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何来苦与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人间何来苦与乐?
生活本来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人本来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是个极大的疏忽,这关系着人的生活态度,更关系着人从生活中获取什么的问题,这不是一种观点之争,这意味着我们为了什么去生活。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我们对存在事物的肯定、接纳和融合,快乐是心灵的开放,快乐是人存在的有序的活跃状态;而痛苦正好相反,痛苦是我们对存在事物的否定、排斥和拒绝,痛苦是心灵的关闭和收紧,痛苦是存在失序的非常状态。人本能地需要快乐而拒绝痛苦,人却不明白,生活为什么有快乐也有痛苦,而且,苦与乐极不平衡。
生活的苦与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是人主观赋予的体验状态?应该说,除了一些生理上的刺激性反应,苦与乐多数属于人的精神事件,是人的感知反应。苦与乐的判断是人为的,并且,人们很难确定一个客观的标准,苦与乐与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密切关系、与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与人执行的总体存在理念有密切关系。苦与乐是人的感知结果,决定这个结果的不是物质条件,也不是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人的精神意识与行为活动决定了苦与乐的结果。
我们抱怨痛苦人生的时候,我们在抱怨什么?我们在抱怨外部环境恶劣、抱怨所需所求落空、抱怨事实间的冲突、抱怨人伦道理的荒谬;我们在享受生活快乐的时候,我们在享受什么?我们在享受与事物的融洽、享受自我活跃的存在、享受所需的满足感。这些痛苦与快乐绝大部分都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获取,显然,快乐是我们的要求,痛苦是事实与我们的要求相悖。
看来,无论苦与乐都与人的存在本质无关,而与人的存在理念有关,与生活的模式有关,与人追求的目的有关。我们奉行什么理念,就取得相应的存在;我们实施什么生活模式,我们会得到相应的生活状态,苦与乐全在于人的创造。如果我们忽略人的主观意识与主动行为,认为人生本苦,人生实苦,就实属谬见。追究苦从何来,不难找到根由,比如佛教云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些苦从何来?很显然,这就是人类的存在理念——生存竞争逻辑模式的必然产物,人的生活观和生存状态必然在这个模式之内,这些苦当然是人的必然所受。人们想到的就是在这个模式下如何减轻和躲避这些痛苦,为对付这些痛苦而产生的策略就是智慧。殊不知减轻与逃避并不能终止这个模式的运行,反而让这个痛苦模式持续更久。因为生存模式的驱动力就是痛苦,是痛苦在催促着人去竞争去拼搏,去为生存争得一席之地,离开了痛苦的驱使,人怎能激发出智慧与能力?离开痛苦模式,人类怎么继续生存?也正因为人本能地惧怕痛苦和拒绝痛苦,才使痛苦成为人类变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而对于人的精神意识,痛苦是什么?痛苦不是生活的自然现象,而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些事实。在我们本能的意识中,这些痛苦的事实都不是必然的,都是强加于我而难以拒绝的,是我们极力排斥又不得不承受的事实,这些与我们的意愿相悖的事实出现的结果,就造成了人的痛苦。我们并非不能接受生活的自然规律,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人为的对生活的扭曲,特别是生活观念与生活本来规律的悖离,造成人为的心理冲突与伤害,造成人与生活长期错位的矛盾与痛苦。
快乐与痛苦并不是存在对人赋予,而是人赋予存在的主观感受,事实上,人们有意无意的日常行为,就是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苦与乐是人对生活的选择,不过,人们仅仅是在生活的末端对生活事实进行挑拣,苦与乐掺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取舍。当然,宗教信仰和人的智慧方法产生出诸多教人离苦得乐的法门,但却仍然不能将苦与乐分离开,人生仍然是一场苦乐交替的磋磨。我们并不知道,苦与乐交织在一起,当苦多乐少成为常态,择乐弃苦是无济于事的,痛苦实际上就是我们触碰了生活的边界,痛苦是警示我们不能越界,苦多乐少是在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这样的生存模式和生活状态是有问题的,是难以为继的。而人们该做的,不是权宜性策略性的隐藏和逃避痛苦,而是重新审察和转向而行。放弃导致痛苦生活的模式,改换处处不适、矛盾重重的存在理念,重新选择另一种方式的生活,从南辕北辙的车道上转回头来,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的最可靠的办法。痛苦的实质就是精神的受刑,解放人的精神,让人的精神自由而不再受难,痛苦就如风吹雾散,在真正自由的存在之地,快乐的出现就看人的智慧与才能了。 《感知新文明》(感知论.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