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醉计二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五章
醉计二花
周瑜与东吴先主孙策同岁。周瑜之妻是孙策的妻妹,因此孙策与周瑜之间实为连襟关系。
周瑜字公瑾,生于庐江,深得孙策赏识。他年仅二十四岁便被擢拔为中郎将,可谓青年才俊。
当时,吴人都十分推崇这位年轻的周将军,人称军中美周郎。因此在当时,人人称他为“周郎”,这也成了一时髦的称呼。
周瑜曾经出任江夏太守,当地名门乔家有两个女儿。乔家姊妹皆为当时的大美女,只要在东吴提起乔家姐妹花,便无人不晓。
后来孙策娶了乔家的大女儿,周瑜娶了乔家小女儿。后来孙策英年早逝,大乔便成了年轻寡妇,而小乔则一直陪伴在周瑜身边,夫妻和睦,受尽宠爱。
当时东吴人对乔家姐妹十分艳羡,大家都说:“乔家二花虽饱尝战祸,流离失所,但是她们双双觅得天下第一夫婿,可谓这世上最幸福的女人了。”
周瑜年轻英俊,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音律,是个多情的风流才子。在酒宴之上,周瑜即使酒醉,也会侧耳倾听乐人的演奏。
当乐人的节奏或音律稍有差池时,他也会立刻意识到,忍不住抬头瞥一眼乐人,似乎在示意:“哎!曲子弹错了!”
人人称奇,因此当时还流传这样一句话:
曲有误,周郎顾。
在孙策死后,周瑜便担任东吴的水军都督,屯驻于鄱阳湖上,日夜操练水军。他既不能日日宠爱娇妻,也无闲暇聆听音乐了。
如今,东吴水军将要发挥重要作用。
当时,曹操近百万的水陆大军正逐步逼近南方。曹操还送来了最后通牒,言辞极其傲慢:
遣我质子,降我军门乎?遣我兵马,为我粉碎乎?
周瑜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只是他人在朝外,不便过问政事。周瑜只得一心一意扑在建设水军上。
这一日,周瑜刚刚检阅完船手的操练,回到湖畔的官邸之中。忽闻孙权派来的快马来报:“有请周将军速回柴桑郡,主公急召。”
来人将孙权的手书交予周瑜,便匆匆回去复命。
“果然如此。”
周瑜早已对此期盼已久,于是他稍事休息便准备动身。正在这时,却不料素日好友鲁肃忽然造访。
“周都督,主公派来的使者来过了吧?鲁某也是为此事而来的。”
于是鲁肃一五一十地道出,他是如何请来诸葛亮到东吴,朝中大臣是如何意见分歧,以及自己是如何考虑的:“倘若东吴降了曹,那毕竟国将不国!”
“子敬兄,我知道了。请你先安排我会一会诸葛亮。待我探听明白诸葛亮的意图后,再去柴桑拜见主公。你只管安排就是。”
鲁肃得到周瑜的首肯,信心倍增,立刻赶回去安排。
不料同一日的下午,张昭、顾雍、张纮和步骘等主和派也相约而来。
“周都督,鲁肃是不是来过了?这个人不知道在想什么,他为了一个诸葛亮,竟然到处煽风点火,怂恿主公出战。这不是欲涂炭生灵,祸国殃民嘛!值此危急存亡的关头,不知周都督有何高见?”
几个人围住周瑜,众说纷纭。
周瑜一边打量着四名访客,一边慢条斯理地问道:“请问,你们都一致主张不战而求和吗?”
“那是自然!我们几人一致主和!”
听到顾雍肯定的回答,周瑜便点头说道:“周某也有同感。其实我从一开始便觉得不应该开战。咱们只有向曹操求和,才是真正为东吴着想啊!待我明日入柴桑镇,定会如此向主公谏言的。请各位放心回去吧!”
四人得到周瑜的一番回答,便欢天喜地回去了。但没多久,又有一拨访客不请自来。原来是黄盖、韩当和程普等名震东吴的武将。
一行人被引入客厅后,程普和黄盖便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我等一直追随先主,破虏将军,开创东吴基业。从军之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能保家卫国,镇护先祖英灵,便已足矣!但是如今,主公居然听信那帮庸庸碌碌、只求一己安稳的孱庸文官之言,竟然意欲降服曹操!实在是令人扼腕不已啊!”
“我等绝不可容忍如此屈辱!誓死也不愿屈膝于曹操面前!不知周都督有何看法,我等今日特来此处,想问上一问。”
众人围着周瑜,齐声问道。周瑜则反问他们:“看来各位都已下定决心,不惜一战?”
黄盖不等周瑜说完,立刻跳起来,指着脖子上说道:“黄某头可断,也誓不降曹!”
其他武将也异口同声地发誓,人人情绪激动,恨不得立刻开战。
“周某知道了。其实我也绝不想投降曹操的。请诸位少安毋躁,暂且回去。明日自会有定论。”
周瑜一番安抚之后,打发众位武将回家。
到了傍晚时分,又有属下通报客人来访:“阚泽、吕范、朱治和诸葛瑾等人,说是务必要面见都督。他们还说,事关国家大事的。”
这几位是中立派,他们一直难以定夺究竟是主战还是主和,因此来找周瑜商议。
周瑜直言询问诸葛瑾:“你的意见如何?听说你的弟弟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游说我国与其联手抗曹。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正因如此,我目前的处境十分尴尬。人人皆知,我是诸葛亮的哥哥。因此我故意不参与朝中的商议,打算置身局外。”
“这个周某可以理解。”周瑜抿着嘴唇说道,“不过,虽然我能体谅你的立场,将兄弟的情分放在一边,但是此事事关国家,而非你们的家务事。诸葛亮是刘备之臣,你则是东吴重臣,相信你十分清楚此中事理。那么,你作为一名东吴重臣,究竟是主战还是主和?”
诸葛瑾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投降则可以保持平安,求战则可能危及国体。若是从吴国的安危考虑,我认为还是不战为上。”
周瑜这才舒展笑颜,说道:“看来,你是要和你弟弟唱反调了!周某理解你的苦衷。不过此事非同小可,待我明日见过主公之后,再做定论吧!各位还是请先回去。”
一直到入夜之后,仍有吕蒙、甘宁等文官武将相继来访。一时之间,都督府门庭若市。
来访者中,有人主张:“应该开战!”
有的则主张:“不,还是应该求和!”
虽然来来去去数十拨人,但众人所说的皆为这两种论调。
此时,有属下悄声在周瑜耳旁禀报:“鲁肃已经遵照您的吩咐,带诸葛亮来求见。”
周瑜也轻声吩咐道:“好!先把人引到别的房间等候,千万莫要被其他宾客撞见!对了,就让他去水榭吧。”
之后,周瑜对这些犹在喧嚣的访客说道:“天色已晚,多说无益,一切等明日主公定夺就是!请各位回去好好歇息,养精蓄锐为好。”
之后,他剪灭烛芯,下了逐客令:“抱歉了,周某也需休息去了!”
众人闻言,只得告辞,各自散去。
周瑜更衣后,便同鲁肃一道,向诸葛亮等候的水榭快步走去。
“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何许人?”
他们主客双方都在互相揣摩。
周瑜一进门,诸葛亮便立即起身,深施一礼。周瑜也连忙回礼,态度谦逊,互相寒暄一番。
此时,夜色已深。鄱阳湖上,水波不兴,一片漆黑。只能听到夜色之中,浪花拍岸的水声。云层低矮,候鸟翻飞,从窗口吹进的徐徐夜风,引得烛光晃动。
恍惚之间,满室寂静。宾主相视而立,静默不语。
不多会,便有美貌女子含笑而来,她们摇曳着纤腰,仪态万方地手持美酒佳肴,穿梭于宴席之中。席间不时传来笑语欢声,诸葛亮和周瑜二人仿佛相识多年的知己一般,亲密无间,把酒言欢。
但是,在诸葛亮心中,究竟对周瑜的印象如何?而在周瑜心中,又是如何审视诸葛亮的?
这些旁人自然是无从得知。
待酒宴结束,美女们尽数退下,只余下主客三人的时候,鲁肃便单刀直入地问周瑜:“都督,你该拿定主意了吧?”
“嗯,周某已经想好了。”
“都督可是要准备开战了?”
“非也!”
“那么,你打算求和吗?”
鲁肃瞪圆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住周瑜。
“求和也是万不得已。周某已经深思熟虑过了,唯有求和。”
“此话当真?鲁某实在未曾料到,竟然连周都督也主张投降曹操!”
“降曹虽然屈辱,但此举可以保国卫民,岂非最上之策吗?”
“鲁某实在意外!没想到都督口中,竟会说出如此话来!想我堂堂东吴,自从先主破虏将军以来,已经历经三代之基业,如今更是日益强大。而如此富强的国力,绝非基于只图安稳的怯懦之举。先主孙坚苦心经营,奠定第一代的基础。之后孙策以满腔热血,浇灌出第二代的辉煌。东吴历经风雨,方才建立,又岂能轻易拱手相让?都督怎能只求荣华富贵,一己的安逸?鲁某一念及此,简直气得怒发冲冠!”
“可是,我们要考虑江东百姓,也要考虑东吴的安危,又能如何呢?我们总要维护孙氏一门三代的安泰吧。”
“不!这些不过是你随口说来,用以掩饰自己懦弱的借口罢了!我东吴既有长江之险可凭依,又有无数勇士甘愿同仇敌忾,誓死抵抗。任那曹操百万大军又如何?我们一寸土地也誓死不让!”
两人互相激昂相辩,而诸葛亮却一直在旁冷眼旁观。看着看着,诸葛亮将手插入袖笼中,独自哧笑出声。
周瑜见诸葛亮的行为十分无礼,于是向他不满地瞥去一眼,愤然问道:“先生,何事如此好笑?”
“失礼失礼!孔明并非在嘲笑都督,只是觉得子敬兄如此不识时务,才觉得可笑。”
鲁肃闻言,怒睁双目。他盯着诸葛亮,正色问道:“哦?你说我不识时务?你有什么资格说我?这话实在不中听!”
诸葛亮清了一下喉咙,说道:“你可以想想看,曹操用兵之神妙,较古时的孙武、吴起更有殊胜之处,当今之世更是无人堪与匹敌。只有我家主公刘备深明大义,不存私心,誓死与之决一雌雄。惜败之后流亡江夏栖居,将来的前景如何,现在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我此番前来贵地,看到朝中诸位大将,人人贪生怕死,只求一己安稳。个个一不知羞耻,二不顾大义,眼见到国家濒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却是袖手旁观。可这众人之中,唯有子敬兄一人不死心,坚持己见,费尽口舌地想要说服周都督。孔明看在眼里,实在觉得可笑啊。”
周瑜闻言,气得心中恼怒不已,鲁肃听了,更是十分不悦。鲁肃心想,诸葛亮刚才一番话,怎么反倒变成一个反战派了?他好不容易才从中牵线,介绍诸葛亮与周瑜相见,这片好意却被他白白辜负,心中怎能不气愤呢?
“这么说来,先生莫非是希望东吴君臣,皆向逆贼曹操投降,成为千秋万世的笑柄不成?”
“非也!孔明怎会希望东吴陷入不幸?其实我早已谋划好一计,只要按我的计策行事,一来可以保全东吴的名誉,二来又可不误国运,可谓万全之策啊!”
“哦?先生果然有妙计?你真的既能无须开战,又能维护东吴的尊严和国土?”
鲁肃一脸的难以置信。他睁大眼睛,盯住诸葛亮。周瑜也被这番话所吸引,他急切地问道:“倘若先生所言不虚,果然有此妙计,则是我东吴之大幸啊!请先生快些讲来,你我初次见面,也要让我心服口服才是啊!”
“这计谋其实很简单。你们只需要驾一艘小船,送两个人给曹操就可以了。”
“哦?先生不是在开玩笑吧?”
“我当然不是开玩笑。你们只要按我说的去做便是了。必定立竿见影,效果惊人。”
“那是哪两个人呢?我们要送谁过去?”
“送两个女人。”
“女人?”
“东吴的美女多如繁星一般,因此选两人出来,不过就像从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摘下两片叶子一样,非常容易。比起从粮仓中取出两粒米还要轻而易举,毫无损失。而且,两个女人便可令曹军的势头转向,何乐而不为?”
“这两个女人究竟是何人?身居何处?请先生不要卖关子了!”
“孔明之前在隆中闲居之时,曹军正在黄河以北讨伐群雄。有朋友从战乱之地前来避居,他曾说起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便于漳河畔修筑了一座楼台,名铜雀台。这座铜雀台修建了千日之久,豪华壮观,前所未闻。”
诸葛亮故意卖起关子,迟迟未言明话题的核心,意图激起听者强烈的好奇心。
“曹操虽身为一代英雄豪杰,也仍有其人性的弱点。由铜雀台的修建,便可见一斑。他如此大兴土木,而修筑铜雀台却只为满足一己的虚荣,可见此人极其傲慢,让人实在感到可悲!”
“先生,这些暂且不提。周某十分想知道,为何只需送上两个女人,便能令曹操的百万大军改变侵吴计划,转而回师北方呢?请先生明示!”
周瑜耐不住性子,便开口催促道。
鲁肃也心中疑惑。他注视着诸葛亮,似乎在嗔怪为何此时要喋喋不休,描述铜雀台的奢华呢?
“要是由我那位朋友讲,必定说得更为详细呢。我也就记得一个大概意思。听说曹操建成铜雀台后仍不满足,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曹操久闻东吴乔家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姐姐叫大乔,妹妹叫小乔。两个人皆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因此曹操有心将‘乔家二花’养在铜雀台,能够整日花前月下,坐享齐人之福。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看来曹操也不例外。所以,周都督不妨立刻派人去乔家,奉上黄金以求得乔家二花。这两名女子一旦送给曹操,定能讨得他的欢心。如此一来,也会延缓攻势,东吴之困境便可迎刃而解。此计宛如当年范蠡送美女西施,进献给夫差,而使其亡其国之计呀!”
周瑜闻言,面色大变。他立刻质问诸葛亮道:“这些不过是以讹传讹的流言蜚语罢了。先生有什么真凭实据,能证明流言为实?”
“倘若没有确凿的根据,我也断然不会如此说的。”
“好!那就请先生拿出证据来!否则周某是决然不信的。”
“都督可知,曹操的次子名叫曹植,字子建。此人颇有其父曹操的文采,十分善于写辞赋文。曹操曾命他为铜雀台作赋一篇。从这首赋中便可看出,曹操暗示有朝一日称帝之时,将迎二乔到铜雀台。这首赋也可谓曹操一番英雄情操的抒发,一种美好理想的歌颂吧。”
“先生可否记得这篇赋的内容?”
“我十分喜爱此赋的文辞靡丽,因此时常背诵。”
“那么,周某能否请先生为我们吟上一吟?”
“好啊!今夜月朗星稀,你我皆酒意微醺。我便来吟诵几句,二位权当酒后助兴吧。”
诸葛亮微微合眼,沉思一下。在摇曳的烛光中,他悠然低吟起诗句。他的声音清朗,语调顿挫,令闻者无不陶醉其中。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
只听得“哗啦”一声脆响,原来周瑜手中的酒杯落地。他早已气得怒发冲冠,面色凝重。
“哎呀!您的酒杯怎么打碎了?”
诸葛亮立刻停止吟诵。而周瑜此时早已怒发冲冠,大声吼道:“哼!这只酒杯便如同天地之兆,曹军定如此杯一般,被周某打得荡然无存!先生,待我换一只新杯,你我再共饮一杯吧!”
“都督为何如此恼怒?莫非在下有何冒犯之处不成?”
“周某之前听闻曹操父子所作有《铜雀台赋》,但今夜先生吟诵之后,我才头一次听到其中的内容。他们果然词句傲慢,更对乔家二女觊觎之心,昭然若揭!如此侮辱致辞,令人忍无可忍!曹贼其心可诛,周某誓与他不共戴天!”
周瑜一杯接着一杯,不停饮酒,他的脸色被酒气和怒气激得赤红。而诸葛亮反而故作镇静,又假装诧异地问道:“想当年,匈奴的势力如火如荼,不断犯我领土。汉朝不堪其扰,当时的皇帝不得已,只得忍痛将爱女下嫁给胡族之主,期以和亲政策换取一时之安宁。另一方面,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另外,元帝将王昭君远嫁胡地,以和亲换取和平,这些不都是先例吗?今日国家面临危笃,为何都督为了区区两名女子而抱屈,如此震怒呢?”
“先生莫非当真不知道吗?”
“哦?我不知道什么?”
“乔家有两女儿不假。姐姐大乔是先主孙策的妃嫔,而妹妹小乔则被我娶过门,她是我周某之妻!”
“啊!竟然如此?原来乔家二女竟已出嫁。我竟对此事毫不知情!请都督恕罪!刚才一番言论,多有失礼之处,冒犯了都督,真是罪该万死!”
诸葛亮故作大惊,他连连道歉,向周瑜请罪。
而周瑜则说:“不知者不怪罪。周某之前只道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从不肯轻信。但是今夜听了先生吟诵的《铜雀台赋》后,周某却不得不信啊!曹操已将他的狼子野心公然扬言,我等又岂能任他如愿,而白白牺牲了先主之妃和我的妻室呢!周某定要高举破邪之旗,挥舞讨伐之剑,率领东吴万千水军、强兵肥马,誓将曹贼击破!”
“都督请三思啊!”
“哼!我今日岂止是三思,关于东吴是该开战还是该求和,今天不知在心中盘算了几百回啊!周某不才,身负先主遗言所托,如今担任水军都督一职,平日操兵研磨究竟是为何?不就是要与大敌一决雌雄,绝不会对曹贼受降!我意已决,就这么定了!”
“可是,今日众将官前来拜会都督,返回柴桑郡后,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周将军是反对开战的呀!”
“那些人都是懦怯之辈,周某怎会对他们轻易吐露真心?我只不过是虚以逶迤,为的是探听清楚究竟谁是坚持开战的,谁是主张降服的。如此才能分辨每个人真正的立场,体会己方的士气。”
“周将军果然了得!”
诸葛亮这才挺起胸膛,对周瑜肃然起敬。周瑜又说道:“只要东吴的兵船一出鄱阳湖,开往长江,周某便有把握占据江水的优势。曹军不谙水战,因此打败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但是若与曹军拼陆战,恐怕我方相对逊色不少,因此还望先生能助我一臂之力。”
“好!只要周都督开口,在下一定不惜效犬马之力!只盼东吴主君以及众位重臣,也能与都督齐心才好啊。”
“这个好办。待周某明日去拜见主公之时,定会向主公进言的。任凭其他众臣如何意见纷纭,也不是问题。只要一声号令,便立刻开战!”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