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四章

  火中取栗

  外面咚咚咚脚步山响,闯入一人。众人抬眼一瞧,却是零陵的黄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的粮草官。

  黄盖进得大殿之中,环顾四周,朗声说道:“你们在做什么呢?孔明先生乃是当今天下第一英雄!如此贵客光临,你们却摆弄口舌,自曝其短。你们之行径,实在是给我东吴丢脸,给我家主公抹黑!你们休得对贵客无礼了!”

  黄盖声如洪钟,不怒自威。之后他又对诸葛亮殷勤说道:“孔明先生,他们刚才多有得罪,请先生不要见怪。我家主公孙权早已将清堂打扫干净,正在恭候先生。请先生不吝赐教才是。”

  之后,黄盖在前引导诸葛亮走入内殿。

  文武诸臣心里清楚,黄盖如此叱责,并非是他自己的意思。定是有人到后堂向孙权告状,引得孙权不快,之后才派黄盖过来给诸葛亮解围。

  这时,诸葛亮才受到正式的国宾之礼。鲁肃也与黄盖一道,引导诸葛亮一路向内,穿过中门。只见前面两扇门扉洞开,金碧辉煌。一位东吴大臣正在默默恭候。

  “哎呀!”

  “是你!”

  诸葛亮顿时停下了脚步,对方也静静地凝视他。

  眼前人便是吴国谋士、孙权帐下重臣,也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他们兄弟二人分别已久,竟然在今日重逢了。

  一时间,他们心中都浮现出当年的情景。他们彼此携手,与继母和随从等人一路逃难,从山东一直流落至南方。当年他们是如何在凄风苦雨中苦苦挣扎,是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彼此鼓励,一时之间都涌上心头,两人百感交集。

  “弟弟,你到东吴来了?”

  “是的。我这次是奉主公之命,前来东吴。”

  “你长大了,哥哥都有些不敢认了。”

  “哥哥也变化很大。”

  “你既然来到东吴,为何不早点来我家坐坐?哪怕从驿馆通报一声也好啊。”

  “我此番前来,身为主公刘备的使者,公事未毕,不敢及私。请哥哥见谅!”

  “你说的不错。那日后我们再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吧。吴君已经等候你多时了,请进吧。”

  诸葛瑾重又恢复了东吴大臣的身份,殷勤地将贵客迎入内殿,之后飘然退下。

  诸葛亮来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殿之中。他提起衣襟,一步步走上威严的珠栏玉阶。

  正座一人缓缓起身相迎,此人便是吴主孙权。

  诸葛亮叩拜孙权,孙权也大方回礼,并让出上座邀请道:“先生请上座。”

  诸葛亮却执意不肯,转而坐在了侧面的座席上。

  宾主落座后,诸葛亮首先转达了刘备对孙权的问候。他的声调和缓、言语简洁,令对方如沐春风。

  “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

  孙权也礼貌地寒暄道。

  东吴的文武重臣远远地排列两旁,静静地注视这位贵客。

  诸葛亮的目光轻轻向孙权脸上扫去。

  孙权人称“碧瞳紫髯”,即眼眸发蓝,须发微紫,与正统汉人的相貌十分不同。他端坐在正座之上,上半身十分魁梧,但腰部以下的下半身却甚短。这也是孙权的体貌特征。

  诸葛亮心里暗忖:“此人果然是一代俊杰!但是看样子,他的情绪容易激动,内心十分固执,纵然他精明勇武,但是也容易暴露缺点。看来我要想说服此人,只有靠激将法来激他。”

  仆从奉上香茶。孙权一边请诸葛亮品茗,一边悠悠地开口说道:“不知新野之战,战况如何呀?那是先生辅佐刘豫州后,打的第一仗吧?”

  “新野之战我们败了。我们的兵不足千,将不过五,且新野不宜防守,战败也是难免的。”

  “那么曹操的兵力如何?他究竟率领多少兵马而来,你可清楚?”

  “曹军大约有百万之众。”

  “那不过是个虚数吧?”

  “非也!曹军的确有百万之众。曹操在平定北方的青州、兖州之时,已有四五十万兵力。之后,他讨灭袁绍,又增了四五十万兵力。他手下直属的精锐少说也有二三十万。所以说百万大军,也是我保守的说法。曹军实际兵力应该有一百五六十万上下。”

  “那他帐下的大将有多少人呢?”

  “良将二三千人。其中足智多谋的谋士、万夫不当的勇者,大约有四五十人。”

  “如先生这样的人才,又有几个?”

  “像我这样的人,多得可以车载斗量。”

  “那么,曹操接下来打算进攻何处?”

  “曹操的水陆两军正徐徐南进,除了意图东吴之外,还有哪里需要曹操动用如此多的兵力?”

  “那么东吴该不该战呢?”

  “呵呵……”

  诸葛亮一声轻笑,回避了这个话题。孙权意识到了这点,立刻殷勤地说道:“子敬十分推崇先生的德操,孙某也是久仰大名,因此希望听到先生的金玉良言。如今的东吴,究竟该何去何从,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我的一点愚见,但说无妨。只是恐怕不称将军的心意,一番无用之言,将军若听了,可能更加无所适从。”

  “孙某洗耳恭听。”

  “既然如此,请恕我直言。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将军的先祖起于东吴,振兴江东,孙家之业可以说是旷世奇观。另一方面,我家主公刘皇叔起于草莽之间,倡义救民,敢与曹操一争天下,更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只可惜我家主公的兵少将寡,又无地利之优,所以与曹操首战便告失利。只得将胸中的万恨交集,托付我此番前来为使,以江水之缘与东吴合流,联合抗曹。将军阁下若想继承父兄所创下的基业,发扬其伟大志向,则唯有与刘皇叔合作,动员吴越全部之兵力,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立刻与曹操断绝国交。假使将军并无父兄之志,自认没有资格与曹操争夺天下,也可罢手,另寻他计。”

  “先生是说,尚有方法,可以不发动战争,也能保江东百姓民康物阜?”

  “有的。”

  “愿闻其详?”

  “投降曹操。”

  “投降?”

  “诸位东吴大将之前已向将军提议过,只要您肯对曹操卑躬屈膝,投降乞怜即可。到那时,将军除去甲胄,舍弃城池,将领土拱手相让,任其处置。想必曹操也不会寡情至极吧!”

  ……

  孙权无言,默默地低下头来。他除了对父母的坟前磕头以外,还不曾对他人屈膝过。

  诸葛亮也默默不语,观察着孙权的表情。

  “恐怕在将军阁下的心里,是不愿对曹操摇尾乞怜吧?”

  诸葛亮径自说道。他见孙权一直低头不语,便愈发言辞激烈:“将军心中定有宏图大志。您身为一介堂堂男子汉,胸怀家国,志在天下。只可惜啊,东吴的宿将元老们却都不同意。他们力劝将军,说国家一定要安稳。将军心中的烦恼,可想而知。但是如今事态危急,假如您再迟疑逡巡的话,恐怕会坐失决断的良机。到时候,大祸将至啊!”

  ……

  孙权更加沉默,兀自低头不语。诸葛亮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恐怕这江东百姓今后的命运,就全都交到将军的手上了。你最好赶快决断,是否让百姓免遭涂炭之苦。要战便战,要降便降,趁早决定为好。若是决定投降曹操,那索性便丢掉自己的羞耻心,反正也不过一时受辱罢了。”

  “先生,你说的什么话!”

  孙权猛得抬起头来,满心的愤懑全都写在脸上:“先生说话,好不风凉。孙某倒有一问,先生为何不劝你家主公刘备投降?与孙某相较,刘备抗曹更无胜算。先生为何不将刚才那一席话,原原本本地说给你家主公刘备听呢?”

  “将军问得好!只是我家主公与将军大有不同。想当年,齐国田横身为区区一介处士,尚不肯降于汉高祖。他为守节操,不惜自戕。何苦我家主公刘豫州乃是皇室宗亲,英才盖世,万民仰慕,他与百姓,如鱼得水,悠然和睦,无须受降。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时战败在于天命。我家主公又怎能向曹操之辈屈膝投降?我若将刚才对将军所言之事,如实讲给我家主公的话,必当立遭斩首,否则也会被他鄙视一世。”

  不待诸葛亮的话说完,孙权已经勃然大怒。他腾地起身,跨大步离席而去。

  原本远远列队而站的东吴重臣大将见状,心中却暗自叫好。他们不禁嘲笑诸葛亮不自量力,纷纷露出不屑的眼神,各自散去。

  只有鲁肃一人留在原地。

  “先生,你何苦说这些话呢?”

  “我说什么了?”

  “先生,鲁某之前再三提醒,你却怎么毫不在意。现在可好,先生白白辜负了这个给我家主公进谏的好机会。你刚才一番不逊之言,难怪孙将军会发怒。你这话说得太过分了些吧!”

  “呵呵!你觉得我适才的话十分不逊吗?我还自以为十分谨慎呢。看来,孙将军实在没有容人的雅量啊!”

  “请问先生,是否还有什么妙计不成?”

  “妙计自然是有的!如若不然,我刚才所言,岂非一场空论?”

  “先生既然有妙计,便当说给我家主公听才是啊。”

  “倘若孙将军有容人的雅量,愿意真心前来请教的话,我自然会献上破曹之计。纵然曹操拥有百万之师,但在我眼中,他们不过是聚集在一处的蝼蚁罢了。我只消一挥指,便叫他们粉身碎骨,一挥手,便叫大江之水逆卷而上,吞没他的千百只战船。”

  诸葛亮说完,双眸炯炯,望向天际。鲁肃注视着诸葛亮的眼神,他深知此人之言绝非妄语。

  于是鲁肃连忙追赶孙权,一路来到后殿之中。此时,孙权正在更衣。鲁肃连忙跪倒在地,苦苦进谏道:“主公未免太性急了。诸葛亮还未来得及开口,将他腹中的神机妙策说出来呢。他说,破曹大计岂能轻易吐露。他还大笑不止,说主公器量未免狭小。请主公再次向他请教良策才是啊!”

  “什么?诸葛亮竟说我器量狭小?”

  孙权佩戴上玉带,满脸怒气。

  此时正值国家兴亡的非常时期。孙权也努力按下性子。

  “子敬,既然如此,我便再向诸葛亮讨教一番!”

  “啊!主公果然英明!”

  “诸葛亮现在在哪里?”

  “他还在大殿之中。”

  “好!我且去会他,闲杂人等一律不许进来!”

  孙权屏退左右,独自一个人又来到诸葛亮跟前。

  “先生,请恕孙某刚才失礼了。”

  “岂敢岂敢。我适才冒犯了将军威严,实在罪该万死!”

  “孙某刚刚仔细想来,觉得曹操一直将我东吴和刘豫州视为敌人。”

  “正是。将军看来想明白了?”

  “可是,我东吴只有十余万兵马,而且多年以来,疏于征战。我们似乎难以抵挡曹操的强马精兵啊。敢于和曹操正面对抗的,恐怕只有你家主公刘豫州了吧。”

  “将军请放心。我家主公虽然之前在襄阳遭到失败,但是离散的兵士因仰慕其德行,之后又聚集回来。关羽近来也募得万名新兵,除此以外,还有江夏刘琦的一万兵马。另外,最重要的便是将军的决断如何。如何扭转乾坤,并非比较兵数的多寡。胜败之间,全在于将军内心的决断!”

  “我意已决。孙某堂堂七尺男儿,岂有甘拜曹操下风之理?”

  “好!既然将军有心,则大事成矣!曹操虽率百万大军来袭,却疲于远征。尤其是在襄阳之战中,曹军由于求胜心切,一日疾行三百里,如今已是强弩之末。另外,北方士兵大多不善水战,一旦受挫,必定导致内部纷乱。再加上荆州军民只不过是一时屈于曹操的暴威,才不得已归顺。他们心中并非真心事曹,因此背叛也是在所难免。将军若欲抗曹,便应与刘豫州联手起来,形成鼎足之势。如此一来,既可以强固东吴外廓,又可以安抚民心,以图长治久安。”

  “太好了!听了先生之言,孙某茅塞顿开。我不会再犹豫了!——子敬!子敬在哪里!”

  “臣在。”

  “传我的命令,即刻准备兵马,痛击曹操!传令下去,全体准备开战!”

  鲁肃接到命令,立刻传令而去。

  孙权又请诸葛亮先回驿馆稍事休息,之后,自己便迈开大步,坚定地向东殿住处走去。

  “要打仗喽!”

  “准备出征!”

  “全体准备,赶快出征!”

  接到开战的命令后,屯驻在各所的文武大将们,莫不惊慌失措。他们甚至怀疑:“将军不是当真的吧?”

  这也难怪。因为就在刚才,他们刚刚目睹诸葛亮在大殿上顶撞孙权,吴侯孙权十分不快,气得拂袖而去。他们大家刚刚还在讥笑诸葛亮,觉得他惹怒了孙权,怎么才过一会儿,就传令要开战了呢?

  “是不是搞错命令了?”

  大家议论纷纷之际,却见鲁肃意气风发,正在各处传达孙权的命令。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果然是要开战了。众人大惊失色,召集其他反战的同盟商议对策:“糟糕!咱们被诸葛亮算计了!大家不如一同前去面见吴侯,劝他更改主意!”

  于是,张昭带着众人,急匆匆闯到孙权面前。而孙权似乎早已料到他们要来,见到他们并不感到意外。

  “主公,请恕臣冒昧。但此事事关重大,因此不得不直言相谏。”

  “哦?你有什么事?”

  “请恕臣无礼。敢问主公,你自比河北袁绍,又当如何?”

  ……

  “想那河北袁绍当年如此辉煌,却败在曹操的手下。而如今曹操的势力,更胜于当年啊!”

  张昭一边进谏,一边眼中泛起泪光。

  “臣恳请主公三思。您万万不可被诸葛亮的诡辩所蛊惑,万万不可将东吴毁于一旦啊!”

  除了张昭以外,顾雍等众位大臣也齐声向孙权进谏:“您要知道,刘备如今已经穷途末路,因此他才会派诸葛亮前来游说。诸葛亮此番前来,便是要拉拢我方,与他联合,一同抗曹。但是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刘备一定会伺机扩大自己的地盘。”

  “主公啊!您不要轻易为诸葛亮之言所动。如果我国现在与曹操百万大军相抗衡,无异于负薪投火啊!”

  “主公!请您三思,莫要做火中取栗之事呀!”

  此时,鲁肃正站在殿外。他听到群臣激烈的进谏,心中不免担忧:“主公又要为难了!”

  孙权被群臣围绕,听众人纷纷的劝谏,难以忍受,只得应道:“好好好!那容我再考虑考虑吧!”

  说罢,便起身躲进后室。

  此时,鲁肃早已等在廊下。他拉住孙权的衣袖,再次进谏道:“主公请明鉴。刚才这些进谏之人,要么是文弱之吏,要么是年迈老将,他们只考虑自己今后如何颐性养寿。他们之所以要力劝主公投降,无非是想和家中妻妾多过几年富贵日子罢了。主公万不可被他们所说服,而酿成大错呀!您要记得,先祖孙坚如何辛劳才能建立东吴霸业,尊兄孙策如何勇略才能继承其事业。在您的体内,也流淌着与他们一样的热血啊!”

  “你给我走开!”

  孙权甩开衣袖,闪入内室。

  正在这时,后堂前阁的花园中,也传来了众人的喧闹之声:“应该开战!”

  “不行!打不得!”

  文臣武将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按人数来看,大部分的武将和所有文官都反对开战,只有少数少壮派武将支持主战论。主和与主战的比例大约是七比三。

  而孙权只得躲进内室,以手拄额,像个病人一般。他举棋不定,心情沮丧。一连几日,他都恼烦不已,寝食难安。

  对于孙权来说,他是东吴的第三代君主,这也是他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大国难。孙权在父兄的保护下,生活安逸,如今接收到平生第一个巨大的挑战。

  “儿啊,你这是怎么了?”

  见孙权茶饭不思,他的母亲吴老夫人十分担心,于是前来一问究竟。

  孙权对母亲如实相告。他一五一十地告诉母亲,如今东吴面临着事关危急存亡的大难题,但是群臣却意见分歧。他自己也难以决定,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因此十分烦恼。

  “儿啊!你怎么像一个大少爷似的,竟然遇到这么一点小事便茶饭不思?这个问题,又有何难?”

  “哦?母亲莫非有办法?”

  “当然有办法。”

  “请赶快指点儿子。”

  “当初你哥哥孙策临终时留下的遗言是什么?你莫非忘记了吗?”

  ……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他说过的话,我还记得啊。”

  “啊!正是!多亏母亲提醒,兄长当时的声音,犹在耳畔。”

  “你啊!看来你就是忘记了当年父兄的教导,因此才会如此恼烦。如今且不说内事,遇到外患外交之类的难题,你须得请教周瑜才是啊。”

  “母亲教训的是!”

  孙权如梦初醒,立刻传令:“立刻召周瑜前来!我要咨询他的意见。唉!我怎么没早些想到该问他?”

  孙权立刻唤来一名心腹大将,命他带上自己的亲笔书信,即刻起程赶往柴桑旁边的鄱阳湖。水军都督周瑜正在那里,整日操练军船水夫。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