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上册

南河上的桥

成都街巷志.上册 袁庭栋 14355 2021-04-06 08:5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南河上的桥

  送仙桥附遇仙桥 望仙桥

  在清水河和磨底河汇流之处,也就是今天的南河起始之处的磨底河上有一座送仙桥,位于著名的道教宫观青羊宫附近。相传农历的二月十五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也就是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的生日,所以过去每年的这一天青羊宫都要举办极为热闹的庙会。在传说中不仅百姓要来赶庙会,天上的神仙也要来赶庙会,而且是从东边来,到西边去。于是人们就把东边的小桥叫作遇仙桥,也叫迎仙桥、接仙桥、会仙桥(今天的遇仙桥就是从琴台路转向青羊正街时,在新建的散花楼前架于西郊河上的那座桥),西边的小桥叫作送仙桥。两座桥过去都是拱桥。今天的遇仙桥与送仙桥都是在1987年重建的,全都改为了平桥,在桥头上分别刻有“遇仙桥”和“送仙桥”三个大字(按照《四川省成都市地名录》的正名,和成都市地名办公室编印的地图,“遇仙桥”的正式名称应当是迎仙桥)。

  送仙桥 1966年 李家熙摄影

  在今天遇仙桥侧的西郊河西岸有浣花山庄与琴台宾馆两个宾馆,这里在清末是马长卿(关于马长卿的介绍见“望江桥”)在原来二仙庵道士坟前道路边所建的双孝祠。这可能是一个天下无双的双孝祠,因为马长卿不是为自己的双亲所建,而是为他害肺病死去的一儿一女以孝子孝女的名义所建,是孝敬他自己的,也可以说是为了纪念他的儿女的。他还设法谋到了朝廷的圣旨,所以在大门上挂着“双孝祠”的匾,在门前大路上还修了石牌坊,其内花木扶疏、台榭甚美,周围都称之为马家花园,是过去成都西门一带的著名名胜,也是赶花会时人们的下马停车处。民国时期,双孝祠逐渐废弃,马家花园在抗日战争期中改建为沙利文饭店郊外分店。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市话剧团曾经设于此处。

  遇仙桥侧西郊河西岸的双孝祠牌坊1905年 [日]山川早水摄影刘永禄提供

  著名的姑姑筵(有关介绍见“包家巷”)曾经在马家花园内营业,并在门外挂出了由主人黄敬临撰写的名联:“提起菜刀,拿起锅铲,自命炉边镇守使;碗有佳肴,壶有美酒,休嫌路隔通惠门。”

  除了遇仙桥与送仙桥,这里原来还有一座望仙桥,表示是站在旁边眺望仙人到来之处,位置就在今天百花潭大桥的上游,与青羊横街相接,和送仙桥与遇仙桥呈“品”字形排列。一环路扩建时,在这里横跨南河的一环路上修建了宽阔的百花潭大桥,就把这座与百花潭大桥相邻的望仙桥拆除了。这以后,市政部门为了打造浣花风景区,也为了方便人们的往来,又在望仙桥的原址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五孔拱形大桥,重新把青羊横街与望仙场街(这是在望仙桥头的一个居民区,原名望仙场,改革开放之后,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很有知名度的宠物市场,所以在不少的成都人中,只要一提到狗市,人们就知道是这里的望仙场)连接起来,名字仍然叫望仙桥。在百花潭大桥以西的南河南岸,今天仍然还有一条望仙场街。

  望仙桥侧过去立有三根四棱石柱,分别高2.59、3.77、3.89米,其中一根残存“本上道妙玉”刻字,一根残存“上玉皇本行集经”刻字,很可能是对“北斗七星君”崇拜有关的道教刻石,故而文物部门暂时命名为“北斗七星柱”。1998年修建新的望仙桥时,移到了今天的望仙桥北端的青羊横街。

  由于与杜甫草堂为邻,送仙桥长期是文化人游憩之地。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成都最大的,也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文物古玩书画工艺品市场。1999年修建了古玩艺术城,有铺面680多个、商家上千家,其交易额在全国十大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中名列第二。

  老望仙桥头的成都蜀锦厂 1991年 周筱华摄影

  望仙桥北斗七星柱 1997年 韩国庆摄影

  准备迁移的望仙桥北斗七星柱 1998年 韩国庆摄影

  送仙桥的古玩市场 2001年 王晓庄摄影

  送仙桥艺术城修建前的古玩市场(草堂北门)2003年 王晓庄摄影

  送仙桥位于清水河和磨底河的汇流之处,清水河在以上的一段曾经分为了两支以后又重新汇合,其中从草堂之侧流过的一支又叫浣花溪,应当是诗圣杜甫昔年流连吟咏之所。近年来,成都市政部门将送仙桥西南方的一大片地区建造了面积达553.8亩的开放型城市森林公园——浣花溪公园,北邻杜甫草堂,东邻新建的四川省博物院,在一片自然风光中,修建了长达388米、建有25位诗人雕塑的诗歌大道,是成都市打造诗歌文化城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的浣花溪公园已经成了成都市唯一的五星级公园,也是被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公认为我国观鸟第一城的成都市区的最佳观鸟地。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杜甫《卜居》诗中“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的景象。

  百花潭桥

  清水河和磨底河汇合之后,很快就流经百花潭公园。1961年修建一环路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长54米、宽18米的大桥,当时命名为百花大桥,1981年更名为百花潭大桥。1987年一环路扩建时又进行了扩建,现长72米,宽38.4米,两端各建有两个仿古的六角亭,是成都新建桥梁中唯一的一座在大桥两端建有桥亭的大桥。在这座大桥修建之前,要在百花潭过南河需乘渡船,后来有过一座浮桥。民国初年的《花会竹枝词》还说是:“一叶扁舟锦水滨,怕从陌上染污尘。宝云庵下重呼渡,记得年年此问津。”

  百花潭及其上游紧邻的浣花溪是成都历史上的名胜,在有关传说中,它们的得名出于同一个故事。唐宋时期的百花潭与浣花溪更加相近,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见到将二者不加区别的记载。今天人们最熟悉的例证是杜甫草堂的所在,在杜甫的诗中既说是在“浣花溪水水西头”(《卜居》),又说是在“百花潭北庄”(《怀锦水居止二首》)。当时百花潭的位置应当在今天草堂西南,宋代以后逐渐淤塞,不复存在。今天的百花潭与浣花溪之间已经有了一段距离,指的是清水河与西郊河的交汇处。清代还有一个较深的水潭,光绪七年(1881)黄云鹄在这里立有“古百花潭”的石碑,后来大家都称这里为“百花潭”。

  百花潭 1958年 杨永琼提供

  古百花潭石碑 杨显峰摄影

  早在唐代,浣花溪一带就以制作彩色笺纸而著名,李商隐在《送崔珏往西川》一诗中就有“浣花笺纸桃花色”的诗句,宋代诗人韩浦在《寄弟》一诗中也有“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的诗句。这里最著名的纸笺是家住溪旁的著名女诗人薛涛在这里制作的闻名远近的薛涛笺,相传是以成都特产的芙蓉树皮为原料,加入芙蓉花的红色汁水制成的红色小彩笺,专门供文士们题诗作画,深受各地文士的赞赏。

  浣花溪 1935年 龚敬威摄影 杨显峰提供

  自唐代以后,浣花溪畔一直建有浣花夫人祠,但在不同的朝代位置曾经有过一些变化。保存到今天的浣花夫人祠不大,位置在杜甫草堂之内的花径与盆景园之间。浣花夫人祠是为了纪念唐代的一位女英雄任氏。任氏是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夫人。大历三年(768)崔宁入长安述职时,让他的兄弟崔宽留守成都,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发动叛乱,崔宽数战皆败,杨子琳围攻成都,形势万分危急。这时任氏挺身而出,拿出家财数十万,组织军队与群众共同抗击叛军,终于取得胜利。当时正在蜀中的著名诗人岑参立即写下了《冀国夫人歌词》二首来歌颂她的英雄事迹:“夫人封赏国初开,宝礼纶言(按:指皇帝的圣旨)天上来。翔鹄日边鸾不去,盘龙印处鹊飞回。”“甲士千群若阵云,一身能出定三军。仍将玉指调金镞,汉北巴东谁不闻。”(这两首诗不见于前人所编的《岑嘉州集》与《全唐诗》中,是法国学者伯希和在清末从敦煌石窟中流出的唐代卷子中发现的)。因为任氏原来家住浣花溪旁,故后人为她建立祠堂祭祀时就将祠堂建在浣花溪上,并尊称她为“浣花夫人”,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浣花夫人祠(也称冀国夫人祠)。浣花夫人祠初建时间估计是在五代时期,宋代时是在草堂寺中。清初重建时是在草堂寺东侧。光绪十二年(1886年),著名学者黄云鹄将其迁到今址再次重建。

  唐代以后,浣花溪仍然是成都西郊的游乐胜地,当时热闹非凡的“大游江”“小游江”都是以浣花溪为中心。特别是相传为浣花夫人生日的农历四月十九,成都市更是“倾城皆出”。由于宋末战乱的摧残,元代与明代成都的群体性游乐活动大不如前。到了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成都经济文化发展的恢复,浣花溪又成为成都市民的游赏胜地。

  往昔的浣花溪所以会有如此繁盛的景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比今天要大得多的锦江之水。诗人陆游有一首诗的题目就叫《闻浣花江声甚壮》,说是“浣花之东当笮桥,奔流啮桥桥为摇。分洪初疑两蛟舞,触石散作千珠跳。壮声每挟雷雨横,巨势潜供鼋鼍骄。”这种气势的浣花溪,只能留在古代人的诗文之中了。据一位老船工的回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河中的木船都还可以上行到浣花溪,而浣花溪地区的农民要出售竹木、蔬菜,也可以用自家的竹筏下行到新南门。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江堰内江之水大量分流进入陆续修建的大型灌溉渠东风渠和人民渠,流入南河上源清水河的水量减少,浣花溪就不可能行船了。

  早在宋代,成都还出现一个流传极广的关于百花潭和浣花溪得名的传说:浣花夫人任氏年轻时,有一天见到一个和尚(有文献称为“旭尊者”)从门前经过,不仅衣服又脏又破烂,而且满身长着疥疮,别人见了都感到恶心,不愿理会,只有任氏对他仍然保持着对僧侣应有的尊敬。当这个和尚拿着又脏又破烂的衣服请她帮忙浣洗时,她一口答应下来。她在家门前的溪水中浣洗僧衣时,奇迹出现了,僧衣每一漂动,就有一朵朵莲花从她的手边涌现出来,不一会儿,水中尽是莲花。旁边的人们十分惊诧,想去向和尚问个明白时,和尚却不见了踪影。从此之后,人们就把任氏浣洗之处称作百花潭,把这条溪水称为浣花溪。后来任氏做了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夫人,又立下了保卫成都的大功,故而被人们尊称为浣花夫人。这个美丽的传说在宋人何耕的《龙华大像》诗中就可见到:“慧性原从戒定熏,百花潭水浣僧裙。个中力量真超绝,故老尚传娘子军。”“生男个个欲如娘,妇女军容原不扬。试问争功瞋目士,几人能敌浣花娘。”

  但是上述传说与史实并不符合,浣花溪与百花潭的得名肯定应当早于崔宁在成都做官的唐代宗时期。因为在此之前,杜甫就已在此溪边的草堂居住,他既在《怀锦水居止二首》一诗中写到了“万里桥西侧,百花潭北庄”,也在《绝句》一诗中写到了“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

  百花潭(前景是百花潭桥,右边绿荫处是百花潭公园) 1978年 牟航远摄影

  在百花潭公园的两侧有两座桥,一座是百花潭桥,还有一座只过行人的典雅别致的廊桥,是修建百花潭公园时于1984年新修的,名为沧浪桥。沧浪桥修建之前,在今天沧浪桥上游约50米处有一处由数只小船连接而成的浮桥。

  今天的百花潭公园所在地,在民国时期是四川军政界著名人物邓锡侯的西郊别墅康庄和四川省财政厅长甘典夔的别墅与果园。康庄中花木繁多,如今城乡很普遍的桉树是从国外引进的绿化树种,原产地主要在澳大利亚,在成都就是在康庄中首次栽种成功的。康庄中还建有水池、假山,养有孔雀、野鸭等几十种禽鸟。1952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成都动物园,当时面积只有50多亩。1976年动物园迁至昭觉寺。1979年建成以花卉盆景为特色的百花潭公园。1980年12月从汶川漩口胜因寺旧址迁来唐代古银杏一株,此树在明代曾遭雷击,清代又遭火灾,至今树上仍有火烧痕迹,但是仍然生机盎然,人称“白果大仙”,现在成为成都园林中最著名的名贵古木之一,也是目前成都城区内可以确知年代的最老的“市树”(成都的市树是银杏,市花是芙蓉)。诗人苏文聪专门有《观百花潭唐代银杏》一诗:“汶川古木百花中,相伴芙蓉春意浓。树老根深大禹土(按:据古代多种文献记载,大禹生于岷山),枝繁叶茂盛唐风。活存化石生之杰,挺立东方圣者雄。雷火刀兵等闲事,昂扬天府势葱茏。”

  1989年,为了永久纪念成都出生的著名作家巴金,在百花潭公园中修建了以巴金名著《家》中对故居的描绘为蓝本设计的慧园,陈列了大量的与巴金有关的文物,以后又建成了巴金的塑像,为全国最大的巴金纪念地。

  百花潭动物园正门 20世纪60年代 王文相摄影

  2004年巴金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百花潭内慧园举办 罗韵希摄影

  锦官桥

  在大石东路东端,有一座近年来才新建的锦官桥,在桥的东边沿南河的街道也曾经名叫锦官桥路。这条街道原来是南河岸边羊皮坝街的一部分,府河、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中在修建了锦官桥之后被命名为锦官桥路,2004年并入大石东路。

  早在汉代,政府就设置了专门的“锦官”,修了“锦官城”,既是管理蜀中各地织锦业的官署,又是官营的蜀锦生产工场。汉魏时期锦官城的位置就在今天的百花潭公园一带。今天在当年锦官城的附近新建了这座大桥,所以就以锦官桥为名。

  改革开放以后,在修建位于锦官桥西南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建筑工地上,在大约600平方米的施工现场竟然发现了20口水井(包括口径超过一米的大井),井底清理出了一些汉代的陶片和几件骨笄,还有不少竹质纤维。水井如此密集,又有女性使用的骨笄,有考古工作者认为,这里应当就是汉代的织锦工场,当年的“锦官城”所在地。而竹纤维则应当是唐代在这里生产笺纸的遗物,因为著名的薛涛笺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在今天的锦官桥东边的南河南岸(即原来的永丰乡百花十二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都还有一座仍然在为周围的居民服务的水碾叫周家碾,利用南河的落差开挖的一条支流用水碾碾米,水流冲动碾子之后又回到南河之中。这是南河和府河上最后的一座水碾,虽然以后不再碾米了,但是周家碾作为一个当地的地名还保留了一段时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土地被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征用之后,才从人们的口中消失。

  虹桥

  这是一座只过行人的拱形便桥,因为很像天空中的一道彩虹,又位于彩虹花园之前,所以被正式命名为虹桥。这座桥虽然是新建,但是就在这个位置,十多年前还是一座索桥,而且是成都市区内唯一的一座索桥。

  羊皮坝渡口 20世纪50年代 王文相摄影

  这道索桥所以令人注目,是因为根据《华阳国志·蜀志》中关于“李冰造七桥”,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的记载,这个位置极有可能就是李冰开成都二江所造七桥之一的笮桥的位置。“笮”就是竹索,我国古代的索桥大多数都是竹索桥,包括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的索桥在20世纪60年代也是竹索桥。笮桥自先秦以来一直存在,如陆游的《夜闻浣花江声甚壮》一诗中就有“浣花之东当笮桥”之句。这里的笮桥是何时毁去的,目前未见到记载。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的桥就已经被洪水冲毁,以后就出现了羊皮坝渡口,行人过河都是用的渡船,在河边的那棵老树上至今还能见到船家用竹索拴船而留下的痕迹。20世纪70年代,南河北岸的成都军区被服厂在南河南岸的倒桑树街修建了宿舍区,为了方便生产区与宿舍区之间的交通,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只供行人通过的小型钢索桥,长53米,宽2米。后来在府河南河的综合整治工程中,拆除了索桥而修建了今天的钢筋混凝土的弧形拱桥。

  虹桥,此处立有“古树作证”纪念牌。2009年 牟薇摄影

  南河桥(彩虹桥)

  20世纪末,成都市为了解决市内交通的拥堵问题,在市政建设中开始了著名的畅通工程,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将东城根街南北打通,在市中心新增一条南北向的通道。在向南的方向,从西御街西口南侧开始,向南拆除了不少民房,辟建了一条直通南河的文翁路,在文翁路南端的南河上新修了一座通向武侯祠大街的新桥,就命名为南河桥。因为这座桥的拱形悬索梁有如空中的彩虹,所以还未建成时人们就把它叫作彩虹桥。今天大多数成都人仍然把这座桥叫作彩虹桥,而不是称为南河桥。

  彩虹桥 2009年 袁庭栋摄影

  南门桥(老南门大桥)

  被当代成都人称为老南门大桥的南门桥是一座古桥,因为早在战国末年这里就有桥梁;南门桥更是一座名桥,因为它的前身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桥。

  李冰开成都二江之时在二江上修了七座桥,其中有一座桥就在这个位置。当时成都的二江都从城南流过,为了交通的方便,内江和外江上各有一桥,内江上的叫江桥,外江上的就是这座万里桥。

  万里桥的得名是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东吴,在桥头饯行时,费祎感叹说:“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后人就把这座桥叫作万里桥。万里桥作为桥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江水》。在唐代的一些诗歌之中,这个桥名就见得更多了,比如杜甫在《野望》一诗中就有“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之句。

  清末万里桥 [美]满理摄影 杨显峰提供

  需要说明的是,在绝大多数介绍成都的文字中都把万里桥得名的这个典故搞错了,说是诸葛亮在这里说了什么话。根据最早记载这事的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的记载,“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这句话并不是送行的诸葛亮说的,而是被诸葛亮所送的费祎说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在这里送别出使东吴的友人?是不是大队人马要从桥上通过?不是,当时从成都出发去东吴的使者不是乘车骑马,而是在南河中乘船前往。今天万里桥的位置,在当时乃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

  三国以后,有关万里桥的各种记载历代都有,可以基本确认的有两点:一是李冰时期所造的二江七桥只有这座桥的位置相对清楚,两千多年来位置未变,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1988年在对万里桥进行最后一次维修的时候,在桥下发现过汉代的砖、时代不详的基石上的木桩孔洞和大量清代的木质桥基,这是万里桥多年来位置未变的铁证。二是这座桥一直都是成都通向南大路并通往乐山、雅安、甘孜直至西藏的重要孔道,桥畔长期都是成都的商业繁华区域之一,曾经是著名的“南市”。唐代诗人张籍写有这样的《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描绘了万里桥畔的繁华。从唐代诗人薛涛的诗句“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来看,再从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来看,著名女诗人薛涛的住宅也应当距此不远,而不是在望江楼。在历代诗人的笔下,万里桥是成都所有文化景点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之一。

  万里桥东北侧的南门城门外,城墙上写着孙中山语录:“革命要从自己的心中革起”。 20世纪30年代 胡剑提供

  万里桥下 1926年 [日]岛崎役治摄影 杨显峰提供

  万里桥边的繁华一直保持到了近代,而近代繁华市井图的亮点则是万里桥头西北南河边的枕江楼。开办于1906年的枕江楼是临江而建的著名川菜馆,以烹制江中的河鲜而享誉全城,以致在业内形成了枕江楼派。由于枕江楼既有把酒临江的环境,所有的鲜活鱼虾全都养在河边的大竹笼中,又有名厨制作的以醉虾和醋熘五柳鱼为代表的闻名全城的美味佳肴,所以成了不少骚人墨客的聚会之所。1938年,著名作家张恨水到成都,成都同仁20多人就在枕江楼为其接风。张恨水对景感怀,提笔在店主人铺开的宣纸上题写了如下的诗句:“江流呜咽水迢迢,惆怅栏前万里桥。今夜鸡鸣应有梦,晓风残月北门潮。”

  万里桥的具体形制,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是北宋时期的资料。当时是五孔石墩木板桥,桥上建屋,是一座廊桥,桥西还有万里亭。万里桥历代都有补修,最后一次重要的重修是清康熙五年(1666)在四川巡抚张德地的主持下进行的,补修之后成为七孔的石拱桥,也是一座廊桥,桥额上还写有“武侯饯费祎处”。成都知府冀应熊在桥头题写了“万里桥”三个大字并刻石立碑。这以后又经过清乾隆年间与光绪年间的几次补修,清代最后一次补修是在1907年由赵尔丰主持进行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那次补修完成之后的开桥之日,曾经举行了一个在成都历史上罕见的高规格的落成剪彩仪式——踩桥。踩桥之人乃是在当时极为受人尊敬的文状元赵以炯(当时因为担任乡试主考来到成都)和武状元童中和(当时正在四川总督衙门为官)。文武状元同时踩桥,成为在成都久久流传的佳话。

  老南门大桥和桥头的枕江楼 20世纪40年代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从1954年开始,曾经对万里桥进行了三次较重要的维修扩建与加固,加了引道,把拱面改为平面,桥面铺了沥青,两侧新增了钢架人行道,各种汽车都可以通行。为了加大城内交通的流量,1995年将万里桥拆除,在原址修建了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以后又在桥的上空修建了高架桥。万里桥拆除之后,为了让人们还能瞻仰古老的万里桥的英姿,成都市政部门在百花潭桥上游不远的南河之上新修了一座望仙桥,就是仿原来万里桥的样子修的,也有人叫它为新万里桥。

  枕江楼中的文化人(从左至右):冯友兰、倪青原、罗忠恕和李安宅。 1943年 [英]李约瑟摄影 杨显峰提供

  老南门大桥桥头河岸景色 1990年 陈锦摄影

  古老的万里桥是在1995年2月23日下午3点15分用炸药炸毁之后予以全部拆除的。老桥被拆除之后发现,桥基是用无数根木桩打入河床,上夯沙石,沙石上再铺以数百根8米长的枕木,枕木上再铺石板石条起拱,建筑技术十分独特。

  1995年2月23日老南门大桥被爆破拆除 韩国庆摄影

  百花潭桥上游正在修建的望仙桥(新万里桥)工地 1999年 韩国庆摄影

  万里桥一带新貌 2008年 王瑞林摄影

  万里桥得名于诸葛亮。在诸葛亮之前,这座桥又叫什么名字呢?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引李膺《益州记》说是叫长星桥,所以叫长星桥是因为李冰所造七桥上应天上的北斗七星,七座桥名都有一个星字;《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说是叫笃泉桥,所以叫笃泉桥是因为桥南有一个笃泉。

  当代的成都人把万里桥称为老南门大桥的时间不长,是在1939年有了下游的新南门大桥之后,为了把两座南门大桥加以区别之时才有的。有一些旅游读物中关于“民间一直称万里桥为老南门大桥”的介绍是不准确的。

  锦江桥

  人民南路通过南河的锦江桥建成于1959年,人们一般称为锦江大桥。在这一段的南河南面,新中国成立以前是著名的文化区华西坝,可是多年来就没有修过永久性的桥梁。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方便城内居民“跑警报”,才在瘟祖庙街的城墙上挖开一个供行人出入的豁口,在河上修建了简易的木桩木板桥,当时被人们叫作疏散桥。后来因为过桥往南的南河岸边就是当时著名的南虹艺术专科学校和南虹游泳池,所以才把这座木桥命名为南虹桥。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开人民南路时才在这里修建了锦江大桥。

  今天在锦江大桥上来往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这座车水马龙的大桥并不是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而是一座目前全国都十分少见的用我国传统建桥技术修建的大型砖砌拱桥。三孔砖砌拱净跨都是15米,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当年拆除成都南城墙的42.8万块城墙砖(另用了条石1805立方米)。当这座桥在它的26岁生日即1985年人民南路扩建时,城建部门曾经进行了认真的检测,认为此桥仍然完好,无须拆除重建,所以只是重铺了路面,让其继续服役直到现在。就在笔者对本书的书稿进行加工修订时,成都地铁一号线的掘进工程于2008年7月从锦江大桥下面的锦江底下双线穿过,因为河床上面是一座长64米、宽50米的大型砖砌拱桥,所以特地在2008年3月至4月先将锦江大桥加固之后,再采取了在专业上称为“高压旋喷桩加固隔离左线隧道与桥基之间主体、保护锦江大桥安全的加固方案”,在掘进的盾构与大桥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

  1958年修建锦江大桥的施工现场,砖砌拱桥用料主要采自拆除南城墙的城墙砖和条石。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锦江大桥的北头就是著名的锦江宾馆与锦江大礼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修建的第一座高级宾馆与第一座大会堂,始建于1958年,建成于1961年,是在拆除了一段老城墙和金字街、东桂街、纯化街的大部分房屋之后修建起来的。锦江宾馆与锦江大礼堂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川籍建筑大师徐尚志,而以“锦江”二字命名,则是由两位川籍元帅朱德和陈毅在1960年选定的。

  锦江大桥北头东侧,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成都英语爱好者与外国朋友交流、学习口语的“英语角”,在成都的青年中有过很大的影响。

  刚建成的锦江大桥,画面北端有“皇城”。 20世纪60年代 成都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锦江大桥河边通往新南门大桥的小路 1978年 牟航远摄影

  锦江三桥两岸:南门大桥—锦江大桥—新南门大桥(由西向东)。 1978年 牟航远摄影

  复兴桥(新南门大桥)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了南城居民在有空袭警报时向城外疏散的方便,1937年新开了一道复兴门,并在复兴门外的南河上新修了一座木桥,也就叫复兴桥,成都人一直都俗称为新南门与新南门大桥,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原来的木桥在194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由于施工质量较差,不久就出现桥墩沉陷,成为危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次改建,这座桥已经成为宽阔的带有下穿式通道的新式大桥。直到今天,这座桥的名称仍然是复兴桥,虽然成都人没有把这座桥叫作复兴桥,只叫作新南门大桥。

  复兴桥修建之前,这一带还是一片河滩空地。复兴桥修建之后,桥两侧就修建了好几家茶园,夏天吸引了很多茶客到河边纳凉。北岸的江上村设施较好,是文化人和知识青年们最爱去的地方。南岸的席棚茶园邀来很多曲艺人在茶园中献艺,成为抗日战争后期成都曲艺界一处重要的演出场所,著名的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在新南门大桥桥头的著名火锅店“热盆景” 周孟棋摄影

  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南门大桥 韩国庆摄影

  改革开放以后,大桥桥头建有“二一六革命烈士纪念碑”(关于“二一六”事件的介绍见“下莲池街”),初建时安放在北端,后来移建到了南端东侧。

  新安桥(安顺桥)

  距复兴桥下游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古桥叫安顺桥。这个位置在古代既是桥梁,又是码头,曾经是一个热闹的场所。

  安顺桥原名长虹桥,最早的建桥时间已经无从知晓,只知道它被命名为安顺桥和它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主持重修的安顺桥,是一座七洞木质廊桥,长20丈,宽1丈,桥上架有风雨长廊,在当时应当算是比较大的桥梁(就桥洞数量看在成都城区仅次于九眼桥,与万里桥相当,在木桥中居第一)。桥上的情景与今天都江堰市的南桥颇为相似,有不少卖凉粉、豆花、倒糖人、捏面人的小摊。到了民国时期,廊桥逐步垮塌,只剩下桥面和简单的扶手。1947年,久未维修的木桥完全被洪水冲毁,当时未能再建。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两次修复,1981年的大洪水中,此桥再次垮塌,当时不少人正在桥上观看洪水,落水者53人,生还者仅有27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城区在洪水灾害中罹难人数最多的一次。现在的安顺桥是在1983年新建的,位置较之老桥向下游略有移动,所以命名为“新安桥”,但是人们仍然是按过去的习惯称它为安顺桥。

  安顺桥 1917年 [美]甘博摄影 杨显峰提供

  1981年7月14日安顺桥被洪水冲垮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安顺桥桥洞下 1994年 陈维摄影

  安顺桥北过去曾经有大佛寺与观音堂两个寺庙。大佛寺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清康熙重建。据民国《华阳县志》卷三十所载:“寺有明代铁铸大佛,高二丈余,阔半之,衣裤间俱铸以小佛,凡千数,故以为名。”据笔者所知,这种有一千多个小佛的铁铸大佛目前在全国均无记载,应当是成都古代能工巧匠的一项杰作,虽然目前已经不复得见,但是也应当记上一笔。

  当年的安顺桥是锦江上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很多成都人从这里走向世界。1923年,成都青年李尧棠在这里别家登船,沿江东下,经乐山、宜宾、泸州、重庆,出夔门,过三峡而去上海、到法国。他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巴金。 成都街巷志.上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