
抑制增长的性质
每个物种的自然增长倾向都会受到抑制,但要将受抑制的原因说清楚却非常困难。看看那些最强健的物种吧,它们的个体数目非常多,到处都有,而且进一步增长的倾向也非常显著。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抑制增长的性质,我们连一个事例也无法确切知道。其实,这种事根本不足为奇,任谁想一想,就可知道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多么孤陋寡闻,甚至在我们对于人类自身所知远比对于任何其他动物所知道的多的情形下,也还是如此。对于抑制增长的问题,已经有不少作者进行过很好的讨论,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里进行详细的讨论,尤其是要对南美洲的野生动物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在这里,我只作一个简短的谈论,以便读者们注意到下列的几个要点。在一般情况下,似乎卵或年幼的动物受害最多,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如此。植物种子被毁灭得最多,但按照我的一些观察,我发现在已布满其他植物的地上,处于发芽状态的幼苗才是受害最多的。
等待猎物的美洲狮
美洲狮是新大陆分布最广的猫科动物,它们会在自己的领地留下气味,除了吸引异性外,这也是对入侵之敌的强烈警告。美洲狮攻击性极强,善于捕食猎物,在其区域里的物种都保持着一定的增长率,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同时,大量的幼苗还被各种敌人所毁灭,比如,在一块三英尺长、两英尺宽的土地上耕作后进行除草,使那里不会受到其他植物的抑制,当土著杂草长出之后,我在它们的所有幼苗上标下记号。我们发现,在357株杂草中,有不下295株的杂草被毁灭了,它们主要是被蛞蝓和其他昆虫毁灭的。在被长期刈割的草地上,如果任由杂草自然生长,就算不健壮的植物得到了充分的成长,它还是会被较为健壮的植物所慢慢消灭。被四足类动物所仔细啃食过的草地,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一小块被刈割过的草地上(四英尺长、三英尺宽)生长着20种物种,其中的9种物种因其他物种的自然生长而全部死亡了。
显然,每个物种的食物数量决定了该物种的一个增长极限,但是,获取食物的多寡并不能决定物种的平均数,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该物种被其他动物所捕食的多寡。因此,毫无疑问,任何一片广阔地区上的鹧鸪、松鸡、野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它们被多少敌害动物所毁灭。虽然现在英格兰地区,人们每年要猎杀数十万只猎物,但如果在今后20年内,该地区的人们不再猎杀任何一种猎物,同时也不毁灭任何一种猎物的敌害动物,那么猎物的数量很有可能比现在的还要少。与之相反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大象,因为甚至连印度虎都不敢攻击被母象保护的小象,所以它几乎不会被肉食动物所猎杀。
海蛞蝓
海蛞蝓,又名海兔,腹足纲,无盾目,海兔科。海兔属裸腮类,是软体动物家族中一个特殊的成员,其壳已退化成埋在外套膜中的一块小骨片。
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两只海蛞蝓相遇,其中一只海蛞蝓的雄性器官与另一只海蛞蝓的雌性器官交配,间隔一段时期,彼此交换性器官再进行交配。可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通常总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海蛞蝓联体、成串地交合、产卵,海蛞蝓产卵较多,但成活率衡定,以避免过度繁殖。
气候对决定物种的平均数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高寒或干旱的周期季节似乎是所有抑制作用中效果最好的两种。1854至1855年冬季,我计算了我所住地区的鸟巢数量,其中被毁灭的鸟达到了4/5(主要是由于在当年的春季,鸟巢数量大量减少)。这的确是一场严重的毁灭,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人类因传染病而死亡了10%时就是异常惨重的毁灭了。一开始,气候的作用似乎与生存竞争毫无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食物,但正因为如此,这就促使了同种或异种的个体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斗争,因为所有的物种都要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存,甚至当严寒直接发生作用时,受害最大的要数那些体质不健壮的个体,或者那些在冬季获取食物最少的个体。如果我们从南方向北方旅行,或者从湿润地区向干燥地区旅行,我们必然会发现某些物种正在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正因为气候变化明显,因此我们不得不把这整个效果都归因于气候的直接作用。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却走入了误区,因为我们忘记了即使各种物种在其最繁盛的地区,也经常会在生命的某一时期因敌害的侵袭,或同一地区对同一食物的竞争而出现大量毁灭。只要气候有些许改变,而且稍微对这些敌害动物或竞争者有利的话,它们的数目便会增加。由于各个地区都已经布满了生物,因此其他物种必然会减少。如果我们向南旅行,就能发现某一物种的数量正在减少,我们可以觉察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必然是因为别的物种得到了利益,而使这个物种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如果我们向北旅行,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不过效果不像向南旅行那样明显,因为各类物种数量都随着北移而减少,所以竞争者也减少了,因此,当我们向北旅行或攀登高山时,比之于向南旅行或下山时,我们所见到的植物通常比较矮小,这是由于气候的直接有害作用所致。当我们到达北极区,或积雪的山顶,或纯粹的沙漠时,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在同自然环境作生存斗争。
被章鱼吞噬的小鲨鱼 弗润德·伯温顿 摄影
章鱼别称“蛸”“望潮”。广泛分布于浅水中。章鱼是拥有敏感神经系统的高级无脊椎动物,由头足纲软体动物进化而来,是海洋中的古老物种。章鱼的皮肤可以随环境自由变色,方便伪装自己而更准确地捕食。
被栽培在花园中的数量庞大的植物完全能够忍受气候的变化,但是却永远无法归化,这是因为它们无法同我们的本地植物进行斗争,而且也无法抵御本地动物的侵害。由此可见,气候主要是间接有利于其他物种的。如果一个物种在一小块区域内,因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出现了过度增长,则常常会导致传染病的出现,至少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猎物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有一种同生存竞争无关的增长抑制。但某些所谓的传染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由寄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在动物非常密集的地方是非常容易传播的,于是这里就发生了寄生物和寄主之间的竞争。
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同种个体的数量必须要比它们的敌害数量多得多才行,只有这样该物种才能得以保存。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轻易地在田间收获大量的谷物和油菜籽等,因为它们的种子数量远远超过了吃它们的鸟类的数量。鸟类在这一季里虽然有着异常丰富的食物,但它们的数量却无法因为种子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它们的数量在冬季受到了抑制。获取菜园里的少量小麦或其他这类植物的种子是一件极度麻烦的事情,对于这点,所有做过试验的人都知道,我就曾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所有的种子。对于同种大群个体的保存是很有必要的,我相信这一观点可以被用来说明自然界中的某些奇特事例,比如极度稀少的植物有时会在少数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生长得异常茂密;某些丛生性植物,在分布范围的边缘上,甚至还能再次丛生,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它们的个体是繁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在多数个体能够共同生存的有利生活条件下,单独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这样才能使该物种不会被全部毁灭。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杂交的优良效果,近亲交配的不良效果,在这些事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不准备在这里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的复杂关系
许多有记录的事例表明,在同一地方中,那些相互进行着生存竞争的生物之间的抑制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多么复杂和难以想象。我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虽然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却使我很感兴趣。我的一位亲戚在斯塔福德郡有一片领地,在那里,他给了我一个进行充分研究的机会。那里有一大块非常荒凉的土地,它从来没有被人耕种过,这数英亩土地的性质是完全一致的;25年前,它曾经被人为地围了起来,并用来种植苏格兰冷杉。在这片荒地上所种植的部分土著植物群落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其变化程度比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土壤中种植出来的植物群落的变化程度更为明显。
食草动物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生物圈中的一级消费者。兔子就是一种食草动物,常见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热带树林、干草原等地方。
在这片荒地中,不但植物的比例数完全改变了,甚至还有12个一般不会出现在荒地中的植物种群(禾本草类及莎草类除外)在苏格兰冷杉区域内繁衍生息。这一点对昆虫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因为六种一般不会出现在荒地中的食虫鸟现在却遍布在整个苏格兰冷杉区域内,而且还有另外两三种不同的食虫鸟经常会飞到这片荒地中来。在这里,我发现仅仅是引入了一种树就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而且当时人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土地围了起来,以防止牛进去而已,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做了。我曾在萨里的费勒姆附近清晰地感受到,把一块地方围起来的做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萨里的费勒姆附近也有一大片荒地,远处的小山顶上也分布着少量的几片老龄苏格兰冷杉区域。在最近的十年内,许多地方都被围了起来。于是,原来是自然散布的种子现在却生出了无数小树,它们非常紧密地相连在一起,以至于所有的树木都无法成长起来。当我在确定了这些幼树不是通过人工播种或栽植而形成的时候,我惊异于它们的庞大数量,于是,我又检查了其他的一些地方,并观察了还没有被围起来的数百英亩荒地。在那里,除了原来种植的老龄苏格兰冷杉外,再也看不到一株这样的幼树了。但当我对荒地灌木的茎干进行仔细观察时,我却发现,那里的许多幼苗和小树常常因为被牛吃掉而无法长大。我对距离某片老龄冷杉100码远的地方进行了计算,在这片区域内,共计32株小树,其中一株有26圈年轮。多年来,它曾多次试图将树顶伸出荒地灌木的树干之上,但都以失败告终。难怪一旦把荒地围起来,那些幼龄的苏格兰冷杉便生机勃勃地密布在了它的上面。可是这片荒地非常辽阔而且极度荒芜,以至于让人根本想象不到,牛竟然能如此细心地来寻找食物而且还收获颇丰。
成对的天鹅
天鹅有固定的配偶,求偶时,用喙相碰或以头相靠。当它们找到配偶后,天鹅夫妇会终生厮守。它们对后代也十分负责,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卵和幼雏,敢与狐狸等动物进行殊死搏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决定苏格兰冷杉的生存上,牛起着绝对的作用,但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昆虫却决定着牛的生存。在这方面,巴拉圭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最为奇特的事例。虽然在巴拉圭南方和北方都有野生的牛、马或狗,但在那里却从来没有蝇。亚莎拉和伦格曾这样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是由于巴拉圭的某种食虫鸟太多而导致的;当这些动物才出生时,这些蝇就已经开始在它们的肚脐中产卵了。虽然这种蝇的数量很多,但其增长也受到了某种抑制,也许这种蝇受到了其他寄生虫的抑制。如果巴拉圭的某种食虫鸟减少了,也许寄生虫的数量就会增多,因此这些在肚脐中产卵的蝇就会随之减少,牛和马就随之有了成为野生的可能,而这样的改变也会带来植物群落的大变(我的确曾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看到过这种现象)。同时,植物的改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昆虫,从而又进一步影响到食虫鸟,这一点与我们在斯塔福德郡所见到的情况一模一样,而且这种复杂关系的范围还在不停扩大中。其实自然界里的各种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战争之中还包含着战争,而且这样的战争是一直持续不断的,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有可能就是下场战争中的失败者,而失败者则有可能成为下场战争的胜利者。但从长远来看,各种势力之间却总保持着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自然界可以长期保持相同面貌的原因。虽然最细微的一点差异就可以使一种生物战胜另一种生物,而且最终的结果也是这样的;但我们却又是多么无知,多么喜欢作过度的臆测!只要听到一种生物绝灭了,就会大惊小怪。又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生物的灭绝,于是只有用灾变来解释其灭绝的原因,或者又臆造一些法则来解释这种生物类型的寿命!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等级差距很大的植物和动物是如何通过复杂的关系网而被连接在一起的。在将来,我还会来解释,为什么我的花园中的一种外来植物——亮毛半边莲一直无法吸引任何一种昆虫的光顾,这是由于它的构造非常特殊,以至于根本无法结出种子。所有的兰科植物都必须通过昆虫来传播它们的花粉,使它们受精。我从试验中发现三色堇似乎必须要依靠土蜂来受精,因为别的蜂类根本都不会来访它。我还发现有几种三叶草必须依靠蜂类来传播花粉从而受精,比如白三叶草,它大约有20个头状花序,一共会结出2290粒种子,而另外20个被遮盖起来不让蜂接触的头状花序是不会结一粒种子的。又比如,红三叶草的100个头状花序一共可以结2700粒种子,但被遮盖起来的头状花序数目也有100个,而且这100个头状花序是不会结出一粒种子的。只有土蜂才会造访红三叶草,因为别的蜂类都无法接触到它的蜜腺。有人曾经说,蛾类有使各种三叶草受精的可能,但我却并不认为它们能使红三叶草受精,因为它们的重量太轻而无法将红三叶草的花瓣压下去。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地作出这样的推论,即如果英格兰的土蜂都灭绝了或变得极为稀少,那么三色堇和红三叶草也会全部灭亡或变得极为稀少。任何地方的土蜂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野鼠数量决定的,因为野鼠能摧毁它们的蜜房和蜂窝。纽曼上校对土蜂的习性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全英格兰2/3以上的土蜂都是这样被毁灭的”。至于野鼠的数量,众所周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猫的数量来决定的。
三叶草
植物与动物之间也能组成一个关系网,比如三叶草与蜜蜂之间就存在着紧密联系,前者需要依靠后者来传播受精卵,然后才能繁殖生育。
纽曼上校说:“在村庄和小镇的附近,我看见土蜂窝比在别的地方多得多,我把这一点归因于有大量的猫在毁灭着鼠的缘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如果一个地方存在着大量的猫类动物,首先通过鼠再通过蜂的干涉,就能决定该地区内某些花的多少!
基本上,所有物种都会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遭受到多种不同的抑制作用,一般来说,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抑制作用最能体现这一点。但如果要决定物种的平均数,甚至决定其生存的话,就需要所有的抑制作用共同施加在物种身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即在不同地区,同一物种所受到的抑制作用几乎也不相同。当我们看到密布在岸边的植物和灌木时,我们很容易把它们的比例数和种类归因于我们所谓的偶然机会。然而,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观点!所有的人都听说过,在美洲,当一片森林被砍伐后,那里就出现许多差异非常巨大的植物群落。在美国南部的印第安部落的废墟上,人们也已经发现,以前的印第安部落必然是清理了当地的树木的,可现在呢,那里的废墟和周围的处女林如此相似,都呈现出美丽的多样性,而且连各类植物的比例也是那么相同。在漫长的数个世纪中,那些每年要散播数以千计的种子的树木之间必然存在着极其激烈的竞争;昆虫和昆虫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昆虫和鸟类、走兽类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它们都竭尽全力地增长着各自物种的数量,它们或相互吃掉对方,或吃树,或吃树的种子和幼苗,或吃那些最早密布在地面上的植物,这些植物抑制了树的生长。将一把羽毛扔向高空后,它们都会按照一定的法则落到地面,但是至于每根羽毛会落到什么地方,这比起无数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要简单得多。在许多个世纪的过程中,物种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决定了今天那些生长在印第安人废墟上的各种树木的比例数及其种类。
箭毒蛙
箭毒蛙,体形小,通常长仅1~5公分,但皮肤颜色为黑与艳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非常鲜艳显眼,这种艳丽的警戒色是它们得以占据进化史一隅的法宝。它们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哥伦比亚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栖居于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地方。
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寄生物与寄主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依存关系发生在生物系统中关系比较远的生物之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有时候系统关系比较远的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生存竞争,飞蝗类和食草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同种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生存竞争必然是最激烈的,因为它们居住在同一区域内,吃着相同的食物,并且还受到相同危险的威胁。在一般情况下,同种变种之间的斗争差不多也同样的激烈。我们时常看到彼此之间的竞争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得到解决。比如,把几个小麦变种栽培在一起,然后再把它们的种子混合起来进行播种,那些最能适应该地土壤和气候的,或者天生繁殖能力就很强的变种就会打败别的变种,结出更多的种子。只需要经过短短数年的时间,它就能将其他所有的变种都排斥掉。甚至在那些极其近似的变种之间,如将颜色不同的香豌豆进行混合种植时,我们必须每年分别采集它们的种子,而且在播种时也必须按适当的比例进行混合,否则较弱的种类便会不断地减少并最终灭亡。绵羊的变种也是如此,有人曾断言,某些山地绵羊的变种具有将别的一些山地绵羊的变种饿死的能力,它们不能养在一处。把不同变种的医用蛙养在一处,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果让任何家养植物的变种和家养动物的变种之间进行类似于自然状况下的那种任意斗争,如果每年对它们的种子或幼兽的保存也不按比例进行,这些变种所拥有的体力、习性和体质是否能完全相等,以及一个混合种群(在不进行杂交的前提下)的原有比例是否能保持六代以上,都成了让人怀疑的问题。
绵羊
一般认为绵羊起源于四种不同的野生种,即栖息于地中海沿岸的摩弗伦羊、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西南部的东方羊、盘羊和蛮羊。在8000年前绵羊被驯化成家畜。现在的绵羊经过了长期的选择和淘汰,其外形与特征都不同于以前,且品种更加丰富。
变种生物与原体生物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同属物种在习性和体质方面,以及在构造方面永远是那么相似(尽管不是绝对相同),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不知道要比异属物种之间的要激烈多少倍!我们可以从下列事实中了解到这一点。近年来有一个燕子种群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开始扩展,由于它们的扩展导致了另一个物种的数量减少。近年来苏格兰一些地方的吃槲寄生种子的槲鸫增多了,这导致了善鸣鸫的减少。我们还经常听说这样的事例,即在极端不同的气候下,一种鼠类代替了另一鼠类。在俄罗斯,小型的亚洲蟑螂到处驱逐着大型的亚洲蟑螂。在澳洲,蜜蜂的引入导致了当地小型无刺蜂的灭亡。一个野芥菜种代替了另一个物种。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为什么在自然界中,总是占有相同地位的近似类型之间的竞争最激烈;但我们却一点也不能明确地解释:在伟大的生存竞争中,一个物种为什么能战胜另一个物种。
游泳能手
比起其他的猫科动物,老虎擅长游泳,且可长达几十公里。这是由于老虎的汗腺不发达,常待在水中散热,从而演化出它们高超的游泳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极为重要的推论,即每种生物以最基本的构造且常常是最隐蔽的性状,和一切其他生物的构造发生着联系,每种生物都在和其他生物争夺食物、住所,或避开某些生物,或者以某些生物为食。虎牙或虎爪的构造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附着在虎毛上的寄生虫的腿和爪的构造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美丽的蒲公英羽毛种子和水栖甲虫的扁平的、生有排毛的腿,在最初看来,这似乎仅仅和空气以及水有关系。但毫无疑问的是,羽毛状种子的优点和密布着其他植物的地面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只有这样,它的种子才能分布得更加广阔,并且落在空地上。水栖甲虫腿的构造非常适于潜水,这使它可以和其他水栖昆虫相竞争,同时可以更好地捕食食物,并且逃避其他动物的捕食。许多植物的种子里都储藏着养料,在最初看来,这似乎和其他植物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当这样的种子——比如豌豆和蚕豆的种子——被播种到高大的草类群之间时,那些才出生的幼小苗就能茁壮地生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种子中养料的主要用途是为了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只有这样,它才能和四周的其他茂密植物进行竞争。
蚱蜢与兵蚁的战争 佚名 摄影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了生物界生存竞争的原则。图中是一只兵蚁勇敢地向体积数倍于自己的蚱蜢发起猛攻,这显示出它们打败对手、生存下去的决心。
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种分布在中央范围的植物的数量不能增加两倍或四倍?我们知道,因为它能分布到稍热、稍冷、稍潮湿、稍干燥的其他地方,因此它完全能抵抗稍热、稍冷、稍潮湿、稍干燥的环境。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发现,如果我们让这种植物具有了增长其自身数量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使它占据优势,以对付它的竞争者和吃它的动物。显然,在地理分布范围上,如果植物的体质能够因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这对它无疑是有利的。但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少数植物或动物能分布得非常广阔的原因,但最终所有的生物都会被严酷的气候消灭。在还没有到达生存范围的极限之前(这些极限包括如北极地区或沙漠的边缘),它们之间的生存竞争是不会停止的。也许,有些地方的地面非常寒冷或非常干燥,但在那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少数几个物种或同种的个体,它们为了获得最温暖或最潮湿的住所,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
由此可见,当一种植物或动物被放在了一个新的地方并面对新的竞争者时,就算新地方的气候和它的原产地完全相同,但事实上,它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果要增加它在新地方的平均数,我们绝对不能采用其原产地的增加方法,而必须使用新的方法来增加它的数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它们在与一群不同的竞争者和敌害的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
诚然,让任何一个物种比另一个物种更具有优势的假设是好的,但也许在任何一个事例中,我们根本不知道应如何去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也使我们更加确信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对一切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无知的。此种观念是必要的,但是实难获得。我们只能做到牢记这样一点,即每种生物都按照几何级数努力地增长着。每种生物都在其生命的某一时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每一代或间隔几代的时期里展开生存竞争,从而大量毁灭。当我们想到这种竞争时,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坚强信念来自慰,即自然界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无法感觉到恐惧的存在。在通常情况下,死亡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且幸运的生物却能生存并繁衍下去。
激情拥抱 丹利尔 摄影 当代
非洲狮由非洲的原始狮演化而来,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和半荒漠地带,是猫科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它们过着群居的社会化生活。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